凡俗雅趣说木屐

凡俗雅趣说木屐

首页休闲益智方头人的登山之旅更新时间:2024-07-29

木屐是一种用木或竹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凉鞋。在东汉时期,木屐被唤作“屧”(屟)。关于木屐的来源,可谓源远流长。据《古今事物考》记载:“异苑曰:介子推抱木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则春秋时已有是物矣,至司马晋,遂为常服……”这里所说的“介子推抱木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句,在《梁武小说》里是这样介绍的:介子推为春秋时晋国人,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一十九年。后晋文公回国执政,介子推便和母亲隐居在现今山西介休县东南的绵山上。晋文公追寻至此,意欲延请介子推出来相助,却始终找不到他。后来,晋文公引火烧山,力图逼他出来。介子推决意不出,直至抱树而死。文公得知,抚木哀叹,下令伐木制屐。此后,每当文公怀念介子推时,往往俯视其屐,高叫:“悲乎,足下!”这就是有关木屐的最早传说。

在古代,穿木屐的风俗曾经盛行一时。即使是青年时髦的,也经常穿着外出,故有“裙屐少年”之语。甚至连封建士大夫之流,也十分喜欢穿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是位“木屐爱好者”。据说,孔子的木屐与众不同,长度竟达一尺四寸。另据《晋历》记载:那时的木屐,男女式样有严格的区分,男的是正方头,女的是半圆头,界限相当分明。这一区别直到太康年间才慢慢消失, 男、女都可以穿方头屐。尽管南朝时穿木屐的人很多,甚至木屐被视为一种时髦足衣,但它始终未被用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上,那时,凡参加较为重要的典礼或活动,从帝王到朝臣都必须按传统礼规穿履参加。即使是一般的士庶之人,在平时的访问、会友等场合也都要穿着履鞋,否则将被视作失礼。不仅如此,民俗也崇尚穿着木屐,不少人专操制屐生涯,藉此谋生。《南齐书·江泌传》云:“泌广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 可证。到了宋代,京师长者都普遍穿着,就连仕女出嫁,也以漆画制彩屐作为嫁妆。

在古代,木屐广泛流行,主要在于其实用性强。古人曾总结出人们喜欢穿木屐的五种原因:“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钱,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潮阳县志》卷十三)正因为如此,木屐在古代民间很流行。

木屐轻便、凉爽,适于在低洼潮湿的路面行走。此外,尚有其他一些用场。据《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时,经常要跨越高山险阻,遂用木头制成一种木屐,在它的底部锯出木齿,前齿长,后齿短,这样,用它来爬山就省事多了。《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这是一种底部有活动齿的木屐,走起来既省事又不怕跌跤,世称“谢公屐”。它跟大禹制作的木屐大同小异,都是为上山下山时保持平衡而设计的。李白就曾写下“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著名诗句。

古代的木屐种类很多,大多以所用的材料和形状而定名。如平底的木屐叫“平底屐”, 竹制的屐叫“竹屐”, 屐上用了棕丝的叫“棕屐”。 此时还流行一种蜡屐,即用蜡涂过的木屐。《晋书·阮籍传》记:“或有诣阮(孚),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儿量屐!’神色甚闲畅。”用蜡涂屐能增加木屐的防腐性能,穿着它便于游山玩水。

在古代战场上,军事家们也让木屐派上了用场,《晋书·宣帝纪》载:“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蒺藜原本是一种带刺的植物,文中所指,却是一种作战时用铁制成蒺藜状的东西,用来梗塞道路,名之曰“铁蒺藜”。

明末清初,女人及小孩多爱穿红皮屐,而男人则爱穿黑皮屐。当时出售木屐,都由杂货店兼营,直到民国初年,才有专营木屐的商店出现。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穿着木屐仍然十分盛行,但自胶拖鞋问世,木屐便逐渐被淘汰,而成为历史陈迹。(李学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