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记述了我儿时的过年,做冻冻肉、放各色炮仗、与奶奶打灯笼,与爷爷打麻牌,等等,包含一些陕西过年的风俗。不知道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的末尾,有我对家族的思考。
春节前 忙碌 采购春节,是中国很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人很喜庆的日子。春节,基本在1月末2月初左右开始。从除夕到元宵节,一共持续十六天。
过年前,腊月就开始忙活,腌肉、腌鱼、灌香肠。北方冬天冷,屋外或阳台拉根绳子,挂上腌物。陶瓷坛子,腌白萝卜条。白萝卜,我不喜欢吃,却非常喜欢吃腌白萝卜条,脆脆软软、酸酸甜甜。
临近过年,去商场,买新衣服,穿中式传统服。去菜市场,买肉和蔬菜。要买好多好多菜,因为大年初七前,店家全歇业,而且越临近除夕,菜价越贵。去民族区,买腊牛肉。去集市,买灯笼和烟花。去大型商超,瓜子、花生、糖果、点心、饮料,这五样奶奶必买,我给自己挑喜欢的零食,薯片、妙脆角、浪味仙、洋葱圈、天使土豆片、锅巴、巧克力、凤梨酥、奥利奥饼干、果冻、比巴卜泡泡糖、饮料,等等。每次回家,手里都满满当当。在家烹饪,烧肉、蒸馍、蒸包子、炸馓子、炸丸子、炸麻花。刚出锅的红烧肉,马上搭一个馒头,涂些豆腐酱,吃起来。反正就是忙的不亦乐乎。
馓子
逛街。奶奶大手,一只提着袋子,一只拉着我。我小手,一只拉着奶奶,一只提着灯笼。灯笼,传统的红色纸灯笼,里面点蜡烛,新式的安电池。小孩子一般都喜欢新式的,各种造型,能闪光,能发出声响。
晚上是卖灯笼热闹的时候,商家把灯笼打开,五颜六色,光彩夺目。街上有很多地摊。地上铺着一幅幅春联,桌子前的老先生正用毛笔书写春联。黑色字体,金色字体。晚上睡觉,不时传来鞭炮和烟花的声响。过年了,好开心。
除夕 年夜饭 冻冻肉时间在忙碌中来到辞旧迎新的一天,大年三十。早上,大门贴春联,卧室门贴福字,窗户贴属相。
除夕夜,年夜饭,一年中隆重的一顿饭。四道凉菜四道热菜,或六凉六热、八凉八热,不能五凉五热,也不能六凉七热,一定要是偶数,寓意好事成双。
热菜以荤菜为主,凉菜以素菜为主。热菜首推鱼。肯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清蒸鲈鱼或红烧带鱼。凉菜首推“冻冻肉”,
冻冻肉
一道陕西特色菜肴,由全年积攒的猪皮熬制而成。外貌:金橙色、透亮;味道:酸辣、软糯、滑口。中国西北,爱吃牛肉和羊肉。一盘腊牛肉几乎必登上每个关中家庭年夜饭餐桌。我就很爱吃腊牛肉,而且《水浒传》里,好汉一到酒肆,就喊道:“小二,切二斤熟牛肉,打一斤白酒。”
腊牛肉
奶奶爷爷喝白酒。我寻思这白晃晃的,能比饮料好喝。一小盅酒,每次抿一口,累不累。哪有我大口吃肉,大口喝饮料,来的痛快,豪气冲天。爷爷用筷子蘸一点,喂我嘴里。辣,果然还是饮料好喝。我把雪碧倒入小酒盅,哈哈,我也“喝酒”。
收尾一道菜是甜饭,寓意甜甜美美,新的一年,生活甜蜜、美好。年夜饭,不能全吃完,要刻意剩一部分,留待明天吃。
甜饭
除夕这天的新闻联播,主持人戴红色领带,向全国人拜年。我坐奶奶爷爷中间,看大年三十晚上的节目,枕奶奶腿上,嗑瓜子。爸爸和(huó)面,妈妈和奶奶择菜。拿爸爸的手提电脑玩windows自带的小游戏,蜘蛛纸牌、三维弹球、扫雷。叮铃铃铃铃,我跑去接听,与奶奶爷爷的兄弟姐妹问候寒暄,把电话转交给奶奶爷爷。
赵本山的小品是信号灯,观众笑声一结束,小区所有人穿上外套,哗啦啦下楼梯。新年的钟声马上敲响,放炮,放烟花,震耳欲聋,连绵不绝,跨年喽,1点,炮声方减弱。
大年初一,新年头一天,早上,街道上全是昨晚的鞭炮。红色满地,喜气洋洋。饺子于锅中沸腾之时,鞭炮奏响,宣告新年头一餐。两种馅饺子,肉的和素的。奶奶和我,都爱吃羊肉大葱。素的是妈妈爱吃的韭菜鸡蛋。吃几个干饺,喝一碗饺子汤,吃几个汤饺,喝一碗酸辣汤,嘹咋咧。
(注:嘹咋咧,陕西关中方言,意思是,好得很,美得很)
下午,鞭炮烟花退场,各色炮仗登场。摩擦炮、摔炮、窜天猴、火箭炮、螺旋飞天跑、仙女棒······。摩擦炮,玩的多,便宜故数量管够,玩法多样。一摩擦,快速扔到别的小朋友脚下,吓得他赶紧窜躲,小朋友们哈啦啦。他寻机“报复”,我们跑掉。大家之间互扔擦炮。用多根擦炮搭房子,所有引口聚拢一处,点燃引口,群魔乱舞。把擦炮的外皮撕掉,粉末倒出,在地上“画画”,从某处点燃,欣赏燃烧。
大年初二,新年二天,和哥哥们,撒丫子乱跑。我仨与院子里别的小朋友,分成两班,打仗。我年龄小,扔炮不远,总是吃亏,全赖哥哥们火炮支援。大人们满院子找我们,回家吃饭。骨头丢给欢欢,姥姥养的小狗,家里人都叫她欢丫头。
饭后,每家出一个代表,会同姥姥,打麻牌。二姨妈,经常“不会打”。我们就调侃:你把牌摊开,我们给你看看。我每次捣鬼地说:“不会打了,你接啥,就打啥,有啥难得,还省的思考”。事实,轮不到牌桌上的我们,自有一堆参谋给支招。
麻牌,另辟蹊径,自成一套我的专属叫法。白板叫电视机,南风叫南瓜,西风叫西游记,一饼叫坨馍,二饼叫煤气灶,三饼叫对角线,五饼叫万花丛中一点红,幺鸡叫烧鸡,二条叫油条,七条叫领头羊,八万叫倒拔垂杨柳。
大年初三,新年第三天,家里会来很多亲戚,都跟奶奶爷爷有亲属关系。一会开门,舅爷家来了;一会开门,姑奶家来了······人多的,客厅都坐不下。
妈妈端茶倒水,爸爸和姑妈在厨房做饭,擀面条。亲戚到了,就下面条。不光饺子,臊子面是陕西关中,过年必吃的食物。我一直不理解,陕西面条基本都是干拌,为何带汤的臊子面却成了春节主角。可能食材多样,表示生活富足,可能五颜六色,寓意龙凤呈祥。猪肉切成肉丁,黄花菜(橙色)、木耳(黑色)、豆腐(白色)、胡萝卜(红色)、韭菜(绿色),等蔬菜切成菜丁。臊子面要想好吃,肉臊子、鸡蛋皮、豆腐、韭菜、面条,这五样是关键。醋要酸,辣子要香。面条需要自己和面,反复揉搓,自己擀面条,不能图方便,买外面的面条。
臊子面
辈分大的,在客厅沙发和凳子就坐,抽烟喝茶。辈分中间的,在卧室床上坐着,嗑瓜子闲聊。像我们辈分轻的,各房间乱窜。虽然没人看电视,电视依然开着,大年三十晚上的节目当BGM。辈分大的给辈分小的,互相发红包。奶奶给别人家的孙辈发红包。别人家的奶奶爷爷给奶奶这边的孙辈发红包。
爷爷辈的打麻牌,4、5个人围观,耳朵上别着一支烟。男性,打飘三叶,扑牌的一种玩法,流行陕西省。女性,聚成一堆,喋喋不休,话痨。小孩子也围一桌,拿麻牌乱玩。我们搭积木,垒城墙。互相抽麻牌,看谁的城墙坚持的时间长。用麻牌打扑牌,玩弥竹竿,21点。我玩一会,跑爷爷跟前,翻布兜,看赢了几个筹码。坐爷爷怀里,一起打麻牌。我出牌,战斗机(三条),M2(八条)。亲戚没有与我交手经历,听到我的报牌,一脸懵逼,纷纷问啥东西。
下午,姑姑们也回到奶奶家。上午吃臊子面,下午吃菜喝酒。大人们一桌,奶奶、爷爷、姑妈、爸爸陪同。所有小孩子一桌,没地方坐了,姑姑们和妈妈站在我们周围夹菜,坐床上。
大人,左手夹着中华烟,右手端着西凤酒。西凤酒是陕西本地的品牌。陕西人,杜康,传说发明了酿酒。杜康,成了酒的代名词。杜康的儿子,传说发明了酿醋。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杨诚斋《新酒歌》:酸酒齐汤犹可尝,甜酒蜜汁不可当。老夫出奇酿二缸,生民以来无杜康。
我们小孩,喝可乐、雪碧、橙汁、露露。三下五除二,把菜吃光了,把大人餐桌上的荤菜全搬走了。大人们光顾着喝酒抽烟说话,基本都不吃菜。
大年初四,新年第四天,爸爸同事们聚会,我与妈妈也参加。年龄小的同事带着恋人参加。有一对,今年准备结婚,我当主持人,给TA俩彩排,送祝福。饭后,去KTV,叔叔给女友唱<爱你一万年>。
大年初五,新年第五天。饺子,在中国北方,具有神圣重要地位。新年头一餐,吃饺子,雷打不动。初五风俗继续吃饺子。奶奶爷爷、妈妈爸爸,都吃*,只有我吃汤的。牛肉韭黄饺子,特别适合吃酸汤的,紫菜、虾米、香菜沫、葱花沫、大蒜沫、白芝麻、红辣椒、酱油、醋、香油。
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妈妈爸爸,都十分喜欢吃饺子,几乎啥馅的饺子都爱吃。不知道吃啥时,那就吃饺子吧。TA们对饺子的热爱不单是饺子好吃,还承载着情怀,因为过去,只有每年的几顿饺子,才能吃到肉。
我对饺子一般,而且我认为饺子这种食物性价比太低。从和面、切菜、调馅、擀皮、包、煮,得花费数个小时;吃,10分钟。划不着,有这么多时间干啥不好。半个小时,烧盘鸡翅,不比饺子香?
饺子宴是西安特色。小学时,我说:“整天说饺子宴,啥时候见见庐山真面目。”西安德發長,位于钟楼旁边,百年老号,我头一次吃饺子宴,开了眼界。饺子还能这样子!各色颜色的饺子,各式形状的饺子,组合摆成各种造型,让我大饱眼福。我感觉我吃的不是充饥的食物,而是艺术,舍不得入口。消费饺子宴的顾客,若没吃饱,普通饺子,随便吃。吃完饺子宴,紧接着吃普通饺子,差强人意,没有感觉了。西安德發長与西安解放路饺子馆,驰名陕西省。
下午,姑姑们回到奶奶家。一家人重聚,因为初二,主要是招待客人。奶奶给小孩发红包,压岁钱,我们磕头。和哥哥妹妹,堆雪人。
大年初六,新年第六天,老太太生日。老太太,至少育有一女一儿。女儿,就是我姥姥,跟随我姥爷来到西安。儿子,1958-1960,在老家饿死了。老太太是典型的旧中国人,小脚。封建中国,宋代,汉族女性都要缠足,把脚挤压变小。大年初二,只有姨妈们在,舅舅们不在。大年初六,全家人方能聚齐,热闹,四世同堂,过生日。
从远古开始,到1978年前,中国人十分强调家族。其一,家族兴旺、人丁兴旺,男丁兴旺,繁衍生生不息。尤其在农村,谁家儿子越多,谁家势力越大。其二,建祠堂,修家谱,祭奠已逝的家人,祈求祖宗护佑。晚辈务必孝敬(服从)长辈。
这种强调家族的行为,一方面是道德,另一方面是统治。皇帝是国家所有人的统治者,族长是家族所有人的统治者,父亲是家庭所有人的统治者。
大家族以及家族行为,阻碍社会的进步。首先,家族势力越大,越威胁朝廷的管理。族法、家法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族人家人充当朝廷执法人员。其次,国家无法形成法治社会。家族成员间形成强纽带,人们遇到问题,立刻反应是找熟人、找关系、走后门、送礼、人情托委,而不是依靠法律。
其三,家族内部,人与人不平等,男女不平等,长幼不平等。你出生是男性,相比女性,你就是人上人。年龄越大,越有话语权和资源分配权。
①,包办婚姻,吃饭时,长辈不动筷子,晚辈也不能动。
电影<海滩的一天>,1983年上映。儿子,被父亲强制安排婚姻,不得不与两情相悦的女友分手。餐桌上,三个女人和一个孩子等着两个男人。父亲动筷子后,其余人才敢动筷子。
电影<黄土地>,1984年上映,陕北农村,女孩翠巧,被父亲定下娃娃亲,结婚前,从未见过丈夫。
②,生育婴儿的母亲却没有婴儿的所有权,女性的所有者不是其本人。
电影<青梅竹马>,1985年上映,阿贞的父亲说:“阿隆(男性),你什么时候打算结婚啊。你可一定要传宗接代啊。你姐姐嫁到别的人家,小孩也是别人家的种,也不是你家。”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上映。母亲与女儿的对话:“嫁给什么人,能由得了我吗?你一直在提钱,就嫁个有钱人吧。”“嫁有钱人可是当小老婆。”“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女人不就这么回事嘛。”
③,男重女轻。中国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专门指男孩,女孩是不算数的。女性被弱化“人格”,沦为生育“机器”。
1987年的小品<产房门前>,郭达、杨蕾,表演。
”你知道,我大哥、二哥、三哥、四五六七哥,生了二十一个女娃。咱全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那我要生个女的咋办?” “不敢胡说,要有信心。我听说,这个医院技术水平好。生男娃是十拿九稳。不敢说辣子,你要吃醋呢。哎呀,酸儿辣女,你要吃醋,心里面想着醋。这次春芳再给我生不下男娃,我妈就不让她进门了。”
“生了,女孩。” “你这是咋弄的嘛。你这是给咱们全家一个沉重的打击呀。”
电影<唐山大地>,2010年上映。儿子和女儿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只能救一个。母亲选择儿子。如果我是这个母亲,我会选择女儿,因为当灾难发生时,老人孩子先撤,女性再撤,男人殿后。
其一,其二,其三,这三点,归根到底,还是小农经济、种地经济,产生的意识形态。忘记谁说的,大概意思是,英国的火车,降低了父亲对孩子的威信,因为孩子可以离开乡村,去别的地方求生。1978后,市场经济、城市化、现代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思想启蒙,让1978后出生的这代中国人,就没有男重女轻、年长者威信等这些肮脏、残酷的观念与作风。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崇尚祭祀、祭奠、祭拜、祭物、祭人。《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祭祀与打仗。北京有天坛和地坛,用于皇帝祭祀。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写道,万历皇帝带着文武百官走路去天坛,求雨。清明节,专门用于祭奠祖先的节日。康熙皇帝南巡,去曲阜祭祀孔子。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做生意的,很多都祭拜关公。
灯笼过了大年初六,农历新年就算大劲过去了。大年初七,成年人开始上班。
大年十四,新年第十四天,舅舅到家里,给我送灯笼。陕西关中有风俗,舅舅要给外甥(shēng)送灯笼。
大年十五,新年第十五天,过年倒数一天,元宵节。吃元宵、吃汤圆、点花灯、猜灯谜。放炮又一个的高浪。家家户户把灯笼挂到阳台,张灯结彩。
《水浒传》,两次元宵日。梁山好汉去北平,救卢俊义,选择元宵日行动。梁山好汉闹元宵,离开东京。《红楼梦》,两次元宵节。一次是建大观园,元春省亲,贾家达到明面上鼎盛高峰。另一次是,物尽则悲,强撑门面,贾家开始明面上衰落。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文章:
https://m.toutiao.com/is/iFycuWcs/ - 第9篇:冬至、圣诞、元旦 - 今日头条
自我介绍:
感觉是错觉,一个描述生活美学,分享别致思考的UP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