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史无前例地在家里上网课。由于家长没法时刻盯着孩子,不少学生借着上网课的名义玩游戏,导致了很多孩子痴迷游戏、厌学,亲子冲突加剧的现象。
其实不止是学生,成年人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个动作和闭上眼睛的最后一个动作都是刷手机。研究表明,我们每天大约会刷85次手机。大学生每天平均花费9.5小时,超过一个工作日。偶尔出门忘记带手机就会觉得焦虑不安。
我们也知道刷手机没有带来太多价值感,但是一刷就是根本停不下来。拥有30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沈家宏写下《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融合4大心理流派,教我们探究为何会上瘾、识别心瘾、找到合适的方法、通过修复创伤重塑关系来获得自我成长。
从结构分析“瘾”字,就能看出,这是一种隐藏的病。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不容易察觉,以为某种上瘾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习惯,或者把它当成爱好。比如有些人吃饭时固定要喝酒、喝完酒习惯抽烟、每天必须玩会游戏,不这样做就觉得不安。
沈家宏教授在《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中指出,成瘾行为与爱好不同,他们的区别是对身心有无伤害。而成瘾行为有4个特点:令人愉快、带来伤害、无法控制、反复出现。
表面上看,要戒掉的是成瘾的物质或行为,但是观察身边那些成瘾的人,不难发现,他们都有存在某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
有位老师上课时给学生做过小调查,问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网络游戏?有学生回答:“在游戏里,如果我们输了,界面就弹出“再努力一把,你一定行的。”这样的字眼。但现实,如果我们作业没完成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得来的只是一顿痛骂……”
不难看出,孩子喜欢网络游戏,正是因为在其中能带来满足感,失败了得到鼓励,成功了得到表扬和肯定。
沈家宏教授告诉我们:上瘾并非意志薄弱的自我放纵,而是心需要“止痛”。成瘾的本质是借助某种物质或行为习惯,掩盖和逃离自己无法忍受的消极情绪与心理创伤。
这才是我们戒瘾需要戒掉的东西——心瘾!
心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成瘾物质或行为给成瘾者带来想要的“好处”,另一方面是给戒瘾带来的成瘾者无力处理的“坏处”。
吸烟的人经常会说:“抽根烟,放松放松。”在面临压力时,通过吸烟能使焦虑减轻,这就是它带来想要的“好处”,而要面对的压力,就是吸烟无力处理的“坏处”。
对游戏成瘾者来说,在游戏中获得存在感、价值感和满足感,就是游戏带来的“好处”,繁重的学习压力、剧烈的亲子冲突就是游戏成瘾者无力处理的“坏处”。
二、想顺利戒瘾,先走出这些误区很多人以为,戒瘾就是成瘾者下定决心,自己就能做到的事情。
殊不知,这些错误的认识不仅不能帮助成瘾者戒掉成瘾物质或成瘾行为,有时反而会加重。
那么,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是认为戒瘾是意志力问题。
很多人以为,戒不掉瘾就是当事人的问题,是他们没有自控力。但是无法控制本身就是成瘾的特点之一。
医学研究证明,成瘾物质会损害大脑中的额叶皮质和杏仁核,对人的思维掌控和情绪调节产生很大影响。
电视上有档节目讲述了珠海戒毒所的一个毒瘾者的经历,他在吸毒 - 戒毒 - 复吸 - 戒毒之间挥霍掉了8年最好的时光。 这8年间,他有10 多次去戒毒机构自愿戒毒,但是因为戒断反应让身心非常痛苦,都没有能够成功戒掉。
因此,戒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不是一个单纯靠意志力就能解决的问题。
误区二是认为戒瘾就要永久远离成瘾物质或行为。
可想而知,如果戒瘾就必须彻彻底底地离开成瘾物质或行为,这得给成瘾者带来多大的压力。
曾经有一个男孩,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坚持了差不多一个月不玩游戏的生活。这期间,他的日子过得十分充实。但是,在接下来的某一天里,他又玩了一次游戏。而就是这一次游戏,让他觉得自己前功尽弃,且很自责,觉得自己很没用,不停地自我否定。再后来,他只能破罐子破摔,一直沉迷在游戏中了。
作者在书中提到,成瘾与爱好的区别在于对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带来伤害。
对于一个游戏成瘾的人,只要他能减少玩游戏的频率,慢慢地改善人际关系,把精力投入其他有益身心的方面,这就可以说戒瘾成功了。
如果有这样的认识,戒瘾就不会在一开始就给成瘾者巨大的压力,也会让即将戒瘾的人有充足的信心。
误区三 认为瘾是道德问题,是一个人堕落的表现。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在《根本停不下来》这本书中,作者开篇就提出,上瘾就是因为人们需要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成瘾者的背后都有亲密关系的缺失。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缺失,他们才需要通过与成瘾对象建立亲密关系来进行补偿。
我们需要放下这些偏见,坦然面对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并用真诚与关怀去支持成瘾者,找到他们背后的需求,让亲密关系从成瘾物质或成瘾行为中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慢慢回归正常。
误区四 认为瘾需要通过严厉的处罚才能戒掉。
新闻中不时出现这样的事例:孩子手机玩游戏上瘾,家长直接没收手机,亲子冲突加剧,最后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不难看出,通过严厉的处罚并不能让成瘾者顺利戒瘾。严厉的惩罚往往使成瘾者把家人从身边推开、从心里推开,把自己孤立起来,继而显得更加无助,戒瘾更加无望。
误区五 认为瘾只有借助家人的监督和控制才可以戒掉
很多成瘾者的家人把支持理解成监督和控制,觉得既然成瘾者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了,那就得把控制权拿回自己手上,来帮助他们戒瘾。
可是,成瘾者家人的过度帮助会使戒瘾变成家人的事情,成瘾者再一次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生活的自主感,更加难以戒断。
误区六 认为戒瘾不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成瘾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戒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瘾者通常在现实生活中会有需求的缺失,要满足这些需求,单独靠个人的能力很难做到,因此必要时寻找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远离成瘾物质或成瘾行为,首先要走出以上误区,才能帮助自己或身边人顺利地戒瘾,回归正常生活。
三、提升上瘾免疫力,到底应该怎么做?对于成瘾者来说,他已经和成瘾对象合二为一,成瘾对象在他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他都会通过成瘾来处理和面对。因此,戒瘾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戒瘾,提高上瘾免疫力呢?
沈家宏教授在《根本停不下来》这书中介绍了七步法。
第一步:如何知道自己已经上瘾
想戒瘾,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否已经上瘾以及承认和面对自己的情况。
虽然承认自己上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只有坦然面对,才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思考应该如何应对。
第二步:上瘾后如何看待自己
心理咨询有一个技术叫“外化技术”,即将问题和人分开,问题是问题,人是人。需要解决的是产生的问题,而不是人。
上瘾后,我们要认识到,只是上瘾的行为出了问题,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一个没用的,堕落的人,我们同样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
第三步:认识上瘾中的关键时刻
这个关键时刻主要是指对成瘾的渴求和冲动,以及引发成瘾的“触发按钮”。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引发上瘾的诱因有哪些,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情绪。对于毒瘾者来说,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毒瘾同伴的联系;对于酒瘾患者,减少与酒肉朋友的接触;刚开始戒瘾后出现的空虚感,可以努力找其他让自己产生愉悦感的事情来充实生活。
我们可以把这些关键时刻都写下来,当它们真正来临的时候,就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它,这样,就能减少对我们提升上瘾免疫力的阻碍。
第四步:了解防守风格以发现关键时刻
简单来说,就是了解内在的需求。
曾经有一个女孩子,工作以后,每天至少花三个小时在淘宝上,几乎每天都有快递,她不停地买东西,有些东西可能并不是必需的。
其实,她并不是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她家里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因此从小她就很难得到满足,家里大人都会把东西优先给她弟弟。因此,这个防守风格就是“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如果她能了解到这一点,那些有些不必要的东西,她就可以理性消费了。
第五步:理解上瘾关键时刻发生的事
上瘾往往会有一些导火线,比如吸烟喝酒的人,一般都觉得社会或工作压力很大;中学生玩游戏,也可能是为了逃避繁重的学业压力。
当这些事情给人带来的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容易导致人们用成瘾物质或行为来解决。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看到当下发生的事情,感知到底是什么问题让自己感到无助,才能提升上瘾的免疫力。
第六步:应对上瘾的短期策略
这是一个不需要去找背后核心问题的策略,拿来就能用得简单的但短期的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找到替代成瘾物质或成瘾行为的东西。
如手机成瘾的人,在达到手机使用时间后,可以选择看看书,听听音乐、去户外运动; 有烟瘾的人,可以选择随身带着口香糖,烟瘾一来就嚼一下口香糖……
这些替代方式并不唯一,但是必须是对身心无害的。
第七步:应对上瘾的长期策略
长期策略,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成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层次地探寻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需求,并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它们,才能拥有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七个步骤,从确定和面对自己是否上瘾,到从根本上解决成瘾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戒瘾的整个过程,提升上瘾免疫力。
《根本停不下来:用心理学戒瘾,做一个自律的人》这本书,作者沈家宏用30年心理学戒瘾经验,将戒瘾过程的每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分析地非常清晰,不管是自己想戒掉某种瘾,还是身边有成瘾者,都非常有指导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