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非遗”技艺——波罗镇大石磕村传统手工制香技艺

横山区“非遗”技艺——波罗镇大石磕村传统手工制香技艺

首页休闲益智工匠粉碎机更新时间:2024-08-01

波罗镇位于横山城东北部约25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交界处,横跨无定河两岸。全镇总人口2.1万人,总土地面积317.3平方公里,占全县的7.19%,总耕地面积为2387公顷。人口密度为56人/平方公里。

波罗镇自古是“北进咽喉、西去隘口”,“山明水秀、物阜人杰”的塞上重镇。古秦直道、万里长城,雷惠、波惠二渠贯通东西,鱼靖、榆靖、波乌公路穿境而过,电信、交通方便通达,水电供给充裕优良,是陕北甘露工程示范镇、国家飞播造林重点实施区。镇内煤炭、油气、瓷土资源丰富,被列为长庆油田、天然气重点开发区,同时又是横山区的工业区,境内有横山电厂、樊河煤矿、硅铁厂、炭化硅厂,钢板纸厂、波罗陶瓷厂和二石磕林场等大小工业企业35个。

波罗,原为佛教用语,是梵语“到达彼岸”的音译。传说如来东土游历返回时,路经此处,脚踩石崖留下一对脚迹,号称:“如来真迹”,波罗堡因此得名。波罗镇在明、清时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盛景,城内人口逾万。当时有人戏谑:波罗是南方的小扬州,北方的小北京。位于波罗镇的波罗古城繁华之时,当铺、商号林立,钱铺、银匠铺、油房、磨坊、粉坊、香坊、豆腐坊等星罗密布。另外,因和内蒙古交界,皮革来源广泛,牛羊皮加工业也设有多个专门的皮坊,在陕北小有名气。陶瓷业十分发达,在明清时便有了乌瓦窑瓷厂。其瓷器工艺精巧,品种齐全,在北方地区颇有名气。波罗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手工业特别发达。

波罗镇大石磕村离波罗只有十几里的路程,其传统制香技艺在明、清时期已小有名气。采访中,70多岁的横山区民俗专家、本土知名作家吴巨良说:“大石磕、二石溘的香那时是远近闻名的好品牌,销量在整个陕北都是数一数二的。”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告诉我们:“大石磕村过去很少有种地的人,磨坊、香坊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最辉煌时,一个村子前、后庄有大、小磨坊十多处,有大一点的香坊八、九家。外地的人,络绎不绝的赶着毛驴,备着鞍子的往出贩卖香火啦。”大石磕依靠香坊、磨坊有了充足的经济收入,也有了与外界充分的接触。民国时期,西北五省区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佳县白云山庙宇焚烧的就是大石磕所生产的香,可见大石磕香坊的品牌知名度。

大石磕村里有一座寺庙——观音寺,属横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占地面积约40多亩,据史志记载,观音寺始建于清代雍正十年,距现在有300余年历史。2007年,旧庙拆除,开始重新修建,2008年夏,全部建成竣工。观音寺享有 “关西名胜”和“西部神仙”之美誉。从高空往下望,有一条S形的小河流入了石磕峡谷的石窟窿里,在月亮门内,观音正殿坐落在八卦太极图中,岳楼坐落在流水之上。观音寺的管理者王生秀也是目前大石磕村里唯一一个从事手工制香的“守” 艺人 。

王生秀,男,1947年8月28日生于波罗镇大石磕,其祖上可以追溯至他老老爷辈上,历经其老爷、爷爷、父亲都是村上数一数二的制香工匠。其老爷王关府生于1873年,卒于1957年,王家的制香技艺传承了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破“四旧”的浪潮下,大石磕村制香坊不得不停止生产。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小的手工作坊逐渐消亡,被机械化所取代。机械化批量生产量大、效率高,成本低廉,王生秀的手工制香作坊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当我们问他过去村子里的制香工匠还有多少健在之人?得到的回答是寥寥无几。村子里健在的60多岁的思希文也是老制香工匠,早不从事生产了,工具也不保存了。作坊在、工具在,村子里只有王生秀和他的两儿子王者祥、王者兴还在坚守着原始的技艺。

王生秀的手工制香技艺的原料有:榆木面、柳木面、檀香面三种,主要制作工序有:磨面、和面、晾面、揉面、压面、折面、第二次折面、铺面、扎香等。主要的制作工具有:压香面机、管芯、筒子、香桩、压杆、折箩、铺笼、箩架、挑子、木杵子、长条刀等。

其具体制作工序如下:

一、磨面

将榆木、柳木、檀香木分别用石磨磨成粉面。过去大石磕大户人家用的都是水磨,磨面也在水磨上,现在采用了粉碎机磨面,省时省力。

二、和面

磨好的原料,按照榆木面、柳木面、檀香面1:1:0.5的比例拌合,用开水和面,一边加开水,一边用木制的杵子在和面盆中不停地搅拌,之所以加开水是要将生面烫熟。木制的杵子和平常所见到的杵子不同,它由四部分组成:手柄、杆子、杵头、横杆(在中间)。

和面时要将和面盆固定在事先挖好的坑子里,不动。烫熟的榆木面有韧性,人必须要手握木制的杵子手柄,脚踩着横杆用力搅拌才行。和好的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太软不好成香,太硬压面时不好出香。

三、晾面

将和好的面拿出来,晾晒在地板上。

四、揉面

面晾晒的温度差不多不烫手的时候,用手和木板将和好的面反复揉,用力揉,将面揉的圆润、光滑。俗话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面揉到了,它的韧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面醒到一定程度上,反复摔打,增强面的韧性。

五、压面

将揉好的面团用长条刀切成一块一块,然后装入压香的香筒子里,压的瓷瓷实实的,压杆套上管芯,人工用力往下压压杆,细长的面不断地从压香机的出口压出。压出的香也要不断地往铺箩(60*60cm,正方形的板子)上铺。

六、铺面

将面横铺放在铺箩上,一层一层,铺香最费时费力,虽然不是什么技术活,却要人一根一根地往上铺了。过去3个人,相互协作,从早上起干上一天,才能生产200多把香把子(一把香是60柱)。香铺好后,用挑子(柏木制作,长约1米宽6cm 比较薄的工具)挑香,在师傅们那里称为撒香。撒香的作用是使香更为紧密,成香后成片状。一般一铺箩可以制作2.5把香。铺好的香由于长短不一,用长条刀将多余的部分切掉,香整齐划一。

七、折香

折香的工具是折箩。用挑子按十柱一批数出来、划开。将折箩上的香倒在另外一张折箩上,折箩上一般擦上一层油性物质,其目的是防止香粘贴在折箩面上。

八、第二次折香

等到香晾晒到有了一定的硬度时,进行第二次折香,这时要将折箩上的香倒在折笼(折笼:正方形,四边用红柳杆固定,横面上按一定的距离系上细麻绳)上,上、下有利于通风,便于晒香。

九、晒香

让香在自然的环境下慢慢风干、硬化。

十、扎香

按照十柱为一批,一把为六批的数量将香绑扎好,绑香过去用的是芦苇的叶筋。现在都用印刷好的带有商标图案的小纸条包扎。扎好的香就可以拿在市面上进行销售了。

制香技艺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生活的。它通过民俗文化体现人文精神内核,它寄托着 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精神追求,是民间承传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波罗镇大石磕村的“守艺人”——王生秀能将原始的手工技艺原汁原味的传承至今 ,实属不易,我们理应加倍呵护与珍惜,不要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保护文化遗产,从每一个人做起,责无旁贷。目前王生秀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大石磕村手工制香技艺传承、保护岌岌可危。

(AK)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