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事娱绯
编辑|娱事娱绯
前言众所周知,能将钢琴曲弹奏的动听是与声部音色控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方面离不开关系的。
而丁善德先生的钢琴组曲《春之旅》就不仅在技巧上展现了卓越的创造力,更在情感表达上呈现了深刻的艺术价值。
可丁善德先生究竟是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合在《春之旅》中的?
据悉,丁善德先生在声部音色方面的控制极为讲究,他不仅能够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用不同的声部,进而强调作品中的内容的转折、议论,同时还可以通过音色的变换,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增强意境的升华。
故而在《春之旅》这部钢琴组曲中,会多有西方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例如《春之旅》中的第三首短曲《杨柳岸》,在左手伴奏声部中他使用了大量的隐含旋律音,而这些隐含旋律音都非常具有针对性,因此他们的存在是使用保持记号的形式来表现,但如何将这些保持记号的音联系起来成为上、下行的音阶,这就是丁善德先生运用声部变化极为巧妙的地方。
在丁善德先生的《杨柳岸》短曲中,他将其分为了三个声部,左手伴奏声部、右手旋律声部以及左手隐含的旋律音。
这虽然是巧妙的安排,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演奏者的难度。
因此若要更好的演奏这部短曲,不仅需要把握好力度,还要强弱到位,而且HIA要做到力度平衡,不要使得欣赏者有不和谐的听觉。
并且同时,左手标记的保持记号的音,也就是隐含旋律音要明显的突出,不能含含糊糊、不清不楚。
而其中有两个小节,更是要根据需要将左手双音(即隐含旋律音)的音域加宽,当遇到从三度到六度的变化,演奏者在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力度的把控,不应保持不变而是渐强,做到“深入浅出”才能发挥到意想的效果。
然而在现实弹奏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手型不尽相同,便常常会出现两个手指不小心同时落健,因此丁善德先生在演奏演示时则会采用左手连奏的方式来避免隐含旋律音的消失。
在钢琴演奏时,感觉力度不够或者跨度大、力度无法施展,只能蜻蜓点水,感觉弹奏不出声音这些,常常是很困扰演奏者的。
但其实演奏的力度并不仅仅是依靠手指的力量,或者说是重量,而更多的是手腕的弹力。
例如丁善德先生《春之旅》这部钢琴组曲中的最后一首短曲《晓风之舞》,就涉及到了八度的问题。
据悉,通常八度的弹奏经常出现的问题,一种是力量不到位,手指在还没有到达该琴键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力量,另一种则是没有充分处理好手指和手掌以及手臂这三者的关系,往往手臂的力量无法传到到手指尖,手掌控制不好手指的准确性,便会出现加重手臂力量而手指却无力的恶性循环中。
再加上《晓风之舞》短曲中使用了同向八度和反向八度技术。
故而从乐理而言,反向八度与同向八度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连接和声为复八度。
但是在真实的演奏情况下,如果方法使用不正确,往往会出现手臂的硬伤。
而丁善德先生在这首短曲中处理同向八度与反向八度的时候,则是运用短奏的触键技法,使用左手和右手的相互交替来完成四分音符的八度同向与反向技术的,同时手掌控制手指不仅要牢固而且要敏感,才能顺利地将手臂上的力量转到手腕处。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常常听到的演奏者在钢琴上发出的力量浑厚、清晰、饱满、有力量,并不是仅仅用蛮力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巧妙的训练以及恰当的处理。
其实在《春之旅》的演奏中,为使弹奏出来的声音均匀响亮和将最下和最上面的音弹奏精准,需要刮奏触键的精准,欺辱演奏者也必须用右手各关节支撑住,借用手腕力量带动第2、3、4指,演奏者的指甲也要有力且匀速地抹过琴键,才能将此曲一气呵成地演奏完毕。
由于最上面的音不仅要由左手跨过右手去弹,还需要双手衔接紧凑,因此弹足从开始到结束的两拍,要选用刮奏,这样就能够减少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以免造成手指过分用力带来的疼痛。
并且凡是经过钢琴专业训练的学者都知道,琶音的练习是人们在钢琴学习中的基本功练习,因为琶音会经常出现在钢琴作品中,不论是短小的旋律练习还是复杂的长篇幅钢琴曲,琶音都是最基本组成要素,毕竟琶音的不同组合与连接,可以使得钢琴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和情感意境。
而在丁善德先生《春之旅》中,就有两首短曲使用到了琶音,分别是《待曙》和《杨柳岸》。
其中《待曙》作为《春之旅》第一首短曲,开篇就是暗示在经历了长期战乱,八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人们渴望战争马上结束,迎来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新生活之下的激动、焦急等待的心情,就像是人们等待告别黑暗期待黎明到来时候的激动和迫切情绪。
因此在《待曙》中,琶音要演奏出果断、清脆、亢奋之情,那么触键就要坚定有力。
而《杨柳岸》则是表达虽然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但是中国的前途仍然未卜,政局依旧复杂,是由坚持资本主义的国民党执政还是由坚持社会主义的共产党掌舵中国的未来。
那么在《杨柳岸》短曲中左手的琶音就要连续,并需要介于伴奏和旋律之间,触键虽然要延绵、连续、温柔,但不是犹豫。
而在乐曲的第11节、14节、29节、32节的左手部分出现了一个由5个音组成的琶音和一个开放的根音和旋律音相隔十五度三和弦。
但由于五度三和弦是本曲中左手最难把握的部分,其便需要用两个把位来弹奏,指法从下往上应分别是52121指。
当拇指弹到第三个音阶时,2指则要随着前指迅速往右移直到跨过拇指,放到第4个音的上方。
当弹到第4个音时,拇指也要随着前指迅速向右移2指,放在第5个音之上准备演奏。
同时在弹奏时,演奏者需要严格控制拇指的力度,以免声音过于厚重。
并且《待曙》和《杨柳岸》的最后两节都以双手交替弹奏琶音收尾,在收尾部分,两个拇指的力度也要与其他手指上的音符保持一致。
众所周知,情感可以说是音乐的灵魂,如果一部乐曲没有情感,那么就会变得空洞不具备感染力,甚至算不上音乐作品。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音乐家曼斯坦就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当声音和情感都达到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
因此无论是作曲者还是演奏者,都向往着自己的音乐能达到“声情并茂”的佳境。
那么如何将一部音乐作品,淋漓尽致的将其情感演绎出来成为关键问题。
而这其实在丁善德先生的《春之旅》钢琴组曲中便可以轻松的找到答案!
纵观丁善德先生作品的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以情感贯穿其中,在《春之旅》这部钢琴组曲中更是融入了丁善德先生丰富的感情色彩。
同时在演奏特点上,丁善德先生又巧妙的应用了摸进进行转调,通过开头的A宫五声调式升G和D音,从而很好地进入到了A大调音阶。
随后再通过特殊技巧转换调式,从而带动了丰富的情感跳跃。
不过,在《杨柳岸》短曲中,前面的七个小节就进行了从D大调到g小调、又从g小调回到D大调的转调,并且在中段部分乐曲又进入到E大调,从而便表现了革命前途令人担忧的情境。
而丁善德先生正是应用频繁的转调来传达内心狂热的情感,以至于他能演奏出跳跃的感情基调。
音乐艺术之所以感人,魅力其实在于情感,而情感的抒发则是通过乐曲中的调式、旋律、节奏等方面得以体现。
在钢琴曲的演奏中,演奏者情绪的强烈对比,便是表达作者情感重要形式,并且演奏过程中应该发挥情感的主导作用,才能声情并茂达到感人的目的。
当然,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使自己先入戏,将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故而在此的基础上,才能将曲中的情感上升到舞台上的激情,以此更能增强情绪上的对比,并且只有经过这样的二度创作,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所以在演奏丁善德《春之旅》时,要在把握好情感、速度、力度、声音色调的基础之上,就要先感受曲中的意境,进而融入到曲中所抒发的情感之中。
而在《春之旅》组曲的四部短曲中,《待曙》表达的是人民对于抗战胜利的狂热心情,这种心情是激动的,是热烈的,演奏时应当从速度、力度上描绘这种心情。
但《舟中》与《杨柳岸》是对实景的描绘,是婉约的、是温情的,演奏时应当流畅而不急躁。
其中《晓风之舞》在这部组曲中相对特别,它是单独的一部舞曲,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舞蹈性。
故而演奏时应该弹奏出欢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乐曲活拨欢快热烈的气氛。
由于曲中出现了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所以在演奏时需要连续性的弹奏,而且要求很快的速度来增强情绪对比,从而表达欢快的气息。
《春之旅》这部作品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诉说,甚至还是听众眼中一场独特的艺术之旅。
由此可见,丁善德先生《春之旅》这部作品之所以能魅力非凡,便是因为他在精妙的音色变化、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上下了多少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