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赏梅,哪里为妙?
超山,梅超多,可谓“十里香雪海”,花开满山,若雪满地。去过几次,目光所及皆是梅花,除了梅花,还是梅花,总觉得少了点东西。灵峰探梅,妙在探字,需要爬山,快到山顶,小路边冒出一棵两棵,下坡平缓处三五成趣,高高低低,坡的左边小路旁有,右边小路旁也有,峰回路转,增添不少趣味。去灵峰探梅,堵车之苦,实在令人心生畏惧。钱王祠拍梅,近年也火热,只因有一面红墙,能拍出故宫的既视感,成为网红点,去了你就知道,只有那么一两株,梅花后面是红墙,前面是一米宽的走廊,梅花长在中间,无法靠近,一群人围着一棵梅花,像是一种瞻仰,想拍出好片,纯粹靠摄影技术。但这并不影响一群漂亮小姐姐,着一身古风衣服,梅前打卡拍照,拍完赶赴下一个网红点,从来不会管这是钱王祠还是赵王庙。
01
梅花还是孤山有看头。
如果去孤山赏梅,你可以走过断桥,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几步遇到一个白娘子在拍照,再走几步又遇到一个白娘子在直播,也不用惊讶,毕竟白娘子的故事家喻户晓,断桥的人流量永远最大。往前再过一座桥,知道它叫锦带桥的已经不多了。继续往前直到平湖秋月,你会看到很多人会在此折回,继续往前能走到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中山公园,西泠印社,苏小小墓的,不多。
能够从平湖秋月对面小路走进去的人,不是为上厕所,不是出于好奇心,而特意沿着湖边去看孤山的梅花,十有一二已经算多了。知道林和靖的一定比知道白娘子的少,如果能遇到有打扮林和靖的小伙子,可以算新闻了。孤山的梅花在北岸,相对于南岸白堤的人潮涌动,这里显得清幽。
孤山,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还是远离城市的荒郊。梅花,在没有遇到林和靖之前,还是不成意象的植物。如果没有林和靖,孤山,就是一座矮小的土堆。梅花,也就是一种会开花的树。林和靖给了孤山灵魂,也给了梅花灵魂。
02
一千年前的一天,林和靖背着两只白鹤,抱着一筐梅花,走过了断桥,他是怎么走,我无法想象,至少会转身回顾来时的路。因为,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走断桥,跨过断桥,他就不是林逋,而是林和靖。就像李叔同,迈进虎跑寺的山门,他就不是李叔同而是弘一。跨过断桥,林和靖就断了三十八年的前半生,结庐孤山,长达二十多年,林和靖再没有跨过断桥,回到城市。
在孤山的林和靖,开始种梅,他种梅很独特,先挖一个坑,把自己的过往埋进去,再盖山土,然后再植入梅花。他的过去太丰富,一个坑根本不够,于是再挖一个坑,埋进自己的愤怒;挖一个坑,埋进自己的失望;挖一个坑,埋进自己的理想;挖一个坑,埋进自己的留恋……就这样,林和靖足足挖了三百六十个坑,才把自己的三十八年的过往埋好,种了三百六十棵梅,从湖畔种到山上,硬生生把孤山种成了梅花屿。
林和靖种梅放鹤,白鹤盯着西湖水,林和靖盯着白鹤,一看就是大半天。蜜蜂懒懒的采蜜,林和靖懒懒的看着蜜蜂。林和靖也不是一味慵懒,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屋外看看梅花的长势,在屋内听听风吹过竹子的声音,入春下湖锄荷,秋天桥边抓蟹,湖上捕鱼是时常的事情,有时候乘着风和日丽,放舟西湖,任意西东,直到太阳把他晒醒。更多的时候,林和靖从西湖里打水浇梅,多出来的水煮茶研墨写诗作画,林和靖的画似乎越来越单一,画的不是渔夫就是樵夫。字越写越清瘦,瘦的有点像梅花的枝,像白鹤的腿。
有时候从孤山东边走到西边,和老和尚清谈,直到月色笼满西湖,他才回去,白鹤都睡着了,童子也眯眼了,只有西湖的水还在轻声和他有一句每一句的聊着。
林和靖横在梅树下,月光照着梅枝,梅枝映在脸上。林和靖换了个姿势,斜着看水,清清浅浅的水映着梅枝,梅枝叠着自己,分不清哪个是梅枝,哪个是自己。
林和靖于是提笔,把梅花写进诗里,把自己写进梅花里。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当后人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视为咏梅无法超越的诗句,盛赞他挖掘出梅花枝条的审美意义,把梅和月与水组合,提升了梅花的精神内涵。如果他听到,不知会作何感想。不过也没错,林和靖也感觉到了自己越来越像梅花,梅花越来越像自己。
在众芳摇落的冬天,孤山梅开的消息传开了,横横斜斜的枝头,开着红红白白的梅花,孤山梅花连同林和靖,瞬间成为北宋一道独特的风景。
03
于是赏梅的人蜂拥而至,一千年的人和现在的人也没有太大区别,看到梅花这么漂亮,就想折几枝回家。童子说,要不要禁止参观。
“ 林和靖告童子:“不可。孤山者人人之孤山也,我有梅,人能赏,共香雪。”林和靖只是贴一告白:“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
休教折损,是一种态度;尽许人看,是一种态度;不迎不送,也是一种态度。
远在汴京的皇帝宋真宗也听到了,也想要把林和靖这枝梅花折回家,真宗想要请他为太子师,面对皇帝的邀请,林和靖有点不淡定,得知朝廷命守臣王济体访,林和靖认真写了一篇漂亮的文章保荐自己,王济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他的林和靖的表现是“两失”。 当林和靖看到自己贴的告示 “休教折损”,会心一笑,自己都心痛梅枝折损,怎么就舍得自己折损呢?后来哪怕好友李谘如何劝说:你现在火了,流量大了,可变现当官了,林和靖说:“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隐居孤山,种梅放鹤,不是终南捷径,不是营销事件,是自己的一种生活选择。
没有折损的梅花更加暄妍,没有折损的林和靖更加脱俗。在尽许人看的告示下,越来越多的人走过断桥,来到孤山,想一睹孤山梅花的真容。
孤山一下子就热闹,比梅花还闹。
地方官薛映、李及,借慰问之名造访孤山,清谈终日而去。
年轻的梅尧臣(此时他还不是宋诗的开山祖),带着激动的心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里,乘野艇,越折竹,拜访林和靖,他烤着火,听林和靖谈孔孟之道,说近世之文,太阳都下山,被雪打湿的衣服都烤干,梅尧臣还舍不得走,一想到要归返,人就慵懒了,“日暮更寒归欲懒”,真的是天气太寒室内真暖?不,更多是对高士的流连。林和靖,让他忘了时间,忘了梅花, 甚至“忘百事也”。林和靖这该死的魅力,后来到陆游变成神丹妙药,“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林和靖成为北宋乃至千古文人的一副药,精神食粮。
入世极深的范仲淹,第一次拜访林和靖,服用了林和靖这贴药,顿感神清气爽。两年后,再次拜访林和靖,在萧瑟秋风中,再次服用林和靖这贴药,心胸温暖,浑身充满力量,离开后,还念念不忘,甚至想追随林和靖,过着逍遥快乐的生活。范仲淹有生之年,没能如愿,倒是现在,在孤山梅花旁建有范公亭,也算了了他一桩心愿。
要见林和靖的人太多了。
“来客时惊白鸟飞。”
官员来了,僧侣来了,道士来了,文人士子来了。故友来了,俗客也来了。
来的人多了,白鹤也惊瘦了,林和靖心疼白鹤,干脆关进笼子里。
“冷落犹嫌俗客看”,“白眼看人亦未妨”。
俗客多了,林和靖白眼也翻不动了,干脆把自己关在茅庐里。后来柴门也经不起敲叩,林和靖闲放小舟,邀游湖曲,竟日不归,殊无定迹。
人们赏完梅花,想拜访林和靖,怎么办呢?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
““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梅妻鹤子,就是源自这段文字。以鹤为信,别有一番意趣,颇有魏晋风骨,把林和靖的“不迎不送”展现的超凡脱俗。
沈括把林和靖写得很脱俗,而沈括二舅许洞则把林和靖说得很世俗,他写过一首讥嘲林和靖诗,诗名就叫《嘲林和靖》:
“ 寺里掇斋饥老鼠,林间吟嗽病猕猴。豪民遗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说林和靖根本不是不迎不送,看到达官贵人送东西就像伸长脖子的鹅,高兴迎上去,看到好朋友上门变成缩头乌龟,理都懒得理。 措辞刻薄,充满鄙夷,林和靖在他笔下是俗不可耐的势利小人。
在沈括眼里很脱俗,在沈括二舅眼里很世俗。梅妻鹤子很脱俗,但是妻与子,又是世俗的话语,脱俗与世俗放在一起居然如此和谐。
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是林和靖的告示,也是林和靖的告白。站在孤山梅林,林和靖也是一棵梅花。 有的人看着看,心里就盘算着宜乎装扮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折它,砍它,移它。有的人看着看着,就给贴上标签,然后对比,强在哪里,弱在哪里。有的人聚精会神欣赏,有点人一脸鄙夷嫌弃,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怅然若失……
幸好林和靖的梅花够多,足足有三百六十多棵,每个人总能找到自己的看点。幸好林和靖的梅花够真,枝条长斜了也没有矫正,花儿开少了也没装饰假花。
林和靖的梅花站在孤山,丰富而真实。
04
晚生几十年的苏轼,虽无缘拜访林和靖,但梦过林和靖,“我不识君曾梦见”,“先生可是绝俗人”。绝俗往往和离尘连在一起,林和靖隐居,并非离尘出家。“尽许人看”的林和靖,并没有与世隔绝,也没有和官场势不两立,他的归隐不同于伯夷和叔齐,也不同于陶渊明,林和靖不是封闭式归隐,而是开放式。他自己隐居,也没有要求和他一样,甚至为自己的侄子林宥考中功名而欢喜,有人问他,“自身高隐而教侄登科,荣之耶?辱之耶?”和靖道:“亦非荣,亦非辱,盖人之性情各有宜耳,宜则为荣,不宜则为辱,岂可一例论。”
世人常好以标签与人设视人,林和靖说的是“性情”。
撇开林和靖的道德文章,袁宏道的评说最妙。
洒脱如袁宏道,几百年后到了孤山,无不羡慕嫉妒说:
“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种便宜人。我辈只为有了妻子,便惹许多闲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厌,如衣败絮行荆棘中,步步牵挂。
袁宏道说林和靖是世间第一种便宜人。何为便宜?他曾经说过:“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
所谓闲适,就是悠闲自适,就是过一种悠闲自在舒心自适的生活。
林和靖也说过:文章自问难追古,光景无多肯负闲。
“肯负闲”,几人能做到呢?林和靖却做到了,选择了一种自己悠闲自适的生活方式,过一辈子。
05
林和靖长眠后,他的鹤泣血而亡,他的梅花也如殉情般枯萎了。现在的孤山梅花多为后人补植,南宋孤山皇家园林植梅盛极一时,元初孤山梅株被毁,元顺帝至元五年江浙儒学提举余谦修葺林逋墓,建亭植梅以为纪念,奠定了后世孤山林逋遗迹纪念性植梅的基本格局。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补种梅花三百六十株,又过了些年,天启年间,有王道士在孤山种梅千树,才重现了当年盛景。近年来人们又在孤山补栽了大片名贵梅品,扩种红梅、白梅外,还有紫梅、绿萼梅、鸳鸯梅等,计四百余株。
历经岁月,孤山梅花不再是当初林和靖的模样。每一株梅花,枝条茂密,每一枝直冲天穹,生机与力量,少见林和靖当初那样清瘦,那样疏影横斜。经过改良之后的梅花,每一枝花苞饱满,重重叠叠,密密麻麻,花色更艳了。来到梅花下,想起梅花,冒出来的诗句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少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在孤山是有生命的形象,而现在简化为励志的意象。林和靖千年前挖掘出梅花枝条的审美意义,现在人们拍照还是停留在梅花的色相上。
孤山梅花变了,但林和靖还在。
去孤山赏梅,想想梅花当初本真的模样,拜访像梅花一样的林和靖,想想他是如何做世间第一便宜人。
如果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不满意,你应该去孤山赏梅;如果你正准备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去孤山赏梅;如果你正过着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你也应该去孤山赏梅。
想到这里,或许我也不应该用调侃的语气来叙述网红,那也许是他们心目中自己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只不过和林和靖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曾经看到林和靖墓碑前,放着一束梅花,塑料的,看了让人扫兴。后来看到了一个矿泉水瓶,插着一枝绽放的白梅。不知是谁所为,但惹人想象。
断桥不断,通往孤山。
孤山不孤,因为有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