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Fan笔记-扫海秘籍大公开~学到就是赚到!

Tim Fan笔记-扫海秘籍大公开~学到就是赚到!

首页休闲益智滑出海浪更新时间:2024-04-24

No.124 NiSi微分享摄影师

Tim Fan

关于扫海的那些事儿》

【壹】扫海基本要素

⁃ 镜头的选择和光圈设置

- 脚架的选择

⁃ 滤镜的运用

⁃ 地形考察,潮浪大小

⁃ 随身必备物品

【贰】拍摄技巧和构图

1. 快门扫海 -拉丝

⁃ 拉丝类型

⁃ 地形效果

⁃ 发挥你的想象力

⁃ 拉丝与整体构图

2. 慢门扫海 -长曝

3. 突破你的框架

【叁】扫海安全知识

⁃ 装备

⁃ 白天踩点

⁃ 现场观察

⁃ 心态和站位

扫海建议使用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特有的透视效果主要是拉升空间,夸大形态对比。我拍海一般使用的焦段是16mm,最近刚开始使用12mm,虽然听上去只有4mm之差,但是这4mm在镜头里的透视效果完全不同!我举个例子~

▲焦段:16mm

▲焦段:12mm

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机位拍摄,效果对比如图。利用广角拍摄,可无限接近前景,而且你可以利用前景在拍海的时候,充分利用到水流的形态和它的线条进行构图!

海景拍摄不同于其他风光类别在镜头不够广时候可以用接片弥补。接片适合相对静止的景色,比方山或者城市。海景拍摄是动态的捕捉,浪花的形态和方向每次都有所不同,造成后期接片困难重重。而且广角镜头夸张的透视效果不是接片所能替代的。所以能用广角镜头最好。

关于光圈的选择,我通常光圈设置在 f/8 - f/11,第一,这通常是镜头解像度最好的光圈范围,第二是能确保所有拍摄物在景深范围内,在海景拍摄这种场景变化非常快的环境下能确保拍摄物体成像清晰

扫海所用的三脚架建议尽量选择稳妥一些的,旅行用折叠轻质脚架是很难抵御水流的冲击,轻则成像模糊,重则架子被水流冲倒,毁了相机。

另外建议换成钢制脚钉,因为很多情况下三脚架是支在礁石上,难免会有湿滑的青苔,橡胶底很容易滑倒,钢钉抓地力非常牢固可以避免意外发生。

滤镜在风光摄影中会被经常用到。

我扫海一般用到的滤镜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GND 渐变镜- 用于平衡天空和地景的光比

其中又根据过渡的程度分为软渐变和硬件变,硬渐变我通常会用于天空和海平面界线分明的场合,而软渐变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ND 减光镜 - 在阳光太强时减缓快门时间。

通常根据光线的强弱来决定使用几档减光镜,我通常会备一块6档和3档ND镜。当太阳出海平面后,在没有滤镜的情况下,测光后的快门速度都在半秒以下甚至更快,3档左右滤镜可以把快门时间减缓到半秒以上从而达到拉出水流形状的效果。

有时候想拍出海水慢门和雾化效果则需要更长的快门时间,特别是日出后光线变强,这时候高档位减光镜就非常有用。

CPL 偏振镜 - 用来消除水面或是石头上的杂光和反光。

扫海一定要考虑地形因素,内湾的水通常较外湾或是直对公海来的平缓,波动起伏也没有那么大。

▲外海

▲软沙滩

海浪冲到柔软平缓的沙滩上势能大幅消减,水流速度明显降低,类似软着陆。相反海浪冲到坚硬崎岖的礁石滩上,就会溅起水花,水流速度也很快,类似硬着陆。

▲礁石滩

第一张沙滩上的水流速度相对比较慢,而第二张的礁石滩水冲过来呃速度就很快,而且因为地质比较坚硬,所以会溅起很多水花!

另外像沙滩这种松散地形拍摄时候要注意自身和脚架的稳定,水流冲过来的时侯脚架和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陷,所以我通常都会把脚架插的深一点,手也扶着脚架,避免意外。

礁石形状对拍摄也有很大关系,平缓规则的礁石提供了水流缓冲的空间,不规则和角度偏直的礁石被水流冲到会激起很高的浪甚至从头上扑过来,所以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

图中我正前方是不规则形状的坚硬玄武岩,加上这种狭窄的槽口地形,海浪挤进来后力量会被放大,直冲道岩石后往上反弹,我站在地面干燥的区域相对有一定距离所以没有被冲到。

一年的潮汐高低基本上是可精确预测的,因为潮汐和太阳,月球位置相关。计划拍摄前可以查询当地气象局的潮汐时刻表,了解清楚日出日落黎明黄昏时段的潮汐高低以及是否处于涨潮或退潮期。手机上有时候也有相关应用程序可下载查看。

同一个拍摄地点在潮高和超低时拍出的样子有时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以下例图,潮水偏低的时候、没法拉丝但可以拍礁石在沙滩上的倒影

▲涨潮以后,就可以拉丝了

还有当潮水太高的时候,一些底下的礁石就会被水完全覆盖拍不到,潮水如果太低,礁石虽然露出来了,但是没有足够水冲出线条,画面有会显得杂乱。

海浪的高低大小就很难提早预报,通常预报都只是一两天,因为海浪大小和风速风向和地形等其它因素有关,所以到了拍摄点还要实地观察。

扫海我一般会随身准备以下物品:

1. 吸水性好的大块擦镜布,可以的话备多几块,海边水雾大,或是浪打过来很容易沾上镜头和滤镜,有块好用的镜头布在手可以随时擦干净水珠。

2. 相机雨衣:用来保护机身和镜头被海水溅到以及海边水雾的侵蚀。关于雨衣的挑选,有专业型的防雨罩,密封性很好,双手可以伸入袋子内操作相机。但是缺点就是体积比较大,而且携带不方便!

另外就是下图的轻质塑胶雨罩, 虽然材质没有专业的那么讲究,但实际功效差不多,而且轻巧便于携带和收纳。

3. 小瓶便于随身携带的带喷嘴的镜头清洗液(用完灌自来水也可以):海水的盐分一时间擦不干净或是越擦越糊的时候用清水喷洒后就很容易溶解,然后迅速用布擦干净。

快门扫海就是我们通常将的拉丝。拉丝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当海水涌上来的时候通常会形成很多白色泡沫,而且白色比较容易反射光线。利用稍长一点的时间曝光水流,然后运动的白色泡沫就会在相机里成像成有规律的线条,将肉眼看不到的水的移动轨迹记录下来。

▼快门 1/13 秒,水流显得杂乱无章

▼快门稍许放慢到 0.8秒,记录下水流运动轨迹,画面明显简洁很多

一般总结为以下3类:

a.正对着涌过来的水流:流速较快,冲击力很强,拍出的拉丝效果一条一条犹如银针白发。仿佛将时间定在这一刻。

通常拍摄时候,找一个大浪地方,让流水向着你的方向冲过来,这个时候使用大约1/100秒-0.4秒快门,随着海浪的快慢改变时间,就会捕捉到水的线条。

▲快门:1/80 秒

▲快门: 1/13 秒

一般等到水冲过来的时候按快门,水流很湍急,所以快门速度相对快一些。

b. 回退时候的水流:通常等一个浪冲完水流回去的时候按快门,水流速度相对比较慢,使用大约0.5-2秒的时间。拉出柔软的水丝,远看像乌冬面丝滑柔顺。

▲快门:0.5秒

这张是我前两年去南澳拍摄的龙头石,也是一个典型的等水流回退拉丝的地方。

看准时机等水往回流的时候按快门曝光,水回去速度相对慢点,所以快门时间也放长一点

c. 连贯的长条形水流:这种情况要看地形,通常是选择比较平坦,水流速度不是太强,大概使用0.5秒至1秒左右的时间,水流成发散状。

▲快门:0.6秒

合理的利用地形能拍出特殊的水流效果,例以下两个例子:

U型浪:拍摄这张的时候一个很大的浪把全部地方都覆盖后,然后按下快门,水从高处的平台流到沙滩,再从倾斜的沙滩回流到海里。利用这个由上而下有倾斜度的平台和沙滩并且借助大浪的推力拍出了这个U形浪。

▲快门:1秒

漩涡:这张的水从上、左、右三个地方回流进来,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个的圆形漩涡。

▲快门:1.3秒

流水的形态很多时候是很抽象的,例如前面那节所例句的两张照片,漩涡和U形浪都是经过观察然后大致在脑海里想象一下效果。

然后根据水流的速度尝试用不同快门,先试着拍有两张后再根据效果逐步调整快门,看好时机曝光。一张好的片子是你的想象力,想法和洞察力的综合。

除了快门拉丝的技术层面,拍摄的时候还是要注意整体的构图。

很多时候拉丝只是整体构图中的一个环节,有时候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线的作用。

画面整体首先是要有一个主题或所谓的兴趣点的,举个例子,下图中的海洞是整个画面的兴趣点,而作为前景的海水拉丝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线的作用把人的视觉引向海洞。

▲这张拉丝是利用水流引导到洞外的岩石

而有些时候拉丝出来的形状可以充当整体构图中的兴趣点,上图中海水形成的双漩涡本身就能吸引人的眼球而作为兴趣点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拉丝在整体画面中的作用只是为了创造一种平衡感,就拿下图为例,右下角的海水回转所产生的白色能有效减少画面右侧暗部比重,不会认人觉得右下角偏重。

很多扫海片子都是横构图,横构图的拉丝能产生延伸效应,广角镜头的透视在一定程度上有扩展画面的作用。下图回流的海水形成的线条就有种水流要继续延伸出画面冲到人身上的感觉。

竖构图的拉丝能产生层次纵深感, 以上图为例,浪从正面涌来,冲破了好几排石墙后涌到了镜头前,这一连串激起的浪花拉丝在竖构图的表现下由远及近有层次的排列,近处的浪在广角透视放大作用下显得极具冲击力。

拉丝可以在不同的画面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快门扫海不只是存粹为了拉丝。

所以拍摄前要对地形多加观察,确定想要拍摄的主题。拍摄时要不断的尝试,调整快门时间,查看拉丝效果和拉丝在画面里的比重而进一步修正。善于运用横竖构图。

扫海用2秒以上的曝光时间就可以当作长曝光了,长曝光后的水流呈现出一种雾化的形态,能表达出一种静谧的感觉。可以通过使用高档位的ND减光镜来达到延长快门时间。

下面分别用同一个场景的一长一短曝光时间来比较:

▼短曝光时的拉丝突显出大浪的冲击力,时间仿佛定格在那一秒。

▲NiSi耐司S-GND8(0.9)三档软渐变

快门:0.4秒

▲NiSi耐司IR ND1000十档减光镜

快门:5分钟

同样场景长曝光,雾化后的海水给人一种平静柔和的感觉,多余的部分被雾化的海水遮盖,最后露出的礁石仿佛是一个一个岛屿,天上云彩的动感也被长曝光记录下来,整个画面有静有动。

▲快门:20秒

很多时候出去外拍会遇到条件不理想的情况,或者去一个新的地方之前做好的计划和实际有所不同。这种时候就要改变一下思路。

拍风光一般出去能遇到完全理想的条件概率非常小,打个比方,若果出去碰到好天的概率50%,那碰到好看形状的云概率就是25%,遇到火烧云的概率可能只有5-10%。

大家一般构图都会按照1/3法则吧天空和地景分割。天空占居画面上面的1/3当云的样子还不错的时候

然而当碰到光板天或云覆盖率不足20%的情况下,如果在用传统的1/3法则,天空就会显得很平乏,这时候可以突破框架,以地景为注意点寻找规律和线条。

图中海平面上方只有一条漆黑的死云带,天空也不出彩,于是那天我就开始发掘礁石的形状,礁石的斜纹可以作为兴趣点,于是在构图上减少天空的比例、把注意力集中到前景上。

巧妙的利了水流长曝光后的白色线条,礁石纹理的线条以及左侧天空小部分云长曝后运动的形态所形成的线条呼应。这张片子,天空总体比例只占不到了1/5。

再举一个例子,前年去塔斯马尼亚州西海岸线拍日落的时候,发现潮水和浪都不够大,眼看着夕阳西下,远处的火烧云渐渐散去,却还没有找到好的礁石做前景。

周遭观察了一下突然发现地上的沙滩在先前浪高的时候被水冲刷出一条弧形痕迹,于是就此做文章当前景使,最终效果还不错,算是比较特别的一张作品。

前面说了这么多思路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现在说说最重要的事情了、就是扫海时候的安全要素。任何摄影创作都是以安全为前提的,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及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一般可以选择钓鱼用的钉鞋。如下图。

钉鞋主要用来防滑,提升抓地力,扫海难免会遇到湿滑的地形、礁石表面的青苔很滑,一般鞋子踩到很容易打滑摔倒、有了钉鞋能极大的减少滑倒的概率。

也是钓鱼捞虾人士专用。一般是带胶鞋连身的设计,腰部以下都可以防水。

渔夫裤优点:防水到腰,特别是冬天防寒,可以安心下水。 缺点:穿着较为笨重,行动不便,意外摔倒后,水倒灌后就很危险,积水后的重量会把你压倒爬不起来。

每次去一个新的地方,有机会一定要在拍摄前做好功课,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白天踩点。踩点能帮你熟悉路线,观察到不同潮汐时段的礁石地貌等重要信息。

扫海通常都是日出日落的时间段,如果是日出通常要提早至少半小时到达拍点,这时候通常天色昏暗,白天如果没有去踩过点,会很容易走错路,找不到点,看不清路,跌倒啥的。

到达拍摄点后,首先要看下地上那些地方是干燥的没有被水冲到过的安全区域,站在这些干燥的地方拍摄相对会安全一些。

海边一般来说每过五到十分钟会有一个大一点浪,所以每到一个地方后,先注意观察5-10分钟,观察这个大浪过来时的大小和高度,然后决定哪里是安全的拍摄点河站位。

拍摄前规划好退路,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 当大浪来时,能在2-3秒内迅速撤离。

• 尽量避免背后是陡坡峭壁,正面直对大海的情况,一来往后没得退,二来浪大时冲到身后岩壁,水回退时有可能把人也卷下海。

我最近获奖的那张新西兰北岛扫海片就是拍完后潮水涨到很高位置,原本的沙滩完全被海水淹没,不得不躺着快及腰的水并借助三脚架当探路杖,小心翼翼的摸回停车场。

这里顺便提一下脚架的另外用途 :脚架除了架相机的主要功能,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充当登山杖,探路杖或平衡自己身体。

成片

▲拍摄前的海滩,低潮时路上几乎没有什么水

▲拍摄前的海滩,低潮时路上几乎没有什么水

▲拍摄中,也在涨潮中

拍摄完后回去的路上,水淹到臀部,最深处可到腰部以上,只能贴着相对地势高一点的岩壁走。

再晚个半小时,我估计就得游着出来了。当然这个属于极端案例,但足够说明看好潮汐和浪的重要性,毕竟人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很渺小的。

如果当大浪冲过来真心躲不掉的时候,我这里一般指冲到腰以下的浪,要记得以下8字:

-临阵不慌-

-马步要稳-

临阵不慌指的是在知道躲不了这个大浪后不要慌乱瞎跑,背朝着大海跑的话浪的冲力会把你从后面推倒,瞎跑也有可能被礁石绊倒或踩青苔上滑倒。

躲不过就干脆硬扛住,马步要稳是指对抗水流时候的站姿:握紧脚架,两脚分开站稳马步,双脚和脚架成三角形,重心稍许前倾,这样浪从前面冲过来是可以相对的稳住身体。

以下图为例:

这是之前和扫海帮帮主卧龙山外拍时帮他拍的工作照,浪过来躲不掉时候,帮主的站姿

▲水流冲过的时候,马步站稳

当然水一旦莫过腰以上由于浮力作用就很难控制身体平衡了,所以说还是要尽量避免高潮大浪的情况拍照。

图片&教程/Tim Fan

编辑/Maisy Lau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