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冲出上海黑洞城市?成功违反自然规律?这波吹捧昆山有点过了

唯一冲出上海黑洞城市?成功违反自然规律?这波吹捧昆山有点过了

首页休闲益智黑洞城市更新时间:2024-10-22

前两天,“智谷趋势”发了一篇题为《长三角诞生了一个“违反”自然规律的城市,值得所有想“抱大腿”的城市学习》的文章,在长三角的圈子,包括三土城市笔记的读友群(目前群友已突破扫码入群的人数上限,还想加入的可以先添加三土的个人微信tgnf1987,我单独拉入群)里引起不小反响。

文章主要观点是,在位于环沪虹吸带上的六个卫星城中,昆山是唯一从上海“灯下黑”里冲出来的,这事“违反”自然规律,太尼玛腻害了。

昆山腻不腻害,肯定是腻害的。但这篇文章有没有问题,显然也是有的。起码在下面几个问题上,我觉得存在值得商榷、需要厘清的地方:

1、“环沪虹吸带”这个说法是否成立?

2、昆山是否是唯一冲出上海“黑洞”的城市?

3、昆山的成功是否“违反”自然规律?

在展开论述前,有必要声明一下,写作本文真的不是为了蹭大号热点,而且我与旺角黄局长也是朋友。但是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作为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者,三土觉得有必要就“昆山问题”出来走两步。

智谷趋势的文章一开篇,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过去没听说过的概念“环沪虹吸带”,并描绘了一副类似“环京贫困带”的可怖场面:

六个卫星城中,海门启东人口被吸走,老龄化问题严重;平湖嘉善经济被吸走,沦为富庶浙江的平庸之地。

作者认为,“对于(身处中国顶尖都市圈)中小城市来说,最难的事情就是抵抗住大城市的虹吸”。并举例“在中部,穷全湖北之物力,成大武汉之威名。在西部,大成都一枝独秀,四周则几乎平淡……”。

最终得出结论:

如果有一个地方紧挨着中国的超级城市,不仅没有被吞噬,反而成为一个经济制高点。那么,它一定是“反科学”的,“违反”自然规律的。

而那个地方,就叫昆山。

表面上看,这条逻辑链似乎挺完整的,但仔细分析,其实里面存在不少漏洞。

首先,拿成都、武汉的情况来反证上海,忽略了彼此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前者目前还处于资源集聚的阶段,所以需要拼了命地虹吸周边城市甚至全省,来壮大自身。但上海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虽然还会有高端人才涌入,但同时外溢效应更大于虹吸作用。这一点从京沪与其他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不同态度上就可看出。

其次,即便是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城市,但由于彼此不同的产业结构,所以造成“环京贫困带”的原因在环沪城市带上并不明显存在。

这方面的具体分析,可参见《上海,真的不行了吗?》一文,另外我在《预测2020》中也提到过,简言之就是,以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北京,天然地需要虹吸全国,因为资源只有更高密度地聚集,才能产生更高效的服务。而工业产值仍排名全市各行业第一的上海,则非常依赖上下游产业集群的相互协作,但由于上海土地有限,人工成本又高,所以很多供应商以及上下游的配套产业链都分布在长三角周边城市。

这中间,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昆山所在的苏州市,从80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到后来成长为中国工业产值第一大城市,苏州发展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上海的影子。甚至,上海的地铁都已经跨省修到了昆山花桥。

结论是:所谓“环沪虹吸带”,20年前或许存在,现在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就拿文中提到的上海虹吸海门启东人口来说吧,的确,现实中有不少海门启东人在上海工作定居,但海门启东人口外流的主因并不在此,其中一点是因为当地建筑业发达,“包工头”全国跑工程。

事实上,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倒挂这个现象,并非只存在于海门启东,而是南通甚至整个苏中都面临的普遍问题。(详情可参见《苏中的麻烦》一文)把海门启东的人口问题单独拎出来,并将其归咎于上海的虹吸,显然是不客观的。否则,要怎么解释,环沪的其他四座城市,人口不仅没有外流,相反常住人口远远大于户籍人口呢?

至于说平湖嘉善的“平庸”,也并非因为环沪,而是江浙两省在对待“接沪”这事上的政策温差所致。虽然双方都号称要接轨上海,但江苏那是真心接沪。改开初期,为了接轨上海,甚至不惜暂时牺牲省会南京,处处优先保障苏南。而浙江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重点发展杭州。这从浙江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杭甬,而非沪杭,后者的通车时间比沪宁高速足足晚了好多年这一个细节就可以感受到。

另外,所谓“环沪六个卫星城距离上海基本都在一个半小时内”“区位条件好像差不多”的说法与事实也存在偏差。

真相是,上海市区偏向西北,所以西北郊区如嘉定、宝山、青浦等,历来较西南面的松江、金山来的发达。这也影响到上海资源外溢的方向,首先、主要倾向于西北侧苏州方向的昆山太仓。从卫星图上看,目前从上海市区到苏州市区,建成区几乎已经连成片,但西南方向则还有大片农田阻隔。

但尽管如此,地处西南的嘉善平湖也还是从接轨上海中受益匪浅。举个栗子,当初西塘古镇能火起来,靠的就是上海的自驾客。而如今,从嘉善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到平湖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嘉兴港的独山港区和上海港“联姻”,处处都能看到接沪的红利。所谓“嘉善平湖的经济被上海吸走”的观点,同样站不住脚。

回头再来说昆山。

对于“为什么昆山能够抵挡住上海的虹吸效应?”智谷趋势那篇文章给出的解释是“另辟蹊径打出了‘台资’牌”。作者认为,由于台商台企聚集,昆山成为沟通两岸的一座桥梁,进而获得了许多特殊政策,这些特殊政策极大地帮助昆山在众多竞争对手当中冲出重围。

问题是,长三角并非只有昆山主打“台资”牌的。同样是环沪城市的嘉兴,特别是下辖的嘉善县同样是台资高地。

截至2019年9月,嘉兴全市已引进台资企业1566家,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特种纺织、汽车配件等产业集群。其中嘉善超过500家,虽然这跟昆山的5000多家,东莞的3700家差了好几个量级,但在浙江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台企集聚区了。三土记得有段时间,嘉兴的台商会长,都是由嘉善的台企业主担任的,其地位可见一斑。

同样是主打“台资”牌,为何昆山就成功了,嘉善却“平庸”了?那些特殊照顾,为啥只给了昆山,就连台商更早登陆的东莞都没能获得?

文中还提到,“昆山最厉害的地方在它的招商引资能力”,但招商能力强并非昆山的特色,而是苏州甚至整个苏南普遍具有的优势。看看这次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收获的招商成果——签约556个项目,投资总额7359亿元,便足以令人惊掉下巴。

至于说昆山“走的是一条产业链招商模式”,这其实是所有城市招商的终极追求,虽然许多城市做不到,但做到的也不少。比如昆山隔壁的太仓,就是德企在华的聚集地,同样具有完整的产业链,甚至全球第8家“德国中心”都落户在这座小小的县城。

所以,与其单独研究昆山,不如思考苏州这异于常人的招商引资能力从何而来?其一把手凭啥在大会上喊出“任何一个好项目,别的地方能给的支持,苏州不仅都能给,而且还可以多给一点”?

在我看来,除了苏州区位优势明显,加之自身财大气粗,给得起政策与补贴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土地指标的近乎无限量供应。这也是苏南领先浙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虽然江浙经常被并列,但两者在地利方面完全不同。浙江被称为“七山二水一分田”,而江苏几乎是纯平原。这就导致,明明是最适合发展经济的浙北杭嘉湖平原地区,却背上了沉重的产粮任务,土地指标被耕地红线限得死死的。而在苏南,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因为重担由苏北给挑了。

不信,我们看下图,整个苏州几乎都是优化开发区域,嘉兴湖州却还有大片限制开发区域。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开放再出发大会”上苏州方面能够一口气推出68.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看清楚了,不是68.8亩,也不是68.8公顷,是68.8平方公里,果然大手笔,嘉兴想都不敢想,为啥?没土地指标啊!

由此我们可以说,昆山的招商引资能力是由土地优势 上海辐射共同炼就的,而同样具备这两项条件的苏南其他县市,即使不打“台资”牌,像太仓是德资,吴江是民企,照样获得成功。昆山在其中虽然名列前茅,但并非一枝独秀,至少无锡下辖的江阴与其并驾齐驱,并且已有赶超之势。

插嘴说一下智谷趋势的这张图,看上去昆山似乎遥遥领先其他环沪县市和除浦东新区外的所有上海区县。但一来,它并没有呈现苏南整体面貌。如果将江阴、常熟、张家港等苏南五虎的数据都纳入,昆山就不会显得这么突兀了。

二来,像黄埔、静安、徐汇、长宁等,都是上海城区,面积狭小,拿出来跟作为独立县级市的昆山比拼总量,并不公平。至于上海远郊区县发展不如昆山太仓的问题,很多年前上海方面(忘了是社科院还是政协)自己都调研讨论过。原因有很多,比如“注册型经济与实业型经济的不同发展道路”“政府服务的效率差别”“发展战略的不同”等,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总之,昆山的成功并不反常,能冲出上海“灯下黑”,有内因,也有外因,而且冲出来的不只有昆山。即使在环沪六县中(文章对于环沪概念的界定本身就有问题,上海的辐射面远不止这六县),起码太仓也是,只不过因为人口规模少,导致经济总量小,在上图的排名看上去不那么突出。

不仅如此,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苏南州经济的萎靡不振,昆山这些年的情况并不理想,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GDP增速等很多指标都在走下坡路,地方财政收入快被余杭超过了,所谓“昆山神话”早已是明日黄花,不提也罢。(关于高铁对昆山等非节点型三四线城市的负面影响,可参见《高密度的铁路网络对苏南楼市是福是祸?》)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否认昆山的优秀,而是想回应“环沪虹吸带”及“昆山反常论”的说法。事实上,在环沪的“优秀城市带”中,真正身上充满“反常”谜团的是另一个城市——南通。

相比苏州嘉兴,长江北岸的南通与钱塘江南面的宁波、舟山,过去并不被认为是环沪城市。由于交通等因素,其与上海的经济互动也远没有苏嘉紧密,受到的辐射也要小得多。这些年虽有改观,但很难说南通的经济成就主要归功于上海?

南通究竟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成就?今年上半年,南通GDP排名全国城市19位;全年预计达到9400亿,明年迈过万亿大关;经济增量近千亿,超过总量远大于它的苏州、无锡,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二,仅次于省会南京……

但是这份优秀的成绩单背后却有诸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产业方面,因为张謇的缘故,南通勉强也可算是“中国工业摇篮”之一吧。但除了建筑业,当代南通似乎并没有特别亮眼的产业和特别知名的企业。同时,南通也不像宁波那样拥有世界级的港口,交通也不太便利,直到2000年新长铁路苏北段贯通,才结束了“地无寸铁”的历史,这比苏州、嘉兴晚了近百年。至于高铁,则是到现在还没通,放眼TOP 20城市榜,可能也就只有南通了吧。

人口方面,这也是南通最大的谜团。在人们通常的认知里,外来人口涌入越多的城市越有前途,但南通恰恰是一座人口流出型城市,户籍人数常年高于常住人数。对此,有人拿南通的支柱产业是建筑业来说事,表示南通的工程队天南海北去揽活,这些人也应该算作南通人口。

长三角人口净流出城市

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在统计学意义上,只要人在外头,不管你经商还是打工,流浪还是当官,都不计入本地常住人口,都算是人口输出,否则湖南安徽河南等民工大省是不是也不能算人口外流?

你看温州人走的比南通人更远,不仅走遍全国,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但为啥温州的常住人口远多于户籍人口,甚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温州一直是浙江人口最多的城市?因为在温州人走出去的同时,有源源不断的外地人涌入温州,打工、经商、创业。这样的情况怎么就没有在南通出现?

所以我才说,南通的经济一直是个谜,有了解内幕或知道谜底的,欢迎跟帖留言。

(更多长三角区域城市分析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或“三土演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