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供应链安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不仅关乎着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更是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面对不断复杂化的软件供应链和频繁发生的攻击事件,保障软件供应链的安全已经成为企业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点。根据Gartner公司的研究,预计到2025年,全球45%的组织的软件供应链将遭受攻击,相比2021年增加了3倍。这一数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软件供应链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了解决当前的软件供应链安全问题,本文将结合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场景,借鉴业界软件供应链安全相关体系标准,并结合DevSecOps体系实践,提出了一套融入企业现有研发体系的安全开发方法。这套安全开发方法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持续关注和融入安全,着重保障软件出生前的安全。通过引入安全开发流程,加强对开发环境和代码的审计,以及自动化测试和漏洞扫描等手段,企业能够及早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从而提高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安全类垂直媒体“安全牛”发布的中国网络安全行业全景图显示,软件供应链安全已成为网络安全行业的重要一级分类。同时,《2022年中国网络安全十大创新方向》和《2022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年度报告》也将软件供应链安全和开发安全列为重点领域,说明行业对于软件供应链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各个国家也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框架体系,以规范和提升软件供应链安全的良好生态。这些举措有助于构建健康、安全的软件供应链生态环境,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可靠的软件产品和服务。然而,面对软件供应链安全的挑战,我们仍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如何在开源软件和开发方式不断演进的背景下,构建更健全的软件供应链安全体系?如何综合应用最新的安全技术和工具,提高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安全性?如何加强软件供应链的监管和管理,以降低攻击风险?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只有保障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才能确保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稳定。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以及更强大的合作和合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可信的数字世界。前言:随着网络安全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软件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国际共识。近年来,我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法规频频出台,头部互联网企业和安全厂商也纷纷加入到软件供应链的安全建设中。对于那些历史沿革悠久,自有产品体系多、技术体系覆盖面广、业务应用及环境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的中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如何在持续提升研发效能的同时,加强软件供应链安全性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将分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互联网安全中心(CIS),微软和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四种软件供应链安全及安全开发体系。
主体:1.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软件开发安全框架(SSDF)2022年,NIST发布的SSDF 1.1版本,致力于减少已发布软件中的漏洞数量,降低未被发现或未解决的漏洞被利用时的潜在影响,并从源头上解决漏洞问题,防止漏洞再次发生。SSDF框架包含预防、检测、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并支持七个程序性控制:风险评估、安全体系设计、安全开发、动态测试、软件安全验证、培训与意识、漏洞管理。通过使用SSDF,企业可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软件开发中的安全风险,从而提高软件安全性能。2. 互联网安全中心(CIS)的软件供应链安全指南CIS的软件供应链安全指南是一份完整的指南,指导企业如何建立和维护一个安全的软件供应链。该指南从供应链安全的基础知识开始,涵盖了供应商分析、供应商管理、供应商验证和供应链责任等主题。
此外,CIS还提供了一个安全配置基准,帮助企业保护其软件库和解决方案中的关键资产。3. 微软的安全供应链消费框架(S2C2F)微软的安全供应链消费框架(S2C2F)旨在帮助企业准确评价软件供应链环境中不同部分的安全性。该框架包括七个主题,分别是风险管理、规范要求、供应商风险和选择、合同和授权管理、测试和验证、修复和追踪漏洞、漏洞报告和数据共享。通过使用S2C2F,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软件供应链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4. 中国信通院的软件供应链安全标准体系中国信通院的软件供应链安全标准体系包含易受攻击的外部软件接口、开发环境、代码审查和信息共享等主题,并通过制定企业公共部分应对软件供应链安全不足的方法和程序。如:关注关键供应商,限制数据和接口访问权限,加强内外部安全培训等等。结语:最后,本文介绍了四种著名的软件供应链安全及安全开发体系,并分享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根据自身需求和现实情况,企业可以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框架,保障自身信息安全。在软件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趋势下,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和应用也将得到更好的提升。2022年,CIS发布了软件供应链安全指南1.0版本。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从源码到交付的软件生命周期中的管理和安全建议,主要包括源代码、构建管道、依赖项、制品、部署等环节。微软的S2C2F则专注于开发集成人员对开源软件的使用安全。中国信通院则在软件供应链安全方面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包括可信研发运营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供应链安全保障要求、开源治理体系、软件物料清单建设总体框架、DevSecOps工具链等模块。目前,业界对软件供应链安全的关注点各不相同,信通院的体系相对较为全面,但各体系仅能作为能力建设的参考,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探索。
软件供应链安全涉及解决软件研制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安全问题,涵盖了设计、编码、工具、设备、环境、供应商以及最终交付等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个软件供应链安全解决方案框架,如图1所示。该解决方案以开发全生命周期安全融合为核心,围绕开源安全、开发过程安全和开发环境安全这三个方面进行安全设计和实践。在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安全开发全流程,如图2所示。这个全流程主要依托企业原有的研发流程,在关键环节融入安全工具和门禁要求,通过安全融入实现从安全需求分析、安全设计、安全编码、安全开发流水线、安全测试、安全交付、持续反馈等环节的安全活动开展和反馈闭环。如何在软件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开源软件的使用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常见选择,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安全风险。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球使用了超过1100亿次的开源组件,其中有60%以上存在漏洞。
而这些漏洞的存在往往容易被攻击者利用,从而造成程序的安全漏洞。因此,开发集成人员对开源软件的使用必须要加以控制和监管。除了对开源软件的安全性进行把控,开发过程本身也需要注重安全。安全编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全编码是指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检测和修复软件中的安全漏洞。通过引入安全编码规范和工具,开发人员可以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提高软件的安全性。此外,开发环境的安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开发环境中的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恶意攻击者利用开发工具或者入侵开发环境进行攻击。例如,采用双因素认证登录开发工具、使用加密算法保护敏感信息等措施都可以提升开发环境的安全性。总之,软件供应链安全是解决软件研制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安全问题的关键。本文提出的软件供应链安全解决方案框架以及安全开发全流程可以为企业在实践中提供参考。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探索,确保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开放源码软件的使用安全、开发过程的安全和开发环境的安全都是需要重视的方面,只有从源头把控,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软件供应链体系。企业应该在需求分析、安全设计、安全编码、安全开发流水线以及安全交付五个阶段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业务应用安全。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考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OWASP发布的应用安全验证标准,具体分析可能涉及的安全需求,从需求源头保证业务应用安全。在安全设计阶段,可以建立自带安全基因的基础软件硬件平台,支持产品快速基于基础平台开发,并确保安全性。在安全编码阶段,需要建立各类开发语言的安全编码规范,并使用统一安全合规的开发环境、开发工具和开发资源,规则配置到集成开发环境中定制自动校验。
在安全开发流水线阶段,需要针对企业复杂的产品体系建立多样化的标准编译环境,并配置自动化分配,提高产品编译环境的安全管控能力。在安全交付阶段,需要由工程售后人员对部署交付物进行完整性校验,确保交付物来源可靠安全后再执行用户部署并上线,同时在企业内网建立产品验证试验田,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安全可靠性。如何建立多元化的产品反馈渠道?怎样保障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这是每个自媒体创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产品交付后的问题反馈阶段,公司需要建立多种产品反馈渠道,方便用户、市场人员、工程实施人员和售后人员快速反馈产品问题。同时,打通移动端产品反馈入口与研发管理工具平台的自动化转入和反馈处理,能够加快产品反馈问题的闭环速度。安全开发是保障软件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开发流程中,公司应严格执行安全质量门限卡点。在需求分析和安全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组织级需求评审和设计评审。
评审人员包括安全技术专家和业务安全专家,他们共同把关产品安全需求和设计的合理性。在开发阶段,代码提交前必须通过IDE质量门禁和人工审查。同时,在安全开发流水线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门禁卡点,控制产品安全质量,防止风险软件的发布。例如,在自动归档环节对制品包再次进行病毒扫描等操作,以确保产品交付后的安全可靠性。除了以上措施,公司还需要重点推进开发环境安全、开源安全和安全工具链三个方面。在软件开发中,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是关键。借助提前准备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编码实现业务功能。但是,如果使用不安全的环境和工具,会导致代码存在被篡改、恶意植入等安全问题。因此,公司需要确保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的安全性。此外,安全工具链的使用也是保障软件供应链安全的重要环节。安全工具链包括持续集成(CI)和持续交付(CD)环境和工具。通过使用安全工具链,可以执行集成构建打包的操作,确保代码的安全性。
只有在安全工具链的保障下,才能更好地保护软件供应链的安全。综上所述,建立多元化的产品反馈渠道和保障软件供应链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公司应该严格执行安全质量门限卡点,重视开发环境安全、开源安全和安全工具链,并加强对应的管理和监督,以确保产品交付后的安全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产品体系和业务复杂性给软件开发环境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环境安全,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分类。根据开发语言、编译构建依赖环境、编译构建工具、制品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可以将环境分为设备类环境、软件类环境、数据类环境、终端类环境和云原生基础设施类环境。通过对这些环境的规范化分类,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环境。此外,针对不同开发过程环节的需求差异,还需要形成开发类、编译构建类和调测类三种不同需求的标准环境模板。
并且,需要不断根据开发架构的升级同步更新环境和各类工具,以保证环境的可管理性和维护性。通过版本化管理环境模板,并基于模板实现自动创建和使用能力,可以提升开发过程环境的一致性和规范性,确保开发工具的安全合规和统一可靠性。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核心资产的安全和可靠管理,企业需要统一建设内部私有化的代码存储平台和持续集成平台,并配置安全防护和容灾策略。同时,通过定期进行安全扫描等多种方式,保障工具平台环境的安全性。据Gartner公司数据显示,现代软件大多数是被“组装”出来的,而不是完全“开发”出来的,80%~90%的代码来自开源软件。因此,正确使用开源软件、规避开源风险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持续高发的开源安全问题,各企业应逐步建立企业内部的开源治理体系,以保障开源组件和框架的稳健性,提高企业对开源组件的维护、修复和应对能力。
企业开源治理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了解企业所有开源组件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定义企业开源组件使用的质量标准,确保高质量的开源组件被使用;三是通过工具实现自动化监测和跟踪,尽可能地提前发现开源组件的潜在问题;四是提升企业对开源组件漏洞的快速响应能力,及时修复漏洞,应对潜在风险。综上所述,针对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产品体系和业务复杂性的特点,为保障软件开发环境安全,可以通过分类环境、规范环境模板、建设安全的代码存储平台和持续集成平台以及建立企业内部的开源治理体系等方式来提升环境安全性,保障核心资产的安全和可靠性。这些举措将有效降低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企业对开源组件的管理和维护能力。在企业日常开发过程中,开源组件的使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由于开源组件的来源和质量无法完全掌握,如果不加以规范管控,就会存在安全漏洞和知识产权风险等问题。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本企业应用场景的开源组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流程和规范。这个组件管理规范要求,可以将企业从组件引入、使用、应急处理、归档到停用下线全流程的开源组件管理规范要求贯穿始终。对于组件的引入问题,各企业应逐步控制和收敛开源组件的引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发框架、开发平台的规范化梳理形成企业自有的开源组件白名单,并结合开发框架和项目脚手架工程在基础开发平台中预置基础框架白名单组件。同时,对非白名单组件的引入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确保引入的开源组件是由专业团队根据引入的组件清单从可信来源下载并导入企业统一的安全合规组件库。另外,企业还需要严格把控产品构建和归档环节组件来源的安全合规。这就要求企业持续加强产品集成和归档环节开源组件的安全合规性。具体来说,可以依托安全合规组件资产清单和最小化引入原则,对组件的来源和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和管理。
另外,在产品归档环节中,需要结合产品业务分析漏洞利用可规避的措施及触发条件等严格审核后才能引入,从而确保企业使用的组件是安全合规的。为了实现规范管控,企业可以将开源组件扫描、审查及管理工具逐步融入DevSecOps工具平台中,通过CI/CD流水线将各工具系统串联的同时,持续将管理要求和相关质量门禁工具化、自动化落实到日常开发过程中。只有在规范化和自动化的管控框架下,企业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管理开源组件的使用。如今,各个企业都意识到在 DevSecOps 流程中加入软件成分分析(Software Composition Analysis,SCA)检测工具和组件来源检查工具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持续评估产品引用组件的漏洞风险,并确保产品对外交付的第三方组件来源于安全合规的组件资产库。
为了进一步提升软件的透明度,企业应该逐步实现软件物料清单(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SBOM)的生成、更新和归档标识,以便全流程地进行自动化审查控制。通过对 SBOM 的流程化和工具化管理,企业可以快速定位和应急响应 0day 漏洞组件。现如今,SBOM 管理已经成为产业界的一项标准和工具,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实现自动化和持续化的 SBOM 清单生成和更新,企业可以依托 CI/CD 流水线,并集成适合的工具。在开发阶段,流水线会自动生成 SBOM 清单,并标识出新引入的组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提交测试的流水线中,SBOM 会自动与安全合规组件库进行来源验证。最后,在归档环节,SBOM 会自动生成并归入配置库,并导入组织级组件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在后续发现 0day 漏洞时,企业可以快速利用组件管理系统进行影响面分析,从而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通过引入 SCA 检测工具和组件来源检查工具,企业可以持续评估产品引用组件的漏洞风险。研究表明,约有 85% 的软件漏洞源于开源组件和第三方依赖项。因此,企业需要对这些组件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此外,通过 SBOM 的生成和管理,企业能够提高软件的透明度。SBOM 清单可以清楚地展示软件的组成成分,包括所使用的各个组件和其来源。这样一来,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软件的成分,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软件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值得注意的是,SBOM 管理并非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需要与 CI/CD 流水线相结合。通过在流水线中集成适合的工具,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持续化的 SBOM 生成和更新。流水线的各个环节都会自动触发 SBOM 的生成,并与安全合规组件库进行验证。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在开发、测试和归档等各个环节实现对软件的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总结起来,引入 SCA 检测工具和组件来源检查工具以及 SBOM 管理在企业的 DevSecOps 流程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持续评估组件的漏洞风险,并确保组件来源的安全合规性,企业可以提升软件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而通过 SBOM 的生成和管理,企业可以增加软件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软件的成分。将这些措施与 CI/CD 流水线相结合,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持续化的 SBOM 生成和更新,从而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要想战胜敌人,首先要了解敌人。”同样地,要想保证软件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就需要全面了解软件的组成成分。希望未来更多的企业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软件的安全性和透明度。企业在管理开源组件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存量开源组件资产的盘点工作。
通过对开源组件的盘点,可以清理冗余组件同时形成组织级组件白名单,从而摸清企业开源组件的实际使用情况,规避开源组件引入使用带来的安全风险。建立自己的安全开发流程和工具体系,通过安全开发流水线支撑安全开发体系落地,可提升企业开源组件安全应对能力,实现开发—安全—运营一体化。采用业界 DevSecOps 工具平台体系实践和落地后形成的安全工具链,将威胁建模工具、安全编码工具、安全测试工具、容器安全检测工具、基线加固工具、漏洞管理工具等自动化无缝集成到 DevOps 流程中,持续保障和提升企业软件供应链安全应对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开源组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将工具融入开发流程,实现开源组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化和自动化,从而摸清企业开源组件的实际使用情况,形成软件安全合规基线,规避开源组件引入使用带来的安全风险。在当前数字化时代,安全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软件开发领域,开发人员提交的代码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解决。为了应对各企业的安全需求差异以及业务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建议企业采用多种工具相互配合的方式,对代码进行全面的安全分析和检测。并且,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在开发阶段就将发现的安全问题解决掉,实现真正的安全左移。对于安全开发流水线的应用场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团队成员角色的质量控制需求来设置不同的环节和门禁要求。可以根据开发人员、研发负责人和测试负责人等不同角色来设置多个场景流水线,以满足不同安全要求。通过设置不同角色的门禁要求,可以实现对不同场景的安全质量控制,全面提升产品开发过程的安全性。在安全开发流程被落地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流水线的可自助编排和可视化能力。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需要提供更方便易用的编排工具,让产品团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助地定义项目的流水线环节和门禁要求。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对不同环节和门禁的构建结果进行统一的可视化展示,以进一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流程闭环,持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整个安全开发全流程的落地过程中,我们还应更加强调工具自动化能力对于过程控制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引入安全控制工具,实现工具的自动化和自助化。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将企业各类复杂产品所依赖的开发环境模板化、流程化,并依托业务流程系统实现环境的按需申请和自助化生成,从而保障各类环境的安全可靠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一系列工具,实现对开源组件和商业组件的工具化、自动化管控,并基于软件组件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实现从引入到使用再到应急处理、归档和停用下线的全流程管理。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多种工具相互配合的方式,结合工具链门限管控和安全开发流水线的应用,我们才能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实现全面的安全保障。
不仅要注重代码的安全分析和检测,还要提高流水线的可自助编排和可视化能力,并强化过程控制的工具自动化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够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自媒体创作者目标锁定在给读者带来新鲜、独特且吸引人的内容,而优化原文,在保留主题的同时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展现文章细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改写原文时,我会尽量遵循以上要求,让文章更具吸引力和阅读性。在软件开发领域,实现复杂产品研制体系下各种类型产品的自动化构建部署是一项关键任务。然而,仅仅完成构建和部署还远远不够,安全问题的早发现和早解决同样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的安全工具链已经集成了多种环节的安全扫描,包括病毒、静态代码扫描、组件漏洞扫描、组件来源合规、动态应用程序扫描和容器安全扫描等。通过多环节、多工具的自动化安全扫描审查,开发团队可以更早地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
此外,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开源及第三方软件和组件的严格管控也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梳理形成各类标准的开发工具、开发组件和部署组件白名单,开发团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确保只使用白名单内的软件和组件。另一方面,任何引入的软件或组件都必须严格评审后才能被引入,以保证安全可信可控。此外,还需要遵循最小化引入原则、安全合规可控原则和业务必要性原则,以确保所引入的软件和组件满足安全需求。在开发过程中,还有可能引入各种开源组件和开源代码,对此,开发团队已经实现了针对制品包检查的工具,并将其集成到归档流水线中。通过将制品包逐层分解,对每个组成进行特征码提取和识别,开发团队可以严格追溯制品包中引入的开源及第三方组件来源,并确保来源于安全合规仓库,从而保证交付到用户环境的制品成分安全可信。通过以上实践,企业已经基本建立了可落地实施的安全开发流程和软件供应链安全体系。
通过安全开发流水线强控安全门限,将安全问题前置到开发阶段解决,大大降低了交付用户后安全事件发生的频率,同时也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目前,该体系已通过中国信通院 TSM 可信研发运营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增强级测评。然而,软件供应链安全不仅关乎软件研制的全生命周期,更关键的是开发安全。在保障环境安全和开源组件引入使用安全的同时,各企业还应加强围绕业务的开发全流程安全融入,并通过创新技术和方法提升安全能力,真正实现软件内生安全。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安全开发流程,加强对开发全流程的安全管理和监控,以及探索更多创新技术和方法,为软件供应链安全提供更强大的保障。随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等标准的发布实施,软件厂商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安全要求。
作为软件供应链安全的上游厂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积极加强对软件供应链安全的研究和标准建设,以确保我们交付给下游的软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主动应对软件供应链安全所带来的各种威胁。软件供应链安全是目前互联网安全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软件供应链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相应的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近年来,针对软件供应链的恶意攻击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安全损失。因此,软件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在当前的软件供应链生态系统中,上游厂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游厂商负责为下游客户提供软件产品,如果上游厂商的产品存在安全漏洞或后门,就会对下游客户的系统和数据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上游厂商应当充分意识到软件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加强标准体系研究和安全开发标准体系建设,以确保向下游交付的软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为了应对软件供应链安全带来的威胁,上游厂商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开发流程,包括安全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确保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能够考虑到安全性要求。其次,加强对第三方组件的审查和管理,只选择来自信任的供应商,并定期对组件进行安全性评估和漏洞扫描。此外,定期进行安全测试和漏洞修复工作,及时发布安全补丁或更新,确保软件的及时响应能力。最后,建立完善的漏洞披露和响应机制,及时向下游客户提供安全漏洞的修复方案,并与下游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安全威胁。除了上述措施,上游厂商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安全技术来提升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分析和预测安全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同时,引入区块链等技术来确保软件供应链的可信度和透明度,防止供应链中的篡改和欺骗行为。
综上所述,作为软件供应链安全的上游厂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软件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相关标准体系研究和安全开发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向下游交付的软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利用现代化的安全技术来提升软件供应链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软件供应链安全带来的各种威胁,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软件产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