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八达岭长城之长城博物馆

秋游八达岭长城之长城博物馆

首页休闲益智红蓝对对碰更新时间:2024-09-13

我们坐上长城景区的摆渡车,首先来到了这次长城之游的首个景点——中国长城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将全面地了解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与文化。

长城博物馆处于一段上坡路的起点,坡路的终点就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两者相距不远,目视可及。受起伏的地势制约,博物馆“坐落”在一个人工堆填的平台上。平台与地面由台阶相连。我们拾阶而上,走到博物馆跟前。整座博物馆的外立面镶嵌着与长城墙基相似的巨大条石,显得大气而厚重。博物馆的整体结构可分为前厅(序厅)和展示区两个相互贯通的区域。前厅的外部建筑造型采用了长城烽火台的设计。位于前厅后方的展示区,其外部建筑造型则模仿了长城墙体特有的垛口。“烽火台”的正中是一扇拱形的大门。与古代城门上的铆钉形制相似的石质装饰物锚入大门外框,增强了门洞的深邃感。大门正上方的外墙上有一块牌匾。匾上的金属大字,正是“中国长城博物馆”的馆名。

穿过博物馆大门,我们来到前厅。一块巨大的幕墙横卧中央,幕墙右上半部挖出一个大圆洞,嵌入一个巨大的半球型的地球仪。球体上镌刻了横切与纵剖的槽线,以代表地球的纬线和经线。球体下半部有一块外轮廓线与中国的疆界高度拟合,且向外凸起的区域,代表着中国的版图。七八条弯折的彩色灯线铺装在“中国版图”的北方,标记出秦代以来,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的走向。幕墙正下方是一块隐形灯箱,皎白的灯光从“世界奇迹 历史丰碑”八个苍劲有力的镂空体大字射出。题字右下角署着“罗哲文”的名字。对于这位题字的人,我是陌生的。听过讲解员介绍,才知此人已逝,生前是中国古建筑学家,长期致力于长城保护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看完前厅,我们来到正式的展区。这里分成七个展厅,我们按照观展次序进入第一展厅。该厅作为展览第一部分“两千余载·续建不绝”, 展示了长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此前,我对长城的历史不能说陌生,但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文字上的了解。展厅四围的展示墙首先引起了我的关注。墙上挂放着几十个相框,框内是各个朝代长城遗迹的照片。我走近展墙,把这些照片一路看了下来。冥冥中,我好像触摸到一条无形的轴线,它串联起各个朝代的长城,牵引出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

这些长城的照片并非所有都是清晰的彩照。有些照片的画面已经模糊变形,看得出是老照片的翻拍,从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可知拍摄于上世纪初或十九世纪末,大多数拍摄者来自英国、俄国、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欧美国家的探险家、旅行家无须清政府的许可,就可自由地深入中国腹地,对当地文化与资源进行考察与记录。这些人之中,有的人沿着长城遗迹一路巡游,路远者甚至从北京走到了新疆。这些长城的照片即是当年考察活动的明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来看,这些存世的照片,无疑为后人提供了研究长城的绝好资料。从铭记历史的立场而论,长城史料的记录工作本应由中国人主导,却让外国人占了先机。这些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照片恰好从侧面印证了近代中国那段饱受屈辱的历史。

照片里的长城遗迹也并非都符合我们传统上对长城雄伟形象的认知。有的照片中的长城就像一段坍塌的农村土坯墙,安详地“躺”在绿油油的麦苗地上。有的照片中的长城扎根大漠戈壁深处。烈烈的西风像一只无形的手,剥离了墙体的夯土。被风蚀的墙体露出了层层码放的芦苇杆。有的照片更是不见任何建筑,能看到的是碎石块铺成的一条隐约可辨的“道路”,伸展在枯草丛生的大地上,而这条“道路”据说是长城墙基的痕迹。我凝视着这些历史感厚重的照片。照片在渐渐模糊的目光中,仿佛化成了能够穿越到古代的时光通道,而我穿过通道看到了千年前的长城。就像倒放的电影一样,原本荒芜、破败的长城遗迹重新“生长”出那些已经湮灭的石头、砖块、夯土,最终复现了当年建成时的雄姿。

正当我的思绪飘飞之际。同事里有几个“急性子”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我见此状,也加紧了观展的步伐。从第二个展厅起,直到第四展厅为展览第二部分“恢宏巨制·绵亘万里”,展示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及体系、历史上发生在长城内外的重大战役以及长城的建筑结构与布局,这也是整个展览的核心部分。我刚入展厅,一股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战争气息便扑面而来。展墙上、展柜里陈设了各种样式的刀枪剑戟、弓弩箭簇。这些冷兵器展品有的是现代的仿制品,有的则是从长城遗迹现场出土的“真货”。闪闪寒光和斑斑锈迹共处一室,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对比效果。看着这些锈蚀得不成型的兵器,我仿佛嗅到了当年沾染在这些器物身上的血气,看到了当年操持兵器的孔武有力的双手。两千多年里,一代又一代卫国戍边的将士们驻守长城防线,在这里奉献了青春,洒下了热血。他们中除了极少数被史*载外,绝大部分不为人知。有的人甚至终老一生也未归乡,直到埋骨于长城根下。一个“悲”字写尽了士兵当年的内心。可也正是这个“悲”字,换来了长城以南更广袤土地上的汉族民众的“喜”。可以想见,如果没有长城这道军事屏障,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次数将更加频繁,华北、西北地区的汉民族将遭受更深重的劫难。

穿过武器展示区,我又来到了文献古籍展示区。该区摆放了古代史书文献的节录、军事历史类地图、以战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给观展者呈现了长城防线上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在这里,支撑古籍里几百字的文字记录的是数以万人的军事调动,地图上几十个红蓝对碰的箭头代表着一场场残酷的战场拼*。在这里,默默打开的典籍,静静展开的图卷,好似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说书人,向人们讲述着那一幕幕的刀光剑影,一场场的兵戎相见。从秦代在朔方筑城的蒙恬到汉武帝时期讨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从北宋前赴后继的杨家将士到明朝屡败倭寇的戚继光。我透过史书的点点墨迹,仿佛看见了那些熟悉的历史人物在长城上抒写着自己的荣光。长城发生过的战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不畏战,方能止战。今天的我们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安全环境,该如何自处?我想还是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立场: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越往展厅深处走,一些带有科普意义的展品令我大长见识。比如,一个类似天井的区域,放置了一个巨大的沙盘模型。模型复原了八达岭长城周边地区的地理景观。我走到模型跟前,总算看清了居庸关与八达岭长城的位置关系。原来居庸关是一个独立的防御要塞,并不与八达岭长城相连。当年,居庸关就像一个赳赳武夫横立在沟口,把控着往来于此的边民。居庸关与其西北方向的八达岭长城、东南方向的南口构成了三道彼此独立,又能遥相呼应的防线,共同拱卫着京西北的安全。看着沙盘所展示的立体化的防御体系,我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与谋略。由此亦可看出,军事与国防作为“国之大者”,绝不可等闲视之。自古以来,军事与国防就是国家竞争力、民族意志力、工程技术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现和高度融合。

在第三(四)展厅,我看到了一组泥塑模型,复原了明代长城所用青砖的烧制全过程。通过阅读模型边上的文字说明,我了解到青砖对制作工艺的要求比普通红砖要高很多。青砖的主要原料为粘土。砖匠把精选的粘土加水调和后,注入模具挤压成型,形成土坯,再将之放入晾房阴干。在晾*过程中,在坯上刻上工匠专用的记号,以备监督工程的官员日后能追溯砖块来源。之后,工人们将晾好硬化的土坯放进砖窑焙烤一个多月。(窑内温度达到1000度左右)在出窑前的几天,用水浇洒窑顶,促使窑体内的砖块含有的铁元素不完全氧化,从而使砖体“闷出”青灰色。青砖具备耐风化,耐水等特性,能够较好地适应华北地区的风沙与霜雪交加的气象环境。至今,我国河北、山西长城脚下的一些村镇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烧砖工艺。梳理完长城青砖的前世今生,我感慨长城的修建真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古人对每个环节都考虑得严密周详。今天,工业自动化技术已经大大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长城建造者所展现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长城历经风雨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开辟新的事业,建设新的工程需要倚靠的精神力量。

走出第四展厅,我看了看时间,竟然过了四十分钟。此刻同事们已经在第五展厅看了小一会儿。我不由加快步子,紧跟上大伙儿的节奏。第五、六展厅为展览第三部分“长城内外·同是一家”,展示了长城沿线地区经济开发与繁荣,文化艺术以及长城内外兄弟民族长期共同发展。此前的展览部分,让人更多感受到了长城的肃*之气。而这里展现的是长城“温情”的一面。客观来讲,长城控制住的是人流,挡不住的是民心。因此,历史上两国军队在阵前对峙,两国边民在边境互市的奇特景象屡屡在长城周边区域出现。我走近展柜,看到了长城沿线古代墓葬出土的一些陪葬品,既有陶制的生活器皿,也有铁铸的农业工具。这些生活、生产资料杂合了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的设计风格,反映出了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大势。另一方面,我注意到一些照片拍摄的古代墓室顶板的壁画,上面描绘的人像高鼻深目,带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这些迹象表明,长城周边区域,尤其是西北地区长城沿线的集镇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前沿。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写就了古代中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今天我们已进入全面扩大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也应当像古代长城内外的各民族那样,摒弃历史恩怨,加强合作协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看完了展览第三部分,我来到了第七展厅。这里是展览第四部分“浩气长存·发扬光大”,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文化遗产所受到的世界人民的保护以及长城在新中国外交史和旅游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是展览的第一部分说的是长城的“旧世”,那么这一部分谈的就是长城的“新生”。在这里,我看到的仍然是长城的照片,不同的是这里照片所呈现出的长城巍峨雄壮、气势浩荡。通过照片下的文字说明,我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深刻认识到长城的历史与教育意义,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组织专业队伍对长城开展保护修缮工作。我们所在的八达岭长城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的关怀下,重新修筑而成的。时至今日,分布在各省、市的长城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成为了当地旅游业一张亮丽的名片。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的观展时间结束了。我走出博物馆,感觉意犹未尽。正当离开之际,我忍不住回望了博物馆一眼。我想,长城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条绵延千里的军事遗迹,更重要的是一种不惧强敌的民族精神。每一名中华儿女应当将这种长城精神作为思想与行动的指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