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加薪成功了,豪爽地请我们几个老友嗨了一顿“黑珍珠”。
我不禁要感叹,升职加薪大约是另一种形式的“整容”。
朋友那容光焕发的神情,跟两个月前,他吐槽哀怨的样子判若两人。
说起来,朋友加薪成功的历程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当他鼓起勇气去提出离职,大领导直接给他加了2000元的薪水。
朋友憋了两个月的抱怨硬生生地吞了回去,换作一脸不可思议和受宠若惊。
他苦恼了很久的加薪其实就是一句话的功夫。而在这之前,朋友一直在等。
“等这次项目结束,领导就该看到成绩,适当加点薪水了吧!”
“新团队都拉出来了,怎么还没给我升职?”
就像第一次恋爱的人,默默地等待对方先表白,默默地玩儿起了“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
哪儿知道,人家根本不懂他的心思。
大领导的一句话仿佛在朋友的天灵盖旁敲了一记响锣:“你对薪水不满意,为什么不跟我说呢?”
直属领导能理解朋友的辛劳,可掌握升职加薪大权的大领导只知道有朋友这个人才。
直属领导关心任务有没有干漂亮,大领导只关注整个盘子有没有坍塌。
没有人去看某个名字后面标了一个什么价码。
朋友在乎的升职加薪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最关心。
然而,他还不敢提。
劳动力是个市场,你连价都不敢喊,还做什么生意,赚什么钱?
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我最烦的问题就是:你期望的薪水是多少?
我喊多少就能给咱多少钱吗?
明明知道不是,却还是要大胆地说一个更高的价格。
因为这个经典问题的背后有三层含义。
第一,自然是适当的“价格歧视”。
同一个公司的相同岗位,薪水略有差异就跟喝美式咖啡加糖与不加糖一样普遍而正常。
你比预期价格少500元也愿意干,那企业主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双向奔赴的“愉悦”。
第二,就是听咱们天花乱坠地吹了那么多,在自个儿心里,你的劳动力到底值多少钱。
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标价”。
别说,我还真遇到过使劲儿吹泡沫的人才。
侃侃而谈了半天,从顶层设计到底层逻辑,仿佛整个盘子都被他拿捏透了,最后薪水只要3500元。
这感觉不就是一台车都被吹成了兰博基尼,最后才卖奇瑞QQ的价?
你敢信,还是敢买?
做人,还是得先高看自己一眼。
自个儿都认为自己不值钱,那别人凭什么开高价?
第三点就是要明白“砍价容易,涨价难”的常理。
如果价喊高了,企业主看得起你的才华,自会有人来还价。
如果价喊低了,就算拿到了offer,很快你也会闷闷不乐。
企业里,没什么封闭的墙,你总会知道差异,也总会在如何顺利升职加薪的事上愁眉苦脸。
你可以不相信自己,但要相信人性。
讨价还价的技能,咱们年轻人比不上身经百战的嬢嬢们,可喊高价,那是谁也没在怕。
如何提出一个能够让双方都满意的薪资价格却是一门技术活,这取决于你的价值。
价值是耗费的时间,也不完全是时间。
周杰伦用10分钟写出的一首歌,就能让张韶涵唱红,你能按10分钟给他定价吗?
他的这个10分钟包含了多年来,在音乐方面的钻研和独特的天赋,这是周杰伦的价值,也是他的定价基础。
我们普通人的价值是你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现在这一刻,经历的一切与现在的职业相关的事。
我们孤身求学20年,考了职业资格证,有幸参加了行业内的某次大型精英研讨会;旅行时,偶然发现的地域消费差异,甚至是你创业失败的经历……
过程亦是价值。
价值的加权就是合适的价格,咱们的劳动力并不是按时间收费。
实在不清楚自我定价,那就花费点时间去找,去类比。
一个执行平面设计师值多少钱?
一个懂创意的平面设计师能开多少薪水?
一个能将创意和商业价值完美结合落地的设计师是个什么收益情况?
动动手指,给自己找寻一个合理的位置。
然后,把你的价值传达出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说我搞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你说我在弄水泥;我说我从事建筑设计,你要让我看一下你家该如何装修。
在不懂你的人面前,你一文不值。
在明白你的人面前,你人抵万金。
在“PRICE”原则里,当你梳理好了技能和劳动力(P),形成了个人价值(C),带上能让人信任(I)的证据,去找到对的那群人(R),大声要价(E),你的价值才能变成价格。
如何在万万人之中快速精准地找到“对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带有分类社交属性平台可以做到这一点。
你会发现,在传统的求职平台推荐之外,建立的人际关系网会带来更合适的机会。那可以是更好的工作岗位,也可能是职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契机。
你的价值能被“懂行”的人和企业发现,减少沟通成本。
事实上,70%的成功皆来自于圈子内的推荐。
所以,向老板喊价,让懂的人看到你的价值,升职加薪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