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寒流从立冬盘踞到小寒,北京的初雪也终于有点影子了。
据中国天气12月31日的微博介绍,截止到2018年的最后一天,连粤北都下过雪了,北京和重庆今年冬天仍然没有迎来初雪……
按说今年的北京,降温来得是格外地早。冬至以来的一九,气温骤降,虽然二九这几天温度有所回升,但也无甚作用,该冷的还是冷。“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年的北京是一九就在冰上走了……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天气预报说5号夜间可能会迎来降雪!
但是!那也只是山区会有”零星小雪”,而平原地区即使下雪,也会由于“湿度层太高,冰晶在下降过程中就已经融化蒸发了”……
大冷天的,也不下雪,难道只能待在室内了吗?
当然不!元旦前北京就已经有好几家冰场已经开放,滑冰、冰上自行车、冰上碰碰车、冰船……各种项目目不暇接,感觉可以玩一天!
清代国俗 盛行百年清代,冰上运动被称作“冰嬉”,又称“冰戏”,晚清时改称为“冰技”,其实就是指溜冰和在冰上作各种杂戏。
早在隋唐时期,就有北方民族“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的记载。
明代冰上运动逐渐兴盛,《倚晴阁杂抄》中就有记载:“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蓝酒具,铺氍毹(音同“渠书”)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诚豪侠之快事也。”但是跟蹴鞠、龙舟这些比起来,冰嬉还是比较边缘的,资料也比较少。
到了清代,冰嬉倒是实实在在火了上百年,这跟旗人最初身在关外有关。努尔哈赤时期,他的军队就曾以擅长冰上行走著称。
据《清语择钞》记载,努尔哈赤率部远征巴尔特虎部落时,“时有弗古烈(满人部落首领)者,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满语,滑冰工具,类似今冰鞋),善冰行……一昼夜行七百里。”这种冰上快速奔袭的作战优势,在统一东北各部落的战争中得以体现,利用“结冰如桥”的天时与地利,“渡冰攻寨”,令八旗部队如虎添翼。
除了在军事上,在日常活动中,冰嬉也是很好的娱乐方式。
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天命十年(1625)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附近的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冰上运动会,这也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次冬季运动会。
“汗(努尔哈赤)率众福晋、八旗诸贝勒、福晋、蒙古诸贝勒、福晋、众汉官及官员之妻,至太子河冰上,玩赏踢球之戏。诸贝勒率随侍人等玩球二次之後,汗与众福晋坐於冰之中间,命於二边等距离跑之,先至者赏以金银,头等各二十两,二等各十两……落後之十八名妇人,未得银,故每人赏银三两……跑时摔倒於冰上者,汗观之大笑。遂*牛羊,置席於冰上……”
清入关后,历朝清帝不敢松懈武备,都高度重视冰嬉。不仅要求关外士卒练习溜冰,挥师入关的八旗更是要“在河泽腹坚之时保持冰上训练”。乾隆朝时,太液池上,规模盛大的冰嬉大典就是由此而来的。
为了“顺时陈国俗,择地试雄观”,和“以肄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不徒供岁时娱玩也”,乾隆帝将冰嬉正式定为国俗,还专门作了《御制冰嬉赋》。
《日下旧闻考》记载:“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习劳行赏,以阅武事,而修国俗。”
乾隆帝还在《腊日观冰嬉因咏冰床》中自注:“国俗有冰嬉之典,树旗门,整编伍士,皆缇衣齿履,鹄立以俟驾……八旗及内府三旗,岁于冬至后举行,亲临阅赏。”
由此看出,乾隆帝确实是冰嬉的真心喜爱和大力推行者。这样看来,《甄嬛传》中安陵容凭冰嬉舞复宠这一剧情虽然有冰嬉大典的历史背景,但是其实表演的都是士兵,妃子们在坐席上观赏。
从乾隆十年(1754)起,冰嬉每年举行一次,至乾隆朝终,几乎都没有间断。乾隆退位后,嘉庆一朝延续了此传统,依旧每年举行。
到了道光时期,随着清朝国势衰微,限于财力,冰嬉大典已经很难如期举行。
同治朝以后,冰嬉大典在《实录》记述中就已不复再见了。
制度完备 机构严谨乾隆和嘉庆时期,正是冰嬉高度繁盛的时期,当时就已经有了一套十分完备的机构和制度。
《紫光阁赐宴图》,清代画家姚文瀚,故 宫博物院藏卷
比如,专门设立了冰上运动的统帅机构,叫“冰鞋处”,长官为冰鞋大臣;专门进行冰上训练的兵种,叫“技勇冰鞋营”,隶属“键锐营”(清朝当时的特种部队);士兵叫“冰鞋”,其饷银叫“冰鞋饷”;教练叫“冰鞋教习”。
每年校阅期(十月到正月四个月),冰鞋处从键锐营选拔1600名优秀的溜冰者,组成“技勇冰鞋营”,集中训练,届时参加冰嬉表演,接受皇帝校阅。校阅期过后,返回键锐营。“冰鞋处”类似于国家管理机构,“技勇冰鞋营”类似于国家集训队。
项目繁多 竞赛性强清代冰嬉的项目有很多,竞赛性都很强,如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摆山子、打滑挞、冰上杂技等。
最简单的就是抢等,即以滑冰的快慢速度争夺优等,类似现在的速滑。
《冰嬉图》(局部),张为邦、姚文瀚合画(清乾隆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卷
《养吉斋丛录》中记载:“岁十二月,西苑三海层冰坚冱,于是择令辰,圣驾御冰床临观焉。……始曰‘抢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音同道,旗),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
抢球,也叫“掷球”、“革戏”、“圆鞠”,就是两队士兵争抢一个皮球,玩法类似今天的橄榄球。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金海冰上作蹙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毬,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将士用以习武。昔黄帝作蹙鞠之戏以练武,盖取遗意焉。”
转龙射球则是整个大典的重头戏了,这是在冰上集体编队滑行时进行射箭表演的一种活动。
《冰嬉图》(局部),张为邦、姚文瀚合画(清乾隆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卷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又继以转龙射球,走队时按八旗之色,以一人执小旗前导,二人执弓矢随于后。凡执旗者一二百人,执弓矢者倍之。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悬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复折而出,由原路盘曲而归其队。其最后执旗者一幼童,若以为龙尾也。”
摆山子,即集体进行的走队形、摆字表演,类似今天的团体操。
近人晋卿描写了“摆山子”:“御座前冰鞋大臣命旗一挥,响炮一鸣,则此两排百名‘冰鞋’,各循花纹内两线之隙地,沿径滑驰,一人左转,两队皆左转,一个向前翻身,两队皆翻身,伸腿张臂。五色战裙,上下掀腾,风驰电转,朱缨貂尾,左右荡摇。钢条所至,冰层刺刺作响,各个足下之威武铃,万事锵和,尤为奇观也。”
打滑挞,是一种从高处滑向低处的滑冰游戏,类似现在的滑雪。
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载:“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
除以上几种,冰嬉还有一种娱乐性的冰上杂技表演,类似现代的花样滑冰。
现陈于故宫博物院的《冰嬉图》,其中就形象地展现了八旗的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
《冰嬉图》(局部),张为邦、姚文瀚合画(清乾隆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卷
据学者分析,《冰嬉图》中反映的花样滑冰主要包括大蠍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觔坠等。冰上杂技主要有缘竿、盘杠、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表演者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掌上、冰上展示单双足直立、倒立、扯旗等高难技艺。肩上、臂上表演的人数,自一人以至三人,有儿童,也有成人。
落地民间 蓬勃发展官方如此大力推行,花样如此繁多,才有了“冻合琉璃明似镜,万人围看跑冰来”的盛况,渐渐地,冰嬉也在北京民间落地生根。这项最早以冬季练兵为目的的活动,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到冬季,“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即冰床)代渡。更将拖床结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较之坐骥乘车,远胜多矣。”
老百姓的冰嬉承袭了官方,项目五花八门,姿势也是名目繁多,如哪吒探海、燕子戏水、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童子拜佛等等。
1946年初吴桐轩老人在北海滑冰
诗人宝廷在《偶斋诗草》中也记述了北京民间滑冰的场景,说滑冰者“左足未往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摩镜行”,写得十分逼真、生动。
自道光咸丰年间起,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冰嬉大典不再举办。宫廷更多地转向观看享乐,失去了其原本的军事作用。据记载,为庆祝慈禧六十大寿,清廷还曾举办过一次民间选举,从各地招募滑冰高手组建冰嬉表演队,此次招募待遇十分丰厚,又可在御前表演,因此招募令一出,引得“内八旗各营及三山各营官兵愿挑此差者,计有一千数百人”。但这花费巨资、歌舞升平的慈禧寿典,不过是在劳民伤财、粉饰太平,很快就被战争的步伐打得粉碎。
民国时期,北海等皇家园林对民众开放,冰嬉的地点从外三海、护城河等地扩至内三海,冰嬉这项运动在当时也焕发了新的生机,俨然在全体市民中流传开来,北海冰场还经常有化装舞会举办。
民国时期北海西部的冰场
建国后,什刹海冰场在好多人的记忆中依旧深刻鲜活,在许多反映那个时代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
然而,传统冰嬉没有经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早已失去了踪影。但是人们喜欢冰雪运动的心还是一样的。在如今的各种冰雪比赛中,运动员们拼搏的身影、舞动的身姿都能夺得观众无数目光和掌声。而我们自己,在深冬来临、冰层渐坚之际,更应该走出室内,来到冰场,在冰上肆意舞动,畅快地玩一把吧!
期盼,借小寒的节气,能盼来北京的初雪。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文字部分参考《清代太液池冰嬉大典兴衰》阚红柳、《太液池上“冬运会”》阚红柳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