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后秦侯辰谷之战探微

西秦后秦侯辰谷之战探微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之战更新时间:2024-08-02

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八月,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与羌族姚氏建立的后秦之间有一场关乎两国存亡的战争战争的地点据载在伯阳、侯辰谷一带展开。由于伯阳一地存有陇西、天水两说,而侯辰谷地名失载故而对战争之地的看法历来存在分歧。本文就这次战争从历史记载战争形势、西秦战略目标战役地点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推定战役地点。

一、历史记载

关于这次战役的情况,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晋书》卷125《乞伏乾归载记》(以下简称《载记》)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以下简称《晋纪》)。现分别择录如下:

《载记》:(晋隆安四年)乾归所居南景门崩,恶之,遂迁于宛川。姚兴将姚硕德率众五万伐之,入南安峡。乾归闻兴将到,谓诸将曰:“吾自开建义以来,屡摧勍敌,乘机籍算,举无遗策。今姚兴尽中国之师,军势甚盛,山川阻狭,无从骑之地,宜引师平川,同其怠而击之,存亡之机,在斯一举,卿等戮力勉之。若枭剪姚兴,关中之地尽吾有也。”于是不遣其卫军慕容允率中军二万迁于柏阳,镇军罗敦将外军四万迁于侯辰谷。乾归自率数千军候兴军。俄而大风昏雾,遂与中军相失,为兴追骑所逼,入于外军。旦而交战,为兴所败。乾归遁还宛川,遂走金城。

《晋纪》:(隆安四年五月)秦征西大将军陇西公硕德将兵五千伐西秦,入自南安峡。西秦王乾归帅诸将拒之军于陇西。(秋,七月)西秦王乾归使武卫将军慕兀等屯守,秦军樵采路绝,秦王兴潜引兵救之。乾归闻之,使慕兀帅中军二万屯柏杨,镇军将军罗敦帅外军四万屯侯辰谷,乾归自将轻骑数千候秦兵。会大风昏雾,与中军相失,为追骑所逼,入于外军。旦,与秦战大败,走归宛川,其部三万六千皆降于秦。兴进军枹罕。……八月乾归南奔枹罕。遂降于秦。

上两*载各有所长,《载记》详细,并引用乞伏乾归口述,对我们探讨战争细节很有帮助;《晋纪》记载分清月份便于我们掌握战役发生的时间顺序。二文中,《载记》所述乞伏硕德所领后秦之兵征自其所管辖的秦州辖地,兵力有限不应为五万之众,采用《晋纪》五千说法;《晋纪》中西秦将领武卫将军“慕兀”即《载记》中的卫军慕容允以武职与姓氏论应为武卫将军慕容允;八月份发生的这次战役,若以主帅乞伏乾归所在地与四万军营驻扎地命名的话,应称为“侯辰谷之战”。这次战役前此年自五月姚硕德讨伐西秦战争在今陇西一带发生,两阵对立,相持至八月,以后秦军“樵采路绝”来看后秦军处于绝对劣势给养断绝,处境十分危险。

二、侯辰谷战役地辨疑

对侯辰谷之战地点的认识分歧,历来多依据《水经•渭水注》对相关“伯阳”的记述。现引《水经注疏》说明(引文有删节)。

《水经注疏》卷十七:渭水东南迳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孙星衍曰:五水当在今渭源县境。守敬按:今渭源县东至陇西县界十五里,陇西县至渭源县界七十五里,五水在渭源东陇西西,当在二县境。今陇西西北数十里有一水,东北流入渭,又有扎羊河,南流入渭,盖五水之二水也。《通鉴》晋隆安四年,西秦王乾归使武卫将军慕兀帅中军二万屯柏阳,即此伯阳。胡氏以后文董亭东之伯阳当之,殆未详考当日用兵地势也。)。

渭水又东伯阳谷水人焉。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赵之字移山下。会贞按:残宋本作之山。《统一志》刑马山在秦州西九十里。《秦州志》在州西南九十里。又按:此伯阳谷水及下苗谷水,并在秦州之东,二水出此山,则山在州东与近志皆不合,盖后人未确知山之所在,别指一山以当之也。)北流,白水注伯阳水。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于渭水,又东历大利(守敬按:《晋书·载记》,乞伏炽磐遣县达等伐姚艾于上邽,达进屯大利,破黄石、大羌二戎,即此大利也。)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水出南刑马山,北历平作(沈炳异曰:作字疑。)西北迳苗谷屈而东迳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渭水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左则伯阳东溪水注之……南入渭水。

《水经注疏》的作者是清末湖北人杨守敬及门人熊会贞,杨守敬认为根据“当日用兵形势”,侯辰谷之战应当在陇西。今天水著名地方史专家潘守正先生也撰文,认为应当在陇西。潘先生认为“从当时双方控制地域推论,其战争不会发生在伯阳镇。时后秦强盛,已控制整个天水、略阳等郡,西达甘谷、武山界。西秦势力向东只及今陇西一带。”“由据《水经注》渭水条,时襄武县(今陇西)境亦有伯阳谷水(今称鱼家峡沟河),是故此战事发生在今陇西县境,所称'伯阳'当为陇西境伯阳谷。”上述两位是主“陇西说”的。

同时,《水经注疏》援引宋元之际史学家台州胡三省的看法,以董亭(约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莫家寺一带)以东的伯阳为战役地点。今《天水通史》《北道区志》并承其说。其中,《天水通史》就南安峡,释为:今陇西渭河河谷。柏阳,释为:今清水县西南;侯辰谷,释为:柏阳附近。上述为主“天水说”者。

无论哪一种说法,不外乎对“伯阳”的认定和对当时战争形势判断,均未能找出与“伯阳”相近的“侯辰谷”的位置。笔者在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生活多年,知道那里就有一谷,当地人称为“侯辰沟”,又叫“侯辰里”。此沟在社棠镇白家庄行政村北面,东临老虎沟、西临步沟,沟东为枣儿坪(属白家庄地块)、沟西为黄家咀(属白家庄自然村)、沟北为汤家湾(清水县丰望乡村庄),侯辰沟不大,但东西两原一、二层台地面积广阔,背山面河,视野开阔,适于驻扎隐蔽军队。民国编《天水县志》、20世纪80年代编《甘肃省天水县地名资料汇编》均无此谷之名,大概因为此谷之内长期没有居民点之故。此谷南即渭河古渡口;隔渭河,正对东柯河(一说为古伯阳谷水),东南面望大利岭(今伯阳镇南坪山),大利东坡即为《水经注》之伯阳城,曾经设立伯阳县;河南为泾谷之山(今马跑泉镇秦亭山);谷西临绵诸城(今社棠镇绵诸村庙山),是为陈安所守绵诸县城址,也是东亭水的河口;谷东隔今别川河与清水县丁华岭(在今清水县丰望乡丁环里村)相望。侯辰谷、别川河在《水经注》中失载,但别川河《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上记为“下获思”。总的来看,此处为天水渭河—藉河谷地的起始地,地处古代渭水狭道交通要口,战略地位重要,加之实于“伯阳”相近,符合西秦后秦交战地名记载应当是当时西秦罗敦率军四万驻扎之地。

三、西秦的战争形势和战略目标

从史料不难获知,400年后秦发动对西秦的战争是在稳定秦州之后,采用的战术是先以部分兵力深入西秦,拖住乞伏乾归,同时悉心备战,“潜师继发”,以夺取西秦土地。乞伏乾归早无全面防备,专注于对付姚硕德,只是在探到姚兴兴兵即将到达,才预感到即将到来的战争关系到西秦的存亡延续。于是对部下分析形势说:“今姚兴尽中国之师,军势甚盛,…存亡之机,在斯一举”并且,面前还有姚硕德的陇上之兵,战事形势非常严峻。

在此严峻的形式下,他思考的战术形式是:“宜引师平川,伺其怠而击之。”乐观的战略预期是:“若枭剪姚兴,关中之地尽吾有也。”但是要达到这个战略预期,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自保确保都城宛川的安全;二是主动选择有利地形展开战斗,齐心协力做短期战斗,一举取胜;第三是在胜利在握的情况下,疾进关中,拿下后秦都城长安,灭掉后秦。

要达到上述战略预期,决定因素是双方的,从西秦自身条件来看,选择战争地点是最为关键。如果选择陇西“伯阳”其地在今渭源县河谷地带,势必放弃陇西平川这个利于骑兵作战的有利地形。与此同时,对来自今通渭川道方向的敌人无以防备,给后秦军直捣都城宛川大开通道。作为一国之主的乞伏乾归肯定不会作出这种存在明显重大缺陷的军事部署来。以此推断,陇西"伯阳"不是首选之区,当另有打算。

四、后秦姚兴出兵渭水狭道

决定乞伏乾归决战地点的另一个因素是姚兴军队的来路。姚兴军队的来路,《载记》透露出的信息是“山川阻狭”之地。如后秦军正走关陇大道,符合“山川阻”的特点,而不符合“狭”的特点;如已翻越陇山到达秦州地界,则存在至少两条向陇西进军的路线,一条北线,经今张家川、秦安,翻越秦安西部的神仙梁,到达通渭,沿宽大渭河河谷一直到达今定西市,继续向西可以进攻宛川,折向南则从侧后方进攻陇西勇士城。这一路少有山川阻狭之地。若后秦军从此路出,乞伏乾山御敌的方位也不会在陇西“伯阳”。一条南线,即沿渭河走今甘谷-武山-陇西一线,这条路除今秦州区关子镇或麦积区新阳至甘谷六峰一带的峡谷外,几乎没有“山川阻狭”之地就可以到达陇西地界。结合西秦在“伯阳”阻击的预定地点,显然此时后秦军队尚未逾越陇山渭水到达秦州地界。

从八百里秦川到陇西,最符合“山川阻狭”特征的道路,只有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通行的“陈仓渭水狭道”。这条地处渭河峡谷的道路从今宝鸡向西进渭河峡谷,基本上沿着渭河南岸走约170多公里即可到达麦积区(古上邽县境),途经了巍峨的秦岭和绵长的小陇山南北相夹的险峻道路。这条道路不但狭小,很长路段“无从骑之地”,而且穿过人烟稀少的河流高山密林很隐蔽,符合姚兴从长安“潜师继发”的情形。通过分析我们可知,姚兴应从“陈仓渭水狭道”出兵陇右。

五、天水侯辰谷战事与西秦后秦伯阳之争

姚兴军过渭水狭道,经今元龙镇盆地、伯阳镇盆地之后,翻越南坪岭(古大利岭)就进入了渭河川地东端,此地当在东柯河河谷(古伯阳谷)与侯辰谷之间。众所周知,陇山是长安以西的天然屏障,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乞伏乾归把决战地选择在陇山西缘,是占据陇右之地的东部屏障,一为远保国都国土,二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取胜,三为取胜之后又急速沿渭水狭道东进,直指后秦长安,可谓一举三得。当年的上邽东部今麦积区的东柯河谷、侯辰谷是此役理想的藏兵之地。乞伏乾归移师上邦故而史书说"迁"师。

古今学者对乞伏乾归当年在上邽东部设防的疑虑在于当时包括上邽县在內的秦州已经是西秦的辖地,他不可能远出于此。但是,我们知道,西秦于公元385年曾夺取秦州统治至400年,当年后秦征西大将军、陇西公姚硕德统兵伐西秦,被困陇西,整个秦州必是兵力不足,西秦以六万余众必能出其不意,轻取上邽,东阻后秦主力。

400年八月乞伏乾归到达上邽以东后,在“伯阳”布兵二万,在侯辰谷布兵四万。当时的“伯阳”是指伯阳川、还是伯阳谷、还是当时就存在的伯阳堡呢?以藏兵伏击的要求看,在伯阳谷(今麦积区东柯河谷)藏兵,才可以和对面的侯辰谷形成夹击之势,加之自己带来数千骑兵诱导,才可能达到“引师平川,伺其怠而击之”的目的。侯辰谷之战的过程,史*载粗略,当时受天气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按照乞伏乾归设定的作战方略实现,脱离中军,仓促应战失败而终,最终导致存在16年的西秦首次亡国,自己当年投降后秦,直至409年复国。

侯辰谷之战之后,对上邽东部战略要地的争夺并未结束,乞伏乾归本人复国以后,还是这里与后秦打了一次。《晋书》卷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记载:义熙七年(411年)秋,河南王乾归攻秦略阳太守姚龙于伯阳堡,克之。此后,西秦昙达等伐后秦姚艾,达进屯大利,破黄石、大羌二戎。十六国时期,西秦后秦在麦积区伯阳镇、社棠镇一带战事频繁可见一斑。

从以上分析,笔者推定:公元400年八月,后秦帝姚兴带领军队,从“陈仓渭水狭道”西进,解救被困在陇西的姚硕德军队,西秦帝乞伏乾归得知消息后,急忙移师上邽东部,准备伺机突袭选择便于隐蔽的伯阳谷和侯辰谷分别驻军,自己带领少数骑兵引诱后秦主力,终因天气影响未能实现预定作战计划,在侯辰谷一带急促应战兵败逃归遁还宛川,不久投降后秦西秦国亡。

本文刊载于《孔学纵横》,2019年第1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