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富哈同有多富?他死后,妻子需为所继承遗产缴1700万遗产税

上海首富哈同有多富?他死后,妻子需为所继承遗产缴1700万遗产税

首页休闲益智花园人生更新时间:2024-05-09

1931年6月19日,当时的上海滩首富、犹太裔人哈同在他位于上海的超级豪宅爱俪园(哈同花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辞世时共留下了土地460亩,房屋建筑1300多幢,除哈同花园外,计有市房81幢,住房430幢,仓库3幢,旅馆饭店4幢,洋行一幢……

而哈同的这所有财产,全部被他事先立下了遗嘱分配。这份遗嘱被存放于“公证”律师处,他死后这份遗嘱被打开后人们看到白纸黑字赫然写着:“全部遗产归吾妻罗迦陵继承”。

相当有意思的是,因为哈同死后留下的遗产实在太过庞大,罗伽陵要继承其遗产需要缴纳的遗产税竟达1700万元之多!

也是自哈同离世这天起,年近70的罗迦陵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远东第一富孀”。而更让今人意外的是,这个巨额财产的唯一继承人罗迦陵,是一个中国女子。终其一生,富可敌国的洋人哈同只有过她一个女人。

不可思议背后,往往是传奇。哈同的不可思议背后,也有一段鲜为人所知的传奇。

哈同生于1851年的巴格达,后加入英国籍。1873年,为了谋生,他只身经香港来到了当时机会多多的上海,塌上上海这片土地这年,这个高鼻子、大眼睛的男人年仅22岁,当时的他穷得响叮当。

哈同来上海并非盲目,他是来投奔父亲朋友的,他要投奔的人在上海沙逊洋行,与他有着八竿子打得着的关系。按照熟识上海的朋友的嘱托,他先在沙逊银行附近的便宜旅馆住下后便决定按计划前往洋行碰运气。

那日,当穿着极其简陋的哈同拿着父亲的介绍信站到沙逊洋行管事面前时,管事有些错愕。但随后,管事还是将他带到了头几乎秃顶的洋行大班跟前。大班漫不经心地斜眼看了下哈同后便带着鄙夷神色问到:“读过书没有?”

“没有正经进过学校,父亲教我识过字,也会说普通阿拉伯话。”哈同欠着身子答道。

“那有什么用,这里是需要说中国话的。你曾做过些什么事?”大班有点不耐烦地继续问到。哈同听出大班口气中的不屑,他赶紧接到:“我虽然没有正式进过洋行,可我父亲忙不开手时,曾叫我跑跑街,和一些当地的商店联络点生意。”

大班听完后“哼”了一声,拿起一张纸说:“把你的履历简单写出来。”接过管事递来的纸后,哈同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最后那句话起作用了,他们有可能要用他了。

写履历对哈同这种没上过什么学的人来说简直太难了,所以,哈同写得满头大汗才憋出了半张纸。大班看了一眼他递上来的履历鼻子里用力“哼”了一声,显然他并不满意。管事见状忙上前道:“人倒是老实的!”

最后,或许是碍于管事的面子,大班决定将哈同安排在洋行里当个看门的。只是,在下这决定前大班说了:“让他试一个月,如果能胜任就一个月给他五两银子。”

就这样,哈同拿到了他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洋行看门人。当时的沙逊洋行大班绝对想不到,他的这个决定竟会在未来给洋行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哈同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脑子活,毕竟身体里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

哈同来上海时,上海“开埠”已三四年了,这里已经开始有了繁华热闹的迹象。哈同由此断定,这里会有他期待的机会。于是,即使面对这么一份低微的工作,他也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人在做事时,如果只看到事情本身,他往往可以“完成”,但也仅此而已;而若他能看到事情本身以外的东西,那他做事产生的效果将是截然不同的。

与同在沙逊洋行其他看门人不同的是,其他人在看门,而哈同却是在做事业。看门的只需做好份内,可做事业的却必须努力寻找机会并且把一切做好。

很快,一心想寻找机会做好的哈同逮到了机会。

哈同通过观察发现很多烟土商因为急于成交把“黑货”载运出去,总是非常着急地请求哈同让他们通融一下早点进入洋行。哈同还发现做这种生意的人都财大气粗,知道这层后,哈同便决定在门口将每天人山人海、欲进入洋行办事的人进行编号。

这种小纸条的操作和今天银行排队拿号的道理是一样的,但在上上世纪的上海滩这还是首创。这样一来,洋行门口不仅秩序井然而且还增加了一项收入:很多急着办事的都会给哈同塞银元以便早点办事。

洋行负责人知道哈同的小纸条创举后对他大加赞赏,很快,被认为头脑机智的哈同便开始得到重用。

也正是在这期间,哈同结识了后来的妻子罗迦陵。说起哈同与罗迦陵的过往,还真真让人称奇。

哈同初识罗迦陵是在大街上,当时的哈同正处于事业发展的瓶颈期,他的人生也刚好进入35岁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那天,正当他正思考未来将如何规划时,一个女人的甜美声音从后面响起:“先生,您要买花吗?”

哈同回头后整个人都怔住了,他本以为这个说英语的会是个白皮肤、蓝眼睛的女人,可在他跟前的却是一个有着东方面孔却又有西方女子神韵的年轻女人。而这个女人,正是拥有中法混血的中国福建籍女子罗迦陵。

不知怎的,哈同竟就这么被这个女人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她,他本想问花怎么卖开口竟不自主变成了:“姑娘,你怎么卖?”罗迦陵听完一愣,待搞明白他是说错话了后她便哈哈大笑起来。就是这一笑间,罗迦陵对这个洋人的印象便迅速好了起来。

或许是为了没话找话,或许是心里的疑惑太重,哈同竟在第一次见到卖花女罗迦陵时冲口说出了埋藏在心里很久的念想,他说:“你知道吗,我有个疯狂的想法,我想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比谁都富有的人!”

哈同说完后,罗迦陵的一句话让他确定这个女人会是她一生的贵人,她说:“我正在等一个有这种想法的男人,我能帮他实现他想要的!”

哈同绝想不到一个街边卖花女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他当时就震惊了。而接下来两人开始长谈后,哈同简直要被惊呆了:他发现这个女人不仅是个佛教徒,还很懂得经商之道,并且对上海的人情世故了若指掌。而这些,恰是哈同所欠缺的。

哈同不知道,罗迦陵之所以懂这些与她过早失去父母后的坎坷经历有关,为了生存,她曾做过无数种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外侨女佣等等,她甚至还曾做过富人的情妇。也正因此,她才学会了法语和英语。

这次邂逅后,哈同经常拜访这位阅历丰富的奇女子,一来二往间,两人渐渐相熟。之后,他们还以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恋爱了。几个月后的1886年,哈同便与罗迦陵举行了婚礼。

哈同之所以单身到35岁却突然下决心结束单身,乃是因为他在几次得到罗迦陵指导后更加确定:这个女人是他一生的贵人。他对于罗迦陵能让自己实现成为上海首富理想的话,丝毫未有怀疑。

话说,罗迦陵与哈同的这场婚礼在当时真真轰动啊,这不仅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和洋人的组合,还因为他们举行的竟是中式婚礼。想想,100多年前的上海,一个白皮高鼻阔嘴的洋人穿着中国传统新郎红装,戴着新郎帽与中国姑娘拜堂,这场面得多具震撼力。

哈同与罗迦陵的结合是有开创意义的,当时的洋人觉得中国人比他们低一等,这点从租界的很多对华人有侮辱性的牌子便可见一斑。而英国人哈同主动迎娶中国姑娘且大张旗鼓按中式婚礼办,这无疑让当时的人们很感惊异。

当时围观这场婚礼的人大概也想不到,两人结婚后,被认为身份高人一等的哈同竟在婚后:成了一个唯妻子之命是从的男人。

哈同平日省吃俭用可妻子罗迦陵却花钱大手大脚,对此,哈同不仅不气恼还说妻子是个和自己很搭的人,他甚至说:“我会挣钱她会花钱,这不就很搭嘛!”

说来也真真奇怪,自打哈同娶了罗迦陵后,他的事业竟真的就此蒸蒸日上了。结婚的第二年,哈同就担任了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第三年,即1898年,他又改任更重要的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

在哈同的事业即将做到天花板之际,他的妻子罗迦陵竟跑出来对他说:“你现在要赶紧脱离现在的事业,因为在洋行长期做卖烟土生意毕竟是害人的事,做多了把德行的风水都破了,风水破了财就守不住了。”

哈同在与罗迦陵结婚后受到了很多东方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他深信人的德行是最大的风水。听到这儿,他立马紧张地问:“那依夫人之见,我该怎么办呢?”

罗迦陵听完并不动声色只说:“你别急,明日我去庙里求个签再做打算!”

罗迦陵口中的“庙”,正是位于南京路和福建路口的虹庙,罗迦陵经常到那里烧香,她和该庙主持关系良好。第二天,从庙里回来后,罗迦陵便告诉丈夫:他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房地产上。而且,还非得做些对百姓有利的事才好。

听了妻子罗迦陵的话后,哈同决定依据妻子的建议辞掉了沙逊洋行的工作开始单干。1901年,他创办的哈同洋行上线。同时,他也开始多多购进南京路两侧的地产。手里的资本多了以后,他还本着做好事的心态出资60万两,用名贵的铁藜木铺设南京路的路面,使这条马路成为上海最为平整和奢华的道路。

让哈同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个看起来完全是亏本的修路行动竟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好运。因为哈同修筑的南京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百姓对做善事的哈同印象极好,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哈同的商业形象。放在今天,这便是绝好的广告!

南京路成为上海最平整的路面后,百姓们为感谢哈同还编了一首响亮的歌谣传颂他,歌词是:"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

哈同的名声渐渐高涨后,他创办的哈同银行越来越得到百姓的认可,而随着南京路交通的便利和商业的发达,他先前在南京路购置的房地产也大为增值。

回头看,哈同的巨大成功背后的一个重要行动便是对南京路的开发。而这个建议,恰恰来自妻子罗迦陵。依此,哈同怎会不更加确信妻子是他实现首富理想的贵人呢!

如果南京路的开发让哈同更加确信妻子是他的贵人,那么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彻底让他将妻子认定为他心目中完全意义上的贵人。

1904年,就在哈同面临人生另一个瓶颈时,他的妻子又一次帮了他大忙。这一年,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大富翁的他面临一个困惑:他虽然已经有相当的财富,可充其量也只是个土豪,相比同时在上海出现的其他富人,没多少学识的他在身份上、地位上总差人一等。

就在哈同苦思冥想如何让自己由“富”而“贵”,成为真正一样上的富贵人时,他的妻子突然提出要花70万打造一个上海滩最大的私家花园。

罗迦陵说出想法那天,哈同在家里的地板上来回踱步,他的皮鞋踩在木地板上发出一阵阵的“吱吱声”。而此时的罗迦陵则呆呆地望着手里的设计图纸,没错,这正是她想建的私家花园的设计图纸。

“70万两啊,夫人!”哈同突然停下脚步并偷看了一眼妻子后喃喃道,而罗迦陵似乎没听到丈夫的话一般只继续盯着设计图纸。

这张设计图纸是一个通晓园林设计的佛教高僧给的,这位高僧乃乌目山僧人黄宗仰。当今世上也只有他,才能设计出如此精巧的园林。

见妻子没反应,哈同只得搓着手继续踱步。他平日省吃俭用惯了,为了省钱,即便再冷的冬天,哈同开办的哈同洋行也一直坚持不开暖气。最冷的日子,哈同就披着一条毛毯在如冰窖般的办公室办公。

让这样的哈同花钱铺路说得过去,可让这样的哈同把钱纯粹花在享乐上,他怎会不心疼呢!可心疼归心疼,只要是妻子喜欢,就是10个70万,该花的他也得花。见妻子心意已决,哈同便咬牙同意了妻子的奢侈要求。

几年后的1910年,整个民国最大的私人花园建成,这座花园的名字便取自罗迦陵的名字,名为“爱俪园”。这座重金打造的私人花园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湖沼,完全是典型的中国式园林设计。园中有部分甚至还仿造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因而号称海上大观园。

而园中的几十个景点则都有别致精巧的名字,如驾鹤亭、引泉桥、侯秋吟馆、西爽轩、听风亭、涵虚楼等。

人说“筑巢能引凤”,这爱俪园竟也真真引来了龙凤。某种程度上,爱俪园竟成了当时名流汇聚的最佳场地。爱俪园建成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蔡元培等政要都曾在园中小住;护国运动的功臣蔡锷将军还曾专程在爱俪园养病;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婚礼竟也是在爱俪园的天演界举行。此外,王国维、徐悲鸿等人,也都曾入住爱俪园。

这些龙凤齐聚爱俪园,自然让爱俪园的主人哈同与罗迦陵之身份迅速得到了拔高,一时间,他们竟成了当时名流争相结交的对象。

而后来,中国最早佛教大学华严大学和另一所圣仓明智大学在爱俪园的创办,更是直接让罗迦陵与哈同成功跻身到了顶级名流的行列。

无疑,爱俪园这个原本是满足妻子奢侈享乐的存在,最终也成了突破哈同瓶颈的关键所在。行至此,罗迦陵便也彻底实现了她在第一次见哈同时许下的承诺。

自这以后,哈同更加听信妻子的话,凡是妻子说的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做到。用“百依百顺”形容哈同对罗迦陵,当不为过。

当然,哈同对罗迦陵百依百顺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他的贵人”。他对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奉若珍宝,这绝非凭借任何世俗的理由便可轻易做到,要做到如此,非男女间最真挚的情爱不可。换言之,哈同终是因为爱罗迦陵,才能做到这所有。

一个男人最看重的从来是资产,尤其如哈同这般吝啬的首富,他更是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样的男人自然应得了那句“钱在哪儿,爱在哪儿”,哈同之将全部遗产留给妻子一人,便是他对她真爱的最大体现。

哈同、孙中山等在爱俪园

除了这种爱的表达,哈同与罗迦陵在一起的几十年里,几乎从不放过任何能向妻子表达“爱”的机会。他的哈同洋行开业,选的是妻子的生日七月初七;他的爱俪园命名取自妻子,建成典礼也是选在妻子生日这天;就连做寿,哈同竟也选择和妻子同一天合做……

只是,哈同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死后,继承自己全部财产的罗迦陵心也跟着丈夫死去了。丈夫死后,她再也无心任何事务,只一心研究佛法。十年后,年78岁的罗迦陵因病追随哈同而去了……

自此,这段曾名震上海的中外爱情传奇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