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讲话,是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明确要求,也饱含着对新闻宣传战线的殷切期待。我们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提出的增强“四力”要求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
**提出的增强“四力”要求,既阐明了新闻工作者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为我们提升本领能力指明了方法路径。判断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是具有政治高度和全局意义的根本标准。增强“四力”,不只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具体要求,实际上蕴涵着很高的政治站位。
第一,不断增强“四力”,是履行新闻舆论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就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从“48字”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到“15字”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到“五个事关”,**始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争当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战线的“顶梁柱”“挑山工”,必须克服“本领恐慌”、不断提高“四力”。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任务。通过增强“脚力”、行走在路上,才能更好地体察国情民意、感知风云际会、直指现实课题;通过增强“眼力”、练就火眼金睛,才能更好地着眼全局,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增强“脑力”、做到勤思深问,才能更好地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掌握精髓要义,既宣传阐释好又贯彻落实好;通过增强“笔力”、推出新闻精品,才能更好地让主流思想入脑入心,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最广泛最迅捷最有效地同群众见面。
第二,不断增强“四力”,是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然要求。**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为什么这样定位?正如古人所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让我们在心中立起这个“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总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大”,做新闻舆论工作,才会有正确的大方向、大格局、大情怀。
**提出的不断增强“四力”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也为我们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明了方向。认识“四力”要求,不能仅仅从一般意义和字面含义上来理解,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度,将其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根本问题来把握。增强脚力,“在路上”不单纯是为了到达,而是要明白认识来源于实践、新闻来源于实践,走到源头才知活水从何而来,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增强眼力,这个眼力不是视力,也不是站在城头上看风景,而是要提高政治鉴别力,是非曲直不妄言,粗细真伪有判断,惟其如此,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增强脑力,就要学会把握复杂现象背后的一般性规律,善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明方向、有定力,这样才能分清主流与支流、不把开头当过头;增强笔力,不是单纯地追求文本领异、遣词标新,而是“言由心生”,更加注重新闻报道从形式到内容的与时俱进,以生动的文字呈现让读者受众“入脑入心”。
第三,不断增强“四力”,是适应当前媒体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即时传递、海量传送、互动传播,媒体融合方兴未艾,传播分众化、对象化趋势日益显著。人民日报也不再只是一张报纸,而是一个拥有报网端微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终端、覆盖用户达7.86亿的媒体方阵。在媒体格局深刻变化、舆论生态纷繁复杂的当下,“全天候”“全媒体”成为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养。应对挑战、积极作为,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四力”,进一步提升本领能力;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更需我们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不断提高“四力”,用高质量的“思想精品”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提升脚力,不再局限于“双脚”在现实世界的奔波往来,更要把自己“双手”充分用上,勤触键盘、聚焦网上,从网上关注舆情、了解民意;提升眼力,网络信息浩如烟海、泥沙俱下,更需练就一双慧眼,辨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的涛走云飞、花开花谢,将那比人世间更加纷扰繁杂的网络社会看个清楚明白真切;提升脑力,不仅要提升理论修养,还要在众声喧哗、乱云飞渡中坚定政治坐标和价值取向,懂得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以“思想含金量”沥清“浮言掺沙量”;提升笔力,也不只是妙笔生花,还要求我们学会做主持、拍视频,甚至当编导,练就“十八般武艺”,不断尝试为新时代网络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产品。
第四,不断增强“四力”,是打造优秀新闻工作队伍的必然要求。渠道在变、形式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起决定性作用的最终还是人。所以,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增强“四力”,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队伍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作风面貌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只有按照增强“四力”要求,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才能真正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的神圣使命。
总之,能否主动迈开双脚丈量大地,能否睁大双眼敏锐洞察天下,能否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能否练就妙笔书写伟大时代,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检验。我们一定要深入领会**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好时代答卷。如此,方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
二、把握专业要求,深刻领会**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丰富内涵
增强“四力”要求,是**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根本,以提升业务本领为关键,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为落脚点。从实践看,特别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增强“脚力”,就要坚持到现场、在路上,迈开双脚走天下,走得勤、走得久、走得进,真正做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沾满泥土芳香、充满生活气息。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为了治理当地人民深受其苦的“三害”,专门组织一支调查队,本人亲自到一线查风口、探流沙。当时有同志考虑到他的病情,劝他不必参加野外调查,焦裕禄却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吃别人嚼过的馍”,这是优秀领导干部的真切心得,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最基本的业务准绳。
脚力到位,笔力方能雄健。我们的老社长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曾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进行过长达10个月的西北旅行考察,走访50多个县市,行程超万里,推出了名作《中国的西北角》。我们的老总编辑范敬宜也是这样,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大家都想起他当年采写的传世经典《莫把“开头”当“过头”》。1979年初,范总还是辽宁日报农村部一名普通记者,但他满怀呼唤改革的热情,深入农村基层,和农民、农村干部们吃住在一起,农民想什么、基层干部盼什么他心里清清楚楚,关键时候写出了旗帜鲜明拥护改革的精彩述评。实践证明,只有迈开腿、俯下身,察实情、动真情,以现场感动增加思想力量,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记者记者,时代的记录者。时代的变化,总是在基层首先酝酿发生。这就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脚力。我们脚力足了,才能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直面现实生活,深入调查研究;才能行稳致远,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出成果。我们不仅要走得勤、走得久,还要走得进,真正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如果只在田间“蜻蜓点水”,最多只能算“到了基层”,不能说是“下了基层”。鲜活的素材、生动的细节丰硕与否,往往取决于脚力的到达程度,真可谓脚底板下出文章。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第二,增强“眼力”,就要做到能判断、会辨别,睁大双眼看世界,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真正做到客观地看、全面地看、辩证地看,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具有更广阔更深邃的背景视野。眼力,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对当代新闻工作者来说,增强眼力,就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言论、观点、思潮进行准确鉴别,善于发现问题、明辨是非、抓住根本。眼界决定格局,眼力就是新闻发现力。注重增强眼力,不仅是发现更多好素材好新闻的必要环节,也是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的重要途径,更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洞察问题的本质,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
2017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昔日填海筑坝 而今撤坝建桥——玉环再改图》。一个县扒开土坝建大桥,乍一看,这算新闻吗?有中央新闻单位驻浙机构一条简讯也没发,浙江分社同志却写出一个头版头条,为什么?多数记者眼里只有一座桥,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却能够从一座桥“观云识天”,真切看到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敏锐捕捉到时代前行的新思路、新气象。这充分说明,打开眼界才能增强眼力。当好人民日报记者,就是要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采撷独特素材,从而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闻精品。
新闻报道的活力在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力。增强眼力,就要眼光敏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提炼。有人作过这样的总结,在增强眼力的过程中,善用“望远镜”,理解中央政策背景就会更加透彻;善用“显微镜”,把握基层实践就会更为稔熟。惟其如此,新闻报道才能更具广阔深邃的背景视野,才能避免人云亦云,不落入从材料到材料的窠臼,有效完成从素材到观点的升华。
第三,增强“脑力”,就要坚持勤学习、多思考,开动脑筋想问题,想得宽、想得透、想得深,真正做到学思践悟、深思熟虑、三思后行,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具思想性、针对性、有效性。人民日报的报道,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增强脑力,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党报新闻报道的重要立足点。延安时期,*为《新中华报》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报社将题词制成匾额,挂在编辑部窑洞最显眼的位置。这么多年过去,*的要求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更需要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脑力,多想、善思、深究,让脑子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增强脑力,首要的是坚持勤学习、多思考。老一辈常给我们说,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埋头赶路”,就要脚踏实地,将具体业务工作抓实、抓紧;“抬头看天”,就要善于总结思考,跳出庐山看庐山,时时在思辨中研究业务、改进报道。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深化对新闻舆论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增强脑力,落脚点是守正创新。智慧是思辨的结晶,出彩的新闻报道往往来自对新闻素材的反复思考提炼。人民日报的报道,无论常规报道还是典型报道、调查报道,都要求我们在深入总结思考中不断吐故纳新,始终保持思维活力、思想创造力,赋予作品与时俱进的品质。增强脑力,还要求我们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本质,找到症结所在,把各种因素想全面,把各种思路想清楚,把各种问题想透彻。唯有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富有穿透力、感染力。
第四,增强“笔力”,就要做到勤动笔、勤动手,甩开膀子写文章,写得好、写得精、写得巧,真正做到下笔有神、出笔不凡、妙笔生花,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独具特色、独具匠心、独具韵味。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笔头功夫是最起码的基本功。“四力”最后落脚还是“笔力”,无论“脚力”上的奔波,还是“眼力”上的洞察、“脑力”上的思考,如果没有“笔力”上的表达,就一切归于空、等于零。
增强笔力,勤字当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真正的“笔杆子”,笔头上的功夫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历练是难以达到的。对年轻记者同志来说,从生涩卡壳到运笔自如,中间的过程只能是常写多练、坚持不懈。平时勤动笔,其实也是在不自觉地积累素材,一旦遇上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就能冲得上、顶得住,做到有的放矢、“倚马可待”。
增强笔力,精字为要。“文贵于精”。胸中有千钧,下笔需谨慎。对新闻报道来说,一个差错有时可能毁掉一切。真正做到笔下有乾坤,必须学会静下来、慢下来,仔细推敲、认真打磨,千斟万酌以求一是。从国内分社到总社地方部,无论采写还是编辑,都要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写、认认真真编、认认真真抠,坚持同每一个词搏斗。
增强笔力,灵动至上。灵动,就是让文章有灵气、有生气,能够走进人的心坎里。实践证明,一篇好文章,应当是通俗易懂“沾泥土”、质朴清新“带露珠”、生动活泼“冒热气”。只有这样接“地气”,才能真正聚“人气”。这就要求少一些结论概念,多一些事实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
应该说,在这方面人民日报地方部和国内分社都有不错的业绩。2019年,我们面临的任务会更艰巨,人民日报版面调整、全彩印刷,目的就是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现到新闻报道中,全面提升党中央机关报的质量水平。人民日报编委会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各分社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增强“四力”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报社编委会的部署要求,努力在学深学透中央精神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报道的政治站位;在推进新闻宣传守正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报道的有效供给;在加强调查研究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报道的思想含量;在进一步改进文风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报道的可读性。简单地说,就是要以报道质量的不断提升,来检验我们增强“四力”的实际成效。
三、完善工作机制,为国内分社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增强“四力”搭建平台提供保障
不断增强“四力”,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提供成长空间、搭建事业平台,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采编人员尤其是年轻同志成长的环境,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切实保障。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党报记者,增强“四力”,脑子里首要的是绷紧政治这根弦,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根本,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无论报道对象的选择、主题的确定,还是新闻写作的角度,都必须符合党中央要求。各分社要及时传达党中央指示精神和编委会部署,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理论学习,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结合新闻宣传工作实际,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闻工作实践,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二是加强基层实践锻炼。基层是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的毛细血管,最壮阔的变革在这里呈现,最新鲜的探索在这里发生。在基层实践中锤炼“四力”特别是脚力,就要放下“架子”,做群众的“小学生”。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才写出《县委*的榜样——焦裕禄》等名篇佳作。近年来,人民日报各分社也培养了一批“铁脚板下出好稿”的记者。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头版头条刊发的《老郭脱贫记》,之所以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是因为我们的记者走进了老郭家里、地里、猪棚里,与采访对象心碰心,连老郭的脾气性格都了然于心。国内分社采编人员离一线近、离现场近,离基层近、离群众近,同志们一定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好,地方部和各分社也要精心组织好。
三是加强业务研讨培训。一个新闻单位采编人员业务水平高,常常是有一个讲业务重业务的浓厚氛围。要通过持续不断的业务研讨交流,使编辑记者保持思想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以作品的守正出新映射出时代的开拓创新。地方部和国内分社有重视业务研讨的好传统,我看到的许多业务研讨文章都饱含着同志们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与追求。加强业务研讨,是分社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增强“四力”非常好的一条途径。开展业务研讨,贵在持之以恒,地方部和各分社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特别是分社社长要发扬人民日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年轻记者热爱新闻、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作风纪律建设。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既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四力”的内在要求。不论是深入基层还是改进文风,都离不开锤炼优良作风这个基础。可以说,作风建设是增强“四力”的重要环节,只有狠抓作风建设,增强“四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国内分社在各地直接代表着人民日报社的形象,一定要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位。分社所有同志都要坚持做到讲规矩、守纪律、严自律,坚决落实采编经营“两分开”,杜绝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共同维护好人民日报社的良好社会形象。
国内分社是人民日报当之无愧的发稿主力军,一代又一代驻地记者,扎根地方、深入基层,艰苦创业、接力奋斗,把青春、智慧、心血、汗水献给了党报事业。现在,我们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新时代呼唤大记者。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来自国内分社的新闻报道是人民日报这座新闻大厦的根基。人民日报要出彩,分社的新闻报道必须出彩;人民日报要完成好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分社的新闻报道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分社同志们应当树立做大记者的志向,练就做大记者的本领,努力推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
(本文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2018年12月7日在同人民日报分社采编业务研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