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会关注到尔冬升导演的新片《海的尽头是草原》,其实是因为看了他在B站上的vlog。
很少会看到有成名大导演以这么平视的姿态与网友交流分享,但如果你看了尔导的拍片日记,甚至会有这种感受:
“这个人好像是真的想教会我们拍电影。”
打开每个视频,都会看到一堆00后们在热情满满地打卡,学习,向导演问好。
虽然vlog的内容基本是围绕着他的新电影展开,但其实导演也只是很真实地、很完整记录了拍戏的过程,连一众大明星的出现也显得颇为随意。
往往是尔导在讲骑马戏的时候,一个丁程鑫突然出现。
尔导说自己今天要拍一位牧区老人,一个阿云嘎又突然出现。
看来现在拍vlog是越来越卷了,不搞点这种隐形福利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up主
当然,看完最大的感受还是干货满满,信手拈来。
尔导充分展现了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专业能力。
他会带观众一起勘景、参观片场,分享拍片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小到场景的位置、土质、光照甚至是制作风沙的道具、马和狼的安置等,都为我们一一讲解。
越往后看越会对他肃然起敬,因为在此之前,真的没有想到拍一部电影能这么难。
在草原拍摄,动辄勘景就要一天开二百多公里。
尤其早在2021年春节期间,尔导就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带领制作团队深入呼和浩特、锡林郭勒、乌拉盖草原以及周边地区勘景。
草原上天气变化莫测,一会儿晴天,一会儿乌云密布,导致拍摄进程很难控制,哪怕拍到了素材,也很容易不连戏,还得明天早上五点开工再来。
刮风下雨都是小事,最可怕的是遇到了雷暴天气,强降温,机器都被吹倒,根本没办法拍摄。
草原上要拍狼、拍马、拍各种动物。与动物合作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需要专业人员参与,需要应对各种不可控的突发状况。
即使这些全部都留心了,还是可能会在小事上“翻车”:看似平坦的草原,其实会有各种肉眼很难察觉的小洞小沟,马一旦跑过去就会摔倒,人更容易砸到石头受伤。
因此在每次拍摄前,都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去一寸寸地检查地面,并且严格规划跑马的路线。
也很钦佩尔导,到了这样功成名就的年纪,还愿意去挑战,去突破自己的极限。连他自己都感慨,《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戏的拍摄难度,堪称是他从影以来制作过程最复杂之一。
但其实上面提到的难度,主要是围绕着「环境」展开的。
这部戏还有另一个很难的地方,就在于「题材」。
影片所选择的题材是「三千孤儿入内蒙」。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段充满大爱的历史,也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共和国往事。
1959年末,中国发生大饥荒,全国粮食供应严重缺乏,尤其江南地区受灾严重。
很多父母无力抚养孩子,把他们送到上海的保育院,大量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但随着弃婴越来越多,保育院也面临着巨大的救助压力。
这些幼小的孩子怎么办呢?
*总理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达成共识,最终他们决定,与其把食物送到上海,不如把孩子们接到内蒙,交由牧民来抚养。
从1960年春天开始,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约3000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孩子。
这些孩子们大多数面黄肌瘦,有些甚至还患了病。最小的只有几个月,最大的也只有7岁,但后来大多在牧民的哺育和关怀下,长大成人,事业有成,儿女相伴。
国家的孩子们,就在草原的怀抱中长大了。
可能大多数年轻人和我一样,在看《海的尽头是草原》以前,对这段历史实在是了解甚少。
因此,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是带着使命感的。
一来,它承担着传道解惑的重任:它要让观众看到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
二来,它又不能因此而流于表面,失去深度。因为这实在是一段非常厚重、又充满情感和温度的历史。
如何将故事讲得深入浅出?
如何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
显然尔导在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影片的叙事方式也足见用心。影片最终选择采用三条时间线交叉的形式,故事围绕着一个家庭展开,而叙事的主体,则是一位年迈的兄长。
六十余年前,年幼的杜思瀚亲眼看着母亲将妹妹杜思珩送到了上海的保育院门口。
而六十余年后,年迈的他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来到了大草原上,探寻妹妹的踪迹。
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外来者”视角。
杜思瀚曾经以旁观者的身份,短暂地触及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往事。
而现在的他,也是作为一个外乡人,来到了内蒙大草原。
他的眼睛便是观众的眼睛。他寻找的既是自己的妹妹,也是往事和历史。
影片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慢慢地让我们看到了渐渐淡出的过往:杜思瀚所找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他填上记忆的一小块拼图,让他离历史的真相越来越近。但直到结尾,他才真正触及到故事的核心。
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但随着当年的人渐渐老去,往事的确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因此,「记忆」是很珍贵的。
杜思瀚不愿忘记,《海的尽头是草原》也不愿忘记。这部电影的存在,就是为了要帮我们记住。
但另一方面,记得过去,并非是为了沉湎于往事。
影片中的另一个巧思就在于,杜思瀚其实是一名身患绝症的老人,可能只剩下几个月时间。
因为感到时日无多,所以他才想要弥补当年的遗憾。他想要将人生中最后的时间,将为数不多的「未来」,献给自己的「过去」。
最终寻亲归来的杜思瀚,反而从这段历史里,找到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我们在他脸上重新见到了笑容,也重新找回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哪怕时日无多,仍然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为过去,不为未来,只为了现在。
这同样是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的。
铭记历史的意义,是为了将那份爱与守护的力量,流传到现在。
那么,《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如何讲述那段过往的呢?
影片同样也分为了两个视角。
一个是杜思瀚的过去。
这是影片中最苦、最难、最心酸的一段情节。
年轻的共和国,因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使得食品极度匮乏。
母亲无力再抚养自己的亲生骨肉,孩子们也在饥饿中挣扎。一张张本该稚嫩的小脸,却因吃不饱饭而面黄肌瘦,甚至危及生命。
来到草原后的杜思珩,一直耿耿于怀,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会抛弃自己。
但杜思瀚的回忆告诉我们,母亲狠心抛下孩子,并不是因为不爱她,反而是为了给孩子找一条活路。这背后隐含的是时代之殇,是巨大的无奈和绝望。
而杜思珩的过去,则让我们看到了绝境后的希望。
作为影片的主线,这是一段温暖、动人、充满阳光和大爱的成长故事。
杜思珩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小女孩,因为被母亲抛弃,内心深受创伤,最开始就像一只尖锐的小刺猬,拒绝所有人的关爱。
但最终,她还是被大草原所治愈,在牧区找到了真正的家。
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发现,在这个感人至深的少女成长故事背后,其实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能与真实的历史事件相对应。
杜思珩乘坐火车前往内蒙时,因为年幼体弱,在路上生了重病,幸好得到保育员萨仁娜悉心照顾,才终于转危为安。
在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的1960年初,这段入蒙之旅的确非常艰难。
当年火车没有提速,从上海到内蒙需要运行三四个昼夜,期间温差变化极大,气温由28℃骤降到12℃。路上有不少小儿都感染了风寒、发烧,有人患上了结膜炎,甚至还有人得了水痘。
最终他们能够转危为安,平安来到草原,都离不开医生和护士们的悉心照料。
护士长胡景兰怀有身孕,为了执行任务,却隐瞒了这一事实。后来她日夜守护患病的孩子,险些小产,幸好有其他医生抢救,才得以保住胎儿。
而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萨仁娜衣不解带地照顾杜思珩,为了给她取药,深夜让儿子去几十公里外找医生。
来到内蒙后,杜思珩并没有直接进入牧区。
她首先被收留在城市中心大医院里,等到基本恢复健康后,再送进早已安排好的育儿园里。
在育儿园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杜思珩不幸变成了被“剩下”的那一个。这一方面是因为她性情比其他的孩子更倔强、更难以管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年纪比较大了,不像其他的小孩子,更容易与养父母培养感情。
最后领养她的人,还是那位曾悉心照顾过她的保育员萨仁娜。
杜思珩并非一开始就被萨仁娜所打动。
她曾无数次想逃跑,也因此而吃了许多苦头:不知天高地厚的她,无数次直面草原的凛冽风沙、凶猛狼群,以及更多未知的威胁。
但每一次伤痕累累地回归,萨仁娜都会张开双臂,温柔地照顾她,接纳她。
这是一个母亲最无条件的包容。
也是草原最无私的庇护。
温柔的蒙古“额吉”(蒙古语:母亲)萨仁娜身上,很有可能融合了诸多草原母亲的形象。
19岁的未婚姑娘都贵玛,是一名育儿所的保育员。
被招进四子王旗保健站后,她便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
做饭、洗衣、煮牛奶,和孩子们一起玩、教孩子们说话、哄孩子们入睡……
她将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亲骨肉般抚养,在她的照顾下,保健所的28名上海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但500多天后,孩子们都长得健康茁壮,她却要目送他们离开,各自去自己的领养家庭,和养父母一起生活。
她曾是所有人的母亲,却只在这500多天里。
而在这段并不长久的时间里,她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与守护。
镶黄旗卫生院的卫生员张凤仙,领养了6个孩子。
这6个孩子都是年龄比较大的、其他牧民担心“养不熟”的孩子,只有张凤仙给了他们一个家。
困难时期,一口气养六个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张凤仙的丈夫得每天打猎,张凤仙则常年给孩子补衣、做鞋,有一次为了领救济粮,她差点被大雪活埋冻死。
或许是操劳成疾,80年代时张凤仙已重病在身,动过三次大手术,几年后就患病身亡。
但她养育的孩子们却个个成才:不是考上了重点大学,就是当了军官、做了干部。
历史回归电影,电影记录历史。
在《海的尽头是草原》里,杜思珩不仅是一个孩子,也是无数个孩子的缩影,是“国家的孩子”的成长史。
在这个小女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庭的坎坷命运,也是一段年轻共和国曾经历的风雨飘摇。
最终她在大草原上生活成长,被牧民们张开双臂迎接。
孤独的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庭、爱与救赎。
同样,杜思珩的养母萨仁娜所扮演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母亲,而是无数个“母亲”。
每一个入蒙的孤儿,都曾失去过一个母亲,却也幸运地拥有了无数的母亲。
专列火车上的医生和护士,是他们的第一位临时母亲。
在内蒙的育儿园,他们得到了第二任临时母亲的照顾。
而在领养家庭里,他们又拥有了额吉的爱与庇护。
这是一场“母亲”的接力赛,亦是一场民族的接力赛。
草原母亲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背后,是一段超越血缘、地域和民族的历史佳话。
当年并不富裕的牧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张开双臂迎接了这些孩子。这份善良值得传承,他们的故事也不应该被后人们遗忘。
好在,还有像《海的尽头是草原》这样的电影,能帮助我们记得。它讲述的是爱,是记忆,是草原博大的胸怀,也是岁月长河中不变的民族情义。
影片将于9月9日正式上映,相信这样的影片,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