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利福尼亚。
一家人带孩子去红杉林里度假。
小婴儿突然用婴语惊叫。
妈妈!那是啥?
加拿大,多伦多。
暴雪中所有汽车忽然急刹,司机双目瞪大,身体有节奏地上下震动。
咚——咚——咚——!
网络上流传的视频越来越多。
日本、韩国、南非……
纷纷被这些史前巨兽“攻陷”。
当然都是假的。
可在今天这147分钟。
TA们,以假乱真:
《侏罗纪世界3》
今年真正“重型炸弹”。
苦等四年,如愿上映。
全世界影迷坐不住了,上映前纷纷涌入《侏罗纪》官方整活平台,从各地上传恐龙“目击”视频和图片,Sir昨晚一刷就到凌晨三点。
△ 链接自取:https://www.dinotracker.com/
中国影迷更是“过年了”。
刚定档,30多万人将它投上“想看榜”第一,影院还久违开放零点场。
英文片名更不藏着掖着:
Jurassic World: Dominion(统治)
Sir看到这词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
好啊。
今夜,就请狠狠统治我吧。
01
作为最老牌的影院“主题公园”式电影。
“侏罗纪”第一宗旨始终没变:
更大、更多、更震撼、更多牙齿。
△ 《侏罗纪世界1》
为了将巨兽量级持续提升。
设定,更开放了。
恐龙与人类“共存”。
连接上一部结尾,小女孩打开“监狱”大门,恐龙进入人类世界。
舞台,更宽敞了。
进入城市前,电影直接献上一段恐龙版《动物世界》。
绝美黄昏、戈壁草原、优雅的植物剪影……
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
镜头转到城市,主角一号霸王龙闯进C位秀了一番。
想跟你奶奶共存?
行啊,我没意见。
日常生活嘛,也就是大晚上喜欢出来压压马路。
无聊了嘛,也就喜欢吃几个人过过嘴瘾。
△ 这么精彩的画面能给你看?
奶奶我其实超喜欢这里的。
个个都是人才,玩嗨了还懂得给我打光,直升机上放个炮助助兴。
你说那是麻醉针?
嗐,那玩意儿就没打中过。
是的。
巨兽出笼,哪能安逸。
恐龙,更加奔放了。
人类无论走到哪里——冰湖、森林、城市……都免不了惊喜邂逅。
有时是壮观的。
列队迁徙,成群翱翔,梦回原始白垩纪。
有时是温暖的。
无畏龙,现实中被发现体型最大的恐龙,身长约26米。
幸好为龙稳重,性格还有点憨。
这不,迷路走进人类伐木场,众人刚开始怕得定在原地。
最后还是靠好心人指路走回到大队伍。
有时,却是致命的。
火盗龙,牙齿锋利,身披鲜红羽毛,地上能撕咬,水下可潜泳。
关键还贼狡猾。
面对猎物,瞬间判断地形优势,调整作战计划。
电影魅力不仅来自于这些形态、性格、习性各异的恐龙。
而是当他们全体集结——
形成的这个极不稳定,极不可测的世界。
有个画面Sir印象深刻。
可能是电影最小最萌的恐龙之一,厄兆龙。
2019年才正式被学者发现,赶上《侏罗纪世界3》剧本起草阶段,立马写上。
其特点:爱捣蛋(Sir猜的)。
上一秒。
小家伙蹦跶,蹦跶,这里探探脑袋,那边动动嘴巴。
下一秒。
糟糕,跑啊!
镜头摇高,跟随一张巨口切至全景。
诶,人家就起来伸个懒腰。
谁知,方圆十里所有生物即刻作膜拜状。
哪个王者霸气侧漏?
答:南方巨兽龙。
当代顶级猎食者,电影最终决战就将在它和霸王龙奶奶之间进行。
输赢Sir不剧透。
但可以保证,场面绝对带劲。
△ 答应Sir,攒了一年电影票钱买张IMAX吧
02
除了传统恐龙冒险,《侏罗纪世界3》还增添两种新元素。
新的生物:
蝗虫。
经反派科技公司改变基因得到的,超级大蝗虫,如龙卷风般瞬间扫过农田,吞掉百亩庄稼瞬间的事。
此生物也带出另一种元素:
新的类型。
灾难 犯罪 特工。
主题乐园因此扩充隐藏版图。
比如,鱼龙混杂的恐龙地下黑市。
无人管辖的法外之地,活体恐龙交易的投机者、买卖者、雇佣军,各方势力汇成一锅灰色酱缸。
甚至有恐龙斗兽场。
一小块脏兮兮的场地,围着汗涔涔、满口脏话的赌徒。
曾经的世界霸主毫无尊严地被绑着链子自相残*……
再比如,追逐。
以前,通常是大型恐龙穿越森林,成碾压状追在主角后面。
这次不太一样。
有段追逐戏彻底把Sir按在椅子上:
逼仄的窄巷,高低起伏的阶梯。
主角骑着摩托飞速穿越街边搭起的脚手架,但,恐龙比他更灵活。
一个腾空从暗处扑咬。
还不止他俩。
整个过程,是恐龙、主角、犯罪集团,三者形成的“螳螂捕蝉”。
谁是“黄雀”?
问对了。
反派掏出遥控器,嘀——敏捷的猛兽齐刷刷探出铁笼。
点开红外线,再嘀——主角团胸前出现红色光点,恭喜,你被“锁定了”。
猎手一旦被控制,猎物便可能随时切换。
一句台词将这场捕猎游戏的凶残程度升级:
它们会一直追,一直追……
直到将猎物撕烂为止
03
最后,Sir想聊聊情怀。
系列最后一部,《侏罗纪世界3》也是回望的节点。
坦白说,电影作为一部爆米花商业片不是没有缺点,尤其147分钟的超长时长。
为什么做这么长?
有制作方对内容体量的考虑。
另外,也是对过去“遗憾”的代偿。
如今回望经典,我们当然会惊叹于系列所呈现的,那些封闭空间内的躲闪、乍现、惊吓。
可你知道吗。
当时剧组还原这些恐龙得多“窘迫”。
《侏罗纪公园》是第一部广泛使用CGI的影片,对全世界的特效电影具有开创意义。
可惜技术还不完善。
绝大多数时候还得做模型:
生病躺在地上的三角龙,出栏的霸王龙啊,还有鲜艳会喷毒液的双棘龙……都是。
怎么让龙“活”过来?
呵呵,那更是笨办法。
把真人塞进去。
做模型,就得给扮演者留空间,做出来之后,人再钻进去练习肢体表演。
小一点的还好。
大一点的,人虽然钻进去了,可效果嘛……
可以说非常喜剧。
道具组属实尽力了。
接下来,就得靠创作者利用声光影的“奇技淫巧”。
全是“障眼法”:
不见一丝恐龙的毛。
仅靠手电筒晃动,拐角处被遮掩的半截尸体,手心冒汗。
一个爪子、一抹剪影,毛骨悚然。
别忘了还有表演:
刚和同伴躲过致命追击,瘫软在墙角,牢牢攥紧同伴一只手。
逃出生天了?
wocao!
真就只剩一只手!
劫后余生的安慰,听到声响后的张望,再到突然看见断臂的惊愕……每个表情都只领先观众一点点,惊悚感层层叠加。
正是这样无所不用其极,当年照样把Sir吓得一愣一愣。
如今技术升级。
恐龙得以大方示人,但制作依然精益求精。
骨骼、肌肉、皮肤,甚至运动轨迹,全身精确建模;
纹理、毛发、光泽……
甚至细微到被蚊子叮咬后肌肉不自觉的收缩,尽收眼底。
剧组搭建了100多个场景,并将数字生物和电动机械偶集成到实际环境里。
即使同样一个动作:
瞳孔放大缩小。
1993年霸王龙的模型,眼神很到位,只是有点干;
而《侏罗纪世界3》开头,皮肤光泽的变化,眼睛的水润度,都更接近真实生物。
当然,不能忽略故事。
尽管系列都属于爆米花的商业大片,但故事主题依然每次翻新。
包括一系列当代命题的讨论:
科学研究的伦理限制与自由度,边界在哪?
人类与自然共处,底线在哪?
克隆生物与自然生物所享受的权利,区别在哪?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2015年重启,命题再次指向现实。
科技发展已然超出当时社会的想象。
于是电影呈现的讨论更多落在“人类的驯化与被驯化”。
人可以把恐龙当“宠物”。
△ 用祖传手势
人类因此走上食物链顶端了吗?
好像不是没有可能。
毕竟,到了新一部人类甚至已经开始通过基因改造,“驯化自己”。
当然能预料到,电影给出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法是普世的、安全的。
这不代表这些讨论就没意义。
它让观众在娱乐中反思。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情怀”,固然是那些穿越时光的致敬。
干练的她。
第一次看见巨龙,张大嘴巴,才想起来自己戴着墨镜,立马摘了。
老习惯依然保留。
没正形的他。
平时看着不太靠谱,可到关键时刻,勇敢充当“诱饵”吸引恐龙,救下伙伴。
嗯,这点没变。
类似瞬间比比皆是。
画面角落一张老照片,或是电影开始前的一版新LOGO……全是回忆。
这种致敬太多了,比如男女博士重逢聊天时,男博士营地里的照片,正是他们第一次启程去侏罗纪公园拍的。
△ 琥珀色,纪念所有故事的起源——蚊子琥珀。
这情怀里还有我们。
距离第一部《侏罗纪公园》(1993),居然已经过去快30年。
大多数青葱小伙,变成孩他爹。
看的恐龙也从狂燥暴虐龙,变成……
△ 乔治:恐龙~
咳咳。
不开玩笑。
Sir觉得《侏罗纪》回归于影视业“寒冬时期”,有种特殊意义。
一方面,电影院需要这样顶级IP。
另一方面,Sir想最后分享一则小典故:
那时编剧迈克尔·克莱顿(也是美剧《西部世界》的原著作者)刚写出《侏罗纪公园》小说,当即被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哄抢,并引起几乎所有当红大导演的兴趣。
其中包括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
后者一度因为错过侏罗纪而耿耿于怀。
可当亲眼看完老朋友拍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
他却说:幸好啊。
我可能会更加偏向成人视角下的刺激观感,我会让尺度变得更大……这对于喜欢恐龙的孩子们而言并不公平,我也是在看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之后才终于清醒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导演人选。可以说斯皮尔伯格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充满无限幻想与可能的电影世界。
《侏罗纪》系列之所以一度风靡,“统治”电影院,不只是因为它划时代的创意。
更因为那电影向所有人敞开的姿态。
大人、小孩、老人,蓝领、白领、金领……一并拥入盛大的“主题公园”。
系列于30年后进入终章。
要告别的,不只恐龙,不只角色。
还有曾被电影惊叹过、震撼过、保护过的我们。
今晚。
拥抱电影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