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下班时间,所有中国车迷都为一条消息奔走相告:阿尔法·罗密欧车队正式宣布,中国车手周冠宇将作为正式车手随队征战2022赛季,“F1中国第一人”就此诞生!
比较巧合的是,第二天刚好是我老公的生日,在那之前我就决定要写一写他非常喜欢的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另一位车手:基米·莱科宁(英文:Kimi Raikkonen),突然算是“双喜临门”了!
2016年在新加坡赛道,找到Kimi的P房
2016年在新加坡赛道,找到Kimi的P房
2018年上海大奖赛现场观赛,再次找到Kimi的P房
Kimi早前宣布将在本赛季结束后正式退役,车迷们喊了很多年的“再莱一年”,很可能不会继续了,但Kimi作为F1赛车场上的一股清流,将永远被车迷们铭记,这位言简意赅、人称“冰人”(Iceman)的“大叔”,预祝他退役之后尽享天伦~
本文主要基于《揭秘莱科宁》这本书及众多采访视频和新闻等材料撰写,以下为正文:
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简称F1)是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FIA)举办的最高等级的年度系列场地赛车比赛,也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车比赛,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每年度的收视人数大概是600亿人次。F1赛车并非流水线生产,而是由各赛车公司单独设计和制造的,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时速。F1比赛为年度赛制,参加比赛的大概是10支车队(数量有波动),每支车队有2名车手,每年会在全球十几二十个城市中的特定赛道进行比赛,每个赛道会产生一名分站冠军,不同名次对应不同的积分,每年将根据累积积分决出年度车队总冠军和车手总冠军。比赛一般在周末进行,周五进行练习赛,车手可以熟悉场地和赛车状况;周六进行排位赛,决定正赛时的发车顺序;周日是万众瞩目的正赛。
每年度,能够有资格参加这场赛车界顶级赛事的就只有这20名左右的车手,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世界上岗位最少的工作之一。在F1之外,还有级别依次降低的F2、F3和F4赛事,我国车手周冠宇就是从F4一路开到F1的。与周冠宇不同,基米·莱科宁只开了几场F3就被索伯签下了,那时是2000年。
从2001年赛季至今,1979年出生的Kimi已经在赛道上奔驰了20年,参加了19个赛季,创造过很多奇迹:
他是F1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在V10(自然吸气)、V8(自然吸气)和V6(涡轮增压)三大引擎时代中都获得过大奖赛冠军的车手;
他是芬兰赛车史上赢得过F1大奖赛次数最多的车手;
他也是世界赛车史上第二位同时在F1和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取得过年度积分的车手;
……
如果硬要算的话,他还是FIA在全球21万车迷的调查中票选出的“最受欢迎的车手”。Kimi在中国的粉丝尤其多,在上海大奖赛的看台上,永远有车迷为他呐喊;去年疫情期间,一名从上海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专门在自己的防护服上画上了Kimi的赛车,Kimi也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转发并送上祝福。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莱科宁只拿过一次世界冠军,为什么人气这么高?”
没错,在赛道上奔驰了20年的Kimi,只拿过一次世界冠军。但在这个问题下面,车迷们贡献了很多精彩的回复,每一个喜爱和支持Kimi的人都能列出一二三四条理由。
有人说,Kimi身上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说,无论是实力还是作风都是赛车界的一股清流,资深F1评论员、也是WRC车手的潘湧湧(北极虾)曾经说,Kimi很幸运,他在做自己和找理想工作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平衡,还有记者在Kimi宣布退役之后真情实感地表示,非常敬佩他一直忠于自我、永不妥协。
无论车迷为何喜欢他,对于Kimi来说,都不重要。“如果别人喜欢,那挺好的,但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也正常。”“我来这里并不是为了让别人开心的。”这就是永远不会取悦别人的“冰人”Kimi。
在F1官网上Kimi主页的介绍中,第一句是这样写的:
He’s the world-famous racing driver who just wants to be left alone.
01 Iceman“冰人”(Iceman)这个称号是Kimi在迈凯伦车队时的车队老板罗恩·丹尼斯(Ron Dennis)起的,大家都觉得非常形象,一方面,莱科宁来自冰天雪地的芬兰,另一方面,他给人的印象总是非常地冷酷,黑超遮面,面无表情,回答媒体提问特别惜字如金。
Kimi回答记者提问的段子要多少有多少:
问:这个比赛周期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答:发车。
问:那最无聊的时候呢?
答:现在。
问:许多车手在赛前都会有与自己头盔相关的仪式性的动作。你也有吗?
答:我会擦擦它,这样能看得更清楚一点。
问:能再说点别的吗?
答:嗯……1……2……3……
Kimi曾经参加过著名汽车节目Top Gear(疯狂汽车秀),当时主持人Jeremy Clarkson现场回顾了Kimi应对媒体的几个著名段子并笑得前仰后合(顺便推荐Clarkson's Farm,Amazon出品,好笑又治愈,B站可看):
top gear采访视频
top gear采访视频
Kimi曾经表示,“如果能隐姓埋名地驾驶F1,那就太棒了。”对他来说,这份工作中最艰难的部分就是应对媒体,在他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所接受的采访次数,也就跟社交媒体之王、四次世界冠军的获得者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一周时间内所参加的采访次数差不多。随便放一张他接受采访时的照片,跟旁边的汉密尔顿和维特尔形成鲜明对比。
真正了解Kimi的人会知道,他并非不善言谈,他只是过于坦率,不想回答媒体千篇一律的问题,更不想说一些违心的废话。
在2017年的马来西亚大奖赛上,车手们被问及对马来西亚的记忆。当年是马来西亚大奖赛举办的最后一年,而Kimi职业生涯中的首个分站冠军正是于2003年在这里拿到的,如果换成别人,很可能会说一些感人的话,但Kimi在一阵长长的沉默之后回答:
“老实说,我并不确定我会怀念什么。雪邦是一条很棒的赛道。不过当你在这里时,机场、酒店和赛道就是你能接触到的全部。你很难从中选择哪些是值得怀念的。”
不同于我们去旅游,对于去比赛的车手来说,甚至对于那些记者来说,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记忆,也仅仅局限在机场、酒店和赛场而已。
《揭秘莱科宁》的作者卡里·胡塔凯宁在书中写道,“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然而无人言说,只有那个3岁才学会说话的车手,道出了实情。”
《揭秘莱科宁》(The Unknown Kimi Raikkonen)是芬兰作家卡里·胡塔凯宁深入Kimi的生活,并采访了他身边的很多人后写成的传记,书中介绍了Kimi的成长历程、婚姻及家庭,Kimi也谈了很多他从来没有对外界说过的想法。
Kimi快到3岁的时候依然一句话也不会说,他的父母有点担心,就带他去检查,结果显示一切都很正常,Kimi不仅快速完成了所有测试任务,而且完成的速度比同龄孩子的平均表现还要快,他只是不说话而已。
时尚珠宝公司克罗心的创始人、拥有F1围场终身通行证的默克(Moko)曾经评论莱科宁“智者不显”,他在接受卡里·胡塔凯宁的采访时说,“Kimi让我想起了马赛尔·普鲁斯特、阿尔贝·加缪这样的大作家,他们不显山露水,用笔为自己代言。”
Kimi这种对外界的沉默总是给人一种内向的印象,实际上,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那方无人能至的世界里,尤其在比赛期间,他的所有精神都高度集中在比赛之中,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在2012年阿布扎比大奖赛上,Kimi说出了可能是他整个F1生涯里最著名的一句话。进入最后阶段,他在前领跑,当时Kimi代表的是路特斯车队,而那时可能是路特斯第一次有机会赢得比赛胜利,车队的工程师们非常地紧张,不停地汇报在他身后的法拉利赛车上阿隆索的情况,而Kimi直截了当地回复:“别烦我,我知道要做什么”(Leave me alone, I know what to do)。
卡里·胡塔凯宁在贴身观察了Kimi很长时间后写下他眼中的Kimi,“莱科宁看上去特别果断,因为他总是向前看、展望未来——他不会老是愤愤不平,不会反复纠结于上一场比赛,不会恶意中伤其他车手,也不会发表什么多余的评论。”
很多车迷对于Kimi的喜爱,正是由于他干净利落的车风和处事态度。在F1的赛场上,车手之间的争斗实在是太正常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一项高竞争性的赛事,车手又都是亿里挑一的人,赛场上从来不会缺少火药味。但Kimi就像赛场上的一股清流,或者说保持了他那一代人的君子之风,超车快稳狠准,不会刻意碰撞,更不会报复,跟谁都能搭档,对谁都能宽容,非常讲“武德”。
看Kimi的经历,我曾想到过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但Kimi的态度并不是不屑,更像是“与己无关”,是一种超然世外的不在乎。
本文最开始的那一段自我介绍出自Kimi接受Netflix的采访,当时记者问了很多问题,Kimi的回答也是非常“冰人”:
在几个回答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Normal。一切都很平常。
02 NormalKimi参加Top Gear节目的时候,当时Jeremy也问了他回归的感想如何,他当时的回答就是“Very normal”。
2021年9月,Kimi宣布将在这一赛季结束后正式退役,记者们例行开始八卦他退役之后的打算,有记者问他在离开F1之后打算用什么别的事情来替代赛车的刺激感。记者们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曾经有很多车手和极限运动员在离开赛场之后会非常不适应,他们体验过那种极致的速度体验之后,会很难适应日常生活的无聊。
Kimi的回答,依然是Normal:
“我不觉得我需要替换什么啊!开F1对我来说就是很平常的小事。我也做了这件事非常多年了,跟开其他的车没什么两样啊。”(“I don’t think I have to replace it,” said Raikkonen. “It’s a very normal thing that we do, at least for me. I’ve done it for many, many years so it’s not like it’s any different than driving a car in many ways.)
是不是因为以及四十多岁的Kimi看透了围场里的纷纷扰扰,中年之后开始“躺平”呢?
还真不是,在他第一次参加F1比赛的时候,他对待比赛的态度就很Normal:
还有那个著名的“梦龙”梗,在2009年马来西亚大奖赛上,由于暴雨导致赛事一度暂停,在车里等待得不耐烦的Kimi直接跳出了赛车,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休息间,打开冰柜,拿了一支梦龙雪糕,旁若无人地吃起来。
拥有“大心脏”的Kimi总喜欢为车迷送上一些意外的惊喜:
2020年,葡萄牙大奖赛,Kimi在起步圈连超十辆车,为年轻车手送上一场教科书级的起步,并证明自己“老当益壮”;
2018年,美国大奖赛,39岁的Kimi时隔2044天后再次夺得分站冠军,刷新了两次分站冠军的最长间隔,当时全球的车迷像庆祝年度冠军一样欢天喜地,毕竟,距离Kimi的世界冠军已经过去太久太久了。
Kimi的F1征途可谓“出道即巅峰”,2000年,Kimi受邀为索伯车队试车,当即被索伯车队签下,随后在2001年3月4日的澳大利亚大奖赛上,Kimi的F1处子秀就斩获积分,当时的赛制是只有排名前六的车手才能拿到积分,Kimi首战即跻身前六。
天赋显露的Kimi次年转会到了迈凯伦车队。在2002年的澳大利亚大奖赛上,Kimi在代表迈凯伦车队的首场比赛中就拿到了第三,并跑出了全场最快圈记录。
正当人们期盼这颗新星冉冉升起的时候,Kimi却一直与好运气无缘。在接下来的2002-2006赛季,他有12场比赛遭遇引擎故障,连比赛的机会都没有。也许从来没有一项比赛会像F1这样,如此依赖于比赛工具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这些故障,也许Kimi早已经拿下两次世界冠军了。
Kimi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世界冠军是2007年在法拉利车队时拿下的。在当年度最后一张巴西大奖赛收官战中,当时的Kimi排名第三,在他之前,汉密尔顿排名第一,积分107,阿隆索排名第二,积分103,而Kimi积分为100分。当时的积分规则是,前八名分别获得积分:10、8、6、5、4、3、2、1,所以,要想拿下世界冠军,Kimi需要获得冠军,并且汉密尔顿不能高于第七,阿隆索不能高于第三。当时博彩公司认为,Kimi的胜率仅有1%。
比赛结束,尘埃落定,Kimi实现了这1%的可能性,拿下了第一,阿隆索第三,汉密尔顿第七,Kimi以一分优势问鼎冠军。
有人说,当年Kimi的夺冠有运气成分,因为汉密尔顿和阿隆索这两位迈凯伦车手之间的内斗让他有了机会。但运气绝不会凭空而降。
在收官战之前,蒙扎站的练习赛中,Kimi遭遇严重的撞车事故,他以惊人的速度一头扎进了轮胎墙。但他故意将疼痛描述得轻描淡写,只为了能继续参加比赛。在正赛中,他脖子的情况非常糟糕,以至于刹车的时候他的脖子都不能保持竖直,颈部肌肉已经撑不住了。最后,Kimi以第三名完赛,拿到了至关重要的积分,也才有了最后角逐年度总冠军的资格。
对于Kimi粉丝来说,2007年的世界冠军可以记一辈子,同时只有这个世界冠军也充满了遗憾和悲情色彩。但对于Kimi来说,无论是否夺冠,比赛都一样难忘,赢得比赛绝不是他参加F1的唯一目标。在《揭秘莱科宁》这本书里,Kimi跟卡里·胡塔凯宁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即使不好的经历也能变成美好的回忆。所有人都觉得,如果你没有赢得一场比赛的胜利,那这一定是场糟糕的比赛。这么多年,我经历过很多场比赛,从很靠后的位置起步,比如第十名开外,到比赛结束时我最终上升到第四或者第五名的位置。我心里清楚,如果换成任何其他车手,都不可能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是没人会这么想。只有拿到第一你才是最棒的。有时候比赛可能非常无聊,一旦你获得冠军,那记者就会觉得你的表现很精彩。就算你说‘这场比赛糟糕极了,因为其他车手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故,而我则非常幸运地获得了第一’,在他们眼里,你依旧是最棒的。这说不通,这就是为什么不愉快的经历也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人们总觉得第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车队的所有工作人员才知道,能在事故频发的比赛中获得第四已经非常不错了。可人们想看的就是谁站在领奖台上,所以解释这些都没有意义。他们只关注比赛最终的结果。有几场比赛,虽然我退赛了,但对我来说都是美好的回忆,直到引擎熄火之前,一切都很完美。比如2002年,我遭遇了许多引擎事故,但同时我又很享受那一年的比赛。虽然结果并不圆满,但是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旁观者是无法理解这种感受的。”
(今年答记者问,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Netflix从2018赛季开始跟拍了F1的纪录片《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豆瓣翻译《一级方程式:极速争胜》),从各位车手的日常和采访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位车手都有极强的求胜*,都觉得自己是围场中的王者,这也才符合大众对于这项运动的期望和这场赛事的精神。
在这一点上,Kimi无疑再次成为一股清流。
其实在看《揭秘莱科宁》的时候,我也曾经一度有过困惑,Kimi并不是那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他和他的全家为了赛车牺牲了非常多。
Kimi一家都是骨灰级的车迷家庭,他们的生活一直围绕着汽车转。Kimi的父亲马蒂·莱科宁(Matti)是一位驾驶重型压路机的工人,他的业余事件都花在了机械修理,并担任芬兰全年龄组拉力赛的技师。参加赛车比赛需要非常多的资金支持,Kimi的父母为了支持两个儿子的赛车梦,经常需要牺牲周末时间并到处借钱。
按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变得非常想要证明自己,或者想要报答父母,总之会很进取,很难想象会像Kimi这样看淡输赢。
但转念一想,这也许正是Kimi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始终忠于自己的选择和兴趣,他驾驶赛车,只是因为喜欢驾驶赛车,而不是为了别的任何目的,这种纯粹性让他变得与众不同,也格外有吸引力。
这种纯粹性让Kimi始终保持着初心,他从来没忘记过自己是谁。
Kimi曾经在2000年的时候短暂离开过F1的赛场,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的,离开F1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他转身就投入到了汽车拉力赛(WRC)之中。
在首场比赛中,他的成绩只比赛段冠军丹尼·索尔多(Dani Sordo)的时速慢1秒/每公里,随后的第三场比赛中,排名第八,然后升至第五,等到赛季结束时,Kimi已经累计了25分,赢下当年度的最佳新人奖,也成为史上第二位同时获得F1和拉力赛积分的选手。
不关注赛车比赛的读者可能不太了解F1和WRC之间的区别,这两项赛事虽然都与驾驶赛车有关,但对于车手的挑战完全不同:两者的赛道差别很大,F1是平整的柏油马路,但WRC的赛道则是混合路面,经常在崇山峻岭、雪地丛林间穿行;F1拼的就是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赛车本身的性能好坏,但WRC更靠车手的战略和耐力;F1在赛场上是一个人的比拼,但有整个车队的技术支持可以提供换轮胎和其他维修帮助,而WRC是两个人的合作,车手和导航员之间需要默契,还需要自己解决车辆在过程中的小故障,诸如换轮胎等。看过体育比赛的读者都会知道,即使乒乓球的单打和双打都会进行不同的专业化训练,更不用说F1和WRC这两项几乎完全不同的赛车运动了。所以Kimi挑战WRC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也更加凸显出他的天赋。
Kimi的私人事务萨米·维萨形容他是“拉力好手”,这倒不是夸他技术多么一流。拉力好手(RALLI UKKO )是一种非常芬兰式的表达,在芬兰,赛车是非常流行的一项运动,而这个国家最优秀的拉力赛车手几乎都出身贫寒,他们都来自寻常人家,为人亲切。他们没什么主角光环,倒更像是邻家少年一样的普通人。
“他不会区别对待任何人。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无论这个人是主管还是清洁工。他情商很高。在F1这个圈子里目中无人的人有很多,他从来都不是其中之一。”
有一则趣闻充分体现了Kimi的平易近人。
2017年巴塞罗那测试时,Kimi发现法拉利大巴车里的厕所坏了。于是他跑去向工作人员要了工具。难以置信的工作人员们给了这位明星车手一套工具。Kimi检查了厕所,发现这套设备跟自己游艇上的卫浴系统是类似的。他钻到车子底下,很快就修好了厕所。工作人员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掉了下巴。
卡里·胡塔凯宁在书中形容Kimi“裤子后袋里始终插着一把扳手”。他认为,有些人出生便含着金汤匙,另一些人只能拿着扳手,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后面的人生中早已忘了自己的出身,但Kimi始终记得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四五岁的时候,Kimi在他位于埃斯波市卡胡索的家门口骑上了一辆迷你摩托车,这是一辆意塔杰特(Italjet)摩托车的童车,他踩下了人生第一脚油门,这辆车将Kimi载上了追求速度的人生旅途,不曾停歇。
他的母亲宝拉曾回忆说,“我本以为,孩子们也许能借助在海外比赛的经验,得到一份在大车队当技师的工作,这就已经很好了。Kimi证明了兴趣爱好也许真的可以变成工作。”
出身普通家庭的Kimi在进入F1的世界之前,对除了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一无所知,没有足够的资金,生性羞怯,“更多时候,这几种情况加在一起,意味着这个人也许只能去洗盘子,或是去廉价酒店里当清洁工了此一生”,卡里·胡塔凯宁在《揭秘莱科宁》一书中如实写道。然而,幸好有他的父亲、母亲、哥哥,有芬兰的赞助商们以及许许多多也许只是多说了一句话的人们,最终为Kimi铺平了一条实现梦想的道路。
“幸好”这个词也许并不准确,Kimi的确如人所言很幸运,有车队和很多“伯乐”赏识并“纵容”他,让他能够实现在工作与自我之间的完美平衡,但真的是幸运吗?我想,说不定是Kimi靠自己忠于自我、永不妥协的魅力征服了他们呢,这可就不是运气而是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