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诗性和芳华

扬州城的诗性和芳华

首页休闲益智借问星空更新时间:2024-08-03

作者:弯弯

古时的城,都曾有一个诗意而浪漫的名字。

苏州古称姑苏,

黄山古称徽州,

合肥古称庐州,

枣庄古称兰陵,

西安古称长安,

扬州古称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的一句诗,不经意地给扬州这座城市,起到了惊人的美名传播,更不料想,这句诗流传千年,未曾失色。

还有那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堪称去扬州最逍遥的描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则给扬州冠了“二分明月”的别称。

想外出旅行的人们,不得不承认,每逢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在纠结该去哪儿旅行时,脑海中立马跳出的是扬州,是广陵。

扬州古称广陵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唯有广陵知晓者众多。

扬州,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城市。提起扬州,人们总会想起大运河畔垂堤的杨柳;想起风景绝美的瘦西湖;想起诗仙笔下的烟花三月;想起杜牧与扬州的不解情缘,想起“扬州八怪”的才情风雅,想起文汇阁藏书丰富却毁于战火……

扬州城里,每一条寻常巷陌都诉说着过往的繁华,每一块汉砖宋瓦都镌刻着历史的风云,每一座盐商宅邸都昭示着曾经的富有。

史载最早扬州城建于公元前486年,自春秋末期“吴城邗,沟通江淮”,扬州即开始有明确记载的城市历史。

战国时代,扬州为越国境内,战国后期越国为楚国所败。秦时设置郡县,扬州属东海郡广陵。东汉时扬州属徐州广陵郡。经历三国的纷争,西晋时南北短暂统一,扬州属扬州广陵郡。隋代重置郡县二级行政,扬州属江都郡。

扬州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重大的发展,新的城池越发壮大,至唐而达于鼎盛。扬州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诗人们的扬州

唐代,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当时的扬州城繁荣富足,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另外,扬州自古风景秀丽,理所应当成为了文人墨客垂青的城市,除了李白,还有张若虚、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扬州八怪……

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浪漫诗人李白天性放荡不羁爱自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漫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他多次游历扬州,在《秋日登扬州西灵寺塔》一诗中就以:“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的诗句描摹出扬州西灵塔(栖灵塔)的雄伟壮观。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故土蜀中,从此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第一次远游就“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

他那首传诵千古的启蒙名诗就作于扬州。那是公元726年的九月十五日,李白寓居扬州旅舍,当晚月明星稀,他望见夜空中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提笔写下了这首中外皆知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李白游历到襄汉一带时,结识了文坛前辈孟浩然,二人很快成为至交,孟浩然同时成为了李白的偶像。

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两位诗人在长江边的黄鹤楼依依惜别。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有个扬州人叫张若虚,他写了篇题为《春江花月夜》的歌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节选)

这首长篇歌行,气势汪洋,清新流畅,不事雕琢。句句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运用富有生活韵味的清丽之笔,描绘出一幅幽美邈远、超凡脱俗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此诗由景的描写上升到对宇宙的慨叹,对人生的深思。闻一多曾盛赞道:“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谓推崇备至。

一首《春江花月夜》,乃是有“孤篇横绝”之称的千古绝唱。一诗倾倒读者,照耀千秋,然而有关作者的介绍却太过稀少,现存资料中仅有“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的简单记载。

可是却毫不影响张若虚成为扬州人的骄傲。扬州是他的家乡,透过他的诗,我们看到一个离人立于江岸,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江水,赞叹着自然的浩淼荡漾。

那永恒绵久的宇宙,稍纵即逝的时光,离愁别恨的相思,游子浩茫的心事,都借着一片空灵迷茫的月色,引着读者去探寻美的真谛,去感知着千年前的诗画扬州。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扬州同游

刘禹锡与白居易神交已久,二人生于同年,才情抱负满腹,却遭遇被贬的命运。

宝历二年(826年)十月,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也返洛阳,二人在扬州相遇。试想,在通讯极为不便的古代,与故交好友在异乡重逢,两人内心怎能不悲喜交加。

筵席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好友抱屈,深感惋惜。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感叹好友不幸的同时,又称赞好友的才气与名望。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都是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后来,两人同游栖灵塔,还互相作诗,纪念这次同游。白居易《与梦得同登栖灵寺塔》诗中表现的是,半个多月在扬州,一起登了许多的楼塔,两个人都是老骨头了,如今只能勉强有力气爬到栖灵塔的九楼。刘禹锡则写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扬州何其有幸,见证了“刘白”二人惺惺相惜的情谊,栖灵塔何其有幸,让两位大文豪为自己留下了诗作。

欧阳修与苏轼师生二人的平山堂

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礼部省试主考官,修阅考生文章时,将一位考生列为第一名,此考生便是苏轼。这开启了师生二人一辈子的缘分。

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他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常携带宾客来此游览聚会。据记载,凭堂远眺,江南远山,正与堂的栏杆相平,故名“平山堂”。

欧阳修在扬州以安民、便民为本的“宽简之政”,给扬州带来政通人和的新气象,而平山堂留下了他的风雅文化。

1056年,欧阳修调离扬州几年之后,他的朋友刘原甫也被任命为扬州太守。在平山堂告别的饯行宴会上,他作了这首《朝中措》相送: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于苏轼而言,是恩师,也是伯乐。苏轼终生挂念自己的老师,而扬州留下老师太多的踪迹,几次经过扬州,他都特意到平山堂去凭吊恩师。

1079年,苏轼再次路过扬州,第三次来到平山堂。当时,恩师已经仙逝。苏轼看着当年高朋满座的堂上还留着老师的墨迹,老师在此宴饮宾客的场景恍如昨日,他一时感慨万千,当即写下了一阙《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人间万事,转头而空,唯有师生二人对平山堂的情结不变。

杜牧的扬州情缘

杜牧与扬州有不解之缘,他笔下流淌的诗句,让千年后的人们仍旧对盛唐的“绿杨城郭”心驰神往。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由宣州去扬州,在其幕中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

杜牧出身世家,本有贵公子习气,初到扬州这个烟花繁盛之地,他很自然地坠入了“温柔乡”。杜牧本就生得姿容美,又好歌舞,颇具风情,公务之余的他很快在花街柳巷里如鱼得水。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官拜监察御史,将离开扬州赴长安任职。多情自古伤离别,临走之际,杜牧与自己的红颜知己,一位年轻歌女难分难舍,他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离开扬州后,杜牧还止不住对扬州、对佳人的思念,不时作诗感怀。公元848年,杜牧路过金陵,想起当年在扬州的旧游故交,写下《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开成二年(837年),杜牧再去扬州。此次重来,既忧心弟弟眼疾,又焦虑自己前程,杜牧不再有当年的年少轻狂,风流得意。《题禅智寺》一诗写出了他的哀伤和黯然: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中年后的杜牧,遍历人间沧桑,世事浮沉,写过一首追忆扬州幕僚生活的诗《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那曾经醉生梦死的生活早如过眼云烟,空留人生深沉的慨叹。这首诗是杜牧无言的惆怅,是落寞的回望。扬州,于杜牧而言,不止是一座城,是他一生放不下的执念。

▲扬州京杭大运河夜景

千年运河

扬州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兴盛的城市。

隋炀帝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十足的享乐者。他在称帝前年纪轻轻就在扬州发迹,并且政绩斐然。隋炀帝对扬州情有独钟,开凿大运河,不止能满足他到扬州游玩的*,又能将南方丰厚的物资输送到北方。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朝相继开凿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汇和江南运河,位于江南北界的扬州则成为南北运输的中心。运河因扬州而存在,又为扬州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人们更熟悉的是隋炀帝三下扬州的风流韵事,一路上浩浩荡荡,几万船夫,极尽豪华奢靡。在《泛龙舟》一诗中,隋炀帝对扬州的喜爱溢于言表: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唐代诗人胡曾有句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一语中的,昔日的龙舟再也不会回来了。隋炀帝真是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隋炀帝第三次到江都,再无往日风光,沉溺酒色,而是带着禁军南下避难。这一次他身死国灭,魂归扬州。一代帝王悄然落幕,人们只能寻着旧迹去追思这个皇帝了。

后记

扬州在史沉岁月里,有说不尽的诗性和芳华,在滚滚长河中,我们唯有凭着追忆去纪念这座城里的云烟,去解读发生在扬州城里的故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