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前两天送女儿去幼儿园,和几个宝妈聊了起来。
期间一位宝妈表示,看其他孩子都送入了兴趣班,可自己就是怎么都摸不准孩子的兴趣,也不敢贸然报兴趣班。更愁人的是,4岁的孩子几乎整天时间都在过家家,仿佛对其他事情都无感。
她认为,孩子沉迷于没营养的过家家游戏,就是浪费生命,天天反复操练一样的情景,时间有限,怎么能虚度在这样毫无意义的事上呢?
可不管用尽什么方式,把孩子引到绘本阅读、音乐熏陶上来,他都不为所动。
这样的想法我曾经也出现过,为此一度自省。认真了解和研究后,我发现,认为孩子玩这种假装游戏是在浪费生命,其实是一场功利的误会。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游戏本就是儿童时期孩子的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游戏精神也是其思维概括与美学表达,是整个儿童精神发展的核心。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发现,童年的概念被发明出来后,却并没有以“儿童欲求”为本位,以游戏精神为内核的童年文化也没有受到尊重,家长们将其成人化了。
几乎是下意识的,认为童年就应该尽快接受教育与训练,使孩子能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大人。
于是,为了让儿童具备唱歌、跳舞、乐器、书法等各种能力,上兴趣班反倒成了家长们的追求。
原本应当充满快乐、想象、自由与超越的孩子,却成为了匆忙赶路的羊群,即使停驻下来对身边的花草看上一眼,也会被冠以浪费生命、虚度人生的名义。
对待孩子耗费精力做游戏的行为,父母总是加以管制和约束。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对童年的一种忽视,也是对于游戏精神的误解。
家长没有把儿童当成儿童,而是当成一个未完成的大人,进而产生了一场功利的误会,即便是面对能让孩子收获良多的“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也被称为假定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游戏类型,属于孩子有意识、自发的,但并不含欺骗目的的形式。
通过假装的方式,孩子会产生能投射到真实情境中的感觉和行为。
研究发现,假装游戏必须具备一定的先天生物学基础,就像小动物们也会玩耍消遣,但只有人类才能有意识地玩假装游戏。
另外,假装游戏的发展历程具备一定的刻板性,时间较为规律。
■18~24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现假装游戏。此时孩子主要通过身边的一些工具来模仿大人,比如抓起一盒饼干拿到耳边当电话,形式比较简单。
■3~4岁左右,假装游戏会达到巅峰状态,通常会占据孩子1/5的时间,而且也会掺入更多的故事情节和对话,比如过家家、扮演医生等。
■尽管大部分情况下,假装游戏会在6~7岁逐渐消失,但也有些孩子10来岁,仍然喜欢这种游戏形式。比如,拿着一把木剑模仿武林高手打打**。
但如果认为假装游戏只是一种简单的消遣,那就错了。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此时的游戏也以象征性游戏为主,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具备非凡意义。
1)提升语言技能与社交能力
假装游戏与语言技能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明。
1999年,心理学家的Edward Fisher发现:在进行带有社交性质的假装游戏时,孩子们的认知语言和社交情感表现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2000年,一项针对1~6岁英国儿童的研究:要求孩子们执行象征性任务,期间用一个泰迪熊玩具代替缺席对象。
结果,测试中得分较高的孩子,往往也具备更强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喜欢玩假装游戏的孩子,会更早发展出心智理论,能对他人的动机产生更加敏锐的理解,也就是大家所理解的情商。
因为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仅要理解自己所假装的角色,还要将他人所假装的角色分析透彻,才能无障碍沟通,这样的模拟对孩子将来的社会化大有裨益。
2)提高孩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曾经做过一项很有名的研究:
研究人员让一群4岁的孩子玩复杂的开锁游戏,测试坚持时长。他们给其中的一组孩子戴上蝙蝠侠面具,另一组常规开锁。
结果发现,认为自己是蝙蝠侠的孩子,不仅坚持的时间更长,尝试的解决方式也更多。
这也被称为蝙蝠侠效应,指在孩子自动代入一个有力量感的角色时,潜力也能被更好的激发出来。无论专注力还是掌控感,都会得到大幅度的加强。
这是由于假装游戏要求孩子具备两个关键性技能——自我调节能力和反事实推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自己看作一个全新的角色,而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孩子,他能从这个角色的视角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并模拟心目中这个形象的性格与意志。
3)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
美国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一组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已经能借助假装游戏来了解真实的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演练。
因而,假装游戏也常用于克服孩子的恐慌。
比如大部分孩子都需要打预防针,但他们对医院和穿白大褂的护士,都会有种下意识的害怕情绪,甚至一听到“医院”二字就大哭大闹。
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多玩【医生病人】的游戏,提前让孩子演练这个场景并做好预习,从中也可以培养其换位思考的能力。
比如让孩子扮演医生,家长扮演病人,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哭闹。然后询问孩子:如果病人不配合,你应该怎么办?
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科普一些简单的医疗知识。比如发烧了就要吃药、量体温、打针,才能尽快恢复健康。
这是让孩子产生完整逻辑链,并更快接受现实的一种媒介。
4)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
对于这一优势,可以分为三点来解释。
■假装游戏是一种探索的调查行为。比如常见的过家家,孩子们会用泥土、树叶、花朵等模拟食材,或选用一些五颜六色的,在大人眼中是垃圾的各种东西,加工成他假想的美食。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孩子取证调查的*得到了满足,并能把新获知的知识全都储存在大脑中。
毕竟幼龄时期的孩子,学习的方式就是玩耍。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指把学习这件苦差事掺入到孩子喜欢的游戏中,使他们体验到趣味性,进而得到更加放松的身心体验。
■在模拟现实的假装游戏中,孩子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发散性逻辑思维。这使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加连贯清晰,之后的学习中也会获得助力。
除此之外,我还要打消家长对假装游戏的一个疑惑和误解。
对于儿童而言,假装游戏并非对现实的逃避,反而是一种参与。这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保罗·哈里斯,在《理解孩子的世界:想象力的工作》一书中提出的。
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能分清楚假装游戏中的幻想与现实的区别。
如果孩子反反复复玩同样一个假装游戏,家长先别急着抱怨,而应该帮孩子充分发挥出假装游戏的功能。
具体可参考以下方式:
1)丰富假装游戏的素材与范围
通常而言,孩子在玩假装游戏时,会自己准备道具。但在不被支持的情况下,他们的道具可能十分匮乏。
因而,除了购买精细全面的假装游戏套装外,家长还要尽量帮助孩子完善假装游戏中的细节。
比如,在医生病人的游戏中,除了听诊器、针管等模拟用品,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制作处方条,教他把对应的疾病和需要的药物记录在上面。
2)无中生有,制造突发意外
仍拿医生病人游戏举例,家长在扮演病人时,可以适当假装不配合,制造各种突发意外,尝试着让孩子来解决。
不要仅仅当成把他当成陪孩子玩耍的一项任务,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才是有意义的。
3)对应到生活技能中
比如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会对烹饪感兴趣。
那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饮食要保持营养均衡,吃饭时要遵守就餐礼仪,饭后要清理餐桌。
种种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遵守的规则,如果放到游戏中,可能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假装游戏的魔力。
4)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导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会有一种角色buff的加成。
哪怕平常不愿意阅读,在假扮老师时,孩子也会拿起一本书有滋有味地看,并尝试将其中的文字读出来,解释给别人听。
这样的一种热忱,比家长单方面对孩子输出知识会有效得多。
5)高质量陪伴
很多家长尽管会配合孩子玩假装游戏,但内心却是极不情愿的,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可能都会很敷衍,以求能赶紧结束游戏去做自己的事。
实际上,只有家长做到全身心投入,高质量陪伴孩子玩假装游戏,才能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帮孩子推动情节的发展,并获得思考能力。
家长在假装游戏中积极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学会正确地对人对事。
教育孩子要理性,真正认同他作为一个儿童,需要出自生命欲求去追求游戏和自由的本能。而帮助孩子发展游戏精神,也是教育其发现内在旨趣的过程。
家长要将假装游戏看做一种无功利的愉悦,才能让孩子真正获得掌控感、审美观和创造思维。
请学会做一个人性化、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吧!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