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余随恩师几近二十年,曾有一段时间,经常记录一些自己在学拳过程中的体会,特别是听师父讲解拳学时的诸多要点,日积月累,虽不够用功,也多少还是有了些模样,今将这些体会与收获,写之于此,想必对于各位同道研习拳学,多有裨益。
一、掖掌练习要点:左手指向身后右侧,右手指向身后左侧,注意两手之呼应。
二、栽拳练习要点:如系重物,转体时,头要领,身体要旋转,注意扭身拧臂。
三、所谓“空中旗、浪中鱼”,指试力时先要体会身外阻力,再用与之相应合的力量去吻合,这里有外界与自身两方面原因,如风大旗动。
四、平衡问题:意拳之平衡乃指在不平衡时求得瞬间的平衡,说到底还是一个松紧转换的问题。
五、飓风卷树:是在站桩中求旋法时所得,松紧转换的频率一定要快,意念活动必须真切,就象绳子缠着手指,往外拉绳子,体会这个时候的感觉。
六、推手中的偏等都是在站桩中的摇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
七、实战中自己一经与对方接触,则这时形成的力的合力应指向对方身后远处,尤如海上之舰船乘风破浪而进。
八、横掌击打部位是对方的颈脖部位和腰肋部位,力点在于手臂小臂外侧和掌外缘,意向自己身后,练习横掌宜多做俯抱开合试力,手中绳子一定要挣断才行。
九、打沙袋的训练,此前一定要先有训练打棉球的基本功,切不可将棉球击打到处摆动。
十、腿法之运用离不了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根本原则,要想出腿,则头一定要有向上领劲,否则腿出去了也是无力。
(二)
一、与敌相较,手臂接触时,如我手在敌内侧,则两手同时向内旋转,如在外,则接触之手(前手或后手)作用于对方手臂向外拧转。
二、打空拳时特别要注意把背阔肩胛部位和肩部拉开,发拳时的顺序一定要是蹬腿转腰才出拳,切忌做反了。
三、站桩的条件反射:第一层次是主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如站桩中主动抱树的意念活动。第二层次被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如站桩中树向自身撞来,自己的反应。所谓鸟难飞,鸟有欲飞走却飞不走,并不是我们用手攥着鸟不让其飞走,松紧控制的程度很重要。
四、松静是养生的要求,故是小腹松圆;松紧是技击的要求,故是小腹常圆,发力试声之瞬间则为实圆。
五、崔师1949年6月生于北京丰台卢沟桥,祖籍河北省深县(现深州市)洛泊村,原用崔瑞斌名,后改用崔瑞彬。
六、身法、眼法、手法、脚法的暗示,从双手配合的进退步开始练习,一般在进退半步之间变化,控制距离,把握时机。
七、松则蓄能多。
八、站桩和试力一定要与外界联系上,越松联系越好。
九、站桩中开始求浑元力,一定要保持好上下不丢,可先求前后,再求左右,最后合为一体。
十、鸟难飞的手上动作一定要小些,身体幅度则反而可以大一点。
(三)
一、师言:争力与反应训练是意拳核心的核心,其实,此乃各门各派拳术所共有,只是谁具备谁拿走,就是谁的,从这个角度讲,为什么说天下武术是一家的道理。争力训练,如何去争?首先就是一个二争力的问题,二力共争一点,由此而入。反应训练,如何训练?就是俄巴甫洛夫学说如何在拳术训练中的应用和体现,根本上就是一个条件反射的问题,从拳术训练上讲,一个完整的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一般需要四十五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
二、所谓超速运动,可以这样做个比喻,设想我们用一秒钟能够走完一百公里的距离,现在我们一千公里的距离也用一秒钟走完,这是两个不同的速度,我们用一秒钟走一千公里的速度去走完一百公里,这里面就有了一个内在的变化。也可以这样理解,自然界光速是最快的,光从太阳到地球需要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而我们神意之动,可以在这样的时间内从太阳到地球再从地球到太阳,如此反复,来回无数次。
三、求精神放大的初步练习,抱树时要有感觉到自己所抱之树在不断地长大,同时自身也随之变化长大,所以要有欲与天公试比高和顶天立地或戴天履地的感觉。
四、放松是身上的肌肉松驰,但身体还要有挺拔之意犹如云端宝树,耸立冲霄。其意就是要保持间架不能松懈,也就是骨胳支撑的问题,久而久之,方有骨肉分离,仿佛肌肉挂灵霄一说。
五、检查站桩锻炼运动量是不是合适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心脏跳动是否加速,呼吸是否已失常态,锻炼之后是否保持有余兴,即养生锻炼者是不是没有出现疲劳的感觉,技击训练者稍感有点累,但精神很好,能够很快恢复。
六、站桩中发生肌肉颤抖时的解决方法:可在出现颤抖后,双腿用力绷紧,坚持几分钟,如两、三分钟,然后放松休息,这样可以逐渐延长站桩时间。
七、浑元力是指我们前后、左右、上下的意力达到一个平衡均整的状态。所谓平衡,就是说前后、左右、上下的意力都要有;所谓均整,一是说要均,即各个方向的意力要均匀,二是说要整,整在发力中即包含有紧的意思,这里整就是紧。
八、姚老在书中讲“使精神凝重浑厚,忘我无惧,斗志昂扬,大有当之即摧之概”,此句之意是从精神、心理上要求有准备,具备这样的精神和心理素质;“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浑然一体的浑元力,也就是要求在刹那间调动身体各部位相应一致地发出最大的力量”,此句讲的就是争力训练;“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能迅速、刚劲”,此句讲的就是反应训练。
九、站桩入静的问题,站桩入静后,关键是看还能不能同样把意念活动保持住,如果只是单单的入静,没有了拳术要求的感觉,则只是养生之高级阶段,也可以说成是高级的养生,与技击很难相关联。
十、养生锻炼的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技击锻炼的要求:精神高度集中,身体舒适且得力,呼吸通畅。二者在要求上已经大有区别。
(四)
一、所谓“筋有力而骨藏棱,骨缩筋伸”,姚老讲,练时筋伸骨缩,用时骨缩筋伸。
二、二争力: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共争一点,即一个中心,此为二争力,在实际站桩中,这个中心点就是自己的手,平步为双手,三体步则为前手。
三、设想手指各指间如夹有棉絮,其意在于逐渐固定手型,使之饱满。
四、站桩中的意念活动的变化,拉细丝,拉皮筋,拉粗皮筋,拉细钢丝,其中注意不同意念活动的弹力的变化。
五、站桩的三个阶段:一是用意不用力,二是意到力到,三是意力不分。
六、鸟难飞桩练习的几个意念活动:一是设想两手各攥有一只小鸟,小鸟时刻欲飞走。当小鸟刚有欲飞之势,我即双手轻轻一攥,使其不能脱离我手之控制,这是第一步,即双手齐动;二是同样如前设想,小鸟一只想飞,我即一攥即可,这是第二步,即一手动,一手不动,里面包含有交替作用的意思;三是小鸟一齐朝相同的方向飞,我即双手一攥即可,双手齐动且有方向变化;四是小鸟一个向前一个向后,或作任意欲飞之势,我即双手随之一攥,此不仅有交替作用,且方向随意变化。
七、站桩中相对比较重要的桩法:浑元桩,大步桩,坐式桩。
八、试力为什么要从手开始体会?这主要是因为手的感觉更灵敏,更容易体认。
九、欲动又止,欲止又动,有动犹不动,不动犹动之意,这是求动的关键,做的时候向前推身体似向后靠,向后拉身体似向前去,但不可做出来,做出来就不是这个东西,适得其反了。
十、初练试力要动作越慢越小越好,所谓慢则神聚,神聚则灵光备矣。
(五)
一、试力要从平步入手,然后才是三体步,试力培养的就是在运动中控制力量的能力,顺力逆行是试力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要松下来,慢慢的去做,慢到什么程度,近乎于不动,所以讲动犹不动,此时最能得其精妙。
二、周身鼓荡由提按试力去体会,动作一定要加大一些才可以,单手之提按则一定要注意后手之应合。
三、练习腿法非站独立桩不可,腿法关键在于上下之争力,所谓上下为枢纽。
四、打沙袋中,环绕时前脚似用身体从地里将其拔出来,然后再横踩出去,这是让手与脚同时与沙袋建立联系,后脚移动时尽可能多移,打第三拳时特别要注意身体随之而转动,但最好是不要做出来,做出来形就散了,即非整体而动。
五、抱树意念的另一层次:设想怀中之树可能突然向前上方飞出,我即向回一抱,使之不能脱落;又可能又向左或右倾倒,我即用两臂向右上或左上一抱将其稳住;再可能树向自己怀中撞来,我即向前一合抱。抱树时注意整体抱住树后身体挺拔,即双膝似向上一撑,自己抱着树似要站起来一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各种意念活动的操持。此也是在桩上求反应的东西。
六、打拳一定要注意双手之间的联系,似有皮条将其挣开进而挣断,不论外形动作之快慢,均在挣断之窍要。
七、技击桩要点:头不动,如绳相系;前手不动,将树搂住;前脚不动,十趾扣地;注意胯回掖,前腿膝部与前脚有一别劲,起杠杆作用,有向前向上撬的意力,拉开肩关节,身体实则向上后坐即可,压缩后腿的弹簧,为的是拉开脊柱,注意颈脖部位与前手要有联系,用整个身体拉前手和前脚,好象整个人要向后打挺一样。
八、周身大小关节均为钝三角,此三角的建立要在站桩中解决,也就是骨胳支撑的问题,出螺旋必由三角转动而成,所以三角做到了,一动便是螺旋,故有起手即螺旋一说。
(六)
一、伏虎桩中式一般要求一边十五分钟,低式则一分半左右即可换腿,低式两脚相距三脚半以上,中式则在三脚以里。身体不但要坐直,还要坐正,坐直就是上体不要过分前倾,这个毛病多数人都有,坐正就是胯一定要掖回来,这是最难的一点,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点,其重要性都知道,但如何做和如何做到位则知之者甚少。
二、微循环系统是人的第二心脏,这是我国著名医学家修瑞娟提出来的,曾引起世界范围的轰动,也对医学研究和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而这个观点是由意拳通过站桩做实验得以证实和检验的,当然,因为站桩的人,按医学上讲,是属于特殊的人群,所以在实际的医学报告中,没有提及意拳,我想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其实,站桩人人皆可,不分男女老少,站桩可以改善微循环系统,正说明站桩是有效的。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使微循环系统真正成为人的第二心脏并起到第二心脏的作用,站桩即是最好的方式。
三、运动方式是否适当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心脏无负担,大脑得休息,而遍观当今各项锻炼,能够具备这两个条件的锻炼方式,唯站桩是也。
四、控制平衡,既有控制自身平衡的一面,也有要控制和破坏对方平衡的一面。
五、推手中要尽可能的少用力,双手要似鞭子一般或者象蟒蛇一样缠绕在对方手臂上,劲力要缠绵不断,或轻或重,让对方不能捉摸自己的意图,起手要有螺旋,双手要有呼应,推拉互用,也就是交替作用,要把对方当拐棍使,进要在给对方施压的情况下进,退要撑住对方向后退,要注意进退之间要抢或叫偷半步,在对方步起未落之间控制对方,使其瞬间失去平衡或者感觉到平衡受到威胁,此时可通过点上的感觉施以相应的变化,或发力,或偏挂。
六、姚老本意并不是想把这个桩叫什么,那个桩叫什么,都以站桩一,二,三等的形式列出,好比一个个台阶,层层锻炼,步步提高,后来考虑到记忆的问题,还是对各个桩命了名,如同佛家所讲,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其理相同。
七、锻炼了一段时间,如果感觉不好,就需要返工,则可从第二步开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又不好了,可从第三步开始,此乃学习意拳的窍要所在,一般人并不知道,也不识其真义内涵。
(七)
一、三体步试力时要多注意拉开前腿的胯部,此为要点,站桩讲掖胯,试力中更要注意掖胯,只有拉得开,才坐得下去,也才能掖胯到位。
二、站桩中要体会力涨如海溢,如撑抱桩,要意想自己由内向外慢慢地膨胀,有力向外涨的意思,不可真的去做,完全用意设想,慢慢的体会一会儿,再快速的做几下,这也可以体会到毛发飞涨的东西。
三、左右劲要多在平步撑抱中求,撑抱即左右,故要注意左右伸展,左右也即开合,故要多在开合试力上下功夫,平步开合,三体开合,活步开合都得练,非如此不能得左右之力,一般人大都不识,忽略开合试力的练习。
四、试力要慢了再慢,松了再松,慢到极处,松得极点,即与站桩无二,如此方能体会到内在之细微变化。
五、摩擦步要多下功夫,拳练到最后都不离步,在把站桩中落地生根的东西,要走步中找出来,这样练习,动则轻灵飘逸,定则落地生根,有此基础,方有落地六争之妙。
六、平步站桩双脚平行站立不动,实则双手亦是不动,故要注意双手间的联系,此乃身体要与前方目标共争双手之要点。
七、站三体式桩法,前手不动,后手要与之相响应,同样也是身体与前方目标共争前手。
八、发力要放慢了做,外形看如同试力一样,但内在意力则不变,着重体会不顺当之处。
九、站三体式桩法,后腿要坐得下去,身子要向前腿一侧拧转,后腿的膝关节部位要注意与后脚尖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坐时注意先后靠再下坐,这是一般站桩时容易忽视的问题。
十、郭老讲:打倒还嫌迟;王老讲:孩子不打不知道叫爹;姚老讲:拿猫当虎待。其意即是真打实作或是比武,手下不能留情。师父常说:动手前客气,动手后客气,动手就不客气。若是友好切磋和交流,则另当别论也。
(八 )
一、站桩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谓视而不见,就是要做看得见的瞎子;所谓听而不闻,就是要做听得见的聋子。
二、指天划地和平步转体,这两个辅助练习,每次站完桩后,最好各自做上几分钟,指天划地有松肩的妙用,平步转体则有活腰的好处。
三、摩擦步练习有了些基础后,一定要降低重心,把步子放大了些做,这样对平衡的能力要求更高,强度也加大了。
四、凡是试力,转折之处都要留心,切莫留死角。
五、打空拳两手之间的联系,一细丝,二细绳,二皮条,联系要一步步加强,均须有挣断之意,切记。
六、练习出拳时,拳可稍握三分劲,不可过松,以防受伤,要松紧适度,利于击打。
七、击打瞬间,自己感觉身上很有力,是错误的,说明自己的劲力根本没有完全释放出去,这就是师父常说的,劲都在自个儿身上。
八、拳打在沙袋上,劲力好不好,根本不需要看动作,听其声即可,故过去师父常说,听声就知道谁在打。
九、要想在实战中拳打得顺手,除了加强空拳练习外,打沙袋的速度必须提高,如以三分钟一局计,三拳为一组,则须从一局240组起计,练习有素者,不能低于250组,最好能达到270组以上。
十、强化的训练中,每天的矮子步要走,十字步要跳,这些都是练习腿上和脚下功夫的辅助练习,协调性差一点的,还可加入跳绳一项,连续五分钟即可。
(九 )
一、功力二字远不只是一个力量大小的问题,一般人易误解。准确的说法如姚老所言,功力指的是力的发出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快可慢,经过的空间路线可长可短,动作可大可小,身体位置或正或斜,均可发出整体劲力的能力。
二、发力瞬间后胯要往下靠,但不要做出形为好,要有靠不动的意思。
三、发力瞬间身体的重量有变化,由前三后七转换为前七后三,但切记此是重量之变化,而非重心之变化,重心仍为前三后七,外人多误解而错练错发。
四、站桩之入静,非为入而入,关键须看还能不能保持住意念活动的实感,若单单是入静,而无拳术所需要之实感,则仅是养生之高级而已,与技击则难有关联。
五、站桩换劲,先就得把过去所练的东西卸得干净,放得彻底,不然身上的劲儿总是不纯,劲儿不纯,功夫也就不纯,境界也就很有限了。
六、站桩时的精神状态很重要,须察自己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养生是这样,技击更是如此,身心俱入,身心同时作用,否则,多会是事倍而功半。
七、练功切莫持怀疑心,只要生此想法,身心即离,身似已入,然其心未至,终难得站桩之妙境。
八、练拳最忌讳的是对镜而习,但最难得却是对境能忘境,此为不同层次的要求,一般人只记前面半句,而不识后面这句真义。
九、神不离性,气不离命,性命者,实则即身心,所谓性命双修,最切实之说法,莫过于身心同时一致参与锻炼,故站桩最为适宜,来得也最自然。
十、拳得八面力,书俱八方势。八方者: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面者:上下、前后之起伏,左右横向之摆动,身体沿纵横之旋转。
(十)
一、学拳最忌的就是机械。就外形而言,动作只有范围大小之分,而无一定就是或者必须这样之说,养生动作要求可以宽泛些,能够锻炼身体即可,技击则因涉及力的问题,所以动作要求更严格,更细腻。
二、古人云:天地大自然,人是小自然。故人欲合天地之法则,蕴自然之规律,就体认而言,人与天地之合一,唯站桩之外形不动最妙。
三、佛门讲,心动即是法,不动即是心,心动可生万法,心静一法不生,动静皆由心,故意拳讲,一法不立,无法不备。
四、站桩、试力等诸多法门,其要旨均不离周身动静全在一意之支配。
五、单双重之真意,在于单重不片面,双重不绝对,欲得单双重之妙,其根本之要在于意力之不亡,能达于此者,则非意不着象不可。
六、昔有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所谓意是心之声,心在意中存,离心意二字,别论意拳。故意拳讲:时时存心,处处留意,存心即是存意,留意也是留心,此为一理也。
七、过去讲沉肩坠肘,意拳则强调肩撑肘横,其理虽同,但讲究有别。沉肩坠肘均要在于一个松字,能松自能沉,也自能坠,若真是在沉和坠上下功夫,即使功夫下到家,照样也是肩沉不得,肘坠亦不得。意拳之肩撑,能撑到家,肩自松到家,能肩能松自能沉,而肩之撑,则不离肘之横,故肩肘有此一撑,有此一横,即可得肩松之妙用。
八、世人练意拳,能于摩擦步上下大功夫者,少之又少,此也是得意拳妙用者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所谓察来势之机会,度己身短长,意即指步之妙用也。师父常用现代汽车的道理比喻说:再好的车,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车轮子,那是没用的,同样,练意拳不好好练步法,养养身子还可以,于技击则百无一用。
九、站桩有的时候就得跟自己的身体较较劲儿,不通非站通不可,痛非站至不痛为止,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站桩时身体一有这样的情况时,需要的就是两个:坚持。
十、意拳之腿法,除专门之练习外,最重要的基本功是,一要站好独立桩,二要走好摩擦步。
(十一)
一、初练站桩断不能用力,连用意都要轻之又轻,点到而已,就好象是箩筐里放满了鸡蛋,我们用手去搅动一样,须得小心再小心。
二、做试力向前一定要先有推不动的意思再动,向后一定要先有拉不动的意思再拉,若无此意思则根本无整体可言。
三、天者为虚,地者为实,人亦须合此自然之法则,故讲上虚而下实,腹实而胸空。
四、人之运动持久与否均不离呼吸二字,呼吸不失常态,故能有持久之耐力,而呼吸之妙用全在于横膈膜之升降松紧。
五、初学站桩慢慢来,别着急,莫求快,欲速即是贪,凡贪必执著,身心定吃力,切记。
六、姚老是扛意拳大旗的人,此话一是当年师父到天津拜望赵道新前辈时,赵前辈在谈到姚老携师父赴上海找八卦王某一事时讲的,大意是,小崔辛苦了,此前你老师来天津找我商谈此事,我的本意是不想让你老师去的,但谁让你老师是扛意拳大旗的人;二是卜恩富前辈请姚老吃饭时,师父席间问卜前辈为什么不教意拳,卜前辈回答说的,大意是,意拳有你老师扛大旗,我就教我的拳击和摔跤。当时还有姚承光、刘普雷、武小南几位师叔也在场。
七、条件反射的形成,一般只需要四十天左右就能基本形成。
八、良好的实战基本肩架,一是靠在站桩中的定型,二是在练习前后垫步搓步时保持不变形,三是在练习进退步发拳时能迅速恢复待发状态,如此即可在打靶、打沙袋和实战中运用。
九、凡练意拳者肩架不分左右,当年师父初练时爱用右式,姚老即让他多练左式,交手虽以左式相迎,但并无或左或右之固定肩架,随机随势,转换自如。
十、实战中几种拳法之变化皆由基本肩架化出,肘部横撑而出即是直拳,肘部提吊而出即是栽拳,前臂拧转而出即是钻拳
(十二)
一、练功不怕学不会,也不怕练得慢,就怕学不对,更怕练不对,如果再狠下些功夫,事情就更糟了,错误重复千百次,就是错上加错,所以,练功一定得有明师指点。
二、凡练三体定步试力,尤须注意前脚膝以下部位,一定要尽可能的保持不动,凡一动即上下就弱,上下弱则劲就不合。
三、王老讲,一有想法即是错误,盖因意拳练习紧要之处,在于时时检查自己的力量是不是应感而发,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不假思索,若不是,即练之不正。
四、前辈云:头正则四肢百骸无不为其用矣。此语之意,是因为头不正,则根本无上下可言,上下若无,则余者皆非,所以,上下之争尤为重要,故王老讲,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
五、推手之基本形式,双手在上,双手在下,双手交叉,余者皆可由此三种情况化出。
六、双手在上之应用,多由提按试力之应用加以变化容易上手。双手在下之应用,多由勾错试力之应用加以变化容易上手。双手交叉之应用,多由分合试力之应用加以变化容易上手。
七、推手时若要退则须顶着退,若要进则须挤着进。
八、推手时要多在进退半步之间用心下功夫,也就是要在对方无论进退时,抬脚离地尚未落地之间求变化,所谓偷半步就是这个意思。
九、初练下发力,身体下坐的感觉,就好象我们小时候上学时,看到某位同学起立了,使坏偷偷把凳子拿掉,这位同学自己不知道,结果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同学坐下来的那种瞬间的失重感,当然我们练的时候要坐得住,一下子坐到位,一坐即能起。
十、师父说,拉弓射箭的道理要好好悟,箭在弦上,一松即发,何须用力再推,推则多余。站桩中要体认,试力是也要体认,推手中同样要体认。
(十三)
一、站桩时有感即可,体认即得,追则不得,一追是贪,贪即不得。
二、推手练习不在于非把对方怎么样,而在于体察自己之一举一动是不是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若是则对,不是则非。
三、站桩时一处争,则无处不争,试力时一处动,则无处不动。
四、无论是站桩,试力,还是发力,意境的真实最为重要。
五、劈掌也好,削掌也好,横掌也好,虽都称掌,但并非只指手掌而言,更多的妙用还在于小臂这一段。
六、看桩由上而下,调桩由下而上。
七、松肩活腰开胯是练拳之紧要所在,除站桩外,松肩须加练松肩试力及指天划地,活腰须加练平步转体,开胯须多站独立桩。
八、推手中牵之不动即回,推之不动即转。
九、站桩之感觉多在两手两脚之间留意,余者可不予多做计较。
十、心悟容易体悟难,故意拳最重体认功夫。
(十四)
一、道之体在养,道之用在练,体用之论即是练养的学问,功夫既是养出来的,也是练出来的,故练养莫分,缺一不可。
二、冲、任、督三脉为一源之三歧,均与带脉相系,而带脉在腰,故带脉一开,则周身皆活。
三、单推手之姿势与浑元桩一样,故前臂与对手接触,后手必须要有呼应,有呼应即是一整体,才能做到一点接触,整体相应,此为单推手之要义。
四、单推手对摇、旋二法之体会最多,也最为切实,故欲求摇旋二法之精妙,须得在单推手上下功夫。
五、摩擦步四字要诀,行步须提蹚,即提在膝盖,蹚在双脚,落步须扒缩,即扒在脚趾,缩在脚心。
六、摩擦步中间悬空腿必须要经过支撑腿的踝关节内侧,近乎于双腿关拢的样子,但悬空腿不落地,此为步法进退变化之最为紧要处,无此则步法根本无变化而言。
七、摩擦步即是脚试力,练时也是越慢越好,越慢对脚下体会越细,越慢对平衡锻炼越好。
八、摩擦步初练身体不得起伏,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上下,强化上下劲儿在移动中不丢不失,此功一竟,则无所谓起伏高低。
九、单脚支撑的练法,除独立桩外,还可以在站三体式桩法时,将前脚抬起离地稍许进行锻炼,以提高腿部的支撑能力和身体的平衡能力。
十、关于站桩,前辈讲: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此所谓一动即是意动,一觉即是感觉,故意拳讲重精神、重意感、重体认功夫,其中之重意感即此也。
(十五)
一、摩擦步无论进退,落脚的时候,一定要脚尖、脚掌、脚跟依次轻轻落下,不可一脚踏死,要试探着落脚。抬脚的时候,要把整个脚掌一起从地里慢慢的拔起,注意一定要勾一点脚尖,脚底与地面基本保持平行。
二、凡试力均不离上下前后左右,只是各个试力有其侧重点,如开合侧重左右,然也是上下不丢,以前后之争,带左右之势,向后则必分,向前则必合,此为不变的原则。
三、站桩试力皆不要注意呼吸,更不为其所累,忘掉呼吸为最佳。
四、所谓似曲非直,通俗点讲,就是哪一面都不要绝对了。
五、所谓三夹者,两膝之间、两腋下、下颌此三处;两顶者,即头上顶(上领更确切),膝前顶;四盈者,四肢梢节充盈,也即意力达四梢之意。
六、指天划地有松肩之效,所谓指天,就是要有手向上指而破天的意识,故意要越高越好;所谓划地,就是要有手向下划而出痕的意识,故意要越深越好。
七、意念之操持是一想即止,而不是一做即止。
八、站桩时要把身体重量放在脚下,上身虚则自然松,下身实则自然稳。
九、意拳无所谓左右,讲究的是颠倒互用,左右逢源。
十、站桩摸劲儿,切不要分开而论,如前后劲,有前则必有后,有了后就不必想前,后一有了,则前就自然有了。若是做成一前一后的劲儿,则错了。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