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了《最强大脑》的“常青秘诀”

我们找到了《最强大脑》的“常青秘诀”

首页休闲益智玲珑拼图更新时间:2024-05-01

今晚,焕然一新的《最强大脑》第八季重磅回归,88位个性鲜明的天才少年、极具挑战的赛制规则以及全新的环节设置,都让观众眼前一亮。

脑力节目走到第八年,还在坚持做自己的长跑,新一季节目从赛制、赛程设计到挑战项目,都在原有模式基础上大胆创新。制片人王刚表示:“你复刻不了别人的模板,但是能找到自己的通路。”

作为已经陪伴观众8年之久的老朋友,新一季《最强大脑》究竟完成了怎样的创新升级?影视产业观察与节目的制片人王刚、总统筹李政以及总导演陈辰共同聊了聊。

从被动迎战到主动出击,节目赛制、嘉宾全面换新

对于一档季播节目而言,走到第八季,已经可以称之为“高龄”了。那么如何带给观众全新的观感,就成为摆在制作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江苏卫视的一张益智王牌,《最强大脑》在这一季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在赛制和嘉宾上都做出了改变。

在往季的比赛中,有的选手因为一次失误而遭到淘汰,选手的命运被单场比赛决定,给观众留下了不少“意难平”的瞬间。在充分了解到观众的反馈后,新一季节目率先在赛制规则上做出调整,创新采用“脑力天梯榜”的新赛制,全程采用积分末位淘汰赛制,不以一场比赛论输赢。

在全新的赛制规则下,节目不会淘汰只是因为一场比赛发挥失误的选手,而最终有机会向“脑王”发起冲击的,也不可能是只靠运气的选手。对参加挑战的选手来说,运气只能左右一两场比赛的结果,想要留在榜单上,必须有稳定且顶尖的实力。

陈辰表示,“天梯榜”的赛制,需要选手靠积分的累计来赢得比赛,这使得整个赛制更加连贯,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如果说往季节目中,选手是被残酷的赛制推动着向前挑战,那么这一季,新的赛制更能够激发选手们的脑力与实力,激励他们主动向更高名次攀登。

同时,节目还在挑战中增加了“天梯风暴”的新规则,每轮挑战,选手在200秒内完成比赛,则本轮所得积分增加50%,若200秒内未完成比赛,则本轮所得积分减去50%。可以说,这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同在的新赛制,“考验了选手在短时间和高压情况下,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快速准确的预测。”陈辰告诉记者。

高估自己的能力会让自己受到额外的损失,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则会失去本可以获得的奖励而失去领先的机会。究竟是稳重求胜,还是大胆挑战,需要选手在短短的30秒内做出选择。最终,潘必睿大胆按下了挑战键,并顶住了压力在时间内完成项目,在积分增加50%的情况下,登上了天梯榜首位。

在赛制升级创新之外,节目的嘉宾阵容也有了新的变化。除了攸佳宁、薛兆丰这两位大家熟悉的面孔,以“幽默”见长的李诞和最近活跃在综艺舞台的王耀庆也作为脑力见证官加盟其中,给节目带来新看点。

首期节目中,李诞化身“行走的弹幕”,看到第一榜的座位只有男生,他说“这些女选手太谦虚了,没有必要”;当被问到来节目的目的时,他开玩笑说,“导演组太坏了,把我请来就是来衬托大家的”。整场节目,李诞金句不断,给紧张刺激的挑战带来了一些轻松、娱乐的氛围。

如果说薛兆丰和攸佳宁是科学性的代表,他们能从科学的视角给选手提出建议和理论支持。那么李诞和王耀庆则更多是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上来观赏这个节目。对观众而言,李诞的各种吐槽像极了正在看节目的我们。他们的加入让节目更加接地气,更贴近普通观众。

从智力维度的“神仙打架”,到智慧维度的“升级打怪”

纵观前几季节目,脑力选手们的实力可谓是有目共睹,每一场比拼都称得上是“神仙打架”。那新一季的节目是否还继续“神仙打架”的思路?在深入的调研后,主创团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与科学家团队沟通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新名词‘元认知能力’。”采访中,陈辰导演告诉记者,“元认知是对自己思维的反省和思考。一个人元认知强弱将决定其是否总能做出最符合自己能力的选择,同时规避不必要风险,在社会竞争中元认知对个体职业成就和社会发展尤其重要。因此在这一季,在考察选手六维基础认知能力之外,我们把元认知的能力作为新的考察方向。”

从首期节目来看,新一季《最强大脑》的挑战项目和规则设置,都是围绕“元认知能力”进行的。

一方面,节目在环节、规则设置上做出调整。首期节目增加了选手预估排位的环节,选手们在不知道海选分数的情况下,预估自己的分数选择对应的座位区,这是元认知第一个成分,自我认知的体现。

在这个自我认知过程,选手会因为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准确程度的自我认知。同时选手的自我认知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选手自我认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十分容易受到他人的行为影响,比如选手李礼,他在选择座位区的时候就因为其他选手的加入发生了多次变化,这种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的认知判断是场依存性的认知风格。

相反另一些选手自我认知十分稳定,比如选手文照淳一出场就直奔第一榜1号的位置,直言不想把第一的位置让给别人。他的选择很少受到他人选择的影响,属于场独立性认知风格。

看似一个“对号入座”环节,其实更像是一个心理学实验,在选手选择自己排位的同时,其他选手通过他的表现和最终选择,捕捉到他履历外的信息。看起来只是选择座位,但其实选手间的博弈已经开始了。

这个新环节,对选手在智力要求之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陈辰导演说的“选节目出来的精英,不应当只是会做题的人,还应该是会决策的人。”

另一方面,节目在挑战项目上也进行升级。上一季节目播出后,有部分观众反映节目的挑战难度似乎在降低,甚至有一种在看“奥数竞赛”的感觉。但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去年的挑战中比较多的是程序题,选手们都在平板电脑上操作,相较魔方墙、魔力巴克球这些挑战项目,观感上的刺激没有那么强烈。

这一季,节目首个挑战项目“玲珑拼图”发布后,选手阵营一下子“炸”开了,“这个挑战根本没有办法备战”、“我最不擅长拼图了”。原来看似简单的拼图其实暗藏玄机,脑力见证官攸佳宁解释道,“虽然拼图只有9块,但每一块拼图的正反两面都能拼,唯一能参考的就是边缘,但相似度又非常高,所以挑战难度其实非常大。”

结合对选手“元认知能力”的考核,节目的挑战项目在这一季将更极致、更震撼。李政表示,“今年,从预算到研发团队都有所加强,将给观众和选手呈现更加极致的挑战。以往无论是迷宫还是魔方,都可能是单个智力的比拼,展示选手某方面的特长,但这一季节目想做从智力到智慧的跃迁。”

《最强大脑》第八年的创新与坚守

对于一档综N代节目来说,创新是摆在制作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在创新的压力下,不少节目不得不进行“颠覆式”的创新,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节目的忠实粉丝逐渐流失。因此,如何在创新压力下保证节目不走形、不变样,就成为节目能否留住观众的关键所在。

对于《最强大脑》这档节目来说,从2014年问世,到如今走到第8个年头,也同样面临着创新、突破的压力。 王刚告诉记者,最开始观众看节目可能更多是出于“猎奇”的心理,但随着一季一季的播出,观众对节目已经非常熟悉了,新鲜感就会降低,所以我们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加入新元素,让每季节目都有不同以往的新特质。

2020年,职场、压力成为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节目便在第七季引入了“全维度压力”的概念,更真实地还原选手在现实社会的状态。李政强调,节目会根据市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他又补充道,“其实受众对节目也是有很多思考和反馈的,观众的反馈也是我们做出改变的一个基础点,实际上我们是被观众的‘小鞭子’一直抽着的。”

熟悉《最强大脑》的观众,八年来一直见证着节目的变化。但每一次华丽变身后,节目依然能收获粉丝的青睐,归根到底是因为节目始终坚守脑力竞技这一核心没有改变。

近两季节目都增加了综艺真人秀的部分,把选手备战交流讨论的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李礼找到破解玲珑拼图的思路后,积极地把方法教给其他选手;黄惠玲向刘斌学习了解题方法后,又细心地讲解给年龄最小的周弋岚等。选手的这些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节目的内容,让节目更具人情味。

但从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有真人秀的内容其实都落在了与挑战相关的部分,无论是选手的个性还是精神状态,都是选手在挑战中实时的反应,节目最重点的篇幅仍然是科学竞技部分。对节目来说,赛制、规则随着市场、环境在不断变革,但节目科学、严谨的底色却从未改变,“我们希望把挑战的部分做得更纯粹。”

对于一个品牌综艺IP而言,创新需要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就如同王刚所说,节目将镜头聚焦在年轻精英的身上,展现年轻一代的知识结构、精神状态,特别看重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核,让我们对教育的认知不局限于数理化,更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从节目创作角度来说,节目中选手们为争夺“脑王”勇攀天梯,而节目本身也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天梯,不断迈向更高的高度。

— THE END —

作者 | 李杨

主编 | 彭侃

编辑 | 杨倪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