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一个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约有15000页,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他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成为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画家,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达芬奇,受胎告知,约1470年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木板油彩,217×98厘米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这件作品描写的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节马利亚受圣灵感动的故事,它属于达·芬奇早期的杰作之一。这是一幅木板上的油画,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描写的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节马利亚受圣灵感动的故事,它属于达·芬奇早期的杰作之一。在达·芬奇的笔记本上,画满着各种科技设计草图,旁边加注了许多文字。对待绘画,他也这样,总是精益求精。在这一幅他早期的板上油画《受胎告知》上,能发现达·芬奇在探索客观真实中所作出的努力,他尽量想表现物质世界的本来面貌。
达·芬奇,圣哲罗姆,1480-1482年
木板(未完成稿),103×75厘米
梵蒂冈美术馆
画中的圣哲罗姆(347-420)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是一名基督教神学家,圣经「拉丁通俗译本」(Vulgate)的译者。公元382年,他受罗马教宗达玛稣一世(Pope Damasus I)的委托,耗时23年译成《圣经》拉丁文通俗译本,后世天主教的诸多译本都以此为参考。
达·芬奇从1483年开始创作这幅油画,描绘了圣哲罗姆面向教堂祷告的场景,他的伙伴狮子侧卧在他的身旁。根据13世纪的传说,圣哲罗姆晚年曾前往荒漠苦修隐居,期间曾帮助一头狮子取下爪子上的刺,因此与它结为伙伴。在这幅未完成的作品中,圣哲罗姆的面部和骨骼描绘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特征,加上黑色和赭色的色调以及快速的作画笔触,都表明这件作品的创作年代接近于或略晚于《博士来拜》。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还在这幅未完成的画作中发现一枚达·芬奇的指纹。
博士来拜,1482-1482年
达·芬奇
未完成的画稿,246×243厘米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
这幅油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
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 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因此,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同侪,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
最后的晚餐,1495-1498年
达·芬奇
灰泥墙、蛋彩,880×460厘米
米兰感恩圣马利亚教堂
画中人物从左到右是:巴多罗买(Bartholomew)、小雅各(亚勒腓之子 / James, son of Alphaeus)、安德烈(Andrew)、叛徒犹大(Judas Iscariot)、西门彼得(伯多禄 / Simon Peter)、约翰(若望、John)、耶稣( Jesus)、多马(多默 / Thomas)、大雅各(西庇太之子 / James, son of Zebedee)、腓力(Philip)、马太(玛窦 /Matthew)、达太(圣犹大 /Jude Thaddeus)、奋锐党的西门(热诚者西满 / Simon the Zealot)。
《最后的晚餐》是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耶稣处于正中央,在使每个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现力的同时,不使画面凌乱、分散。在这画中,画家通过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戏剧性的对比表达自己内心的对人生的看法。
岩间圣母,1506年
达·芬奇
189.5×120厘米
伦敦国家美术馆
此画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稣,一天使在耶稣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此画虽属传统题材,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这幅画达芬奇使用了明确的几何结构来安排人物,即人物被匡进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顶尖是玛利亚的头部,他的这一做法为当时盛行的金字塔构图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又用天使与婴儿来加重右下角的分量,并通过左上方的光源使整个画面得以平衡,像这样在复杂动态中取得平衡的手法为后世艺术家广泛应用。另外,由于重叠山岩而显得柔和的光线不仅使型的塑造得以深入,也使整个形象具有了独特的的诗意的光晕。
岩间圣母,1483-1486年
达·芬奇
199×122厘米
巴黎罗浮宫
一般题材的《岩间圣母》都按照教会意愿把圣母画在先知环绕之中,这是圣方救济会赞助者用来提升圣母玛利亚清白信念的一般性宗教构图方式。而达芬奇的创作完全是一幅在佛罗伦萨正悄然兴起的世俗性作品,画面上的一切无不体现着新意:情节的艺术化处理;不寻常的难以捉摸的风景;人物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光的巧妙利用;高尚的美所辉照出的人物形象。
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者约翰在圣母玛利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石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在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佛兰德斯或威尼斯画派所少有的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了诗一样的温情,祥和而且典雅。
在这两件作品中,天使的手势成为二者最主要的区别,通过后期的鉴定也可以看出列奥纳多在创作过程中的取舍与纠结。
圣母子和圣安娜,1510年
达·芬奇
木板油彩,168×112厘米
巴黎罗浮宫
《圣母子与圣安娜》这幅素描是以寻求人物的明暗调子为准绳来描绘的。画家把圣安娜、马利亚、基督和施洗约翰四人,作为一个融洽欢聚的家庭成员加以集中表现。群像中以圣安娜与圣母的对话形式为主题,表达了一种人间家庭的天伦之情,此画作于1499~1501年间,是在茶色纸上用木炭,淡彩画成的素描。
在这里,画家让圣母马利亚坐在她母亲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虽然也很年轻,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躯太大些,她难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娜脸上展现的笑容,是对着眼前那个顽皮的小外孙——耶稣,他正试图从母亲的手中挣脱下来,想要骑在羔羊身上,而马利亚正伸手要去抱耶稣,这似乎已经预示了耶稣后来的命运。
蒙娜丽莎
达·芬奇
1503-1506年,木板油彩
77×53厘米
巴黎罗浮宫
《蒙娜丽莎》这是画家1503年回到佛罗伦萨并完成的名作,这幅肖像的意义在于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形象表达了对于自身的肯定以及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蒙娜丽莎富有魅力的青春永恒的定格在画面上。我们从蒙娜丽莎的脸上可以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淡雅而神秘的微笑,自然、淳朴将一丝不易察觉的、充满人性情感的内心活动透溢出来。
从表面上看,达芬奇以写实的技巧刻画出了一位气质不凡的夫人,其实他真正表现的是彻底挣脱宗教禁锢的苏醒的人的灵魂,赞美自然美,赞扬了人文精神。在形式处理上,蒙娜丽莎端坐的身姿与交搭的双臂结构在一个三角形构图中,显得稳重、大方;深暗服饰与白皙肌肤,形成富有对比的光感节奏。面部、胸部、首部自然富有明暗变化的转折,精致、微妙的表现出人体肌肤的弹性与质感。
《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的绘画作品,将显示中的人物情感与艺术创作中的写实手段精密结合,表现出思想解放的时代特色和科学精神,所以《蒙娜丽莎》是西方绘画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抱貂女子,1485-1490年
达·芬奇
木板油彩,54×39厘米
克拉科夫札托里斯基博物馆
这幅精美肖像画,描绘了气质高贵沉静的切奇利娅·加莱拉尼,她是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情妇,备受宠幸。 后来,这幅作品经一位无名氏重新敷色,这种不够亲切的气氛就更加强烈了。无论如何,切奇莉亚美丽的面孔和双手,显然出于大师笔下。而且,达芬奇为毛色光润、咄咄逼人的银鼠注入了生气。
明暗的处理,是这幅肖像画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光线和阴影衬托出切奇利娅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面孔。达芬奇频频从理论上阐述照亮室内人脸的光线来源问题,且一反光亮和阴影强烈对比法,他使用明暗法创造间接照明的幻觉。
自画像,1512年
达·芬奇
素描,33.3×21.3厘米
都灵皇家图书馆
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