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成长烦恼、中产脆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竟然都讲!

中年危机、成长烦恼、中产脆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竟然都讲!

首页休闲益智木材爆破更新时间:2024-07-29

小时候,因为法国人让娜改编的童话《列那狐的故事》,所以对狐狸从来不是“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的负面印象。当看到片名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时,心里想,大概也是一部温馨的童话故事。

不出所料,本就温暖的故事设定,在导演韦斯•安德森的梦幻配色和定格布偶、欢快音乐搭配下,电影是一份特别够治愈深夜孤独的小点心。

可如果只说它是一部合家欢动画,那就太肤浅了。

故事主线是这样的。曾经从事偷鸡摸狗的狐狸爸爸,因为狐狸妈妈说她*了,金盆洗手后从事专栏写作,一家三口在清贫中度过了幸福的12年。某一天,狐狸爸爸因为中年危机,决定对平淡无奇的生活尝试改变。首先,不管法务的建议,最终他决定贷款购买树屋,从此搬出了洞穴。可他并没有因此满足。望着对面山坡上的饲养鸡、苹果酒、冻火腿三家农场,狐狸的天性开始他的身体里蠢蠢欲动。之后的故事发展,很容易猜到,几经波折,狐狸和他的动物朋友们终于战胜了三位农场主,以居住在地下、享受人类超市无限食品供应结束。中间还穿插着狐狸儿子由叛逆青少年,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孩子的过程。

大概是我处在“三十而立”的边缘地带,属于“不年轻,也不老的模糊人群”,看任何艺术作品,发自本能,都会从人生如何抉择来思考。这次也一样。我在这部合家欢的动画电影中,看见了狐狸爸爸的选择艰难,看见了狐狸儿子的成长不易,看见了中产阶级的虚伪脆弱。

“我是谁?怎么样才能让狐狸永远幸福,不需要惦记着一只叼在嘴里的鸡呢?”

狐狸爸爸一直坚信他是一只狐狸,而狐狸的身份,是必须通过野性来证明。他觉得写专栏、斯斯文文的他,不是他,按兴趣、偷鸡摸狗的他,才是他。只不过,在开篇偷盗小故事中,因为狐狸妈妈的意外*,他必须结束“放浪不羁,爱自由”的生活方式,他必须找到一份安稳、安全的工作养家糊口。当有了孩子后,在狐狸妈妈的心中,他的身份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而不是一只有野性的狐狸。

可以说,狐狸爸爸还比较有责任感。为了家庭,他放弃了12年(狐狸年)的自我,住在最适合狐狸的洞穴中,从事着薪水卑微却体面的工作。但是,从一些细节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不甘寂寞。每天清晨,坐在桌边吃早餐的时候,他打开邮差送来的报纸,总爱问妻子:你的朋友们,都看我写的专栏吗?也总会认认真真把他的那篇“小豆腐块”,剪下来珍藏。正如他自己感叹的:我最想要的东西是,所有人称赞一声“了不起”。而他只认为报纸是几张“破纸”罢了。是的,他不认为这份工作有价值,他只认为这份工作有价格。所以,在从事劳作的过程中,他没办法获取,因为认同而带来的精神享受,他距离心中“了不起”的评价越来越远。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吃掉早餐的方式,间接暴露了狐狸作为野生动物的天性,即使当时的他打着领带,西装革履。

终于,到了无法忍受的时候,他必须要改变,因为时间不等人——他的父亲在他这个年纪,已经半只脚进入了坟墓。快要死亡却一事无成的恐慌,随时随地笼罩着他。中年危机,如期而至。不顾法务的建议,他贷款购买了高风险的树屋,快速地逃离了不见天日的洞穴生活。可这些刺激对他而言,远远不够。他想要更多。而那些站在树屋的窗口,便能眺望到的养鸡场、冻肉库、酿酒厂,让沉睡多时的野性狐狸爸爸被唤醒。他决定要干上几票。他说:这才是存在的样子,我是只狐狸,不是别的什么,如果不叼只鸡,那我还算狐狸吗?

判断一个物种的定义,或者说存在的形式,这是个深奥的问题。狐狸爸爸不仅是位优秀的演说家,更是位天然的哲学家。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狐狸爸爸这样的困境。从过去的吃饱穿暖,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穷其一生在奋力追寻的东西,不就是找寻为什么而活的答案么?或者说,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的答案。只是人在中年,衣食无忧,同时又见多识广,这些困惑在脑海中的样貌,尤为凸显。

刚工作的我,也曾一度陷入深深地迷茫:一路升级打怪、读书考学,那么努力的样子,难道就是为了得到这么份薪水不痛不痒、没有半点成就感的工作吗?就是为了上班打卡,下班刷剧,变着花样打发时间吗?我的未来方向在哪里?我有未来吗?如果有,如果方向是干好工作的话,那怎么样才算干好了呢?没有人能帮我。过去以为全知全能的父母,因为时代的不同,他们无法理解我这些源自精神的痛苦。而这种痛苦,远比物理的痛苦,更加难以忍受。他们那一带觉得,吃好穿好玩好,就是顶好的事情,就是就是最幸福、快乐的生活。就像狐狸妈妈说的:我们虽然穷,但是其乐融融。

面对因狐狸爸爸重新燃起的冒险精神,导致了体面生活的土崩瓦解,狐狸妈妈无不伤心地对狐狸爸爸说:当初的我,不该嫁给你。就像父母对我深陷其中的问题,也只会无不嘲笑地说:读书读傻了,生在福中不知福,能找这样一份工作,别人嫉妒死了。这样的生活,平平安安,难道不好吗?

不是不好,是不快乐。

狐狸爸爸的难,就难在不被理解,难在他想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证明他自己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我这样的年轻人的难,就难在前路漫漫,难在不知道怎么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平常、甚至渺小的普通人。我们所有人的难,都难在,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么平凡,是不是就没有过下去的动力,是不是过下去就无法获得快乐?

还好,我遇到了加缪,一位从不承认自己属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通过他的《局外人》及其他,我开始理解并认同:人生,就是没有意义。不过,深刻的他接着说:人生正因为没有意义,所以承担没有意义的人生活下去,成为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并不是要成功(当然,成功是什么,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讨论),生命才有意义,并不是受关注,生命才有意义,也不是丰功伟绩,生命才有意义。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能踏踏实实度过每一天,只要我能坦然与自我灵魂对话,就不需要注意其他人,也不需要其他人的注意,因为生命最重要的是,在于我活过,而不是别人证明我活过。

可惜,狐狸爸爸没有加缪,也没有存在主义。

影片最后,解决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之间矛盾的方式,很老套、但很有用,狐狸妈妈再次说:我*了。在这场闹剧临近结束时,狐狸爸爸的中年危机,被当初同样的责任感(养家糊口的压力)打败了。现实总是如此无奈。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梦”、典型日本中产家庭,或者可以说任何地方、任何国家,所宣传的幸福样貌都那么相似;一家四口,最好还是一儿一女。

也如,列夫托尔斯泰写到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唯一庆幸的是,和上一次的被迫妥协还是有一点不一样,这一次多了些许自愿。在营救被抓表侄狐狸过程中,狐狸爸爸逐渐开始意识到家人、朋友对他意义。他说:虽然我挺喜欢这样(无谓冒险),但我不该这样做;无论如何,我们(和狐狸妈妈)在一起总是更加快乐。甚至在最后,面对他最害怕的狼——永远独自出没在冰天雪地、只和野性相伴的可怕生物,狐狸爸爸因为极度羡慕,每每想起就会感到极度恐惧——他能发自内心地感叹:“多么美丽的生物!”

他明白了,如果他一定要选择狼一样的生活,就要面对室外的寒冷与冰霜,就要远离家庭的温馨与甜蜜,就不应该结婚。而他如今选择的是和家人在一起,那么,就必须彻底告别个人主义,告别以个人成就,为人生意义的价值判断,拥抱以家人幸福,为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念。

再见,青春,再见,刺激。

你好,家人,你好,责任。

“是的,我脾气暴躁,我随地吐痰,我心情恶劣,很显然,我只是……有点与众不同。”

心理学对于青少年的理解是这样的。12岁到18岁的阶段,人处于告别童年、进入成人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有许许多多,小时候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小时候意识不到的东西,被注意,小时候不在乎的东西,变得无比看重。最终的结果,要么成功进入成人世界,要么成功滞留儿童阶段,总归,必须做出选择。

电影中,狐狸儿子刚好12岁(狐狸年)。如12岁的人类小朋友一样,刚好踏入最叛逆的青春期。每天早上,狐狸儿子都找各种借口(生病了、发烧了,就是不想去……),来逃避上学。他喜欢披着块布,把裤脚掖进袜子里面。正如狐狸爸爸评价他这身打扮:他只是想穿得与众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哪个又不想与众不同呢?哪个又真的想与众不同呢?那个时候的我们,总在成为特立独行的我,和成为被大家喜欢的我之间,矛盾地徘徊着。

就在这个时候,和他差不多大小的表弟来家借助。和狐狸儿子比起来,狐狸表弟长得帅气、举止得体,跳水、打坐、空手道,还有做实验、和妹子搭讪……样样拿手。甚至连从未接触过的“重棒击球”,他光听教练介绍,就能直接上场,并取得胜利。面对这样的弟弟,狐狸儿子很不高兴,一直以来,他坚信,自己是一名运动员,坚信着他有父亲(曾经最杰出的大满贯运动员)的遗传基因,可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没有人认为他是运动员,他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几乎可以用“差”来形容。当然,以前身边的人,总是避开使用这些直接伤人的词语。

当狐狸表弟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在做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虽然,狐狸儿子依旧得到周围人鼓励性的评价,可是,狐狸表弟却得到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赞誉。伴随着狐狸表弟的到访,失落感袭上心头、挫败感扑面而来。自然而然地,狐狸儿子会认为,自己目前所遭受的一切,都应该归咎于表弟。所以他才会不给表弟腾出睡觉的地方,才会咒骂道:他(狐狸表弟)爸爸一只脚踏进了坟墓,另三只还踩在香蕉皮上。

青春期的孩子,哪个不想被人关注和表扬呢?哪个又真的喜欢对其他人恶语相向呢?那个时候的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明明是成人们的偏心,导致了孩子们之间的不公平待遇——狐狸表弟刚到访,就被狐狸爸爸带着出去冒险、得到头罩——为什么最后产生矛盾的,是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最后需要道歉的,是被视为一无是处的我们?难道我们被抛弃后,连发泄一下的权利,也要被剥夺么?

还好,这场闹剧,让狐狸妈妈、狐狸爸爸开始正视狐狸儿子的“与众不同”,也让狐狸儿子,因为有了父母的理解,开始正视自己的与众不同。一如,真正成年之前的我们,所有的价值判断,实际上,都是以父母喜好为标准。也就是说,每一个小孩,或多或少,都有着讨好型人格,潜意识中,我们都明白,只有讨好给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的父母,才能生存下去。在逃亡的地洞里,狐狸妈妈第一次蹲下来,平视狐狸儿子的眼睛,用舌头温柔地舔舐着儿子的脸。那张脸,早已被其他愤怒的动物,用稀泥弄得很脏。接着,她用平等的姿态对儿子说道:儿子,我现在知道,与众不同的感觉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但,这就是生命奇特的地方。终于,狐狸儿子有了承认自己曾经犯过错误的勇气,他对狐狸表弟说:我很抱歉,以后不会再发生了,对不起。

大概,当青春期的孩子开始直面并承认错误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已经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开始真正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了。所以,此后在逃离人类魔爪过程中,狐狸儿子展现出了非凡的狐狸本能,与超高的运动天赋。同时,他也有了最稳定的心态——在终于获得狐狸爸爸那句“你是一名运动员”的表扬,他只是轻微地“嗯哼”了一下,在得到递过来的头罩时,他也只是脱掉自制头罩、简单换上而已。没有特别的情绪波动,而这才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因为,长大的过程就是去明白,不应该从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去找寻自我,而是在完成自我认同后,去影响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要去迎合别人的眼光,按照别人的期望去改变,而是要看清楚那个人在自己心中是什么样,并朝着那个样子不断努力。

说来好笑,每次需要回忆童年、或者少年时期,发生过什么的时候,我都必须去计算,那个时候我在读几年级呢?过去的日子,记忆主线都是围绕读书在进行,因为那些日子,生活主线就是围绕读书开展。苍白又充实。12岁的我,刚好小学毕业,最后一次参加夏令营,第一次去造访北京。第一次阅读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次因为好朋友谈恋爱而感到被抛弃。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有严重的性别认知障碍,我也不知道,父亲的话对于我来说,有着洗脑式的控制力。我只知道,每次见到别人家的小孩犯了很大错误的时候,父亲就会对我说:如果我带的小孩这样,我一定会把他撵出家门,断绝关系。我只知道,每次见到别人家的女孩子因为什么事情没能做好,父亲就会对我说:你看,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生女孩的原因。我只知道,我讨厌粉红色,因为那是女孩子才用的颜色,那个颜色代表着软弱与娇气,那个颜色等于公主病。我只知道,我想变成帅气的大侠,能救死扶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为充满力量,被万人敬仰。

可总归,我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的事实,我如假包换、千真万确是一个女孩子,也只能是一个女孩子。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会被肚子刀绞一般的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无论怎么逞强,在搬东西等体力活上,永远不可能胜过男生。多么想留长头发,穿上漂亮的裙子,戴上那些在灯光下闪着梦幻光彩的小饰品,可是,每当这么做的时候,我却觉得浑身别扭,就像自己男扮女装,就像自己成了变性人。

狐狸儿子比我幸运,因为那场大大的闹剧,他很快就完成了他的青春期。而我呢,临近三十岁,漫长的自我接受时期才接近尾声。

再见,英雄,再见,传奇。

你好,女孩,你好,真我。

“有狐狸困扰吗?”“他在嘲笑我们!”

“你真的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电影里的动物们都是西装革履,有着体面的工作与生活。他们分别是杰出的律师,熟练的儿科医生,神奇的厨师,精明的房地产经纪人,优秀的裁缝,一流的会计,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相当不错的鲦鱼捕捞者,最好的风景画家……当然还有公报专栏作家。狐狸爸爸引发的闹剧发生前,他们如同我们所熟悉的人类社会白领们,过着早九晚五、缴税纳税、结婚生子,规律且常规的生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维持这样的体面生活,他们都过得很快乐吗?不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隐藏了自己的野性与兴趣。影片高潮部分,狐狸爸爸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号召大家发挥自己作为野生动物天性,去迎战人类农场主时,每一位动物都说出了自己原本擅长的、和从事职业全然不关的天赋。它们分别是速记、黑暗中视物、跑得快、咬穿木头、爆破、挖掘……为了保证在动物世界的中产地位,他们都选择了更符合社会期待的职业身份,优雅得体、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克制情感。可是,如何克制野性的突然爆发呢?他们和人类一样,开始练习冥想和打坐。连不满12岁的狐狸表弟,每天必修的也是半小时冥想。而这种对于社会规则的认同与熟稔,让狐狸表弟在融入成人社会,展现成熟稳重等方面,远胜于狐狸儿子,甚至超越了狐狸爸爸。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职业的选择,比动物们更加无奈。

小时候的我,孤僻,总爱窝在青少年宫的画室里,和不需要发出声音就能对话的模型、道具打交道,用笔去勾勒那些光阴故事。很多时候,一呆就是一整天,直到夜深,直到月明星稀。所以一直想走艺术生的路线,可当我和母亲商量的时候,她对我说:“家里养不起”。那时候起,我意识到,世界上最同行的判断是“金钱”。为了缓解我的失落,母亲曾经和我说过,为什么她选择成为教师,而不是最想从事的救死扶伤。她说,因为读师范不仅免费,而且读书期间就有工资可以领,并且包分配。于是,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农村,又作为家中长女的她,能读书已经是千恩万谢的好运气,更可况,如果考上师范学校,15岁她就能实现经济独立。故事发展到这里,远没有结束,母亲也没迎来“人生解放”。现实比我想的还要残酷。母亲在师范期间所学专业是数学,可她从教三十几年时间,从未上过一堂数学课。因为当时被安排的就业学校短缺语文老师,而不是数学老师。

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体面的生存下去,那就必须按照这个社会的逻辑去办事情。即使,你有狐狸爸爸那样了不起的能力,也不行。更何况,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所以,大部分的人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电影中,看似狐狸爸爸是现有秩序的挑战者。他挑战了中产阶级既定的职业分工,他恢复了野生动物的本性,他总能在危机中化险为夷,他甚至敢攻击人类农场主,还获得了胜利。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他们,所有原先依靠自然生存下去的动物们,获取食物的唯一途径变成了,从更人类社会、更工业社会的超市偷盗。这样的生存方式,和在酿酒厂时遇见的老鼠,有什么不一样吗?他们真的就被解放了野性,还是陷入了更可怕的放弃野性呢?

我们都一样。为了活下去,兴趣、天性其实都是后话,都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后话。努力成为一个标准的中产人士,做一切符合身份的事情,依附一切合理的规则,做一个规矩的人。生活的一切都有模板可以套用:我们最爱的水果是车厘子,最期待的菜品是香椿炒鹅蛋,最偏好的风格是北欧简约,最旅游的地点是日本北海道……我们放弃了询问内心的需求,真的想要这些吗?真的喜欢这些吗?

为了保持体面和礼貌,不至于精神奔溃,我们从不敢独自面对深夜,因为安静的黑暗,让隐藏在喧嚣的白昼中的一切,变得清晰可见。我们总是想办法打发深夜,刷剧阅读,朋友聚会……

中产阶级的虚伪,还在于极力隐藏那些本不该忽视的问题。电影里,狐狸妈妈是一个优雅得体的家庭主妇,她关心狐狸爸爸,关心他有没有尽职尽责成为一位丈夫、一位父亲,她关心狐狸儿子,关心他有没有按时去学校接受教育,有没有行为得体。她从不关心家里人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狐狸爸爸的郁郁寡欢,不是一两条的事情。同样,狐狸儿子的不同寻常,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可是,他们互相都看不见,互相从不交流,只要,表面看起来一切正常就好。

这让我想起我的妹妹。她结婚很早,早到领证的时候,男方才刚过法定婚姻年龄。那时候,他们刚认识3个月,妹妹有身孕3个月。这样急切、草率的婚姻,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他们两个有多相爱,有多合适,而是因为发生了意外后,他们的父母第一选择,不是及时止损,而是维护体面。可以想象,他们婚后生活简直一团糟。男孩在婚后没几天,因为妹妹有身孕,就出轨了。当妹妹刚做完月子,听到她丈夫坦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的不忠。这样的婚姻,如何进行下去?可是,父母不允许这么快的离婚。他们对没有工作的妹妹和她丈夫说,没关系,孩子我们带,你们做你们的事情。

中产阶级的生活,只要表面看起来一切如常,那就好了,哪管内里是否溃烂,是否腐臭。

豆瓣评分:8.5,约15.3万人评价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第67届金球奖 电影类 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第37届动画安妮奖 最佳动画长片(提名)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