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我们讲了线索的结构,线索结构可分为单线结构和复线结构,其中复线结构又有主副交织和明暗交织两种类型,并举例进行了分析。
今天我们来讲讲线索分类。根据文章主线的安排方式,线索可分为六个基本类型: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为方便直观理解,案例分析时,我引附了原文,并把文中的线索标志词做了加粗和下划线标注,以供大家阅读参考。下面开始正文。
线索分类前面我们讲过,线索是指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里的反映。安排主要材料的线索是主线,安排次要材料的线索是副线。
我们知道,给事物分类,要依据事物的主要性质和特征。同样的,线索分类依据的是文章的主要线索。
依据文章主线的安排方式,线索可以被分为: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六个基本类型。举例说明:
以人物为线索,就是以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变化和见闻感受等作为线索,串起各个时期,各种环境中的生活片断。通常以线索人物作为事件的见证人,贯穿始终。如:
《桃花源记》原文(有删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寻找桃源几个情节片段贯通起来。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桃花源”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线索安排使用的是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使读者得以跟随武陵人一起亲临现场,去感受世外桃源景致之美艳,再寻此源“不复得路”之怅然。读者和武陵人仿佛合二为一,惊叹其惊叹,遗憾其遗憾!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便于讲述武陵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感受和抒发感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小说《孔乙己》,也是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的情节,完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塑造。特别是第一视角的闻见叙说,让故事充实饱满,人物形象真实可感。
有时文章不只写一件事,而是写多件,这时我们主写中心事件,并以之为线索,带出次要事件。主要事件突出叙述,次要事件只需交代清楚,主次分明,详略搭配。这样,即使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如:
《散步》原文(有删节)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例文以“散步”这一事件为线索,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由散步而起。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表现了一家三代之间敬老爱幼、温和、谦让与体贴的和谐关系,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文章线索清晰:“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全文都是围绕着散步来写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文字的题目“散步”。
即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具体写法是,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一物品往往是过渡作用,或象征或昭示中心。如:
《枣核》原文(有删节)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
《枣核》是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枣核: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缘由乡愁,议枣核、升华主题。最后点出感人至深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即整篇文章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为叙述顺序,紧紧围绕空间或地点的变换展开对事物的描述。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分别叙述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情景。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到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的游戏,那里快乐、有趣,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第二部分写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侧面,写书塾的景物、饱学又和蔼的教师和孩子们寻找到的读书之外的乐趣。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每一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定的时空场景或者相关事件,时间像串起珍珠的彩线,把事件串成了项链。这时,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如:
《长江三日》原文(有删节)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到休息室里来,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已进入瞿塘峡了。……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8点20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
8点50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传说的美女峰了。……
10点,江面渐趋开阔,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10点15分至巴东,已入湖北境。10点半到牛口,江浪汹涌,把船推到浪头上,摇摆着前进。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一一西陵峡了。
西陵峡比较宽阔,……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11点15分到秭归。……秭归是屈原的故乡……
中午,我们来到了崆岭滩跟前,长江上的入都知道:“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长江三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轮船驶过的峡谷、滩头,描绘在不同时间所见到的三峡两岸不断变幻的景物。“天已微明”、“8点20分”、“8点50分”、“10点”、“10点15分”、“10点半”、“11点15分”“中午”等表明时间的词语前后紧密衔接,线索十分清楚。
生活中我们的感情,会随着经历发生变化,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我们可以借助感情的变化,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以感情为线索,即以人物的某种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串联素材和情节,组织成文,以完成主题的表达。如:
《荔枝蜜》原文(有删节)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四围是山……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蜜蜂)大厦”……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细长,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物件,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一点点糖,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
我说:“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
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死在外边,再也不回来了。”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蜜蜂酿蜜
作者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写了“我”对小蜜蜂由“不大喜欢”,继而“动了情”,再到钦佩喜欢,最后高度赞美。作者通过感情变化串联材料和情节,具体来看:
童孩时期,“我”因上树掐海棠花而被小蜜蜂螫了一下,因而此后对小蜜蜂的感情一直“疙疙瘩瘩”的,不怎么舒服。在广东从化温泉,看见满眼的荔枝树,吃上鲜美的荔枝蜜,又对蜜蜂“动了情”,想到蜂场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在看到蜜蜂的辛勤劳动,听到养蜂人老梁的介绍之后,“我”领悟到蜜蜂的高尚精神,对蜜蜂变为钦佩喜爱:“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通过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线,巧妙地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和夜晚梦蜂等事件串连起来的,构思精巧,过渡自然。
结语讲到这里,本节课就接近尾声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线索分类,我们知道线索可分为六个基本类型,分别是: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
接着,结合例文,我们对六类线索分别做了简要解析。借助线索的类型,我们不仅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也能更好的组织材料,构思写文。这恐怕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了。
欢迎关注“程岚”,一起学习成长!
转发声明:1、欢迎转发,尊重原创。2、头条朋友直接转发即可。3、若在其他媒体上转发,转发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本文转发自今日头条,作者:程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