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证南京大屠杀:“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

搜证南京大屠杀:“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

首页休闲益智灭火我贼溜更新时间:2024-05-03

在舆论叙事中,美籍华人鲁照宁所有付出与执着,都源于对家乡对国家血浓于水的深情,源于维护南京大屠*史实的正义感。

2016年5月12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鲁照宁在整理捐赠的史料。

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12月5日,鲁照宁的父母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英烈墙上寻找“鲁美音”的姓名。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供图

鲁照宁的姑奶奶鲁美音,是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中唯一一位女烈士。

受访者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蒋芳

几乎每年的12月,鲁照宁都会从美国飞回家乡南京,随行的行李中,衣物不多,塞满了他一年来搜集、竞拍、整理的跟南京相关的抗战“记忆”。13年来,他陆续无偿捐献了各类与南京大屠*相关的文物史料2000余件,其中164件被评为国家珍贵文物,60余件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不容青史尽成灰,冥冥之中有天意。令鲁照宁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逐步深入,鲁家人与抗战之间剪不断的前尘往事一个个浮出水面。

最铁杆的“搜证人”

“他的眼光非常好,很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一手史料,填补了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关南京大屠*史料的空白,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这是一本1937年12月美国发行的《亚洲》(ASIA)杂志,里面刊登了日军轰炸南京时,中国军队用高射机枪反击并击落日本飞机的照片,同时在这本杂志里还有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在美国接受培训的照片。

“这是1938年美国发行的11张反战宣传卡片,目的是为了让民众了解战争的黑暗,宣传和平,其中一张编号为223的卡片上讲述了中国飞机远渡日本,进行人道远征(Chinese Bombers Drop Leaflets on Japan)的故事。

“这一件是DC-2飞机模型。”

……

今年12月5日,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史料捐赠仪式上,个子不高的鲁照宁被媒体层层叠叠包围着,一件件介绍他这次带来捐赠的100余件文物史料。

他的好友,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副馆长王伟民,在参加仪式的空档发了一条“朋友圈”:

1937年12月5日的《拉贝日记》中记录:从7:30,空袭警报一个接一个,停泊在船坞的“塔克沃号”(怡和洋行)和“大同号”(太古洋行)两艘轮船遭到了轰炸,浦口铁路设施遭到轰炸……80年后的这一天,美籍华人鲁照宁携父母又一次从美国飞到南京捐赠文物。与善同行、心存至善,历史会记住他。

王伟民和鲁照宁已相识13年,“他一直是南京大屠*这段历史最铁杆的搜证人。”王伟民说。

鲁照宁有个口头禅,“我给你看样东西”。王伟民第一次在纪念馆接待鲁照宁是2004年。当时鲁照宁慕名而来,先是捐赠了两本英文版南京大屠*的书籍。后来就每年都来,每次都带很多他在网上竞拍和搜集到的史料,比如1937年12月13日美国媒体刊载南京大屠*惨案发生的原版报纸等。

“他的眼光非常好,很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一手史料,填补了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关南京大屠*史料的空白,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在纪念馆的史料展陈中,有张“头颅抽烟照”常常吸引参观者驻足,它记录的是一个中国男子的头颅被挂在了铁丝网上,额头上依稀可见斑斑血迹,嘴中却被恶作剧般地塞进一支香烟。

这张图片正是2007年鲁照宁从美国1938年1月10日发行的《生活》杂志中搜集来的,如今已经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著名照片。而在今年7月6日的一次捐赠仪式上,鲁照宁又捐赠了这张图片的原版照片,系刚刚从一位比利时藏家手中拍得。

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利济巷慰安妇纪念馆……越来越多的抗战主题的展览中,都能觅到鲁照宁捐赠的踪迹。

实物史料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哪怕只是一张地图、一条丝巾,甚至一枚小小的邮票,也是活生生的历史。

例如,一套美国国会所藏的日本在环太平洋各地投降的原版胶片,由美国城堡影片公司1945年发行。还有一套1945年9月9日受降仪式的邮票,拼成“V”胜利的姿势,上面盖了当时的邮戳。“这就是历史的见证,中国人胜利了,人类胜利了。”鲁照宁说。

在历年捐献的2000多件文物中,鲁照宁最珍爱的永远是最近搜罗到的“心头好”。

“这套是我刚拍到的,上海《中国周刊》发行的日本侵华日记半年期刊,五本合订本。从1937/7/7至1939/12/31,记载了日军侵华每一天的实录。我看到这个标出来的时候,因为截止日期是午夜,但我又太想要,于是就出了封顶价再去睡觉。醒过来打开电脑看到拍到手了,特别高兴。”

离开南京时,他不知道“南京大屠*”

有人很关心,十几年来收藏究竟花了多少钱?鲁照宁说自己“从来不算账”。“这是一笔他不愿意算的账,怕一心疼就坚持不下去了。”鲁照宁的父亲鲁振国说

尽管如今频繁造访家乡,但在1980年跟随父母离开南京移民美国时,鲁照宁对生活了不到16年的这座城市知之甚少。

到了美国,每年到了抗战胜利日,华文报纸总会刊登一些专辑纪念,在这些纪念文章中,“南京”“南京大屠*”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两个词。

“距离上隔得远了,心理上反而拉近了许多。每次看到南京两个字,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会多看两眼。”鲁照宁说。

1997年,一位美籍华人张纯如的作品《南京大屠*:被二战遗忘的浩劫》火遍了美国。这本书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十几周,在全世界造成轰动,先后再版了15次,印量达50万册,首次让西方国家全面了解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屠*真相。

这本书对浩劫大量史实的铺陈与细节描述,让鲁照宁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家乡——南京。他没有想到家乡的灾难如此深重,更没有想到日本竟然一直在否认南京大屠*。

2002年,他第一次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中一张张史料照片和万人坑中的白骨,给他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悲痛与耻辱,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

“我很愤怒,很震惊,很痛苦,也很悲观。我能做些什么?我过去热爱收藏航模,从那时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南京大屠*方面的资料,想要证明这个惨剧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搜集了不少之后,就开始想要捐赠出去。”

2002年那次参观后,鲁照宁回到美国就正式开始了他的搜集工作,他几乎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泡在网上,一次次尝试用不同的关键词来筛选有价值的文物史料,然后通过竞拍竞价购买。

少则一年一趟,多则一年三趟。从那时开始,鲁照宁不断地往返中美之间,满箱子来,空箱子走。

很多人对鲁照宁的工作不理解,既不是专业的历史工作者,为何纠结于历史?

“因为我是南京人,我有一颗心。”旅居海外多年,中文已经讲得不太溜的鲁照宁用很短的一句话解释。

还有人很关心,十几年来究竟花了多少钱?鲁照宁说自己“从来不算账”。

那最贵的是贵到什么程度?鲁照宁用“天价”作答。记者问遍了鲁照宁的亲戚朋友,都没有找到答案。

“这是一笔他不愿意算的账,怕一心疼就坚持不下去了。”鲁照宁的父亲鲁振国说。

鲁照宁一直在美国纽约的一家电力公司任项目督查,天生乐观外向的他朋友很多。说起收藏,他以前最爱的是各种飞机,靠着性格中那种总要“做到极致”的拼劲,他曾被美国华文杂志《世界周刊》报道:《超级飞机迷——鲁照宁》。但自从爱上历史,他削减了个人爱好。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回忆起儿子这些年的作为,鲁振国与老伴经历了反对——无语——默认——支持。

“他付出了很多,除了上班就是到处找文物,拍文物,经常为了没盯住错失一个东西就耿耿于怀,睡眠也很少。作为父亲,我一直劝他不要再继续了,或者少做一些。但他从来也不反驳,因为我的话没有错,但是他一直没变。我也慢慢就不再讲了,我不讲就是支持。”

除了收藏,鲁照宁还是美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者。鲁照宁说,他微信的“签名”其实也是他的座右铭:The best never rests. When he rests, he will R. I. P. (Rest in peace),意为:一个优秀的人是不会停下来的,当他停下来的时候,他已经长眠。

他甚至为自己退休后的“奉献”也做好了规划:“我应该会回国待更长的时间,当一名抗战博物馆的志愿服务者,讲解、研究什么都可以做。”

纵使青史成灰,你用名字刻下不朽

1940年10月29日,鲁美音所在的民航客机在云南一带遭到日本战机袭击。机长紧急迫降,鲁美音最后一个离开机舱,本有机会逃生,突听见婴儿啼哭,她不顾危险折回去救人,不幸被日机扫射中弹身亡,年仅26岁,且怀有身孕

在舆论叙事中,这位美籍华人所有付出与执着,都源于对家乡对国家血浓于水的深情,源于维护南京大屠*史实的正义感。

但鲜为人知的是,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原本自认为与“历史”毫无关系的鲁照宁,却从中打捞出越来越多的家族过往。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北麓,1932年原国民政府为安葬170余名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中国和援华的苏联、美国、韩国航空人员,修建了该处烈士公墓。如今,该馆已列入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用于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苏等国空军在中国大地上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英勇历史。

2015年,已经51岁的鲁照宁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并且在墙上找到了姑奶奶的姓名——鲁美音,是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中唯一一位女烈士。

“我父亲之前回国探亲的时候来了一次纪念馆,拍下了一个叫‘鲁美音’的名字传给我看,说这很可能是你的姑奶奶。”至此,鲁照宁从此才知道了家族中那个发生空难的空姐,竟然是抗日英烈。

据考证,鲁美音1914年出生在南京,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北平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护士科。1940年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一名女空乘员。

1940年10月29日,鲁美音所在的民航客机从重庆飞往昆明,在云南一带遭到日本战机袭击。机长肯特紧急迫降,日机追着逃生者扫射。鲁美音最后一个离开机舱,本有机会逃生,突然听见婴儿啼哭,她不顾危险折回去救人,不幸被日机扫射中弹身亡,年仅26岁,而且怀有身孕。

鲁振国的记忆深处,还有小时候曾被家人提起过的小姑妈。他读过一本为纪念小姑妈鲁美音出版的文集《空游》。杂志社的编辑在悼念鲁美音的文章中称:“鲁美音女士的意外殉难,是一个无法补偿的损失。”

鲁美音的父亲鲁士清在《忆亡女美音》一文中说:“为人而死,重于泰山,为己而死,轻于鸿毛。余女美音之死,虽不重于泰山,总算死得其所了。”

“我在出国之前,大约是1956年来过这个烈士墓,当时荒无人烟,整个山头上只有我跟陪我来的同学。前几年我再来的时候,就有了纪念馆,很多人参观,还找到了小姑妈的名字。我拍了照片发给鲁照宁和我姐姐,很感慨,虽然她牺牲了遇难了,祖国没忘记她,仍然还在纪念她。”鲁振国说。

纪念馆工作人员程薇薇说,2015年鲁照宁的到来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纪念馆先有墓后有碑,名录都是后来航协和史料研究者一点点整理出来的,难免有疏漏。家人补充的这些历史细节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完整和鲜活了。”

更令纪念馆感到惊喜的是,鲁照宁从2015年了解姑奶奶的故事后,围绕鲁美音的一切也就成为他新的史料搜集目标。陈纳德信封、援华美军的徽章、美国陆军航空队飞行员逃生丝巾地图、《美国陆军航空队必备手册》……

“他一次捐赠就捐了100多件跟抗日航空烈士相关的文物,其中有一件DC-2飞机模型,就是仿照鲁美音牺牲时所乘的飞机制作。”纪念馆副馆长武齐全说,馆方将对此次捐赠的藏品做进一步的考证和史料挖掘,并在今后的陈列展览中逐一公开展示。

原以为只是国史,没想到也是家史

在漫长的日本侵华期间,鲁振国的父亲、二叔、祖母、大姑妈、小姑妈、三叔叔的儿子先后死于日军之手。家里的房子都被烧了拆了,家破人亡

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越来越多的光透了进来。当父亲开始“默许”儿子对历史的执着,也将越来越多尘封记忆中的家族往事讲了出来。

“1937年沦陷前,我们一家父母、外婆、兄弟姐妹一共9口人逃难到了溧水,经历了溧水大轰炸。大火烧了3天3夜,但是没有人敢去救火。日本兵到处烧*掳掠,所有能抢的东西都被抢光了,连狗都被拖走当了军需。我父亲鲁葆如被日本人抓了当挑夫,因为力气小身体弱,沿着窄窄的田埂运送物资时数次摔倒,滑进泥水里,就挨了当兵的一脚让他滚回家,幸运逃过一劫。”

鲁振国说,他自己出生于1937年12月,逃难时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但也差点死于战争。“我那时太小,听见枪声炮声就会哭,很多乡亲怕引来日本人,就警告我父母要把我丢到粪池里淹死,外婆很坚定,保护了我,我才活了下来。”

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溧水大轰炸,正是侵华日军攻打南京的前奏。从目前掌握的档案来看,1937年11月29日下午,溧水遭遇了三轮轰炸,分别发生于14时、14时7分和14时15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暴行日志》记载,轰炸持续达一个半小时左右,事后,约有十二三人参加了义务掩埋工作,共掩埋无主尸体786具,认定运走的尸体约200具,埋在废墟中、尸体粉碎、烧毁不可辨认者难以计数。

轰炸中的鲁家人活了下来,但在漫长的日本侵华期间,鲁振国的父亲、二叔、祖母、大姑妈、小姑妈、三叔叔的儿子先后死于日军之手。家里的房子都被烧了拆了,家破人亡。

“整个南京,全中国,因为这场战争家破人亡的人太多太多了。”鲁振国伤感地说。

“哭墙”上二叔鲁葆寅的名字,英烈墙上姑奶奶鲁美音的名字,父亲鲁振国记忆中的南京沦陷……鲁照宁说,没想到自己所执着付出的事业,原来与家族有着这样深刻的牵绊。“原以为这是国史,没想到竟然是家史。我跟这段历史有缘。”

从1937年到2017年,80年过去了。今年这个年份对鲁家人来说不同寻常,鲁照宁带着父亲鲁振国和母亲王素英一起回到了南京,先去祭拜了姑奶奶,又去“哭墙”前献上了一束鲜花。12月13日,父子俩将第一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捐赠史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