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有一样东西,原本只是寻常可见的包装工具,可人们拿到它时,总是忍不住捏捏捏个不停,甚至将之变成减压工具,它便是气泡膜,也就是那种带着一颗颗泡泡的塑料膜。
气泡膜的历史并不算长,1960年被发明,至今也不过六十年出头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为包装领域的宠儿。尽管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塑料材料的演进同样迅速,但气泡膜始终没有被淘汰,而且随着快递行业的兴起,它甚至还实现了产量的巨大飞跃。
气泡膜的发明
气泡膜的发明相当偶然,它一开始甚至是失败产物。上世纪50年代,美国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菲尔丁和瑞士人马克·沙瓦纳合作研究,打算发明一种3D浮雕花纹的新型壁纸。菲尔丁毕业于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毕业后在新泽西州霍索恩市经营一家机器商店。1957年,他与化学家马克·沙瓦纳相识,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创业。
他们选择当时已经比较风靡的聚乙烯塑料作为墙纸材料,在塑料膜上吸出气泡,再用另一张塑料膜覆盖在上面锁住空气,气泡膜就此发明。
但作为墙纸,它根本没法长期使用,而且视觉效果很一般,基本没人选用。
两人没有气馁,而是为机器和气泡膜申请专利,然后为它想出了四百多种用法。当然,数字听起来很吓人,不过大多数都很牵强,因此没有被采用。唯一被采用的一条是温室保温绝缘材料,但在温室实测之后,他们发现又失败了。
1960年,他们成立了希悦尔(SealedAir)公司。也是那一年,马克·沙瓦纳乘飞机出差,望着窗外的云朵,他忽然觉得云朵就是用来保护飞机平安着陆的。受此启发,他与菲尔丁发掘了塑料气泡膜的包装保护作用。
气泡膜用低密度的聚乙烯材料加工而成,它在双层塑料薄膜中形成带有空气的气泡,利用这些气泡防止撞击挤压,起到缓冲作用以保护包装产品。同时气泡膜也有防湿、隔热和保温等作用,由于气泡中是空气,所以还有轻便透明等优点。
气泡膜的诞生适逢其时,因为上世纪60年代也是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精密电子产品的包装运输要求很高,气泡膜的保护作用非常实用。气泡膜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IBM,当时,IBM刚刚开发出1401型电脑,大获成功,订单量大增。IBM需要确保的是,是在长途运输中,电脑的精密电子零件不被损坏。气泡膜的效果大受好评,正是因为气泡膜,才能让IBM的产品运送至海外。
在气泡膜诞生之前,美国人采用的办法是将报纸卷成一团,塞在货品周围。这种方法如今仍在使用,但只适合包装那些不怕碰撞的东西,保护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当时印刷技术还不太发达,货品在运输过程中总会沾到油墨。
此后,气泡膜迅速走红,在电子产品包装,陶瓷玻璃包装和化妆品类包装等领域运用广泛,还广泛使用于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配件、灭火器材和家具等包装。作为气泡膜的专利拥有者,美国希悦尔公司在5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7万名员工,每年靠气泡膜获得40多亿美元收入。
电商时代,气泡膜高歌猛进
气泡膜作为最常见的缓冲包装,成本低廉,使用场景广泛,缓冲效果优异,直至今天仍然是市场的主流选择。
一般来说,气泡膜分单层气泡膜和双层气泡膜。单层气泡膜是由一层膜和一层气泡组成,这种气泡膜气泡较饱满,适合各种用途的包装。双层气泡膜比单层气泡膜多了一层膜,将气泡夹在中间,这样就会两面一样光滑,适合特殊需求的包装。
近年来也有许多新的发明,虽然没办法取代气泡膜,但也起到了补充作用。比如缓冲气泡袋就是非常节约成本的包装用品,可以用于填补和角落保护,目前在快递中常用,被视为气泡膜的进化版。
气泡膜的技术也一直在改进,比如近年来的轻量化。轻量化主要是通过使用更少材料实现减重。轻量化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轻,还要保持原先包装的性能。此外,为了包装各种电子元件,近年来防静电气垫膜的增长也很迅速。
目前气泡膜在全球的年产量超过300亿平方米。欧美气泡膜市场发展最早,早已趋于饱和。人均消费在16平方米左右。目前亚洲是气泡膜包装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2012至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2%。其中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众多的经济新兴大国增长速度最快,两国增长量占全球气泡袋包装消费增长份额的35%。
从目前情况来看,气泡膜仍然是包装市场上势头最好的产品,明显优于纸包装、纸板和铝箔等其他市场的增长趋势。不过从国内市场来看,也存在产能过大、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研发能力弱等问题。
作为塑料产品,气泡膜也顺应绿色环保理念,走上环保之路。如今的气泡膜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回收再利用,在一些资源比较紧张的国家以及再生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一个气泡膜或气泡袋可以被再生再利用多达几十次。
近年来气泡膜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拜电商时代所赐。2011年-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增长率达48%-56%,2017年以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然相当惊人。也正是网购习惯的形成,电商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气泡膜和大泡沫等包装材料的需求。
减压神器,老少咸宜
人们见到气泡膜,总是忍不住按着玩。其实这并非人类独有的乐趣,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见到许多小动物玩气泡膜的视频。
关于气泡膜的减压魔力,美国新英格兰西部学院心理学教授凯瑟琳专门有过研究。研究表明,捏破气泡膜的过程能让人心情平缓,意识更加清醒,实现减压。
凯瑟琳认为,触摸会让人冷静,在古希腊和亚洲,许多人习惯在身上携带一块表面光滑的石头、琥珀或者玉石,通过令人愉悦的手感来使人镇定冷静下来。除了触碰的力量,凯瑟琳还认为捏爆气泡膜上的气泡,与双手正在忙碌拥有类似的效果。
在气泡膜的发明地美国,它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每年1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就是“气泡膜感谢日”。
这个节日的由来,据说源自2001年。当时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市一家电台在播放节目时,收到一批新麦克风。刚送到的麦克风被气泡膜包裹着,主持人打开包装时,气泡膜上的气泡被按掉的声音也被播放出去。谁知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居然得到了众多听众反馈,表示他们爱上了这种声音。于是就有了“气泡膜感谢日”,还得到了希悦尔公司的官方认可。
2015年9月19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童子军组织了2681个孩子一起捏气泡膜,成功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人们也没有忘记阿尔弗雷德·菲尔丁和马克·沙瓦纳这两位发明者。气泡膜作为线上展品,出现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官网上。菲尔丁的母校斯蒂文斯理工学院里也有专门用于展示气泡膜的展厅,向菲尔丁致敬。有趣的是,展厅内有一堵用气泡膜做成的墙,也就是菲尔丁发明气泡膜的初衷——一款失败的新型壁纸。
不过,习惯了可以捏捏捏的气泡膜,如果有人发明不能捏的气泡膜会怎样?许多人可能会说“这实在太丧心病狂了”。
前两年,有美国公司就发明了一款不能被捏爆的气泡膜——iBubble,把材料内部气泡改为平行式连接排列设计,气泡爆破的几率大大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缓冲作用更佳。而且与以往气泡膜相比,一捆iBubble只占用1/50的空间,对提升物流工作效率也有帮助。只不过,不能捏的气泡膜还能叫气泡膜吗?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