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不了解,有可能是对孩子永远的误解

妈妈的不了解,有可能是对孩子永远的误解

首页休闲益智妈妈不让我喝可乐游戏更新时间:2024-04-11

开学已经三周的时间了,在过去的二十天里,我家可谓是鸡飞狗跳。因为豆豆玩游戏的问题,我和豆爸剑拔弩张,豆豆受不了家里的高压气氛,“离家出走”住到了同学家。经过豆爸坚持不懈地游说,我暂且妥协:每个周末豆豆可以玩一小时的游戏。于是,豆爸高兴地接回豆豆,一家人看似和睦。

但这却为之后的战争埋下了导火索。上周末去豆豆的干妈家吃晚饭,豆豆一直在玩游戏,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打算。我是越看越气。迁怒到豆爸,埋怨他,指责他。豆爸也在怀疑对于支持豆豆玩游戏这件事,他到底是对还是错。弄的大家心情都很糟糕。我终于忍不住了,要求豆豆必须停下来,并单独把他带到屋子里数落了半天,可想而知该说的不该说的话我都说了。我太愤怒了,心里带着太多的情绪。

豆豆没有吃晚饭,一个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阻止了所有人过去安慰他。那顿饭我吃得如同嚼蜡。豆豆一直观察着我,不停的制造声音吸引我的注意。现在想想当时他得有多难受呀。我跟豆爸真的很困惑,在培养他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那个尺度到底要如何把握呢?豆豆的干妈说:让我们先接纳此时的豆豆才行。

晚上回到家,豆豆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他坐在我身边哭个不停。他把最近两周心里的种种都说了出来。他认为我跟豆爸的争吵都是因为他,尤其是在他上了小学后,我们会经常为了他争吵。现在因为他玩游戏,我们又把好多事情都归结到是因为他玩游戏才发生的。他觉得我们不了解他。总是觉得他这不好,那不好,其实并不是,但我们经常说,他心里真的觉得自己哪都不好了。

听了豆豆的控诉,我们才发现之前我们的行为已经深深地伤害了他。我们受过的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到底有多大?当孩子的状态和态度让我们火冒三丈,甚至让我们想动手时,很显然,我们此刻需要从自身的经历中抽离出来。正确的看待眼前的事实。不把自己过去接受的教育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和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我们很可能是受到了我们自己情绪和经历的干扰。

我和豆爸承认了错误,并认真的向豆豆道歉。孩子真的是善良的天使,总是会无条件地接受父母的错误。

同时,我和豆爸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晚就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确定了第二天面谈的时间。特别感谢豆豆的学校,学校每周都会有心理辅导课的设置,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游戏、绘画、提问题等方式了解每个孩子近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天刚见面。老师就有提到她感觉到豆豆情绪上的变化。因为在上周的心理辅导课上,豆豆欲言又止,本想再进一步的了解,没想到我们就联系了她。我们把最近发生的事情复述了一遍。提出了我们的困惑。

老师分析了豆豆的性格特点,并给到我们解决现阶段问题的建议:

1、孩子的主要学习对象是父母。孩子以父母的形象来塑造自我,他的行为方式更多的是在效仿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单纯地遵从父母提出的建议。想要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那么只有我们父母做到才行。

2、任何一种需求只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不能过分缺失,比如玩游戏、吃零食、喝可乐等等。但也不能过分满足。孩子需要有独立的空间去探索所谓的“界限”。

3、当一个孩子使用情绪宣泄时,就说明他还是有内在的力量,想要争取和改变现状;如果孩子不再使用情绪,变成了一个所谓的“乖孩子”就说明他已经缺少了内在的力量,放弃了努力,也放弃了自我。那这种情绪会积累得越来越多,终将会在他的青春期爆发。

与老师沟通后,仔细回想:前一天晚上豆豆哭着表达的种种是有特定内涵的,他表达了希望我们了解他的愿望。他的大哭,是他的一种宣泄,能够帮他从当时伤心的困境中脱离出来。

经历了这件事情,豆豆更愿意跟我说心里话了。周四在接他放学的路上,他说:“妈妈,跟你说件事呗,你听后有可能会生气哦。”我鼓励他可以大胆地说出来。他说,今天他和班上的几个男同学聊起来了自己的妈妈,大家觉得妈妈们都很讨厌,不让玩游戏,不让做这做那,每天都在不停的唠叨。他边说边看着我,估计是在观察我的反应。这时,我笑的声音特别大,问他是不是也参与了讨论,也有说讨厌我呢。他不好意思地说是的。我抱了抱他,告诉他,在我小的时候也与同学悄悄地说姥姥姥爷讨厌爱唠叨。世上所有的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讨厌大人的唠叨,我们都不例外。但是你却比小时候的妈妈勇敢,向我承认了你讨厌我的唠叨。妈妈也会反省自己。豆豆突然紧紧地抱住了我说:妈妈,你真的变成了一个好妈妈。

我的自省: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是痛的。孩子对父母要求的真的不多,他们只想让我们接受当下的他(她)。而父母要学会积极地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辨识、归类、理解、疏导。父母要拥有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要用正确的态度回应孩子,我们不能机械地遵从教育原则,更不能盲目地听从专家的评判,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严格的教育框架中。我们的不了解,有可能是对孩子永远的误解!

只有我们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理解他们。孩子才能在他发展的每个阶段把他的任何经历和需要告诉我们,我们才是他们的朋友。

放下父母的身份,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对孩子要求的太多了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