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极致•极深——听肖老师教学《猫》

极简•极致•极深——听肖老师教学《猫》

首页休闲益智猫咪蜻蜓点水更新时间:2024-07-28

极简•极致•极深——听肖老师教学《猫》

叶海鸥

初冬杭城,遇见《猫》,遇见肖老师,遇见肖老师的极简、极致又极深的教学课堂,让这个渐入凛冬的杭城有了温度,让郑振铎笔下的那只《猫》有了深度与厚度,让席下的每一位语文人对于语文课堂的艺术与朴素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领悟。

极简:仅有的一张PPT

肖老师的课堂是极简的课堂。在PPT盛行,在音频、视屏甚嚣日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当下,肖老师的课堂没有过多的PPT的辅读,有且只有一张PPT的展示,向我们诠释了“素语文”的真谛。而且肖老师这一张PPT不是一种摆设,一种形式,一种虚设,不是为PPT而PPT。课堂上肖老师是充分发挥了这“仅有一张”( 文本中唯一的一张配图)存在的价值,在消没声息中引导孩子们辨别“这是课文中的哪只猫”中,不着痕迹地梳理了一遍课文,比较全面、深入地“感知全文”。艺术的课堂,就是这么悄没声息,这么不着痕迹而又大有作为的课堂。实在令座下的语文人唏嘘感叹,语文很有魅力,语文课堂很有魅力,肖老师很有魅力,仅是一张PPT就足以俘获了所有语文人的心。让座下的语文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去追寻那原本就该有的语文的“朴素”与“艺术”。

极致:“三猫”命运前的“千百次”停驻

肖老师的课堂是极致的课堂。肖老师的课堂,舍得割舍,同时更舍得花时间。舍得割舍掉一二两只猫的分析,因为这两只猫孩子们初读会有所会意,再读能读得更通透,所以就轻描淡写,几语带过。仅在猜读插图时蜻蜓点水而过。

而我们在教郑振铎先生的《猫》时,可能受教材、教参的影响,缺少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于是会前人一篇地设计这样的问题:完成一张关于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我们在家中的地位以及结局的表格。其实千人一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都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都是围绕一目了然的内容在频繁互动,教师问得浮光掠影,学生回答得浅尝辄止。课堂就荒芜在我们无用功的热闹与阅读中,缺失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因为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所得,在思维上有所深入,在能力上有所提升。

舍得花时间,是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在“三猫”身上。真正地做到了课堂该在孩子们有思维处停驻,欣赏,推敲,让孩子从中领悟,听见孩子生命成长的微响。而肖老师的《猫》,就让我们听见了孩子们阅读过程中思维的深入与生命的成长。

肖老师插图识别猫之后有一巧妙的一问“三次养猫,共同点是什么?”旨在引出猫“亡失”之后的情感,然后顺势推舟到读倒数第三段。“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通过重点字“更”“比”的圈画,把课堂的重心不留痕迹的归位到对第三只猫的研读。艺术的课堂,就是这样的一种不留痕迹,不着一色,慢慢渗透,悄悄牵引。

于是课堂就在这“第三只猫”这儿驻足,精读,细品。

精读。通过反复朗读,孩子们读出了张妈的“叫道……”,读出了“我很愤怒,叫道……”,读出了妻子“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课堂上,肖老师没有朗读指导的专门术语,没有自己声嘶力竭的表演朗读,只是很有分寸很有情感张力的旁白领读,就那么轻而易举地牵引出孩子们呼之欲出的真情流露,深情演绎。孩子们在一遍一遍的反复朗读中,接近了文本所要传达出来各人不一样的情感。这就是课堂的朴素,只是老师与孩子们的随心所欲地真诚地随机交流,没有辅助的资料,没有作秀的夸张表演。这就是课堂的艺术,在很家常的课堂中,孩子们能自然进入文本的最深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甚至与自己对话。

细品。品“证据”,品“好像”,品“似乎”,品“于是”,品“凝望”,品“我以为”,课堂中肖老师不断地引导孩子们,暗示甚至明示孩子们: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潜藏着的内蕴,词语背后都有它独有的东西,慢慢地,欣赏,就会发现其中不同的意味。最后慢慢地顺着课堂的推进,在肖老师不留痕迹地引导下,孩子的思维向着课堂的更深处漫溯,渐渐地孩子们品出了词语背后的不同的情韵,品出了词语背后的“奇珍”,品出了作者写三猫的用意、用情与用心,也水到渠成的品出了作者的对于三猫的愧疚,那是一份生命中深入骨髓的愧疚。

极深:一步,一步,再一步地牵引孩子的思维向更深处、最深处漫溯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阅读大家都明白的事,探讨大家都明白的理。语文课堂,是语文老师凭着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孩子们阅读增量,认知翻转,进而思维加深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牵引孩子们向文本的更深处,向自己思维的更深处去探触,去漫溯。肖老师就是孩子们生命中最好的牵引者。

思维向深处迈进的第一步。当肖老师不断读三猫的命运,品三猫的命运,悟三猫的命运时,牵引出这节课堂中的另一个重要支点,——“不知名的夺取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教过很多次的《猫》,这句话每次教都必不可少,但是我更多时候不是在这时读,更不会想到以这句话为抓手,去引领孩子们走向文本阅读的最深处。而肖老师在课堂上却巧妙地以此句为抓手,引导孩子们试着把这句话套用在第三只猫的悲剧里——“不知名的夺取了猫所爱的东西。”那到底这个不知名的夺走了猫的什么?于是孩子们静静地思考,然后“生命”“清白”“对人的信任与情感”“辩解的权力”“一只猫的尊严”等等等等的词语源源而出。当时就很感动的,致敬我们真正的语文老师,那是教会孩子们形成思维的老师。

思维向深处再迈进一步。肖老师轻描淡写地一问“它被不知名的什么夺走的呢?”又是一番静静地思考。于是“主观推断,武断”“盲从,偏见,歧视”“无情,冷漠”等等等等,然后这个“丑陋的人性”就呼之欲出。肖老师趁机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不是在写猫,这分明是写人性的丑陋。”如果课堂到此结束,也是令我辈受教了。但是高明课堂,睿智的老师,绝没有停止课堂的意思。

于是孩子们的课堂与思维向深处继续漫溯。当孩子们围绕“文中有几只猫”的问题,清楚地数到了第4只猫——那只真正的罪魁祸首——黑猫。老师追问:“你能断定它真的罪魁祸首?”当孩子们在肖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并没有亲眼所见黑猫,却判定黑猫罪魁祸首,我还是再犯‘我以为’,‘主观臆断’的毛病。”然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肖老师原先的追问最终抖露的包袱是:一种习惯性的人性往往是不易改变的。那一刻是震惊的,浅陋如我,从没有这样想过。

思维随着课堂的继续推进再次向更深处延伸。当孩子们数“猫”数到张妈,张妈的地位,与第三只猫一样,被人责骂也不能辨别。这都是情理之中的分析,不足为奇。令人惊叹的是孩子们在肖老师不动声色的追问下,自动挖掘出另两只隐形的“猫”——我和妻子。我和我的妻子在家里一家之主,很厉害,但一旦走出家门,我和妻子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人,也就有被别人责骂,或被人误解的时候。所以啊,“人人都可能成为那只被人误解的猫”。原来“我和妻”是隐藏最深的“猫”,在我的浅陋的课堂教学中隐藏了这么多年,我都不曾察觉。数“猫”数得很仔细,很深入,很令人动容。

思维在课堂尾声中悄然走向了最远处——“比猫的亡失更可怕的是美好人性的亡失”。原来我们的课堂一直停留在“要善待弱小,关爱生命,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去做”这一标准的答案,而今天肖老师的《猫》赋予了我们更深的意蕴。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猫》的主旨“比猫的亡失更可怕的是美好人性的亡失”,更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思维。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对于文本、对于阅读原本就应该有自己特有的体验、领悟与思维的深度。因为只有如此,方可引领我们的语文课堂,引领孩子们的生命成长的历程。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迷失在教参的“权威解读”中,停滞在自己的怠惰人性中,只惊叹大师们前行的背影,而自己依然在原地陀螺般地盲目转着。一个老师的思维深度,决定了一堂课的深度,也影响了一群孩子思维的深度与阅读的品质。很羡慕坐在肖老师思维光芒映照下的孩子们,他们是最幸运,也是最幸福的,那缕光芒中有思维的碰撞,有生命的对话,有成长的惊喜。

肖老师的《猫》一如既往地践行着“语文课,首先必须是文本阅读课,有琅琅的书声,有真诚的交流,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这一课堂教学的理念。这节极简的课堂,是千淘万漉、吹尽狂沙之后,对教学内容的精准选择,让课堂充满张力;这节极致的课堂,是循循善诱、细细品读中,细腻的言语实践活动,让课堂充满深情;这节极深的课堂,是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时,缜密的教学程序的设计与主题的深入探究,让课堂张扬着深度与厚度。肖老师的课堂就是这么取舍有道,张弛有法,深浅有度,不断给孩子增量阅读,不断让孩子们的认知翻转,不断让孩子们思维深入精神提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这才是肖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课堂,是那种“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素语文的课堂。

渐入凛冬的杭城,不乏寒意。但是课堂中的那只《猫》却让我们的杭城之旅满是春意,暖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