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吉卜力公认的巅峰作品《千与千寻》上映,这是宫崎骏最具世俗影响力的作品,各种重量级奖项拿到手软,成为无数人心目中最喜欢的动画电影。
随后的2003年,《千与千寻》击败了迪士尼的《星银岛》&《星际宝贝》、20世纪福克斯的《冰河世纪》和梦工厂的《小马王》,获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成为至今唯一一部非欧美制造的动画电影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动画电影。是历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德国柏林金熊奖的动画作品。
在超过20个国家公映,日本本土票房308亿日元,光日本本土就有超过2350万人观看(日本当年总人口1.26亿)。甚至《千与千寻》至今仍一直处于日本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斩获无数国际大奖,票房被誉为“怪物”的这部动画长片,不论是质量、口碑还是剧情、人物形象上都打造得全方位无可挑剔。
《千与千寻》在普通观众眼里是一个精彩美妙的童话,在专业人士眼中也不乏深刻的人性。雅俗共赏是一个非常难达到的境界,宫老在这部作品中真正做到了全年龄段覆盖。
一、画风
吉卜力的水平不用说,作画方面无可挑剔。
《千与千寻》依然延续了吉卜力工作室一贯延续的童话风格。
画风充满了艺术品和美术品的气息,像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书的画风,仿佛是一幅幅高雅精美的油画或水墨画一般。
用新时代下的一位著名的动画导演举例——画质狂魔新海诚。新海诚的作画方面同样是无可挑剔,但两人风格截然不同,没有孰高孰低的可比性,新海诚的画风属于超强写实风格,极力打造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但宫崎骏的画风是充满理想主义的。
宫老的创作主题几乎全为童话故事,而童话故事中的场景往往要充满着生机和活泼感,还要带着一些虚拟的梦幻感,它必须是高于生活的。
二、角色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不论是核心主角千寻和白龙,重要角色汤婆婆、无脸男,还是配角坊宝宝、小玲、钱婆婆都有极其强烈的现实象征意义。
这也是这部动画能斩获奥斯卡奖的重要原因。
《千与千寻》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让观众看完了整部动画,首先记住的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角色,而不是电影的剧情。
人物塑造得极致丰满,而且在角色的刻画中浓缩了现实世界的世界观,宫老把对现实社会深入的思考融入了《千与千寻》的动画中,使得这部动画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篇关于千寻的冒险成长故事。
1.千寻
《千与千寻》起源于宫崎骏的一个灵感,让一个原本骄宠的女孩突然闯入到不知名的世界,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互动,因而提升自己待人处事能力的故事。
此片中心主旨为宫崎骏希望能鼓动几名朋友的女儿们而创作,期待她们观赏此片后能重视肯定自己的能力,并将观众群定位为约十来岁的少女。
千寻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社会少年们的缩影,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在家庭的温室中成长。
因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琳琅满目,少年们在物欲横行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的性格中存在一些共性的缺陷,胆怯、消极、任性、安于现状,被父母宠溺着不懂人情世故。
这一点从影片开头就可以看出来,千寻坐在车里无比消沉懒散的样子,抱怨着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学校,面对车外的新环境吐了吐舌头表达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在误闯入汤屋以后,甚至连一些简单搬运的工作都做不好,粗心大意,惊惶失措。
面对锅炉爷爷善意的庇护和帮助,千寻连一句谢谢都没有意识到要去说,甚至还要小玲去提醒。
宫崎骏本人谈到千寻这个角色也说:“说到日本人的沉沦,最令我担心的已经不是经济成长,也不是多媒体将会如何发展,而是我们国家的儿童是否健康。”
2.坊宝宝
坊宝宝是汤婆婆的孩子,是一个巨婴的形象,它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即是“巨婴”。
坊宝宝和千寻一样,同样代表了被父母溺爱,在家庭的温室中成长的孩子。
但是与千寻不同的是,在坊宝宝身上,对父母的讽刺性强过了对孩子本身的讽刺。
就是说坊宝宝这个角色的设置是用来讽刺那些用溺爱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父母,而并非坊宝宝本身。
汤婆婆说外面有细菌,出去就要生病,于是让坊宝宝每天呆在房间里,甚至用魔法制作了人工太阳和月亮日夜更替模拟真实环境。
也许在汤婆婆看来,这是一种伟大的母爱,但结果是坊宝宝这么大了甚至都还学不会走路,被汤婆婆无限满足的零食喂得如此过度肥胖,只会撒泼任性。
在千寻表达自己要去救一个朋友的命的时候,坊宝宝仍然让千寻陪他玩,体现了他霸道任性的一面,也象征着青少年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一面。
在坊宝宝身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在父母所谓“保护成长”的溺爱中造成的极大危害。
对于坊宝宝宫崎骏使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去塑造他的形象,肥胖过度,是具有极其强烈和明显的象征意味的。
3.无脸男
这个角色被塑造得相当经典成功!
在无脸男身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无脸男一直被排斥在汤屋以外,他没有朋友,不贪图享受和物欲,象征着最初始的人性。
正如现代社会一样,越是这种单纯纯净的人,越是要被社会所排斥,不受象征着现实社会的汤屋待见,所以在初始除了同样单纯的千寻外没有人会留意到无脸男,无脸男也因此无法进入汤屋。
千寻不像汤屋里其他的人,没有金钱和利用价值的客人不会主动去招待。千寻主动的打招呼,让无脸男生平第一次对他人产生了接纳的情感,虽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维系关系,但为了报答帮助千寻,他潜入了汤屋中。
无脸男潜入汤屋的这段时间,体会到了汤屋的各种利益链条、人情世故和生存法则,他明白了满足他人的利益能够让自己一跃成为人上人。
于是无脸男在汤屋也开始了物欲横行的生活,他变出无限多的金子,汤屋里上下所有人都一改常态对他无比热情,卑躬屈膝。
无脸男涨大的身体中盈满的是他膨胀的*和沾染的污秽。
这里象征了人性最初始最善良的一面被社会黑暗面污染的过程。
无脸男的经历象征着那句话——总有一天,善良天真甚至愤世嫉俗的我们,在社会的无情中,终究变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
就像千寻所说,这个人在汤屋里就会变坏。
4.汤婆婆&钱婆婆
双胞胎的一对姐妹却有着完全相反、互相对立的性格和价值观。
宫崎骏希望通过反差和对比带给观众一些思考。
汤婆婆是个奥维尔小说《1984》里老大哥一样的形象,她所运营的那间超级大澡堂就是这个社会的隐喻,等级森严,毫无感情。
在这架硕大的机器上,每个人都必须“有用”才可以活着,否则就被会变成待宰的动物。
住在高大如城堡一般的汤屋里,汤婆婆追名逐利,对澡堂里的客人笑脸相迎,对自己的员工管教严格,每天晚上盘算着账面营利。
像现实生活中那些压榨员工的吝啬的小老板,象征着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或者官僚阶级,也就是掌钱的资本家和掌权的政治家。
相比汤婆婆高大的汤屋、雇佣压榨大量的员工为她赚钱。钱婆婆则淡泊名利,看破红尘似的在一个偏僻的仿佛世外桃源的郊外小屋里生活。
同样是有能力的人才,在这个世界上有人选择了功名利禄,有人选择了平静和与世无争。
5.白龙
白龙一开始是一条河的河神,因为河道被人类填埋,无家可归,所以投靠了汤婆婆,成为了汤婆婆最钟意的大弟子。
从自始至终都在帮助千寻来看,白龙本身是一个善良和正面的人,却帮着汤婆婆白天监视员工工作,拿着鸡毛当令箭,后来还去为了帮助汤婆婆偷钱婆婆的东西。
白龙象征着一代青年人在社会闯荡、职场打拼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初心,失去自我的一批人。
他们在社会生存的过程中,沾染了许多社会不良的气息,或者说在实现自己价值、升职加薪的路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正义、不道德的手段,但是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自己,变得与当初的自己面目全非。
从白龙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代青年人初心的丧失和三观的再塑造。
三、成长
《千与千寻》里宫崎骏表达了一种对美好和善良的向往,和吉卜力工作的其他动画作品一样,童话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圆满的,不论是东方的吉卜力还是西方的迪士尼。
电影里每一位角色都在成长,都在努力克服身上的缺陷。
千寻曾经是一个胆怯、消极、任性、安于现状,在温室中成长的青少年。
但是父母都变成了猪,她不得不独自一人面对危险,面对绝望,在汤屋的这段时间,她变得坚强、勇敢、执著。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电影里完全能看见这个渐变的过程。
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危难的情况,她学会努力去克服,不仅自己成长得更加成熟,还使在汤屋里的人重新认识生存的意义,他们的生存不再是拼命地低头打工,唯利是图。
但另一方面,千寻的成长仅仅是品格上的变得坚强和勇敢,并不是本质上的改变,要说影片中到最后唯一一个没有颠覆初始刻画的角色性格,那就是千寻。因为幸运的是,千寻虽然失去了名字,但她并没有失去自己善良的本性。
一般的成长类电影都会先把主人公的三观颠覆掉,然后再脱胎成新的自我,但宫崎骏相信真善美是更强大的力量。千寻的成长不是颠覆自我,而是守住真我的过程。
把河神给的本来要用来拯救父母的仅剩一半的丸子给了无脸男,帮助他摆脱身体中的贪婪和污秽,帮助坊宝宝学会独立,最后拯救了父母。骄纵、偏执、贪婪这些人类的劣根性都在千寻的影响下得以化解。
在动画的结尾,虽然和开头呼应,仍然是那样一家三口的一幅场景,但主人公已然改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长得独立、坚强的千寻。
坊宝宝被钱婆婆变成小老鼠,和千寻一起去找钱婆婆的路上,终于见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并没有像汤婆婆说的那样被细菌传染。结尾回到汤婆婆身边的时候,还学会了走路。
从一开始任性地要求千寻必须陪他玩游戏,不管不顾白龙的死活,到结尾帮助千寻,“威胁”汤婆婆放了千寻的父母,观众欣慰地看到了坊宝宝的成长。
汤屋即整个社会的缩影,无脸男进入汤屋以后,自以为金钱和食物是代表了世界上人人渴望的东西,他把无限的金子和食物都递给了千寻,递给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在乎的人,却遭到了千寻的拒绝。
善良直率的无脸男因为长期没有朋友、受到汤屋的排斥而造成的心理扭曲和受伤后的不甘心,千寻的拒绝让他重新回忆起从前寂寞的心情,于是做出了过激的一系列行为。
但最终在千寻的帮助下吐出所有污秽,离开了汤屋,并在钱婆婆的点化下留在了钱婆婆身边,我们可以看到无脸男从原始单纯到受到社会阴暗面污染,最后又摆脱贪婪和污秽重归原始和单纯,这也是一种成长。
四、讽刺
整部动画里有许多细节设计具有讽刺意味。
1、环保:
比如那段千寻招待河神洗澡的剧情,这一段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后续情节的发展,是千寻受到汤婆婆认可的重要反转,更是讽刺了环境污染的现状。
影片中,小千从河神身上最先拉出来的是一辆自行车。这里宫崎骏特别解释过,他曾经看见清理河道的清洁工人真的从河里捞上来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而且不仅仅有自行车,还有洗衣机,水桶等各种垃圾,这些垃圾都是人丢到河里去的。这个剧情设计非常直白的讽刺了人类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
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除此之外,男主角白龙原本是人类世界的河神,但是因为河流被人类掩埋而无家可归,于是才到了汤婆婆的汤屋里,同样是在设计上讽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2、食物:
食物在动画里面映射“贪婪”,代表人的贪欲,千寻的父母因为大吃特吃神明的食物而被变成猪,而且还吃得那么夸张。电影里可以看到千寻父亲的那幅吃相,代表了人类旺盛的贪欲。
无脸男把自己吃得体积那么大,变得无比丑陋和恐怖,撑起他庞大身躯的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贪婪和物欲,也正象征着在他心里疯狂生长的*。
坊宝宝同样也是吃得无比夸张的肥胖,讽刺了现代社会父母给孩子满足了多少无限制的物欲。这些物欲都是通过食物来达到象征的意味。
还有一个小细节,钱婆婆把坊宝宝变成小老鼠,把那三个头型的怪物变成了坊宝宝,然而三个头型的怪物并没有把自己和坊宝宝调换了身份的事情告诉汤婆婆。因为如果汤婆婆一直把他们当作坊宝宝,那么他们就有源源不断的食物可以获取。
因此,食物在整部动画里是宫崎骏用巧妙的方法将贪欲和物欲具像化。
3、孩子:
宫老在聊《千与千寻》企划的时候曾经说过:
“已经做母亲的侄女带着孩子来到山上小屋度假,当我看见她可爱的面容,就会想,我还没有给她这样大的孩子做出过合适的动画。少女漫画扔的满屋都是,我看了看,内容大都是如何吸引男生的浪漫故事,怎么潮流已经变成这样了呢?我深信这绝不是一个10岁女孩所渴求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创作一些能引起她们共鸣的故事吗?无论如何,我要重新动笔作画,为了所有的孩子,在没有被恋爱和思考打扰的年纪里,让他们拥有童年的快乐。同时,我还是没有放弃过去的理念,尽量有所批判和思考,有所把握。”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成年人追求不断的娱乐,以填补心灵的空虚。
这同时会反映在孩童身上。过剩的娱乐,淡化了他们的知觉,减退了他们创造力的天赋。动画创作的一个目的,即是要刺激孩子那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沉睡了的创造力。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独自面对种种困难。因此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这个信念,促使吉卜力制作出了《千与千寻》。
电影是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的10岁日本女孩。每个10岁女孩,都能从千寻身上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而她那怯懦和任性的性格,更是惹人生厌。
因此随着影片的进行,观众会渐进有这样的感觉:一见之下不过尔尔,发展下去觉得“还是有些可爱”,最终经历千山万水走到她身边,才惊呼“啊,原来她有这样的魅力”——大吃一惊而记忆深刻。
五、音乐
本来想着宫崎骏系列写完后,再写一篇久石让专题的,但这次忍不住想先聊一下《千与千寻》的音乐。
《千与千寻》里久石让的作曲水平并不是超一流的,无法与具有宏大叙事、壮美磅礴的《幽灵公主》配乐相比,但是他总能非常透彻地理解宫老的剧情用意,然后做出来与剧情和画面配合相当吻合默契的背景音乐。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两首配乐:
1、One Summer's Day
这首曲子在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首尾呼应,但是同一首歌放在不同位置,情感已然完全不同。
开头的时候,钢琴敲击声响起,千寻慵懒地坐在车子里,时不时像外望一眼,表现出对新环境很不感兴趣的样子。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首配乐有一种很深切的夏天的味道,沐浴在音乐声中,使人很想轻轻地闭上眼睛躺在躺椅上,冲着凉风,让心静一静。
这首配乐成为了很多人的减压音乐,自己一个人独处、想专注地做些什么的时候,打开音乐,当钢琴声缓缓响起的时候,心仿佛也跟随着泛起了阵阵波澜。
我觉得One Summer's Day是整部《千与千寻》电影中最经典的配乐,甚至这首音乐被很多人直接冠以电影“千与千寻”的名字。
到结尾的时候,千寻回到通往汤屋隧道的入门口,开头的音乐再度响起。
这时候的千寻早已不是开头那个娇气被宠溺的小姑娘,经历了汤屋神奇的冒险后,千寻成长为一个独立、懂事、勇敢的女孩。
因此与开头同样的音乐响起时,感觉却完全不一样了。
2、海
这首配乐在两个地方出现过,一次是在千寻和玲坐在汤屋房间阳台的高处向下远眺,寂静的夜晚,远方零星灯火,美丽的夜空下,一列火车从水面上掠过,驶向未知的远方。
第一次观影的时候,配合《海》这首配乐,小玲说:“这里一下雨,就会变成海哦。”
久石让把宫崎骏这个唯美的画面用音乐衬托渲染得简直太过相得益彰。
这首配乐成就了这个画面,这个画面也成就了这首配乐,正是因为每次听这首音乐的时候都能想起这个唯美的画面,才会觉得无比亲切和美妙。
在这幅场景下,小玲说,她总有一天一定要离开汤屋,去远方的城镇。而千寻此时才刚刚熟悉了汤屋的工作,拯救父母的愿望还遥不可及,会不会在这里也要工作到永远呢?
两个人心中苦涩而抓不到的梦,仿佛飘落在这趟驶向远方的列车上。
一种漂泊、孤独、失去目标、前途迷茫和空虚的感觉蕴含在这首歌里,每次听的时候,都有一种这样的孤独感。
这首音乐第二次出现的地方是千寻和无脸男踏上寻找钱婆婆的列车,因此这首音乐又有了“The Sixth Station”(第六站)这个名字。
列车上的二人一言不发,但是千寻无比坚毅执着的眼神,已经表明了她的成长和独立,拯救白龙的决心,拯救父母的执着。
列车上的乘客进进出出,天色也由日暮换为黑夜,最后偌大的车厢里只剩下他们二人,他们寻找钱婆婆的决心随着继续开动的列车,一直驶向远方。
此时,这首音乐响起,让人有一种孤独却充满着不屈信念的感觉。
“曾经发生的事不可能忘记,只是暂时想不起来而已。”
在这部2个半小时的动画长片里,宫崎骏通过千寻的自救,完成了一个心灵的成长史。用光怪陆离的遭遇,诠释了单纯的初心,忘我的执着。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不管多久远都依旧会被不同的时代所铭刻吧。
end~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