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剧快播完了。
关于它的争议,剧情,演技。
Sir是……
一样都不想聊。
今天,专门来碰碰瓷。
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
《古董局中局2:鉴墨寻瓷》
开播之初口碑出了岔子。
汤不换,药换。
还是马伯庸的本子。
导演从五百变成费振翔,药不然从乔振宇变成魏晨,连配角也大洗牌。
第一季的粉丝能答应?
……能。
播完后真香了,评分7.1,还超过第一季。
好了这都不是重点。(没有说夏雨演技不好、道具不考究、剧情不合理的意思)
Sir看下来最来劲的就一样——
古董。
《古董局中局》是一部历史爱好者的“爽剧”。
Sir先问一个问题:古董为什么让人爽?
大众关心的当然是因为它那历史内涵、美学价值、精湛工艺……
之外的原因啦。
但。
对于真正的藏家来说,古董,绝不是,或者说绝不仅是用金钱衡量价值。
一句话。
凡是好的古董,必定有好故事,大学问。
鉴宝,拼的是积累、眼界、学问。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老爷子就说过:
只要从它获得了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遣送得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束。想永久保存,连皇帝都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
所以说。
古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
而在于了解和欣赏。
emmmm,也就是说,你看了《古董局中局》,比拥有真正的古董更有意义。
好吧,这就来开启你的云收藏之旅。
《鉴墨寻瓷》中,一个从墓中出土的青花瓷瓶。
形制,款式,釉色,大抵是明代风格的器物。
如果是真品,明青花瓷瓶,先不论纹饰,如此品相的,在2018年的拍卖价格至少能在百万元以上。
瓶底的款识也印证猜想——
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
洪熙元年(1425),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
但成祖,也就是朱棣的称呼。
一看就对不上。
假的?
内行人一下就指出了关键——
“遗制”。
说明不是朱棣活着的时候烧的,而是儿子高炽按照他生前的意思,造的一批瓷器,这样和洪熙的年号也就对上了。
真品?
还没完。
bug在于“成祖”,这的确是朱棣的称号,但是在明嘉靖十七年(1538)改的,洪熙元年(1425)时他应该叫“太宗”。
所以正确的款识该是——
“大明洪熙元年太宗遗制”。
害。
峰回路转,到头来还是假货。
古董里的套路,比男人的花花肠子多多了。
小意思。
这瓷瓶只是一道开胃菜。
除了寻瓷,还要鉴墨,一上来就要搞个大新闻——
《清明上河图》。
可能有假!
《清明上河图》在我国古董界的地位,大家应该也都明白。
北宋风俗画的代表,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刻画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风貌,其中包括人物,牲畜,亭台楼阁,车马船只,桥梁,城门……每一项都是研究宋代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2015年9月,《清明上河图》曾在故宫博物院的武英殿开放给公众欣赏。
结果,开展当天就有超过8500人进入武英殿,其中很多人要等上五、六个小时才能和名画近距离接触两分钟。
一句话说,顶级国宝。
然而,就是这幅画,从画作本身,到作画背景,以及成画之后的流传辗转,其中的故事,又超出了一般人想象的精彩。
最简单,画名。
清明,上河,是什么意思?
剧中,许愿说出了大多数人的想法:
清明,指清明节,上河,指上坟。
加起来,就是北宋汴梁市民过清明节时的繁华景象。
然而。
疑点很多——
比如,画的最东边,有农夫在运炭进城。
古人是冬天烧炭取暖,清明节时都快到夏天,为何还有运炭之人?
比如途中有家酒坊广告牌上写的是“新酒”。
清明时节,粮食尚未成熟,哪来新酒。
疑点还有——
宋代没有温室大棚,清明节哪里吃得上西瓜。
因此。
经过画中信息考证,《清明上河图》画的可能是秋天的景色,而非晚春的清明节。
那清明节上坟一说,不攻自破。
那清明上河是什么意思?
清明,是指代“盛世清明”之意,是画家在吹捧宋徽宗的统治。
上河,则是一个特称——
在宋代专门指代“汴河”。
清明上河图,描绘宋徽宗治下汴河两岸的繁盛景象的画作。
至此,题解。
这种解题的过程,就是《鉴墨寻瓷》能让每一个文化爱好者感受到的刺激。
小说作者马伯庸曾在采访中解释过信息来源——
知网上的论文干货比较多,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通过论文找到作者的联系方式,主动套近乎,然后再问他:我有个疑问,能不能告诉我。时间长了,听得多了,我就不知不觉积了一肚子故事。
《古董局中局》虽然是个小说,但里面的很多细节都是真的,不是纯靠脑补瞎编的。我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去潘家园找人聊天,听了很多真真假假的东西,鉴定古董的细节,古董圈子里设的骗人的圈套,包括盗墓的规矩,特别有趣。
一本小说,一部剧,没法去鉴定国宝的真伪。
但仅仅是把它的传奇、争议、研究呈现出,就足已使爱好者激动万分。
而关于《清明上河图》,剧中还给了更多有意思的“奇怪知识”。
比如,画作可能被人为裁剪,明代李东阳持有时的版本有7米多长,和如今的版本5.28米存在尺寸差距。
比如,宋代宫廷画作多以并丝绢,然而由于张择端作画时声名不显,因此原版《清明上河图》为单丝绢。
再比如,传说中的徽宗绝押。
别小看这个符号。
它意思是:天下一人。
简直霸气外露。
加上一旁的双龙小印,就是宋徽宗赵佶特有的题跋。
更厉害的,是剧中呈现出的,古人对《清明上河图》真伪版本的鉴别。
故事出自《寒花庵随笔》《消夏闲记》《缺名笔记》。
明代奸臣严世蕃从都御史王忬手中强取《清明上河图》后,让手下辨别真伪。
为了骗过严世蕃,王忬伪造的画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结果还是让人发现了破绽。
破绽在哪?
赌坊,四人聚赌。
桌面有骰子六颗,其中五枚六点朝上,剩下一个还在转。
不出意外,赌客们的嘴型,应该是在喊六。
宋代汴梁口音,六,为撮口音,嘴巴会卷成圆形。
然而王忬交出的画作中,赌徒的嘴型为张口,用的是闽音。
由此推断,此作为赝品。
和今天我们理解的冒牌、假货不同。
出售赝品和仿制品合法合理。
把它当真货卖才违法。
于是,侥幸和贪婪的心理相互挑逗,搅乱了人心,也有人为此家破人亡。
第一部里,许愿成功追回佛头,帮助祖辈洗清冤屈,也知道一个叫做老朝奉的神秘人,是国内最大的制假贩假团伙的头目。
第二部,在目睹一起因为贩假导致买主跳楼自*的事件后,不论是为报仇,还是为救更多人,许愿必须要查清老朝奉的真实身份。
《古董局中局》是盗墓题材逆向思维的产物。
犯不着要了老命挖上来,二话不说“上交国家”了。
这回是主动为国打假,为国追宝。
为了追查老朝奉的许愿来到河南,许愿在这里遇见了一个正义的记者钟爱华,两人一同潜入了制假窝点。
发现了很多制假贩假的证据。
结果,被看守发现,一路追*。
许愿被一个与古董行有旧交的神秘女人救下,并得到了一个惊天秘密——
老朝奉就是当年清明上河图的鉴定专家之一,而清明上河图的鉴定,存在猫腻。
甚至,还受教获得了让老朝奉身败名裂的方法。
真是天助许愿。
许愿和钟爱华一商量,决定写文章登报,把此事公开,引出官方重视,让老朝奉身败名裂。
打住。
从这看,不过是一次正常的冒险经历,历经磨难得到方法的打怪套路。
但,所谓的局中局就是。
套路,往往深不见底。
如果一个人陷入了执念,碰上玩弄人心的高手,九死一生。
甚至当许愿站上舞台,亲自出手鉴定清明上河图真伪的时候。
他的判断,都还在对手的算计之中。
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还是声名不显,因此,采用的是单丝绢,故宫版本也是如此。
而许愿历经千辛万苦,得到的可以证明真伪的真品残片,却是并丝绢。
如果他说出,故宫版为真,那就是违背鉴宝人去伪存真的初心。
如果他说出,故宫版为假,那就是否定自己千辛万苦的努力甚至败坏故宫乃至国家的声誉。
这就是这个布局的厉害之处。
任何一个选项,都要识破各自的迷局。
如鉴宝人与造假者之间的斗争。
明面上是大义,是正道。
然而就像法律所规定的模糊不清。
每一个上当受骗者,除了骗子的圈套,真正起作用的,是人内心的贪婪。
所谓古董,是真是假其实不重要,人信或不信,才是基础。
对此全剧最讽刺的地方出现在第11集。
许愿一行,有家门传承的古董行鉴宝人,在大学里遇到了一个真正做学问的老师。
一个普普通通的生物学博士,凭借业余看书,就能轻松戳穿这些鉴宝人平日里不学无术的真相。
所谓的古董大咖,还不如生物博士的偶尔跨行。
Sir相信这是马伯庸在书中的自黑。
但更愿意相信,这就是现实中的很多乱象下的真相。
这一点上,剧中有一个例子举得恰到好处。
在许愿寻找清明上河图证据路上的关键人物。
气功大师。
80、90年代最火的职业,也是最具有时代感的骗子。
很多当时的报道,至今看来,都让人感觉难以置信。
一个普通人,通过包装宣传,就能骗取财富,攫取亿万身家,成为社会名流。
不仅能实现阶层跨越,甚至扬帆出海,宣言国威。
这就是那个信息闭塞,群魔乱舞的年代,最大的荒诞。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让许愿一行人吃亏认栽,赔了夫人又折兵,甚至不得不签下“卖身契”换取援助。
Sir相信,这可能也在暗示——
古董热。
不过是一波“气功”的后浪。
它利用民众不明觉厉的玄学、传统、传说,以及不切实际的妄想、贪婪、执念。
复制着一个又一个的疯狂,一个又一个的幻灭。
这是在否定古董吗?
不是。
而是掠去那层浮沫,刺破膨胀的骗局,洗刷掉鱼目混珠。
之后留下的古董。
或许真没有多少了。
但它也回归到自己应有的价值。
说到底。
看多了,就会知道再多的古董迷局都会如烟云散去。
洞明透亮的心地。
才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