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寮→茶馆→茶居→茶楼,广州人饮早茶那些习惯与讲究

茶寮→茶馆→茶居→茶楼,广州人饮早茶那些习惯与讲究

首页休闲益智妙奇旅行更新时间:2024-04-25

在广州,饮早茶作为一种民间饮食风俗,可谓历史悠久。

广州人饮早茶,有的是当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还有一些人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他们一般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请饮早茶”也是广州人一种社交方式。

这几个月来,由于疫情影响,广州的餐饮业很长一段时间暂停了堂食,相信习惯了饮早茶的老广们早已坐不住脚。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广州饮早茶的历史,翻翻微博网友@广州的历史脉络 精心搜罗的旧照片,可能你的爷爷奶奶以前就是这样饮早茶的!

广州茶楼历史

广州饮茶的习惯十分悠久。据记载,桨栏路原茶楼同业公会会址内,存放有一块樟木木刻牌匾,上刻“成珠楼”,下刻“乾隆十年”(1745),这一实物说明成珠楼是至今尚存的广州最老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的场所,经历了茶寮、茶馆(二厘馆)、茶居、茶楼的变化,从茶寮到茶楼是一个逐步交错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某个时期内,前者慢慢衰退,后者逐步取而代之。

茶寮是一般劳苦大众的饮茶和休息的场所,环境设施非常简陋,甚至还是一种兼营的性质。清人徐珂《清裨类钞》中有所描述:“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店家为改善经营,提高知名度,适应社会的需要,便设立了广州最初的专业茶馆即“二厘馆”。

民国初年,广州早点摊上吃饭的人们。(资料图)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广州的“二厘馆”遍布大街小巷。所谓“二厘馆”,是指当时在肉菜市场开始的简陋的茶馆,方便劳苦大众休息交流的地方,茶价只收二厘,固有其名。

当时每毫钱等于七十二厘,这样的消费属于非常低档。民谣曰:“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不花假。”意思是说,只花二厘茶钱就能有茶水伴糕点,还能吃饱肚子,相当划算。

传统的“二厘馆”最显著的特色有两个,其一是依赖与之相应的环境,像街市、鱼栏、果栏、码头等,主要是方便劳苦大众。食物多选一些能“顶肚”的,“二厘馆”发展到后期,茶点多是些大松糕、盅头饭,就是糯米鸡也是半斤饭一只,一切以能裹腹为前提;“二厘馆”多在街边巷口开档,上用树皮做顶,中用竹木搭建,下摆几张木台木凳,旁边生个炉子,炉上放一煲白粥、一锅油老板兼伙计就站着搓捏面粉,或将面切成面条,下到油锅做成“油炸鬼”(油条),同时,还卖些芋头糕、松糕、钵仔糕之类。

茶价二厘,由于“一盅两件”对填饱肚子干粗话的劳苦大众来说颇是实惠,自然“二厘馆”就成为肩挑负贩者歇脚的地方,也是街坊群众聊天叙话的好去处。

“二厘馆”最著名的,就是“一盅两件”。

所谓“一盅”,指的就是以石湾产的大耳粗嘴绿釉鹌鹑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些粗枝大叶,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冲洗肠胃而已;而所谓“两件”,则是多供应以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芽菜粉、大包等价廉物美的茶点,以摆台形式,由客人自选取食,不用点叫,食毕结帐。

后来,对有身份的人士,上层士绅,有地位的商人和自由职业者而言,光顾“二厘馆”有失体面,有失茶道之雅,他们不愿意去,他们需要有能确定自己身份地位,能互相交流的休闲场所,就这样,“茶居”就应运而生,时间约是在清光绪年间。

茶居与“二厘馆”的服务对象不同,茶居所追求的雅静,与之后的茶楼较为相似。陶陶居、天然居、陆羽居、惠如楼等高档的茶楼,这茶楼因多有一个“居”字,所以广州又把茶楼叫做“茶居”。

名人墨客与广州的茶楼

广州的茶楼,雅俗相宜,来广州旅行的人,几乎没有不上茶楼的。一些社会名流、名人墨客,对广州上茶楼饮茶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名人来广州饮茶历史,追溯到清代,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时,曾经常到陶陶居品茗,还应老板之请即兴题写了“陶陶居”三字,现在陶陶居的招牌,就是康有为的墨宝。

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偕同许寿裳、许广平到北园、陆园、妙奇香等茶楼作座上客。鲁迅先生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郭沫若也是广州的老茶客,当年他在广州三个极富园林特色的酒家饮宴之余,都留下了诗句。在泮溪酒家,他诗曰:“盘中粒粒皆辛苦,槛外亭亭入画图,齐国易牙当稽颡,随园食谱待耙疏。隔窗堆就南天雪,入齿回轮北地酥,声色味香都具备,得来真个费工夫”。

在南园酒家,他赞曰:“此是工人天外天,解衣磅薄坐高轩,层楼重阁怡宫殿,雄辩高谈满四筵,万盏岩茶千盏酒,三时便饭四时鲜,外来旅客咸瞠目,始信中华是乐园。”

郭沫若对北园情有独钟,每次外事出访途经广州,都一定要到北园饮早茶。他在北园即席挥毫:“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茅盾、老舍也题诗赞美广州茶楼。大师刘海粟87岁时,曾到北园宴饮,对其茶点菜式大加赞赏,即席书写“其味无穷”四字相赠,此四字刻在北园门前之墙壁上。

北园酒家

北园酒家

北园酒家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因地处羊城北郊,毗邻白云山麓,树木茂盛,环境清静,更有小河从前面流过,故有山前酒家、水尾茶寮之称,是广州最早的园林酒家,以烹制正宗粤菜著名。1958年酒家更新扩建,由广州著名园林建筑师莫伯治设计,其建筑风格类似西关大屋,朱光市长为其题字“北园”。从此,北园与泮溪、南园一道,并称为广州三大园林酒家。

北园酒家

北园酒家,古色古香、典雅简朴,鱼池石山、彩桥连接、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奇花异草,使人恍如到了一个古代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庭园。“食饭去北园,饮茶到泮溪”成为一代老广的流行语。

广州酒家

广州酒家

上世纪40年代广州酒家门面

广州酒家原地是西关文昌庙和洪圣庙,1921年开筑马路时两庙被拆除,商人陈星海与余汉谋及其弟集股在此开办了西南酒家,这就是广州酒家的前身。西南酒家聘请了当时有“南国厨王”之称的钟权大师掌厨。

广州酒家内景

抗日战争爆发,西南酒家被毁,1939年重新开业后改名“广州酒家”。解放前夕,老板迁往香港,由蔡炜汉重新招股复业。1956年,广州第一届名菜美点展览就在广州酒家举行,“食在广州第一家”的美誉自此名传中外。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坐落在城西,相连风光旖旎的荔湾湖公园,是1000多年前南汉王刘鋹的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也是昔日的“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

1947年,粤人李文伦在这片“古之花坞”上创办了一家充满乡野风情的小酒家。当时,附近有5条小溪,其中一条叫“泮溪”,故此,小酒家也以“泮溪”命名。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作为广州目前三大园林酒家之首,其名菜有八宝冬瓜盅、园林香液鸡、七彩拼盘等,著名的点心有绿茵白兔饺、蜂巢芋角、泮塘马蹄糕、脆皮三色卷等。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有40种菜式和点心在全国、省、市烹饪比赛中获奖。1996年泮溪酒家被授于“中华老字号”;1997年泮溪酒家被评定为国家级特级酒家;1998年泮溪酒家被誉为广州市著名商标。

莲香楼

图中最高一根横梁上写着“广州莲香老饼家著名月饼礼饼”字样的这幢房子,是上世纪30年代初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的莲香楼老店。

莲香楼创建于1889年。早期是广州城西关专营糕点美食的“连香糕酥馆”。

一天,有着精湛工艺的老制饼师傅陈清俭喝着用莲子煲的糖水时突发灵感:用莲子来制作饼点馅料。经过实验,陈师傅制造出幼滑清香、独树一帜的莲蓉馅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州名“茶楼王”谭新义先生收购了“连香楼糕酥馆”,取名为“连香大茶楼”。

连香楼的莲蓉月饼有口皆碑。宣统二年,一位名叫陈如岳的翰林学士,有感于莲蓉独特的风味,提议给莲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众人一致赞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现高悬于楼前的“莲香楼”三个大字即是他的手迹)。

百年来,莲香楼制作的莲蓉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被誉为“莲蓉第一家”。

民初时莲香楼的*、司理合影。前排中是当时广州“茶楼王”谭新义。

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关第十甫的莲香楼

陶陶居

陶陶居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由黄澄波创建于1880年(清光绪6年),陶陶居拥有的高雅格局,跟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使该茶楼在广州茶楼中拥有殿堂级的地位,历年来均是各方的文人雅士乐于聚首的地方。

陶陶居原名葡萄居,后由广东巨商谭杰南(另一说法是一位陈姓的商人)购入后改名,取其“乐也陶陶”之意。

关于在茶楼大堂上耀眼的牌匾上“陶陶居”的命题,传说是清末文人康有为的手笔,有说康有为到广州讲学时,是该茶楼的常客,因而为茶楼题字;亦有说这三个字是康有为为替爱妾“陶陶”居所题的字,后才落入茶楼老板手中。

在未成为茶楼前,陶陶居原址是西关一位大户大家的书院。陶陶居由黄澄波自理的时期,主要经营姑苏清茶和细致点心为主。

清末民初,陶陶居借着康有为的名气,再加上店内清雅的装修格局,在民国初期各方文人雅士聚会之地。但后来因经营不善,后继无人,曾经在1927年(民国16年)因巨债而*。直至1933年(民国22年)重开。

民国时陶陶居点心制作手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陶居从公私合营企业过渡到国有企业。现在陶陶居亦被国家贸易部颁发“中华老字号”、“国家特级酒家”等称号。2005年6月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祥珍楼

百年老字号茶楼——“祥珍楼”,位于中山七路36号(西门口旧当铺宝生大押旁边),创建于清光绪年间。该茶楼开设茶市、饭店,经营礼饼、月饼,又摆设象棋局吸引棋迷。民国时期,广州象棋的“四大天王”黄松轩、李庆全、卢辉、冯敬旭均在此饮茶下棋而成名。后因中山七路的扩宽而被拆。

成珠酒家

提到广州老字号,必然绕不过成珠酒家。成珠酒家是广州开业最早、时间最长的老字号茶楼,史载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开始营业,已有250多年历史。

它诞生于1746年,由一家称作“成珠馆”的简易平房发展而来。成珠酒家曾用过城珠馆、成珠饼家、成珠楼等名称,其中以成珠楼最为著名。

1858年,成珠楼创制出“小凤饼”,因形似小鸡而被称为“鸡仔饼”。1914年,鸡仔饼注册登记,专利销售,驰名省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广播电台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宣传:“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

鸡仔饼配方保密了100年,直至1959年才公开。如今,虽然各地的其他酒家也有生产鸡仔饼,不过人们依然把成珠楼小凤饼看作是正宗的鸡仔饼。

只可惜,风行一时的成珠楼,从1996年开始,生意开始走下坡路;由于背负多重债务,无力偿还,成珠楼终于在2000年9月关门停业。2002年,成珠楼的物业被法院拍卖。

南华西路东江鸿星海鲜酒家,原成珠楼旧址(2002年拍摄)

西如茶楼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关闹市第十甫有家西如茶楼(现十甫路新华书店址),为当时的“茶楼王”谭新义所经营。

西如茶楼有三层,地下经营饼食,楼上茶座,基本上照搬惠如楼的办法(当时谭已拥有惠如楼、太如楼等数家字号),且标新立异,深得茶客称赞。可惜毁于战火,后来重修由河南成珠茶楼接办,无奈业绩平平,不久即歇业,改为书店。

惠如楼

右边绿色牌匾者为上世纪30年代的惠如楼

惠如楼由陈惠如创办(后来被谭新义收购),光绪元年(1875年)开业,位于原广州市中山五路117号,以经营广东传统风味的清茶细点为特色,是广州市著名百年老字号,也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茶楼之一,以传统粤菜、精美点心、龙凤礼饼驰名。

50年代后几经扩建,其主要名菜“百花鲜竹盒”、“惠如一品素”、“如意香汁鸡”、“荷香蒸乳鸽”、“脯鱼干蒸烧卖”等。1995年3月因地铁建设需要,搬迁至三元里广花路212号。

茶楼的招牌大都采用红底金字或黑字,以取其吉利兴旺之意,但悬挂在惠如楼门前近7米高的招牌则与众不同,是黑底金字。何故?原来惠如楼开业不久,不巧遇到同治皇帝驾崩,由于国丧,招牌不能挂红,因此把招牌改为黑底金字,一直沿用至1987年的装修前。

三如大酒楼

位于南华中路425号的三如大酒楼,原名三如酒家、三如茶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广州曾拥有很多上百年历史的餐饮老字号,惠如楼、成珠楼、祥珍楼、三如楼,九如楼、多如楼、太如楼……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三如茶楼被日军占用,改做豆腐作坊。战后茶楼复业,并易名为三如酒家。到解放前夕,“三如”仍是“河南”最大的一家茶楼酒家。

解放后,三如酒家被卖给人民政府,店主迁居香港。1998年12月9日,“三如”出租给南海城,易名为三如南海城海鲜酒家,结合现代与传统的方式经营。几经浮沉,三如楼原址已成今日的金坤酒店。

大三元酒家

大三元酒家位于长堤大马路,据传始创于民国5年(1916),大三元酒家的名称来历有此一说: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可谓十分贴切。

大三元酒家位于长堤大马路 260号,创建于1919 年,在20年代,与南园、西园、文园合称广州四大酒家,并位居榜首。在华侨中有“住在广泰来(旅店),食在大三元(酒家)”之说。不但在广州名气大,而且在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誉。

大三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与港商合作,也曾风光一时。但是随着90年代长堤失去往日“商业天堂”地位,加上人口外迁和缺乏停车场等原因,酒家收入相应减少,更无力进行新的投入。1999年“大三元”改为以快餐为主,在2000年4月因为拖欠房租被迫关闭。

大三元酒家楼房年久失修,部分楼体被鉴定为严损房并于2005年4月予以拆除。

……

不少广州的老字号茶楼已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消失,然而饮茶的习惯始终得以传承。待疫情过后,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一起相约茶楼,大快朵颐吧!

部分旧照提供者:

微博网友

@广州的历史脉络

图文整理:

黄梓南

文字参考:

·广州老字号茶楼的历史,存世已越来越少

·《广州文史》-广州老字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