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留白”术,火热三点半……好的教育给孩子一个有趣的灵魂

智慧“留白”术,火热三点半……好的教育给孩子一个有趣的灵魂

首页休闲益智魔性切割机更新时间:2024-06-05

“如果刷题是学生唯一要做的事情,他将看不见这个世界可爱的东西。”

当全社会的理性系统越来越强大,“蓬勃的情感”仿佛丢失了——

“高孤独”“社交恐惧”冲上网络议题的高频词,情感淡漠成为一代青年的新特征,“丧文化”“废心理”校园弥散,公共精神、社会责任、生命意义感日益稀缺。

那些怦然心动的好奇,出于本心的热爱,少年心中的火,眼里的光,哪儿去了?

一百年前,教育的先行者张伯苓就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半,学校必须空校。

所有学生必须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去研究生物、史地、消费合作,去出版各类刊物,去排演戏剧……

在张伯苓看来,青年学生不仅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要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教育本该让灵魂有趣。

一百年后,在同龄人为“一分干掉千人”拼命刷题的时候,张伯苓的育人精髓依然在他缔造的重庆南开中学延续。秉承伯苓公,校长田祥平希望今日的南开学子:

“心中有诗意,眼中有远方。”

让每个人谱写自己的“时间简史”,日月更迭间,因无穷的选择生长出无穷的可能。

岁末,南开管乐团cosplay《星球大战》,南开学生用燃烧不完的热情去玩。这并不妨碍他们冷静严谨地格物致知,成就非凡。

守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守护孩子平和与快乐,田祥平将老南开的精神内核延续至今,他觉得:“如果刷题是学生唯一要做的事情,他将看不见这个世界可爱的东西。孩子们还应该看见自我,收获健康和快乐,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远。”

拿出正式行课的时段上选修课,在必修框架中做选项教学。教育就是要留白,去发现自己,发现世界。

在教室可以开飞机吗?可以。

在《模拟飞行》课上,学生们像飞行员一般坐在模拟飞行器上,老师指导他们怎么起飞、怎么不偏离航线、怎么降落。这门课像游戏一样让学生兴趣盎然,自发地去破解飞行中遭遇的物理、地理迷题。

可以在课堂学木作吗?可以。

在《仿真设计与实务》教室里,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中式手作工具一应俱全,学生和老师仿佛匠人般,一起凝神琢磨木作,在虚拟构思与真实作品碰撞中迸发出创意的火苗,探寻生活审美之上的火焰。

“在高中,开飞机,学木工有什么用,又不考!”对于这样的质疑,分管学生工作的张莉花副校长说,“无用就是真正的用。我们是为未来在做准备。当我们为学生撩开一个探究生活乐趣,或者了解未来职业的小小通道时,它的作用和价值就是唤醒。读高中,不仅仅是去灌输,还要唤醒。我觉得选修课事实上就是起到了唤醒的作用。”

从孔孟之道与老庄思想到绘画雕塑与书法艺术,从古典文学到古代科技文化,人工智能、无线电通信、美食烹饪、模拟飞行、心灵魔法……这样的课程总被学生“秒选”。

至今,南开公能课程体系已开设出 180 余门校本选修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出 40 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还在因学生需求而生长。

“当注意到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获取幸福的能力。”田祥平这么认为,所以他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一个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

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支撑孩子自己去思考和探索,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更能触发自我认知的觉醒,去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唤醒内在生命的好奇与热情,发现有趣的自己,这是孩子获取幸福能力的基础。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见过在操场上一边做课间操一边背诵《观沧海》的吗?

近几年,南开的课间操燃遍国内外,视频在人民网、央视网等各大微博平台累计超过5千万次播放。操场上,千余名学生,一边唱着古诗,一边跳课间操,魔性十足。让体育活动燃起来,拆魔盒一般的课间操成为学生每天的期待。

不只有古诗版课间操,藏族舞、蒙古族舞、骑马舞、踢踏舞,不同形式的课间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变化。相对来说,高中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大,有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存在应付心理。对此,南开设计了特色课间操活动,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流行元素融入进来。

负责创编南开课间操,多次获奖的赵利老师分享时却云淡风轻:“课间操是校园生活的一份真实经历,而我们只是尝试赋予学生肢体动作于文化内涵,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让学生尝试用动作去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文化体验。”

是啊,未来到底想做什么?这个少年维特的烦恼,往往时光才会给出答案。既然不确定,那就都去试试,好奇会逐渐变成了一个去探索的动力。

今年被斯坦福和牛津双录取的谢周铧说,南开让他可以看到每一种可能。

想当老师,他就在“太空城市社”试着开设选修课。在高二成为社长后,他设计了一张选修课程表,不仅囊括了宇宙背景下的物理知识、航天航空轨道设计,还包括学科综合课程,比如怎么将太空城市中的经济体单独进行研究,如何“出台”更合理的货币政策等等。

听说艺术也很有趣!那就拿起相机,当一次导演,他和同学一起,拍摄了一个看似粗糙随意,实则用心有趣的MV。或者放下相机,在学校健美操比赛上跳改编的“新宝岛”,又或者参加雷雨话剧节……

在这些看似随意的试探中,心灵在碰撞中迸发出火花,看到更灿烂、丰富的世界,解锁自己的好奇与热情。

明朝那个至情至性的有趣老头张岱说: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有一种爱好,是人一生最大的幸福。情感趣味是人的情感反应和认同的模式,柏拉图称之为“心灵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情感反应模式”,透过情趣可以窥见人的生命意趣、生命状态。

“花、我、生命,这之间到底是怎样的轨迹和距离?”

采撷落英,用中式花艺书写自然的起承,师生在草木里体验生命诗性的轨迹。在南开津南村铸陶斋花道教室,南开学子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花艺美学项目——“不落”(Bloom)。从初生的萌芽,到凋零蛰伏,孕育新生命,“南枝探”“三春暮”“星河”“落霞”“空翠”“苍山”……花艺作品以“不落”之影展现落英新的可能性。生命的各个阶段,体现在这来去几米中。用繁花、枝条、果实,传习中式美学,礼赞自然芳华。

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让少年看得见美好,会怦然动心,更要让少年把转瞬即逝的好奇沉淀为爱好,这才是滋养一生的幸福力。在田祥平看来,“要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便是要他们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五育并进,陶冶心性。中阮、管乐、皮具制作、扎染、剪纸、篮球、网球、棒球、跆拳道……田祥平在南开“公能”课程体系创新里,将音乐、体育、美术纳入艺术必修课,实行走班选项教学,提供数十个选项模块供学生选择。

艺术选项会改变什么?

他举例,如果选了中阮,三年都学这一项,三年下来就比较熟练了。这样的陶冶能使学生浸润在技能背后的文化里,对艺术的领悟和表达会沉淀下来,变化为爱好,伴随一生,成为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

在津南村民乐教室里,民乐老师钱静代表南开民乐团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架大型马林巴高(一种打击乐器),这是2011级校友范玥灿以前在民乐团使用过的乐器。范玥灿在初一时加入南开民乐团虽然后来,他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了金融,但是在南开民乐团的六年时光,击缶拨弦,清音涤心,民乐已然深入他性灵深处。也正是在钱老师的鼓励下,范玥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转轴拨弦间,便如春雨浸润滋养学生成长。

室中雅乐,清音养德。在与钱老师的对话中,我能感受清瘦的她沉蕴的大气。她告诉我,范玥灿才到异乡,其实很孤独,是带去的马林巴高陪伴他度过最初的愁绪。

而另一位到西雅图读书的同学,初始,也不知道怎么去交流。有一次,社区和学校联合搞了一次演出,他去表演了中阮。音乐超越了语言,有同学主动和他聊天,他的老师也向他请教中阮,拜他为师。兴趣激发共情,打破了社交的障壁。

马斯洛研究人类潜能时发现,快乐、好奇会激发自现者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发自人格本身的、展现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倾向、态度,不受压抑、比较放松、不怕嘲笑地表达,自然、幽默,不受陈规和前见的束缚。求学最大的幸福,便是发现性灵深处真正热爱的梦想。

南开中学团委*于子超告诉我,“三点半,操场见”的传统,在南开学生里传承了80余年。

行走在津南村,时空错落,仿佛穿越80多年光阴,回到那一个个热火朝天的“三点半”:

自发结社、演出、办壁报,更兴办各种研究会。合唱团、话剧团、文学社、业余无线电协会、北极社、晨钟社、航模组……消费合作研究会、生物学会、算学研究会、史地研究会……

这是当时的南开学子对“独立之思考,及自由之精神”的坚持,这些活动也培养起学生的“乐群”意识、做事能力与服务精神。

高贵其气质,无限期可能。80多年后,“公能”精神依旧。

于子超说:“南开现在有40个社团,每年9月社团招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团活动里找到自己那片自由澄净的天空。有侧重学术性《不已报》社、化学社、地理社;有侧重艺术性的兰臻话剧社、汉服社、民乐社、MIDI音乐原创社、CAN设计社;有未来科技的太空城市社、人工智能社;有好奇萌动的魔方社、侦探推理社;有秉承爱群服务传统的爱心青年志愿者协会,也有青春跳跃的棒球社、军事社等等。”

在和于子超的对话中,我仿佛看见青春恣肆绽放的每一种可能。

当很多人进入高三,一天都在埋头做题时,南开的学子们还能够全力以赴地组织班级排球比赛。下午两节课后,大家可以自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

推开科技馆的一扇扇门,或是走进模拟联合国社探索世界秩序,体验巅峰舌战,运筹帷幄。或是进入推理社的逻辑世界,打开福尔摩斯的探案薄,深究每一条线索……

南开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陶冶学生心灵,培养高雅情趣。当这些用心设计的活动,镶嵌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最终会在时光里渐渐凝固成为师生美好的共同记忆。“春风里”美育系列讲座,自画衫创作展示、管乐迎新快闪艺术等等主题活动已经成为南开学子的集体记忆。

经济学家吴敬琏回忆起在重庆南开中学求学的经历,目光恍若少年般温暖,“对我影响最大的学校是南开,南开是培养'精神贵族’的学校。”为学子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一群少年有足够的舞台去展示他们内心最丰富、广阔的世界。自信,自爱,恣意生长。

真正的独立,是在孩子背对成人,走向同伴的那一刻开始的。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愉悦他人,与他人合作,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他人,往往是影响人生幸福的程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OECD(经合组织)将社会情感能力定义为,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应对意想不到的情形、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多重任务,获取更大程度的幸福,在同伴世界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长,我们需要正视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

2020年,一群来自南开的中学生一起分析、构想、设计、表达、沟通、协同……在24小时内,设计构建一座太空城市。

这是南开学子又一次在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中国区决赛获得团队冠亚军。这项起源于美国童子军,由一群美国航天航空领域的专家、工程师和宇航员发起的比赛,任务是要建设一座太空城市。知识涉及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自动化、材料、医学、能源、商业等多类学科。完成这项挑战,除了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需要的是情感感染的领导力、沟通能力、组织协作能力。

作为一项团体赛,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既需要优秀的个人实力,也需要团队协同配合。队员李昀哲回顾:“本次比赛,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陌生人的交流还是在专业知识方面,都让我收获和学习了很多。队友们从最开始与其他队伍的交流,到后来提出突发事件解决方案,都充当了关键角色。”

“凌晨一点发现设计缺陷、主设计师缺席的情况下冒险做出更改决定、召集刚刚休息的队友连夜返工,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虽然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迷茫,但也让我以后在遇到突发问题时更具经验。比赛的胜利带给我对团队力量的新认识:队员们在已经长时间工作后又在凌晨被叫醒,仍高效率地完成工作,甚至彻夜未眠……这些团结一心不畏艰险的付出都是获得冠军的重要基石。比冠军收获更多的,是难得的成长经历和队友之间的友谊。”

包括太空城市社在内,南开的40个社团,都是学生自主管理的,甚至根据需求学生在已有的社团外,申请,考核通过,便可以成立自己需要的新社团,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从旁指导。

申请成立社团的过程,就是对社会情感能力的锻炼。比如南开的街舞社,因为街舞比较危险,在成团活动之前必须考虑好问题解决预案,并且付诸行动。现在这个街舞社团在学校比较有名了。社团活动就相当于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如何沟通表达说服他人,如何分工组织协调,促成项目实现,都需要在行动中不断磨砺。

而这样的组织力与行动力是可以传承的。南开的社团有元老制,老社长有一票否决权。已经升入大学的老社长往往还在关注支持学校社团的发展。为此,南开学生专门做了《薪火集》,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他们的经验以及现在的学术资源。

波依尔(E.L.Boyer)认为,孩子是从家庭开始认识自己是种种集体(家庭、社区、学校、国家、地球社会)的一员。他们很快会有时空意识,会对美好的事物作出反应,逐步地学习食物从哪里来,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联,进一步成熟之后会制作并使用工具,自然也会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目的。

学校的附近有什么?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渝水汤汤,千古风云湮没在老街遮天蔽日的黄葛树里。两江交汇的江城,纳百川的襟怀和执守麻辣的倔强交融共生的。

第三场所(The third place)

不大的书店、小卖部、文具店、小面馆、筒子楼下的坝坝、巷巷……都是逮猫儿、弹珠子的所在。这些分布在学校和家之间的第三空间制造了我们与他人相遇的可能,在闲散的交流对话中熟识对方,了解彼此,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情感连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前往更远的地方,我们也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里。随之,与真实世界越来越疏离,这样的“附近”正在消失,向往远方的我们对身边的一切越来越忽视,越来越无视。

“孩子对家乡的爱,往往从一碗小面开始。”田祥平阐释,家国情感的唤醒是“从个体爱班级、爱校、爱社会等细节开始呈现,贯通个体-家庭-集体-国家,遵循由小到大、形式多样的传导路径,把身边自发的细节转化为爱国的自觉。”

当孩子换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所身处的地方,会重新发现并珍视那些熟视无睹的人文、地理与历史传统,与周遭的人、物理环境产生情感联结,对家园、乡土的情感记忆与归属感会被自然唤醒。有根,便有行走天下的底气。

“走!去花溪河上地理课!”南开教师王家胜以学生熟悉的河流地貌等乡土地理作为案例,与学生一同探索家乡,联通学科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通过野外或运用视频、图像观察,识别 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去花溪河上地理课!”

历史教研组郑大治、杨立两位老师带领学生访古老遗迹,寻巴渝文化。参访后,学生还做了文物拓片。有学生写到“将润湿的宣纸铺在汉砖上,奇妙的纹路清晰地显现出来。我好像触摸到刻在汉砖上的一点一滴积淀的历史,自然地就与那遥远的时代产生了共鸣”。

“看似抽象的家国情结要转化为鲜活的细节,转化为日常的生活习惯,渗入学生骨血。”田祥平说,“孩子们对祖国真挚的情感往往是由小事激发的。”以“公能”立校,南开一直秉持“大格局、小教育”。

家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血脉里魂牵梦萦的乡愁,不过是从乡土中滋生蔓延出的家国情愫。

2020年11月,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上,在一众专业领域里有很深建树的校长学者当中却出现了一个年少的身影,她侃侃而谈,与众人探讨“财富增加,社会发展,人的幸福是否与地球环境背道而驰”,语调平和却从容地与众探讨这样的跨文化全球议题。

她,是来自南开中学的学生付鑫雨。本来演讲邀请的是田祥平,他却推荐了这位学生去。这并非傲慢,他给组委会力陈了他的理由,今天的中国早已深深融入世界当中,个人的幸福与他的全球胜任力息息相关。青少年是否能够分析地区、全球及跨文化议题;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与世界观;是否能够进行开放、恰当、有效的跨文化互动;是否能够为人类共同的福祉与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十分重要。

重庆南开中学诞生于抵抗外族侵略的隆隆炮火中,因救国而生。老校长张伯苓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的校训。

每年秋季新生入学,田祥平都要给他们做一场演讲,解读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学子第一要能养活自己,第二要能给父母养老,第三要能安顿好世界。“安顿好世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呼应,也是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书生情怀的诠释。

就是在这样的南开,对Life Science(自然科学)好奇和挚爱的付鑫雨,缓缓展开了对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求索。班主任老师帮助她联系到学校的实验室,让她和小伙伴一起在试验、摸索。在班主任的推荐下,付鑫雨加入China HOSA Pioneer Team,前往美国奥兰多交流交流医学、生物学知识。也是老师鼓励她竞选该组织的华西地区负责人,后来,她成功当选了China HOSA Pioneer Team的全国副主席。

融入世界,用全球视野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与世界观。这让付鑫雨收获了许多异国的朋友和有趣的体验。夏威夷学生手工制作的项链,加拿大学生的枫叶钉,除了礼物,异国朋友还和她分享了他们访问重庆的经历,看到轻轨穿楼时的惊讶。她说,“尽管我们对一个词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文化背景,但是南开教会我乐于倾听,去理解,融入这个多元共生的世界。”

持“公能”理念,育世界青年。南开在学校建立模拟联合国社团,培养学生参加美国“哈佛国际青少年领袖模拟G20峰会”,参加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也与德国GBN中学英语教师联合教研,到华盛顿希尔斯高中举办孔子课堂,邀请美国校长来华参加“汉语桥”,让德国老师在南开上地理课……

更多的南开学生在“公能”理念的引领下,探索世界,成为世界青年。他们构建起探知世界区域、文化和全球问题的知识体系,养成在全球环境中负责任的性格和有效参与的技能。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是现代社会关系建立的根本基础。从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才能化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现代社会危机。而在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知识是在每一个人同周围世界的交往之中加以把握的。知识习得是一种“参与沟通”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是形成个体同周围世界互动能力的过程。

先生之风骨,学生之心性。有趣的灵魂才能唤醒有趣的灵魂。学者齐邦媛在她所著的《巨流河》里回忆,“南开的老师,以任何时代标准来看,都是注重性灵启发的有识之士。”这是她人生之初唤醒性灵的美好。

允公允能,先生归来。持守,却不墨守成规,这是“日新月异”的南开基因。

在南开从教近四十年,田祥平始终坚持:“我们的世界就是自己的眼界,世界上有些事物的存在是超出我们认知边界的,要保持探究和好奇心,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

“教育是在为未来培养公民,因此办教育不能过于短视、功利,要坚守理想和情怀,要心无旁骛、平心静气,要走一条传承真善美,把握教育本质规律的必由之路。”

以铸以陶,心中有诗意,眼中有远方。

比起眼前的分数,我们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生出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追求,让他们直面变幻莫测的乌卡时代,在与不确定的碰撞中,迸发出无限可能的火花,解锁发现性灵深处更有趣的自己。


作者 | 龚晓薇

来源 | 本文为新校长杂志2021年5月刊《问世间情为何物》封面报道——重庆市南开中学篇缩减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