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王永祥
古今中外,家庭在社会治理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受到普遍关注。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并强调“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助益作用,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长辈对晚辈、同辈之间、夫妻之间、亲属之间的亲自教诲、直接训示,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对艰涩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在内容上,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通过各种解说,阐释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亲宗族、睦邻里、劝读书、崇勤俭、尚廉洁、话人生、述世势,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作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使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得以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也更容易入脑入心。历史上的很多家训,或长或短、或专或全,不仅对作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波泽后世,是所谓“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故而,在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等方面,成为了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教子》围绕严教和慈爱阐述施教问题,《兄弟》论述兄弟亲情及影响,《治家》讨论家庭管理及注意事项,《风操》谈论士大夫待人接物相关问题,《慕贤》探讨倾慕古今贤才,《勉学》劝勉子弟勤学好问,《名实》提倡为人应德艺周厚、名实相符,《涉务》劝导子弟入世,《省事》告诫子弟谨言慎行,《止足》教导子弟知止知足、不可放纵。此外的其他篇目,则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这些内容大都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训教。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礼仪之邦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赞誉,之所以形成这种氛围也是与传统中国人在家庭范围内推行礼教有关。古代众多的家礼文献,就保存着诸多家庭生活仪式的具体说明和要求。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是夯实人伦亲情。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这也是古人认为家礼“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之深意。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全书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通礼,主要介绍家庭成员每天需要修行的礼仪,由“祠堂”“深衣制度”“居家杂仪”构成。第二部分是冠礼,即成人礼。冠礼是一个人能承担家庭、社会责任,具有一定自主行事能力的象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古人十分重视。对男子而言为“冠”,于女子而言则为“笄”,是故,行冠礼或笄礼都需遵行一定之仪轨。第三是部分昏(婚)礼。古人认为婚礼是人伦之始,是合二姓之好的标志,故对礼数的规定十分周详。第四是部分丧礼,古人强调“慎终”“事死如事生”,朱熹对此规定的十分谨严,共有数十余个环节,各环节又都有具体礼仪要求。第五部分是祭礼,祭祀是“追远”的体现,是感念故人的方式。《家礼》中提到的每一种祭祀形式都包含特定内容和仪式要求。《朱子家礼》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者,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彝伦规范。古人认为,“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强调教家如治国,需宽猛相济。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会自然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就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了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之,痛责之。”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此外,古代家规也会随着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这在名门望族的家规中表现最为突出。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法典范,全规共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为人处世等方面,而核心则是孝义治家。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在这个家规中,诸如“子孙不得从事交结”“须以孝义切切为务”“当以和待乡曲”“不得惑于邪说”等传统社会主流观念比比皆是。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怃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通篇饱含家国情怀,无疑是对主流价值观念的直接标榜。该家规还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直接或间接地借鉴。
【课题: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及其思想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710072)、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文明家庭家风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9YB052)的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