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向我们走来。
千百年来,七夕年年过,牛郎织女的传说处处有,而且,不只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
但这一次不同的是,在郧西这个地方,牛郎织女是以虚拟数字人的方式相会,使得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更加浪漫。
牛郎织女穿越天上与人间,与元宇宙穿越虚拟与现实,高度契合,更让人感觉这个神话故事是关于元宇宙的一个寓言。
进而可以说,正是在牛郎织女这类艺术虚拟的召唤下,才出现了今天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共建元宇宙。
I LOVE YOU
七
夕
节
本文为文学博士、高级记者、博导孙若风在郧西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设计专家论证会上的发言,略有删改。原标题为《神话人物在元宇宙醒来》。
本图由文心一言生成
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数字时代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渠道、新方式——
第一,非遗的历史传播。数字技术是记录、储存、传播的符号体系,作为人类交流的符号和思维的工具,它与历史上种种由数字、文字等等构成的符号,并无本质区别。但是,这又是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结绳纪事,是用于记载历史,大事系大结,小事系小结。伏羲画卦也为的记载历史。早期的“史巫不分”、史官由巫官而来,应该是形成这种“重史”的直接原因,甲骨文占记事直接说明了这一点。数字技术兴起后,在记录手段用于记录历史的文化基因作用下,很快用于历史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应用,重演了结绳记事的一幕,验证了每当新的符号系统出现必然很快用于记载历史的规律。从数字技术刚现出时国家实施的对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到后来智慧化乃至于元宇宙相关技术,每一步都表现出反应快、成效显著的特征。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数字长城已经成为数字文化战略方面最成功的案例。
同样是数字化用于历史传播,这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产品,而且是数字虚拟人,出现在七夕这样传统的节日——这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数字化的牛郎织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的种种优势,比如在保存方面,可以扩大对相关风物、风俗的记录覆盖面,做到立体式搜寻、生态式留存。又比如在传承方面,数字技术不能代替人的传承,但能帮助传承,能让传承人通过这一技术更深、更全面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在前人或师傅口耳相传、手把手教授之外,获得另一个“课堂”、另一个像牛郎织女这样的虚拟数字人的传习。这一技术还为跨时空、跨代传承提供了条件,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了解并习得传统技艺,并可能在综合中实现创新。这次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特别是元宇宙相关技术在非遗保护利用方面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非遗的艺术累积。与重视历史传承相关,中国文化从来讲究文化肌理,喜欢用典、用成语,结合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条件,在古人作品基础上有所增益,“翻唱杨柳枝”。《三国演义》来自《三国志》,中间又经过了三国评书阶段,虽然已经成为读本了,但仍然用“章回小说”方式有意保留评书遗迹,比如“且听下回分解”,用的是“听”而不是“看”。唐代元稹创作了《莺莺传》,到了宋代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莺莺传》话本、《莺莺六幺》杂剧,金代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有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明代有李日华《南调西厢记》、陆采《南西厢》,清代有查继祖《续西厢》杂剧、沈谦《翻西厢》传奇等。直到今日,它仍是影视、戏剧的翻新题材。
就牛郎织女的传说而言,除了干宝《搜神记》,南朝任昉的《述异记》、明代朱明世《牛郎织女传》,还有各地民间口耳相传中,不绝如缕。在戏剧兴起阶段,这个故事有了黄梅戏《天仙配》,接着是电影的介入,不仅扩大了这个传说的影响,而且让黄梅戏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剧种。进入数字时代,特别是迎接元宇宙的时候,我们又看到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走来。
第三,非遗的产业式传承。神话人物从口耳相传到文字、图片、影像、视频,到元宇宙相关的虚拟人和虚拟场景。非遗中神话故事的传播。前不久在德阳石刻公园看到《茧马娶女》的故事,很受触动。这个故事与牛郎织女故事一样,最早都见于东晋干宝的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都出自这里,《董永》、《茧马娶女》也出自这里。中国神话传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藏,由于传统观念对于所谓“怪力乱神”的排斥,神话传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伏羲画卦等少数传说较早进入了文人典籍并成为中华文明元典,实际上,其他很多神话故事都隐藏着中华文化的密码。一个时期以来,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出发,也从原型理论中得到启发,神话传说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并得到开发,特别明显的是,《山经海》等题材在美术界受到追捧。神话传说有突出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虚拟人、虚拟场景、元宇宙等相关技术正是凭借其想象的特征,与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息息相通。进入元宇宙时代,虚拟人与神话人物合体,其带来的美好世界是可以预期的。
从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可以看到,以虚拟数字人、场景为代表的元宇宙技术具有此前各类记录、传播手段无可比拟的禀赋:
一是人物与场景的代入式。元宇宙技术能够综合作用于人的各种器官乃至于神经系统,让人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激发起想象力,调动起情感活动,产生共情共鸣。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正是通过人们熟悉的故事情景将今天的欣赏者、消费者代入想象与现实构成的氛围中,在情景交融的身心体验中,获得娱乐的、审美的享受,并达到中国生活美学、生产美学所追求的境界。
二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式。打通生产与消费,实现主客共享创享,是一个时期以来审美感创造与审美接受的重要特征。数字虚拟人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也是它区别于以往各类机器人的特有的长项。在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有与今人的互动,与今天生产生活的互动。
三是艺术虚构与数字虚拟的互进式。这也是艺术想象与技术想象的相互促进。在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身上,集中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艺术主导形象基础,但离不可技术支撑,而且,新技术的自生长,又为艺术进一步张开想象力的翅膀。艺术与技术就是在这样的相互推拥与激发下创造出了新的产品和服务。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是令人喜爱的。受这个产品的制作经验启发,我认为还可以继续在以下方面努力:
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是文化产品的生命,也是所有虚拟数字人的生命,更何况是艺术类、故事类作品。即便是用于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等各种用途的虚拟数字人,都应该有特色。来自文旅行业的虚拟数字人应该在特色化方面带个头、做个示范。牛郎织女传说很多地方有,“郧西七夕”被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因为它有特色。创作虚拟数字人,要与文艺创作一样深入生活。要想要作品有学沉浸式效果,创作、设计者首先要“沉浸式”地扎入当地的生活,同时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让特色看得见、说得出、体会得到。塑造郧西版的牛郎织女虚拟数字人形象,不仅要采集身着古装的青年男女模样,还要采集古代当地农民的着装。还应该采集有今天有代表性的郧西青年人的形象,他们长得可能与周边地区的人一样,但精神、气质可能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世界本源是“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之气”,“气动谓之风”,所以,后来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牛郎织女数字虚拟人应该有这样的特色,他们说的普通话也不妨带一点郧西方言的口音。特别重要的是,应该有郧西乡土文化的气息。元宇宙里的牛郎织女,在不同场景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但似应看得男耕女织、忠实于爱情的基本特征,而且,不同地方的牛郎织女有不同的个性,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创作、制作者又可以进而将自己的创作个性融入进去。
还要继续加强创意。特色需要创意去发现、呈现。又来自一代又一代当地人的创意。郧西是七夕文化之乡,还是喜鹊之乡,牛郎织女故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比如,有一条历史上从未更名、贯穿东西全境的河流,叫“天河”,走向与银呵惊人相似,县内娘娘山,石公公,石婆婆,金钗石等风物名称与故事高度吻合,至今流传着七月初七葡萄架下听夜话、天河之畔放河灯等风俗。这些发现和表达,都是从前的好创意。仅就创意而言,我们就应该向前人致敬、学习。从2010年开始,郧西县每年举办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今年旅游节以“天上七夕•人间郧西”为主题,突出“绿色低碳、田园生活”,举办七夕国潮音乐节、海誓山盟•浪漫之旅——厦门•郧西新人集体婚礼暨浪漫游、乡村振兴康养行及经贸洽谈会。数字时代,创意的条件、氛围、手段都是过去无法比的,应该比过去有更好的发挥。
要在融合中进一步拓展牛郎织女的舞台。中国神话人物一般是劳动型、生活型的普通人,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更是劳动大众,牛郎织女就是典型,这使得他们不仅对百姓有亲和力,切入今天当地的生产生活、融入相关产业和行业,也具有天然的粘合力。这些年,郧西利用牛郎织女的IP发展旅游业、举办马拉松、举办康养旅游和研学游等等,并为相关行业增势赋能,为发展县域经济出力。目前,文旅产业正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中全面发力,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学文旅融合,势头迅猛,这些融合构成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新“天桥”。要把已经用于智慧文旅、虚拟场景、虚拟人等种种技术,巧妙用于这些场合,让牛郎织女的相会促进更多产业、行业的“相会”。
我们正在与久违的想象力“相会”,进入一个新的故事时代——这是艺术虚拟、数字虚拟与当下生活相互混合、相互增强的时代。通过艺术赋能和科技助力,借助元宇宙这样的“鹊桥“,就能进入故事的圈层,在生活存量中多些审美变量,让平常的日子多点儿滋味,让枯燥的生产过程多点儿艺术调性和趣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