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小米 春天 编辑|小辰
来源|我和刘先生的日常
你好,我是小米团队的春天。
前段时间,我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线下读书会活动。本来参加读书会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整个活动体验也还算舒服。
但参加活动之后,我频繁被推销其他活动,这种感觉让我不舒服。
而喊我去参加活动的小姐姐,是我2021年意外认识的,从我俩相识,她“相见恨晚”,到持续一年多的热情邀请,让我感受到她拓展业务的“努力”和套路。
她的社交方法真的很厉害,短短2次见面,就让我有从陌生人到像知心朋友的感觉。
要不是因为我经常参加活动,也做过销售,对很多转化技巧比较敏感,我可能真的就相信了这是天定的“缘分”。
回顾这一路的经历,我发现其实很多细节都有迹可循,方法也是可以拆解的。
和你拆解其中的套路,并分析我是怎么一步步卸掉防备又识别套路的,或许能给有类似经历的朋友一些提醒。
01咖啡馆门口,“从天而降”的小姐姐
喊我去参加这个活动的小姐姐叫欣欣,我们是2021年2月份认识的。说起我俩的相识过程,也是很奇妙,到现在我都觉得她像是“从天而降”的。
那天下午,我是和朋友一起去咖啡馆谈些事情,结束后朋友先离开了,我出咖啡馆之后,在店门口拍照。
刚拍了2张照片,身边就有一个声音:“小姐姐,你也是来逛咖啡馆的呀”。
我一看,是一位留着披肩发、戴着框架眼镜、个子高高身材略胖的女生。她画着淡妆,端着一杯咖啡,满脸笑意地问我。
我想着我们也不认识呀,就淡淡地回了句:“是啊。”
然后,她很热情地说:“我帮你拍照吧”“我平时也很喜欢逛咖啡馆,前面有一家xx咖啡也是很不错……”
她在我旁边说个不停,还问我做什么工作,我说了自媒体之后。她说:“好巧,我也是做自媒体,现在自由职业……”
她还说自己知道很多上海的咖啡馆和美食店,可以分享给我,要和我互换微信。
通过简短的聊天,我了解到,欣欣是80后,上海本地人。平时很喜欢咖啡、美食、交朋友。之前做过新媒体编辑相关的工作,现在是自由职业。
其实,我是一个慢热的人,防备心也挺强,一般不轻易添加别人微信。
这次主要是因为,她一直在旁边说,看模样也很有亲和力。我就想知道她要干嘛,另外我也有私心的一方面:平时写文章,需要收集素材。
于是,好奇心驱使下,我同意了添加微信。
和欣欣道别后,我第一反应:这不会是个微商吧。
然后我翻看了欣欣的朋友圈,看到的基本都是打卡咖啡馆,做好吃的,还有读书分享之类的内容。
看着像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精致小姐姐,看完朋友圈,我打消了她是微商的想法。
现在想想,她这种破冰的方式,也是一种套路: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比如咖啡馆/书店/餐厅等等,类似的放松场景下,以帮拍照/给分享之类的小动作,来让人有种遇到志同道合伙伴的感觉。
同时,日常朋友圈运营上,她打造了热爱生活人设:美食、咖啡、书、平时经常参加的活动(比如运动就是很好的形式)。
在这样打招呼认识和朋友圈中,让我对这个人有了初步不会反感的印象。
02小姐姐“相见恨晚”
关心我 约我出去玩
在“成功”破冰之后,欣欣就通过平时互动、表达关心的方式来不断拉近我们的关系,打消我的顾虑。
接下来和你分享她是怎么一步步让我卸下防备的。
认识的当天晚上,欣欣发微信说很开心认识我,感觉我俩很有缘。还给我分享了好几家咖啡馆和餐厅,说有时间我们可以一起约咖啡。
从那之后,她就经常给我朋友圈点赞,也时常会给我分享她拍的好看图片、告诉我去了哪家咖啡馆或者餐厅,时不时找我聊几句,过节还会发祝福消息。
有一次,我凌晨发了个朋友圈,她第二天就发信息问我怎么睡那么晚,提醒我要注意休息。
她经常让我感受到被关心,好像我们是认识了很久、很熟悉的朋友。
于是,去年(2021年)6月的一个周末,在她的提议下,我们约了一次见面:一起去逛了咖啡馆,还去吃了顿好吃的日料。(费用我俩AA的)
聊天过程中,我无意中说起自己来上海没多久,对上海不熟。欣欣说她经常出去玩,让我有时间想出去就约她。
我说我老家是山东xx地的,她说她有个朋友也是那里的,朋友还给她寄过xx(我们老家当地的特产)。
那次她还告诉我,她很多朋友都是出去逛咖啡馆和参加活动认识的,还邀请我有时间去她工作室玩,让我去找她喝咖啡,甚至她还给我分享了自己的恋爱经历。
见面后,我想她可能就是这种“自来熟”的性格吧,平时的关心 这次见面的轻松,这样递进的,从线上关心到线下,拉近关系,一步步让我放下了防备,觉得自己交到了好朋友。
03我去参加了小姐姐的读书会
等我卸下防备之后,欣欣开始有意识地成交我(邀请我参加付费活动)。
那次见面后,欣欣联系我更频繁了,还继续约我碰面,但中间几个月我工作比较忙,就一直没赴约。
在和欣欣接触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大概也从她日常的分享和朋友圈中知道,她所谓的自由职业,职业之一是和朋友合伙做了个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她称为学堂,学堂会经常举办线下活动:读书会,市集,还有一些教做手工、做料理、做咖啡、拍照等等的课程。
活动是收费的,最便宜的活动30元左右,大多数活动的价格是:60元、88元、168元。
了解多了之后,我猜她应该是想让我去参加活动,从而把我转化成她的付费用户。
因为我有朋友做类似的工作室:教做菜、手工或者甜品之类的,但我朋友的收费会高一些,另外也有月卡年卡。他们那种收费高,所以盈利的点就很清晰。
但欣欣他们这种活动,收费相对来说比较低,我不知道他们的模式是怎么盈利的,也一直很好奇。
那次见面,我有问过欣欣他们的盈利模式,有没有月卡年卡。欣欣说,他们学堂主要是朋友们一起玩,每次有个成本费,没有月卡的。
她这个解释,我显然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很难想象,这种“交朋友”只收成本的模式,是如何覆盖住房租及人员工资的。
圣诞节前夕,欣欣说:我们明天晚上有个烤鸡的活动,你一起来吧。她给我发了地址,离我们公司只有一站路。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这样的诱惑真的是很难抵挡,刚好我当天晚上有时间,就爽快地答应了。
然后她说活动费用30元,你转我就好,我就给了她30元红包。
结果那天,我临时接到工作任务,要加班,最后没能去成。
欣欣表达了惋惜和理解,还给我发了活动现场的图,说自己学会了烤鸡,下次做给我吃。
从欣欣发给我的图片和视频中,我看到很多小姐姐围在一起做烤鸡,看到中间的小姐姐(老师)很认真地讲解,还有那垂涎欲滴的烤鸡图,隔着屏幕,我都觉得口水要掉下来了。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真的太棒了,既能学料理方法,还能吃美食,还可以认识新的朋友。
那时我对活动充满了向往,又为没能去成而心生懊悔。
她给我同步活动图片和视频的这个动作,让我感受到活动的真实性,我对她又多了一些信任,她这时候已经完全打破了我的防线。
所以当前段时间,欣欣说周末有个读书会活动,问我要不要参加时。我报名参加了(活动费用每人60元)。
欣欣告诉我可以提前去,我们一起喝咖啡、聊天,于是那天我提前一小时去的。
我到的时候,欣欣还有一站地铁才到,她让我先进去等她。
进去后,里面的小姐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还问我是谁的朋友,有种去朋友家做客,很舒服的感觉。
(“问是谁的朋友”比问“是谁介绍你来的”或者“你是谁的客户”,就更有亲和力)
我去的时候,他们上午教做料理的课程刚结束,有7、8个小姐姐围在一起吃饭。
他们边吃边聊,很放松,还问我要不要一起,我当时心里就想,繁忙的工作之余,如果有地方和朋友一起聊聊天、吃吃饭确实很放松。
那个瞬间,我有点体会到欣欣之前说的“学堂就是和朋友们一起玩”的感觉。
欣欣到了之后,我们边喝咖啡边聊天,欣欣和我分享着学堂里发生的趣事,和我说她和学堂创始人小姐姐是怎样因为一个活动认识的,说在这里交到好多有趣的朋友。
我们一直聊天到读书会开始。
读书会很有意思,主要分两部分:相互认识和嘉宾分享。
相互认识,是主持人介绍了学堂发展史,现场的人又自我介绍:名字、星座、最近在读的书。
嘉宾分享是他们的工作人员,分享自己最近读的书,介绍书的内容和自己的心得。
从他们的分享内容和ppt,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准备得很用心。
不过,在自我介绍阶段,我做过培训和销售的敏感,让我敏锐地发现一个情况:现场基本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他们学堂的“合伙人”,其他人就是“合伙人”带来的“朋友”。
整个活动下来,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嘉宾们分享了什么内容,而是时不时会听到的:梦想、朋友、创业、志趣相投。这些很感性、偏信念的词语。
他们让我觉得,这个地方真好呀:大家有共同爱好,都热爱生活,都有梦想。还通过星座,来拉近彼此关系。(你是xx座,我好多朋友都是这个星座,这个星座xx)
在这样的维系中,人就很容易以为找到了组织,甚至相信,这就是“缘分”。
体验完整个活动,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就是为现代年轻人打造的,属于文艺青年的乌托邦。
04读书会之后
小姐姐开始经常给我推销活动
通过几次接触之后,我意识到他们的模式或许就是:拉人头、做合伙人。
读书会结束后,我就离开了,回家路上我结合那天见闻,重新思考了他们学堂的盈利模式。
我之前一直觉得欣欣是想让我参加活动,通过赚取活动费用来收益。
但我疑惑的点是,她这个招生成本太高了,跟进我一年,我不过才报了一个活动……这投入产出比可不是一般的低。
不过参加活动后,我对欣欣的“意图”有了进一步的猜测:他们通过打造乌托邦,吸引人加入,后面不断拉人头。
活动过程中,他们多次说到鼓励大家加入学习成长,也可以帮助大家创业之类的。
现场又有那么多“合伙人”,所以我猜他们应该是通过吸引“合伙人”,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获益。
或者联合这些人做一些什么活动,或者吸引人加盟(他们在其他城市也有学堂)。
我想这只是开始,后面说不定被拓展成“合伙人”后,大家会去做更多的“事业”。
读书会之后,欣欣开始更频繁地联系我,除了给我分享图片之外,还开始发朋友圈就提到我,所以,我最近基本每周都会收到她x天有活动的朋友圈提醒。
你说我下次还会参加他们的活动吗?
我想我不会再去了。
说实话,他们的活动是挺好的,整个活动的体验感很棒,也是不错的社交形式,但她刻意地接近和频繁地叫我参加活动,我内心有点抵触。
这种感觉让前面欣欣给我铺垫的“相见恨晚”人设打折,我感受到满满的套路。
虽然目前我还没完全弄清楚他们的盈利模式,但之前我也看过很多类似活动的介绍,我猜很可能后面会发展合伙人,对这个我没有兴趣,也没那么多时间参与,所以我不打算再有进一步的接触。
这样的经历,让我了解到新的成交思路,也提醒我社交中要保持警醒和谨慎。
你呢,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呀,期待你来和我分享。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