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在交易型育儿(二)

你是不是也在交易型育儿(二)

首页休闲益智噗噗大作战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3

交易型育儿,是我自己一个非常深的感受。来源于,看到很多孩子特别会“讨价还价”。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很多父母和孩子在这种沟通中,无限死循环。甚至,很多讨论就像在漩涡中,没有出路,没有尽头。

在之前的关于交易型育儿的文章里,点击这里:我提到过,这肯定根源不在孩子。孩子的交流习惯大多数都是后天习得的。那么父母和孩子有什么样的交流习惯,容易让孩子会养成这种“沟通模式”呢?

之前我们分析了“你再这样,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这种情况,今天来看看另外的一种常见情形。

图片来自网络

“你现在……,爸爸/妈妈就给你……”

这应该是很常见的一种应对孩子不做事的做法。比方“把电视关了,妈妈一会儿出去给你买棒棒糖吃。”想让孩子做一件事,孩子就是不做,很多父母都会使出这个*手锏:用一种诱惑来诱使孩子做目前这件事。

这就是在交易:用一种对方现在得不到的诱惑力选项,“逼迫”对方接受现在的选项。两个毫无关联的事情,就此产生关系。

为什么说是“逼迫”呢?因为如果“你不照着我说的做,诱惑力选项你是得不到的。”这就是潜台词。

图片来自网络

交易的坏处

1.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如果我们一直使用这样的方法的话,孩子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这种方法的基础是在“利益”关系上。所以,不难想到,和孩子的关系也会“因利聚,因利散”。

这应该是很多父母不愿看到的情景:“给好处的时候,孩子言听计从。不给好处的时候,甩都不甩你一眼。”甚至,反过来,谈条件,“你想要怎么做,可以,你给我什么?”

2.消耗能量: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孩子以后长大了,适应社会。可是,他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消磨他自己。最关键,人在交易中一定得不到快乐!或者,只是一瞬间的快乐,而不是持久的能长留心中的快乐

更何况,适应社会也许有其他方法,自己快乐也能得到想得到东西的方法。

抛开这些不说,面对孩子“讨价还价”的沟通模式,很多父母其实已经疲惫不堪。等到孩子再大一点,估计各种“失败感失落感”就会时不时袭来。这是对人很大很大的消耗

在和孩子的“利益之争”中,拉锯战中,对双方都是巨大的消耗。每个人的能量多么宝贵,用来做该做的事情都不够,还不得不耗费在这样“不必要”的争端中。

3.不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最关键,在这样的拉锯战中,孩子不能够学会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而只学会了,“如何被对方拉着鼻子走,以及如何去拉对方的鼻子”。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很多父母使用这种“交换型”方式,和孩子沟通时,都是在孩子不配合目前情形的情况下。那么,如果想要孩子做某件事,应该怎么做呢?

图片来自网络

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父母之所以提出交易,其实是因为不相信孩子只听要求或指令,就可以照着做,认真去执行。所以,第一点,应该是从内心相信,只要自己的指令或者要求合适(是的,也有很多指令和要求不合适,所以孩子不去执行的情况),孩子就能做到认真去执行。

只是,可能需要引导,需要帮助他建立习惯。不要把建立习惯期间的反复行为,当作孩子肯定做不到的证据。有很多“错误”或者“反复”行为,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分辨比较各种情形,这些个人体验与思考,会最终帮助孩子选择更合适的那条路。

比方,让孩子收拾玩具。可能一开始他确实不执行,当作没有听到。如果此时,父母就在心里想,看吧,他根本就不行。那么肯定还会走到原来的路上去。如果父母此时想,“我需要手把手教他怎么做?他需要练习的机会?还是我需要调整我现在的方式?”并且坚持下去,孩子就会有学会更好的方式的那一天。

交易产生的情况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于是用诱惑力选项诱惑孩子不做;一种是想让孩子做某件事,也会诱惑孩子,你做了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直接告诉孩子不能做

可能很多人觉得,直接告诉孩子不能做,简直会迎来一场大战,那么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1.时间法:

①提前时间:如果孩子不可以再做某件事,比方,不可以再看电视,不可以再在游乐场玩儿等等。那么可以先提前几分钟告诉孩子,“5/10分钟以后,我们要去……,要关掉电视了/不能再在游乐场玩了。”提前时间,会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给了孩子缓冲的时间。

②比心理时间略短:但是可能时间的长度孩子并不同意。所以,告诉孩子的时间,可以比父母自己的心理时间短一点。如果打算10分钟以后走,那么可以跟孩子讲“5分钟以后,我们回家。”

这样即使孩子还要磨蹭一会儿,也不会太耽误父母原定的时间。

③多设几次闹钟:如果孩子不同意上面的时间长,到了5分钟,开始反悔。那么可以再给孩子设一次闹钟,定2分钟,再1分钟等等.一般孩子都会同意。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了选择权,感受到尊重,时间一直在为他延长。他也在过程中,给了自己很长的缓冲时间,来接受这个决定。所以,一般配合度会变高。事实上,跟父母原定的时间又不会多出太多,甚至还少一点。

图片来自网络

2.直接解释不能做的原因:很多时候,父母只是简单告诉了孩子不能做,却没有告诉孩子原因。孩子不同意,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清楚原因。

或者是告诉孩子虚假的原因,虚假的原因,一定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孩子慢慢长大以后。

我有一次看到一个奶奶说:“不要去那里,那里有大虫子,大虫子咬你。”小姑娘说“这里没有大虫子。”

噗噗也跟着要去,我说“不可以去踩小树苗,踩了小树苗,它们就会受伤。你看,那里的小树苗,是不是就已经看起来枯黄了。我们要保护小树。”她们一听,有道理,就停下了脚步。

我听闺蜜说过她朋友一件事,他们家孩子常常要去佩戴小区门口眼镜店的太阳镜,经过一次去佩戴一次。她朋友说了很多,都没有用。

有一次告诉孩子:“这个眼镜是为了购买的人摆放的,是为了让购买的人试戴摆在这里的。如果有人每次都不买,每次都要试戴,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想呢?”

孩子已经6岁了,所以,很快可以从他人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说那我可能会有点讨厌和烦。从此以后,没有再去佩戴过。

所以,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就直接告诉他不能做的真实的原因。孩子是可以承受的,也会乐于配合。毕竟,一般也都不是什么大事。孩子会配合,是因为这种沟通方式,是在把他当作平等的人,在平等地沟通。这是孩子最需要的。爱一个人,是把他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他,而俯视他!

图片来自网络

直接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

很多人会说,我说了呀,他根本不听。

1.直接陈述自己的需求

①注意语气:平静的认真的语气告诉孩子,接下来该做什么了。不是商量,也不是吼。

②计时器计时给缓冲时间:同样,孩子做一件事,可能也需要一点时间来缓冲。可以和上面的方法一样,给孩子一点时间来缓冲。

2.君子动口又动手:之前在文章,点击这里: 提到过,给孩子指令,有三种类型:口语指令(直接用语言传达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指令)、动作指令(用动作示范给孩子怎么做)、手触指令(手把手教孩子怎么做)。

上面的注意语气,相当于直接使用口语指令,将自己的需求传达给孩子。并且给几分钟缓冲时间。接下来,还是没有动静的话,就直接过去示范指导孩子该怎么做。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就手把手教。

不能仅仅依赖口头指令,因为有时,孩子身体也是需要推动一把的。

3.直接阐述要这么做的原因:同样的,孩子很多时候不做,可能也是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可以向孩子阐述清楚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是想让孩子做一件事,还是不想做一件事,都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真实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外围甚至不沾边儿的地方打转,而没有触及事情的内核。然后在彼此消耗。

我经常喜欢跟我的朋友说出一句话:所有射出的箭最后都会回来,射向自己。交易型育儿,其实就是这种情况。射出去的箭,最后回到了自己身上。共勉!

今天就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