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祖上叫臼炮,它真正的光辉时刻显现于一战中后期。当时的战场形式,已经从大规模的地面战转变成了堑壕战。可在士兵两边都有遮蔽物的情况下,普通直射火炮就无法对其造成有效打击。因此,曲线火炮的研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然后经过后期的演变,就成为了我们现今所熟知的迫击炮。
迫击炮是由起稳定作用的炮架,和装填炮弹的炮筒,以及吸收后坐力的座钣,还有锁定目标的曲射瞄准镜四部分组成。至于迫击炮炮弹。它的顶端是触发引信,肚子里装的是高能炸药,中间是长长的爆破器,往下是增能装药,尾部则是雷管。
当炮手通过瞄具或拇指丈量好距离后,接着将炮弹从炮口放进去。此时炮弹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坠落向炮筒底部。然后炮筒底部设置的撞针,就会撞击炮弹尾部的底火,进而引爆增能装药完成炮弹击发。所以,迫击炮弹并不是靠弹簧DUANG出去的。
而爆炸所产生的后坐力,则由座钣消化殆尽。所以座钣埋的越稳固,迫击炮的后坐力就会越小。但如果想要加大或减小射程,只需要相应的增多或减少炮弹尾部增能装药量即可。通常情况下,如果把增能装药量加到最大,有些迫击炮的射程可达6公里。
至于亮剑镜头里用的方法,其实叫做跳眼测距法,仅需三步就可以搞定坂田指挥部。第一步,炮手左臂前伸并垂直于身体,接着竖起大拇指。然后闭上左眼,使右眼视线沿拇指右侧瞄向目标左侧。也就是说,此刻炮手右眼、拇指右侧以及目标左侧,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步,在头手不动的情况下,闭上右眼并睁开左眼。此时你会发现,原先右眼瞄好的直线随着左眼睁开,左手拇指已经跳到了目标的右侧。然后用左眼沿着拇指左侧往前看,并重新在目标水平线上定位这个新的点保持不动。
第三步,目测一下目标和这个新点之间的宽度,接着乘10所得出的数字,大致就是炮手到目标之间的距离了。不过现在迫击炮用的都是光学望远镜,对于敌方的目标定位和瞄准打击,也已经趋于信息化了。所以,大拇指还是用来夸夸人比较合适。
在《拯救大兵瑞恩》的电影中,美军直接把迫击炮弹扔出去爆炸*敌是真的吗?虽然看起来有点科幻,但确实真的可以。因为在电影当中,美军用的是M49A2迫击炮弹。这种早期的炮弹弹头,采用的是主动保险和惯性保险相结合。主动保险在炮弹的外部,作用类似于消防栓的保险销。而无论是将它放在迫击炮里发射,或是手扔都需要提前将这根弯曲的钢丝保险去除,才能将炮弹置于待击发状态。
接着再找个坚硬的物体,磕一下炮弹尾部并将其扔出去,这时的惯性保险开始工作。当弹头碰到地面或其它物体时,引信就会因为惯性引爆炮弹。
不过电影中出现的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毕竟那时候幸亏是还有炮弹,如果真的连炮弹都没有了,拿着板砖扔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要知道M49A2迫击炮弹,重量大概在2公斤左右,爆炸的*伤范围也在15到20米之间。这就要求士兵把一瓶两升的可乐,不仅要扔出20米以外,还要保证炮弹在落下时能够撞击到弹头。况且在扔之前,也必须要把炮弹下方的增能装药药包拆除掉。否则在磕碰时可能会将药管引燃烧伤队友,风险和难度都是很大的。
另外,这种引信方式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当炮手事前已经解除了主动保险,并将炮弹装进了炮筒,可遇到炮筒进水导致发射药无法点燃怎么办?在《血战太平洋》的电影中,就出现过美军因为炮筒进水,而不得不把已经装进去的炮弹,再小心翼翼倒出来的场景。况且在战时紧张的情况下,士兵很可能会不等上一枚炮弹击发,就把下一发给装进去,那结果还是很危险的。
因此涡轮式电子引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也就是在弹头部位,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涡轮装置。当炮弹击发出膛后,气流就会推动涡轮转动,当涡轮旋转到一定圈数后解除引信。这就大大提高了迫击炮弹在使用,和运输储存时的安全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