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破墙”,“破圈”构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破墙”,“破圈”构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首页休闲益智拼图寻鸟之旅更新时间:2024-05-28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近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不断“破墙”,“破圈”,依托AI、数字化等技术努力让“历史重现”“藏品重生”,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精巧的布局中获取新知,开启思考;在博物馆外,“掀开博物馆的屋顶”,重构固有的教育体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知识传播更加公平,构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上海自博馆全貌(上海自然博物馆供图)

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二楼的“探索中心”,马同学刚刚上完一堂昆虫课,拿着老师发的课件和妈妈探讨起昆虫的拟态和保护色。而他的弟弟正在一旁体验化石挖掘过程。

记者:说说课上老师给您教了一些什么,讲了一些什么?

马同学:讲了昆虫的4种保护,拟态还有警戒色保护色,还有一个是假死。

记者:小朋友现在读几年级?

马同学:四年级

记者:平时在学校也学到这些吗?

马同学:嗯,有时候自然课上会学。

记者:觉得在这里学跟在学校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马同学:好像认识更高级一点,

记者:更高级,怎么个高级法?

马同学:因为你像我们有哪些动物好像讲还会讲我们有哪些方法,那些方法什么?比方说有哪些方法?刚才说的那4种方法。

记者:这个小卡片是刚刚上课的时候发的吗?

马同学妈妈:他在教我找出哪些昆虫其实是隐藏色了,让我长出7种给他看,但是确实很难找,我到现在还找了两只。

记者:您是经常带小朋友过来吗?

马同学妈妈:因为之前来的话每次都约不到,所以前两天专门昨天抢的名额特别难强,对,然后今天一早就带小朋友过来就进去上这个课。自然博物馆这个活动挺好的,但确实名额特别少,然后刚好昨天考完试,今天就抢就过来了,经常来过很多次,但是其实这种课是第一次上。预约特别难,因为我觉得这边主要是有一些现场的一些观摩,一些有这种现场的感觉,对他们学起来应该更加比学校的更加的生动,更加能够体会到更多。

记者:这个挖矿(游戏)挖过没?

马同学妈妈:弟弟在这里面,哥哥太大的不能玩,哥哥其实小时候也很想去,每次也约不到,然后今天刚好你哥哥去上这个课,弟弟就来挖矿了。

探索中心(上海自然博物馆供图)

探索中心是馆内特设的一处教育活动场所,以儿童、青少年、亲子团体等为主要受众群体,覆盖讲座、演示、讨论、对话、观察记录、动手实验等多种形式。在这里,孩子们甚至可以爬进土坑,通过专业的考古仪器,体验化石挖掘过程。

如今,像马同学一家来自博馆“泡馆”的市民越来越多。探索中心的课程场场爆满,课堂里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声音。

上海自然博物馆科学老师刘楠常年在这里为小朋友讲课,她认为博物馆应该是没有围墙的,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后引导他他们逐步的产生科学问题,然后教会他怎么样来探讨。

记者:刘老师像我们刚才也走进了一间教室,他刚才在上的是一堂什么样的课?

刘楠:刚刚上的是昆虫世界的伪装大师这节课,那么这节课它其实主要是讲的是昆虫的一个伪装自己的这样的一个生存的这样的一个本领。那么你像我们现实生活中小朋友会接触到很多,比如说我们军人会穿迷彩服,然后还有一些这种会我们说有的时候会斑马线会提示你等等,就在昆虫世界当中,它也有很多自己保护自己的一些生存的策略。

所以在那个课上面我们设计了很多的互动游戏,比如说让小朋友去找一找看一下动物的本领,他这么高操超,小朋友你的眼睛够不够锐利,能不能发现躲藏在那里的一些昆虫?

记者:刘老师,你帮我们介绍一下平时工作做哪些?小朋友他们比较喜欢哪些课程?

刘楠:我这边主要是负责课程的一个实施过程,我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有个专门的教育活动区域,叫做探索中心,在这个区域里面,我们的研发从幼儿园到高中,然后甚至于到成人的不同的一个教育项目,最主要的还是我们青少年小朋友非常的喜欢探索中心。

那么在探索中心里面,我们有其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叫化石挖掘的情景体验区,经常都是早上家长要狂奔下来去抢预约券,就是完全是供不应求的一个状态。

其实小朋友他最喜欢的能够沉浸体验,就是他来到这边不是来上课的,他其实比如说你是一个小小的化石挖掘者,或者说你是一个小小的博物家,或者说你是来扮演一个什么侦探,我们会给小朋友适应不同的一个情境式的学习的角色,然后再配合上他可能在外面我没有办法去触摸到标本,参观展览的时候,对不对?在探索中心我们会提供可以让它近距离接触的我们博物里面的一个实物。那么所以它在这里既有情境,又能够触摸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所以他们就会特别的兴奋,也会因此产生很多各种各样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一个理念,就是一定要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然后引导他给予我们这些情境来逐步的产生科学问题,然后教会他怎么样来探讨,研究这些科学问题。

记者:小朋友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刘楠:小朋友的问题其实特别的千奇百怪了,当然他首先第一个可能会问比较简单的标本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或者再衍生出去可能是为什么,然后怎么办?这几个问题都有很多,当然也有很多脑洞大开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我们北极熊不是都生活在北极吗?它为什么不在南极?比如说我们的恐龙特别的大,对不对?

看起来身体特别的长,像我们博物馆很著名的马门溪龙,如果我踩他一脚,他会多久,他的脑袋或者我们都会感觉到疼痛,就是非常非常千奇百怪的一个问题,然后包括前面我们有指尖博物馆在推的一些问题,就是我们平时看动画片里的孙悟空他究竟是什么猴子?就是会有很多这样的一些基于他生活里面的一些问题,他看到因为小朋友他肯定是从他自己的认知世界里来提问题,然后他的问题有些时候作为科学老师,他可能自己都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和小朋友一起去探究,不是说我们就什么都知道,我们不是一个解答知识的这样的查询的机器,我们更重要的是想启发你提出更多的问题,然后帮助你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记者:探索中心据我了解也是属于全国在自然博物馆当中比较有一些领先的理念的东西?

刘楠:因为探索中心首先它在实体上它的博物馆里面,但是探索中心它开发的我们说上百门课程,那么它会演变成很多多样化的东西,比如说基于我们的展览开发的课程,它会变成书籍,变成游戏,变成视频,甚至于变成我们可以带回去做实验的这样的一个资源包。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不仅能够来到博物馆里面体验这样的一个课程,他也可以把博物馆的东西带回家,相当于说我们生产出的一个东西,可以掀开博物馆屋顶。

我们有一个自然趣玩屋的项目,我们今年拿到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一个作品,那么他首先是一套书,然后从课程延伸到书,然后再延伸到资源包,最后我们还申请了商标,然后入住了商场,相当于我们培训商场的人员去销售。然后我们还有很多衍生出来的一些 AR就是你相当于戴上眼镜不同的一个内容,所以它基本上是一个新开博物馆屋顶的一连串的一条路都走过的这样的一个产品。我觉得这个品牌我们上海家博物馆也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核心的一个教育的一个效果。

记者:您觉得它重要性意义在哪里?

刘楠: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于我们的一直在提,然后后面的那么有一些国内外的测试也体现出对于中国的青少年来说,他其实已经知道很多的知识了,在这方面的能力,他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他已经是一个非常占优的这样的现状,但是我们的孩子缺乏的是什么?我们提科学自我效能,什么叫科学自我效能? 就是说他自己能不能主动的产生对科学的一个热情,有没有动力自己去研究,那么他是被迫去了解这些知识,不是那种填鸭式的,那么所以对于博物馆来说,为什么我们说要启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学会探索,我们觉得更重要的博物馆,它作为一个非正式教育的这样一个场地,他要提供给孩子一个我们说像科学家一样成长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体现体验自然之美,发现自然之乐,然后享受自然探究我的一个过程。

记者:新的一年2021年。 我们这边还会有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带给小朋友的,有一些设想吗?

刘楠:新的一年的话,因为今年疫情的一个关系,其实我们下边做活动,那么我们会把我们更多的交流。教育资源,我们会把它整体全部都搬到我们的线上博物馆去。我们的孩子比如说你不能来到我们博物馆来上这些探究的体验的一些活动,你可以到线上,比如说我们有公开课,我们有一些那种线上的游戏,或者说我们有一些线上互动的活动,然后这样子的话相当于我们把整体的一个资源,然后更加好的一个整合在一起。

长三角科普场馆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上海自然博物馆供图)

不局限于博物馆的空间之内,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利用游戏、影片、科普大讲坛等模式架起了知识资源与普通大众的桥梁,致力于将原本割裂的教育空间和受众群体聚合起来,把流量留下来,变成留量,既变“流量”为“留量”,也进一步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意义。

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和波克城市联合研发出了科普游戏——“拼图寻鸟之旅”。这款游戏选取了21个国家的鸟类摄影作品,采用了数字文化创意制作,以拼图、知识竞答和故事穿插的方式将鸟类科普知识进行游戏化呈现,将趣味性和鸟类科普知识相结合,实现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科学传播的效果。除了科普游戏和作品的传递,2018年,苏浙沪皖八家科普场馆发起并成立了“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2020去年10月,上海科技馆联合西藏自然博物馆、新疆科技馆共同举办了上海科普大讲坛“走进西部”系列暨沪藏疆首场联播讲座,又一次成功地将科普讲座向西部地区输送,为提升西藏、新疆两地青少年科学素养作出了贡献。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上海科技馆分馆,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强调,博物馆的公益性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而博物馆的第一功能就是教育,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之际,博物馆同样不能落后。未来,在博物馆内,要依托AI、数字化等技术努力让“历史重现”“藏品重生”,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和精巧的布局中获取新知,开启思考;在博物馆外,则需要“掀开博物馆的屋顶”,重构固有的教育体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知识传播更加公平,这与近日公布的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构”不谋而合。

小朋友在参加探索中心活动(记者周洪 摄)

王小明:我们相信在5G的时代,利用一个跨界的理念,我们希望再把博物馆的教育,把博物馆的话重构了博物馆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的话应该体现在4个重。

第一,藏品能够重生,教育能够重构,研究可以重塑,还有历史可以重现,通过这样一一系列的话来改变博物馆在知识体系中间更好的适应参观者的好奇心的培养,参观者的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时候是要关注去理解我们科学家的精神。

记者:王馆,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咱们有没有特别的举措?

王小明:我们是有的,我们曾经做了一个游戏,因为我们知道新兴技术出来之后的话,游戏是一个大力容量的一件事情,我们比如说做了很多小型的各种各样的游戏,把通过这个游戏的话是发展到更好的线上的活动,掀开了博物馆的屋顶,使更多的人一方面在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去玩的过程中间,那么使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的话有一个新的丰富和完善。

所以在这种游戏中间的话,我们更加关注是科普游戏是传递一个科学知识,在知识中间更好的去体验科学家的精神,探究自然的一个过程。

记者:这也是一种把流量变为流量的手段。

王小明:对,因为这个好把线上的流量大家看了之后,然后再到我们馆来,真正使人在我们馆沉静下来,是场馆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好它的这个场馆的教育功能,也是我们博物馆的第一功能。(记者周洪)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