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本科五年级优秀作业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本科五年级优秀作业展

首页休闲益智砌块建筑3D更新时间:2024-05-18

2020年12月22日至26日,清华大学建筑学五年级专业课程设计评图活动在建筑学院顺利举办。本次设计课由十位老师与六十余位同学经历16周,分为十个不同的题目,包含建筑、规划、景观、历史、技术等多个方向,分别为李路珂老师组的“古物新知·古物新生”、程晓喜老师组的“教育•成长——幼儿园、小、中、大学校建筑设计”、周榕老师组的“小微城市湿件系统研究——大兴三合南里社区邻里中心改造设计” 、邬东璠老师组的“甘肃临洮战秦长城体验园设计(建筑景观解说教育)”、范路老师组的“意图精读与形式生成”、王辉老师组的“数字化生活与未来城市建筑”、陈瑾羲老师组的“本土城市建筑类型研究与设计——大院街区城市更新”、饶戎老师组的“基于Gis-3D生态分析的空间优化设计”、朱宁老师组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建筑、技术、产品设计”、张弘针老师组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评图邀请了相关领域的校内外评图嘉宾,老师与同学对不同的题目进行细致的研究,同学们通过不懈努力与积极的思维碰撞,呈现出了非常精彩且不同的设计成果,得到了老师与嘉宾们的一致认可。

古物新生·古物新知

小组成员:郑一菲、郝思嘉、车凯、张含忆、倪千惠

指导教师:李路珂

评图嘉宾: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宋建明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总建筑师、建筑学院教师许懋彦、刘海龙、清华大学基建处规划设计室盖世杰主任

题目解读:本课题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关于“新知”:我们能为建筑史知识体系的更新做些什么?关于“新生”:如何让建筑与城市遗产获得新生,变成现代生活中的积极因素?研究对象为两处价值很高但尚未被充分挖掘展示的建筑或城市遗产:一为清华园的前身,清代皇家园林熙春园的研究,二为古都开封的研究,分为城市建筑造型与城市色彩两个子项。7名学生分三个小组开展了研究和设计。

方案简介:开封城市形象研究小组从宋代建筑基本法式制度、色彩学理论及城市规划基础方法出发,实地考察并分析了开封城市风貌问题、色彩特点与宋风建筑特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色彩和立面两个专题的设计方案,并从分区、分级和分类三个维度建立起风貌管控执行路径。在立面研究中,确定了从“样式要素”、“构图组织”两方面进行立面品质提升研究——通过研究《营造法式》及相关转译案例,寻求古典元素的现代表达;通过研究宋代绘画中的建筑比例,在设计方案立面构图中寻求“宋韵”感受。在色彩研究中,深入研究宋代建筑制度(《营造法式》)中的建筑色彩、遗存实例色彩以及宋代绘画、器物和诗词中的色彩,把握了具有“宋韵”的色彩意向,并基于CIE-Lab色彩体系,在色立体上划分现场采集的色彩数据,经色度学计算得到了《开封城市色彩总谱》。

专家点评:嘉宾和老师们对此次研究性课程予以肯定,对同学们的成果提出了评价和建议,并就建筑史研究、色彩学研究、建筑理论、设计实践与管理、研究和设计关联性等话题展开讨论。此次评图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现阶段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也促进了对建筑历史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关系的思考,明确了接下来研究和设计深化的方向。

教育·成长——幼儿园、小、中、大学校建筑设计

小组成员:王宇帆

指导教师:程晓喜

评图嘉宾:清华设计院副院长刘玉龙、建筑学院教师尹思谨、周榕、邬东璠、史舒琳

题目解读:伴随人的成长,教育建筑除满足基本功能需求外,还承担着“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培育作用。响应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育建筑也呈现不同的空间特点和要求。本次设计题目地段均位于河北省威县,在低成本建设的前提下,重点尝试通过空间的手段,有机融合容纳学生交流的开放大空间和自发讨论的独立小空间,创造安全、健康的青少年友好型校园。

方案简介:王宇帆的设计方案在既有九年义务制学校的校园用地内,按照提高校园用地使用率的要求,在西南原校园苗圃用地上增设30班高中部,体育设施和食堂与初中部共用。方案在极有限的用地上紧凑布局了南侧教学楼和北侧L型宿舍楼。教学楼创造了以中庭空间为核心的内部景观,宿舍楼遵照原有校内宿舍标准排布,并充分考虑了后排日照。两建筑中间围合出供高中学生独立活动的场地,并设置下沉运动场和阶梯看台。

专家点评:方案在低造价条件下有较成熟的表现,关切了高中生心理需求。但中庭阶梯图书馆形式是否能有理想效果值得商榷。需要更进一步考虑教学楼与宿舍楼形体关系和功能配合。

本土城市建筑类型研究与设计——大院街区城市更新

小组成员:王金洁

指导教师:陈瑾羲

评图嘉宾: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车飞、UUA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泳征、UUA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其郅、华鸿集团总建筑师刘克峰、永定路街道办事处责任规划师李佶

题目解读:研究型的设计题目,探索了基于本土要素类型转译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永定路街道的单位大院、居住建筑、广场绿地等城市建筑物的类型研究,基于转译和要素*启动设计,提出本土的“永定路2049”未来人居城市意象,并深化完成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方案。

方案简介:王金洁同学的方案,选取大院的居住建筑为类型研究的对象,通过对1950年代以来大院居住建筑的类型演变分析,梳理公共空间、集体空间、个体单元的不同关系模式,以及形式要素的变化。基于永定路街道居住现状调研,拟定任务书为“当代青年社区”设计。方案设计基于大院居住建筑类型转译启动。

城市策略层面,选取条形板楼的建筑类型,通过位置和体量推敲,布局延续南侧原有小区住宅肌理,并以“Z字形”形成场地中东西两个城市空间。内北侧建筑为200米长的板楼,南侧为常规板楼体量,分别应对北侧城市高架桥和南侧小区的尺度。

建筑设计层面,探讨了不同公共空间、集体空间、个体单元的组合模式,将类型研究进行了转译。设计不同的个体单元户型,满足不同背景和收入的租户需求;不同类型的集体空间,供不同人群的共享使用;公共空间可供全体租户使用,并与城市开放空间连接。

细部设计层面,也反映了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集体空间和个体单元采用不同的材料处理,通过细部设计将屋顶和阳台板做薄,强调连续的水平线条,呼应北侧高速路的水平感。

专家点评:方案很好地完成了基于本土大院居住建筑类型研究的设计转译,城市设计层面的建筑体量和布局尤其精彩。将城市设计贯穿建筑和细部设计,并制作了细部尺度模型,完成度非常好。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建筑、技术、产品设计

小组成员:王一桥

指导教师:朱宁

评图嘉宾:清华大学学生社区中心副主任王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珺杰

题目解读:本课题本次设计题目依托于2021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开展结合能源、结构、内装、智能化等产品设计,并应用于整体建筑设计中,形成从概念到实施的完整闭环。设计目标是根据概念方案,分解到各个技术层面,每位学生完成一类部品设计,并与建筑方案结合,旨在拓展学生设计视野,掌握建筑深化设计的方法。

9名学生针对建成项目设计的不同方面,分为概念、结构、围护、技术、室内五组,分别探讨牧民居住点与庆典空间规划、建筑室内与展陈设计、亚克力模块实验、BIM技术与水电暖管线布置、可拆卸阳光房设计、结构与光伏发电整合设计、风电与灰空间整合设计、室内交互体验设计等主题。

方案简介:装配式砌块设计——如何回应及解决题目

设计的题目是透明自锁亚克力无砂浆砌块,因此设计从无砂浆砌块的产业调研开始。经过文献调研,网络查找等方式,市面上已知的大部分无砂浆砌块,可被总结至如图的四象限之中:

常见无砂浆构造种类调研

其中,X区域代表技术上不可实现或没有实践价值的种类,而?区域代表有实践价值,但产品种类较少的种类,这为课题定下了初步的研究方向。并在原型设计阶段,通过对现有Sparlock System的抽象与改进,使得每个砖块都同时和对侧的四个砖块互锁,为无砂浆砌块墙带来传弯矩能力。

3D打印的设计原型,示内外错半层的砌块墙体特征

原型确定之后,在与塑料工程师的技术对接中了解塑料成型技术,并基于工程师的建议,多次迭代设计。

迭代过程及反馈

并最终确定了以热完成型为基础的加工方式,在产量较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同时接近预期效果。

基于板件热弯的亚克力塑料砖块加工方式

最终配合BIM模型进行构造推敲,并在现场12小时内实现了结构主体的全干式搭建。

全国住博会现场建成效果

专家点评:前期调研很有说服力,空心错层原型设计解决了顶部和底部横管与墙体内部竖管交接的问题。然而最终投产版本受限于工艺,未能独立解决砌块墙体传弯矩问题,仍由构造柱承弯,希望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到改进。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小组成员:陈建安

指导教师:张弘、蒋远镇(校外)

评图嘉宾: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政府代表、同衡规划院海南分院院长苏腾、中科建筑设计院总经理张海龙、天地都市总经理袁牧

题目解读: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以整合地方政府、各高校、企事业等多方资源为目的,建立校地可持续合作关系,实现长效性、开放性、公益性的运营模式。工作站设计专题强调“真题真做”,通过指导学生对站点村落中的住宅、粮库、学校等闲置、废弃房屋或待建场地进行适宜性改造设计,使之成为开展驻点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体基地。题目依托前四学年设计训练的基础,培养学生在设计-施工-建造全流程建筑项目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方案简介:在调研中学生发现了以下问题:村民活动空间不足;散客服务不足;商业改造与村民区割裂。希望通过工作站和景观节点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公共空间,并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展示窗口,引导游客进入、漫游村民区,从而发展配套服务,盘活村内经济。设计保留原有两栋石材民居及院内树木。通过提取村内元素,考虑设置半开放的广场、院落,并通过连续坡顶整合。通过设置多种共享空间满足多样的功能需求。

专家点评: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做了不少努力,场地条件和功能设想均在设计中有所体现,需要提升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在地性。和城市建筑相比,乡村建筑在功能方面应有更好的灵活性和混杂性;对村民的画像也应在设计中有所体现;2、场所性。乡村的室外空间和内部空间同等重要,设计应和当地原有建筑肌理有机结合,工作站的风貌与场地设计应更多地纳入考量。

供稿/供图:史黎姝、王霄然等

编辑:许宁婧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