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传统习俗颇多,因地域而形成不同特色。
元宵节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民俗艺术美轮美奂。2008年6月,元宵节还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元宵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 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两种做法和口感微有差异,但都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哦。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元宵灯谜
化装完 人显俏
(打一节日名)
元宵节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节外生枝钱塘观潮
(打一字)
涨提前十天过新年
(打五个字)
腊月廿一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你们的元宵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