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小学课本插图,为何引发“全民找茬”?

争议小学课本插图,为何引发“全民找茬”?

首页休闲益智全民找茬3更新时间:2024-10-09

开启“全民找茬”模式

近日关于小学数学课本插图问题,霸占热搜版,热度依然不减,此番争议,主要是涉及到无数个家庭和群体,有小孩的家庭更是密切相关。各路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把孩子们学过的数学书翻出来一起“找茬”,仔细核对比较,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开启了“全民找茬”的模式。

我家小孩在读四年级,费了好大劲,翻箱倒柜,才把四个年级的教材找齐,一本接着一本地看,还真如网友所说,语文教材的插图非常好,还有不少大师的名画,以中国画和水彩画为主,赏心悦目,清新淡雅。但是数学课本的插图风格迥异,主要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丑化、矮化人物形象,毫无美感:每个小朋友感觉比例被压缩,额头突出,小眼睛,发际线高,很多都是大头娃娃。

丑化、矮化、臃肿化的小孩形象

2、西化严重,国外元素较多:在数学教材里面,插图上的小朋友很多是戴着印有英文的帽子,印有英文的衣服,印有美国队长、超人图案的服装,并多次采用小丑人形象等。

仅采用西方元素,几乎不采用中国元素

3、价值观倾向问题:包括带有性暗示的动作和行为,以及插图飞机带有争议的“N33K”标志,象征的美国国旗的星条旗衣服。

战斗机上奇怪的N33K编号,据说与日军机编号有隐喻

如今演变成一种大规模的纠错现象,从小学数学教材出发,逐步延展到众多绘本和各类儿童读物,问题越找越多,关于儿童出版审核把关不严的指责和对作画者的攻击最多。

主流精英崇洋媚外的体现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权威的小学教材会出现如此大的纰漏?已经正常使用十年?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一定时期内主流精英严重的崇洋媚外心态的外化体现,国外的月亮都比国内圆,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但凡有点经济实力,都想方设法把小孩送出国,接受所谓的西方自由教育,生怕在国内教坏。去香港、美国澳洲生孩子的诉求很大,很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西方的电影和卡通形象填充着当时国内缺乏产品的市场空白。我们80后小时候也是看着日本动画长大的。西方欧美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入,无形中深刻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这张标志性很强的符号放在封面,确实欠妥

不管电影怎么拍,动画片怎么影。小学教材应该是一个底线,应该严防死守,数学教材里面充斥着各种英文、超人、美国队长、迪士尼动画等图案,这绝对不是审美倾向不同的问题,而是编者和插画家内心扭曲的外在表象,不得不让人怀疑是有故意引导之嫌。倘若不是故意的,那也是他们内心自然地流露,审核把关的人,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心底就认同,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不了问题。现在还有不识时务的大咖站出来为吴勇叫屈,以为自己有点几分影响力,要我们广大网民不要吹毛求疵,只是审美偏好不同,问题没那么严重。可见不是个别现象,是群体性的深层次问题。崇洋媚外毕竟好多了,已经根深蒂固。

各类衣服款式明里暗里植入西方符号

插画家审美确实有问题

不得不说,这个出自(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插画家吴勇,确实审美是有问题,我不太主张扩大到他毕业的学校,学校绝对是好学校,出了无数的大师,吴冠中大师也曾经在该校任教,影响和带动着中国工艺美术、现代绘画的发展,贡献很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在美术层面有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看它,看到的都是有区别的,每个人手头的表达能力和方式又有千差万别。所以同一个模特和物体,大家坐在一起写生作画,画得都完全不一样。这种赋予个人特质的东西,一旦引导得好,就会形成每个人不一样的风格。而这是由每个人的性格和审美意识决定的,最后就是会让大家可以看出来各自的区别。然后,你还不好指责,就有一点像“皇帝的新衣”,搞不好,显得你很无知。

世界最牛逼的现代主义大师——基佛的作品

基佛的作品(个人很喜欢他的作品,能感受到美,但是看不懂,配图而已)

但是审美并非没有标准,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美的结合体,人人都具备审美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基因里面决定了,与是否接受美术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真正美的东西,欣赏的人也许说不出来,但也能真切感受到美,很容易产生一种共鸣。这一点当人们面对美丽的自然环境时,更能体现审美的共鸣性,比如人们看到三亚的蓝天碧水、海浪沙滩,看到巍峨圣洁的玉龙雪山和纳西风情的丽江古城,都会觉得不要太美。

单个人的审美能力由于后天的训练不同,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们这位插画家,它以唐筛儿童为美,臃肿的身体为美,衣服的褶皱为美,他甚至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你觉得不好看,那是你的问题。

所以有时候我们骂他画得丑,也是有点委屈他了。因为他觉得这真的不丑。但是这种审美标准确实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也不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有辱清华美院之嫌。

吴勇

他曾经采访的时候说,不想流于主流,觉得大众和现有的东西有点LOW,有些刻意的与原有的教材区别开来。这也是追求艺术境界里面一种比较多见的现象,就是有些画家刻意追求非主流的方向,以“看不懂”为追求方向,专往“怪”的方向发展,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为了怪而怪。一句话就是要与众不同,让你看不懂。目的就达到了,因为这样它们就可以大概率地脱颖而出,别具一格。但不得不再次强调一下,这个插画家的审美确实不在线。在违背常识的审美追求中,渐行渐远。

民族自信心的崛起

很多人在问了,用了十年的教材,为什么早不暴露出来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是一种无组织的自觉意识,是在国家各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一种民族自信心的回归和崛起之后,对于美与丑的大反思。

其导火索是新冠疫情的发生,国内与国外面对疫情的处理方式,从“武汉”到席卷全国,再到“上海”砥砺前行,我们始终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相比较美国,有着巨大的压倒性优势。这体现出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和珍惜。再对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对我们的无限次的贸易打压,对我们高端芯片领域狠狠地掐脖子;对我们的高科技企业、高校狠下毒手。

而通过努力拼搏,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后,年轻一代慢慢对国外有了平视的资本和底气。民族品牌的质量也在大幅提升,在年轻人的心目中追求国潮已经是一种很自然的热度现象。

国潮流行已经是一种趋势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我们的制裁和无端指责、打压,让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国并非完美的存在,相反加深了对它们的怨恨,让国人更加的团结一心,一致对外。教材这种小技俩逐渐被擦亮了眼睛的人们轻易挖掘出来,并进一步的放大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审美意识的普遍性提升

客观地讲,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无论在经济、教育、科技领域的进步,我们的工业产品供给,电影电视产品供给,日常服装用品等,在设计和艺术性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型、美好事物营造的生活环境,必然促成全民审美素质的提升,是一种普遍性的提升,这也是原因之一。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所以延迟这么多年才被人们发现。曾经习惯的一些东西,现在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一旦有人提醒,等大家回过神来,几乎没有人认为那是美好的人物形象。

这当然不能单凭一些有争议的人物插画就说成是外部势力渗透,它的负面影响也是值得商榷的,美国也没有强大到这种地步。单从审美角度来说,确实是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能体现小朋友那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可悲的是,作者自己早就承认不想搞主流的东西,觉得没有档次。今天这一切,他迟早都要面对。

写到最后

几年前我就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在我们大力推崇阅读要从娃娃抓起,但是真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儿童书籍,虽然书店看上去琳琅满目,可以选择的书籍并不多。这对于我们家来说是很头痛的问题,我们家老大,从两岁开始认字读书,在4岁的时候就能自主阅读,市面上见过的、能买到的品类都买了,实话实说,优质、优美、积极、健康的儿童书籍是非常罕见的。可供挑选的作家和作品都太少了。

小朋友太小,感受力都非常强,都是模仿大师,在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的情况下,阅读有问题、充满暴力的书籍无疑会对儿童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举个例子,有一套发行量非常大的漫画历史书籍——《大中华寻宝记》,几乎每个小学生都阅读过,这套书画面很不错,把每个省的厚重历史和特产、人物,鲜活而轻松的表达出来了,小朋友们个个爱不释手。按道理说是一套好书,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

但是问题来了,我发现这套书虽然好,但是掺杂了武打的各种打斗场景和充满暴力的言语,里面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易暴、易怒,没有遇事冷静的积极态度;有些用语甚至非常粗暴和露骨,入戏太深的小朋友常常陷入其中,现实与生活无法切换,真是苦不堪言。这么好的创意,但是却没有顾及的小朋友的接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这到底算不算好书呢?

喜欢看书是好事,阅读不健康的书籍,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这种连教材都出现这么大纰漏的当前现实,我们作为家长只能尽全力用心严格把关,选择更加合适的书籍,与孩子一起阅读,健康、快乐的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个人浅见,请大家批评指正,欢迎关注点赞,您的肯定是我前行的动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