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娶月球人为妻,驾驶气球飞向月亮,清末硬核科幻脑洞真大

清朝人娶月球人为妻,驾驶气球飞向月亮,清末硬核科幻脑洞真大

首页休闲益智气球飞向月球更新时间:2024-04-29

今年春节档,张帆导演、刘慈欣原著的《流浪地球》上映,赢得票房成功,也引发了现象级的话题热议,这可能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并不算短,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中国的科幻文学,始于翻译。 19世纪90年代初,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了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科幻小说——《回顾:公元2000-1887》,中文译名:《回头看纪略》,1891年由《万国公报》第35册开始连载。这一年可谓中国科幻小说的元年,李提摩太不应被忽略。《万国公报》的读者开始学会对未来世界的憧憬,毕竟我们是一个沉湎于过去的民族。

《流浪地球》海报

1902年,文化巨擘梁启超主持的《新小说》杂志创刊于日本。在《新小说》创刊号中,收录了7篇不同类型的小说,其中4篇翻译小说中有两篇是科幻小说,分别选译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弗拉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的《世界的终结》。

与此同时,中国原创的科幻小说也开始起步。揆诸文学史料,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鼻祖应当是荒江钓叟发表于1904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连载于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杂志《绣像小说》。这个杂志与日本资本关系密切,它在1903年创刊之后,就在夏瑞芳的主持下,与日本出版机构金港堂进行合作,接受对方资金支持。

李提摩太

在日本资本的支持下,商务印书馆获得发展,而其出版业务也受到日方影响,日本人长尾雨山受聘出任编辑主任。至今身份没有得到确定的荒江钓叟所创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在这样一个有日资背景的期刊上发表,其内容就可能会受到资本的影响。

这部最终并未完成,仅发表35回,但已达13万字。小说以文人龙孟华为主角。龙的岳父被奸臣所害,龙报仇行刺未遂,与妻凤氏避难南洋,途中遇到因主张维新而获罪、在“巫来由西南海岸”“松盖芙蓉”避难多年的李安武,应邀同行。中途遇险落水,夫妇失散。八年后,龙孟华从报纸上得知凤氏为美国玛苏亚夫人所救并认作义女且在美国生下龙必大,男孩如今走失。

《月球殖民地小说》绣像

恰逢此时,日本青年科学家藤田玉太郎登场,以其新发明的气球协助龙孟华,遍寻美、欧、非大陆,终于在印度洋的一个神秘小岛上找到凤氏。紧接着,龙必大也与其离家后遇到的造访地球的月球人一同登场,还与月球上的世家之女结婚,于是一家团聚,共赴月球游学。

如果从科幻小说角度看,这部开山之作难称优秀,情节拖沓、结构松散,文笔也较为干瘪。但是,如果从社会政治和历史视角去解读,这是一部非常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甲午战争虽然是中国惨败于日本,但是日本国内政学各界却将日后战略重点转向北方沙俄帝国。对于中国,则出现了一种联合策略,“支那保全”成为不少政界人士的共识。

《月球殖民地小说》绣像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从1898-1907年,中日两国进行了军事、经济、教育、文化、政治、法律等层面的全方位合作,日本成为中国改革的样板。日本在中国朝野的形象也从野蛮的倭寇变为文明开化友善的导师,所谓的“黄种人的联合”成为不少中国人的臆想。

中日联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常见论调,很大程度仅存在于中国人臆想中的“中日联盟”,为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提供了背景。

这部小说的主要主人公日本人藤田玉太郎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他不仅熟练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具有志士的智慧和侠士的义气。从姓名来看,玉太郎之“玉”符合中国文化“君子如玉”的寓意。

《月球殖民地小说》绣像

藤田玉太郎在小说中的出场有着现代科学优势和东方传统神秘主义魅力的双重色彩,在花好月圆之际,他驾驶着气球缓缓而下,降落在梅花香气四溢的月夜:

酒到半酣,抬头一望,只见天空里一个气球,飘飘摇摇,却好在亭子前面一块三五亩大的草地落下,两人大为惊诧,看那气球的外面,晶光烁烁,仿佛像天空的月轮一样,那下面并不用兜笼,与寻常的作法迥然不同。忽然叮当一声,开了一扇窗棂,一个人从窗棂里走下。那人生得仪容不俗,举止堂堂,看见这里梅花盛开,便从容赏玩。

玉太郎的出场如梦如幻,这样的出场描绘,预示着此人不凡,注定要承担拯救与引导的使命,很符合当时处于贫弱之中的中国人对救世主的想象。

《月球殖民地》

玉太郎不仅拥有非凡能力,还有着侠义热肠。在华人在西方国家遭受歧视和虐待的历史背景下,他不顾个人安危,带着中国人龙孟华踏遍全球寻找妻子。小说中的西方人形象,大多是凶恶不堪,对中国人蔑视无理。

譬如,在美国纽约,他们遭遇的是长相异常凶恶,脑袋像炮弹一般,待中国人最是无礼的美国捕头。然而,本该充当中国侨民保护者的中国驻美国领事,则被描绘为软弱无能、贪得无厌,又没有民族荣辱感的颟顸愚昧官员。相反,日本领事则是充满同情心和道义,对于中国人无私帮助。这样的描绘,意在建构一个黄种人领袖的日本形象,也是中国的拯救者。

这样一种文化意像的建构,在当时的中国其实有着很大的市场。就在这部小说刊载的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开战一个月后,商务印书馆创办了以“联络东亚”为宗旨的《东方杂志》,全面记录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出于对俄国侵占东北的憎恶和无奈,很多中国人便把希望寄托于同为黄种的日本人身上。

《月球殖民地》

《东方杂志》的创刊号上就刊载了一篇夏曾佑的文章《中日分合之关系》,将日本对抗俄国比作当年抗击蒙元,“今日拒俄之事,乃拒元之事之结果。亚欧之荣落,黄白种之兴亡,专制立宪之强弱,悉取于此也”。另外一篇署名“闲闲生”的《论中国责任之重》更是说:“友邦仗义,出而代争,将以夺诸强邻,归诸于我······天佑东土,幸而日本克捷,黄种之前途,可以稍除障碍······安可不图桑榆之补,以答我良友之盛意也。”

在《月球殖民地小说》中,中日联盟、黄白种族对抗的内容也十分明显。小说中的玉太郎在伦敦展示最先进的气球,“那机器的玲珑,真正是从前所没有见过的。除气舱之外,那会客的有客厅,练身体的有体操场,其余卧室及大餐间,没有一件不齐备,铺设没有一件不精致”,“那满都市的博物学士、天文学士、地理学士以及各种的科学生徒,没有一个不摩拳擦掌,想看这新式气球的样子,以便仿效制造”。

日俄战争

玉太郎的气球在此代表着黄种人的东方现代化文明器物,超过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面对日本掌握先进科技,小说中的英国政府都在忧虑“黄种的文明日日进步,白种的文明便日日减色,将来灭国灭种,都是意中之事。”

《月球殖民地小说》是中国科幻小说的的开山之作,不过与其说是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小说,寄托着当时中国人对于日本的幻想,当然这种幻想本身也是日本人所赋予的。幻想固然美好,现实终究残忍,近代历史中的中国更是日本殖民的对象,而非开拓的盟友。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