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钟,清洗一下大脑

6分钟,清洗一下大脑

首页休闲益智清洗大脑更新时间:2024-04-24

最近这一年我个人感觉成长是很大的。

一方面是写作,公众号这些,另一个是反思。

我的反思工具是印象笔记。

在印象笔记中按月建立笔记本,每天算一个小结,每天都记录。

所以如果我忘了这天干嘛了,就去印象笔记查一下,一看便知。

虽然也有漏的时候,但总体是写的天数多,漏的天数少。

一个月多了能写2万字,少了也能1万左右。

第一小节:最大的错误在哪?

在写这些反思中,我就发现一个问题。

干了一件事,这事办的不好,大部分失误其实是可以事前想到的。

而且是,只要我多想一步,就能想到。

这一步就是:

就是这件事最大的错误可能在哪?

这件事最容易出的错误可能是哪个?

就是这么简单。

真的!

我每次都有强烈的感受。

如果事前自问一下,很多大的失误就规避了。

但是我依然会犯很多错误,因为又忘了问这个。

这就是惯性的力量。

我们总是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而且思考的路径是从前往后。

自己辛苦想出来一个东西,然后顺着做了出来,自己就会沉浸里去,在满满的成就感中无法自拔。

即便非常熟悉的事,认为自己根本不会有成就感的事,其实潜意识中也是有的,所以很难跳出来。

我现在尽量让自己记住,一定要记住,问自己这个问题。

第二节:他咋想的?

最近工作向领导汇报的比较多,以前都是单打独斗,自己拍板就行。

我就发现,每次领导提出来问题,也就是我的失误啊,大致就两个原因:

一个是自己的疏忽,因为我没问自己“可能发生的错误有哪些”。

另外一个就是,我根本没有想到老板们会这么想。

所以,第二个收获就是,要想对方的想法是什么。

这个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不知道听了多少次,“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思考”。

但是很难啊!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是反人性的。

心理学上讲,自恋是人类本性的需求。

但是现在要战胜自恋,舍弃自恋,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也就是拥抱对方的自恋,这是很难的。

一般这样的人,都是大气的人。他的容量能包容对方的自恋,同时还有很大的空间存放自己的自恋。我还差得远,但我一直在修行。

最开始肯定不行,老想自己,不想对方,但是可以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推进,让自己的容量一点一点拓展。

这件事上想一想对方是怎么思考的,那件事上想一想对方是怎么思考的。

设想站在对方的身体里,他是怎么想的。这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很强悍的技巧。

就是一个人和你交流,你设想他的音频笑貌身形摆动,如果是你你会是什么心态,一般是很准的。

当然更高明的是设想的更远一点,更大一点。

不仅是他的音容笑貌还有他的身份角色,背景地位。这些都会塑造他的思维。

不必穷尽所有的可能,不必想着一定要考虑的非常准。一切只要开始就行,让行为自然去塑造行为。

只要开始思考对方是怎么想的,这就是成功了一半了。

第三个反思就是,倒着想。

换个说法叫“以终为始”,但是以终为始都被用烂大街了,所以每次想到“以终为始”我都没啥感触。但是想着“倒着想”这三个字反而有触动。

就是站在最后的终点往回看,“我需要怎么样”。

这有几个非常隐蔽的好处:

第一个,就是你一下子直指目标,一下子想明白我要什么。

别小看这个,很多人,在事上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

“不忘初心”,从大了说是不要忘了年轻时的梦想,那颗赤子之心。

从小了说,就是每件事都要盯住你的目标是啥,围着目标干活,别跑偏。

第二个,就是没有限制。

当你从终点往回看的时候,你的身体反应已经设定你站在终点,然后大脑自然就想--“咋到这儿啊”。

此时任何能到这儿的路径都会不设限的铺在你的面前。

当然首先你会想到最容易想到的那个,但是想到这个之后,你在想还要别的吗,别的肯定出来。然后再问,还会有别的再出来。

但是假如不是倒着想,还按我们惯性思维的--顺着想。

遇到一件事,马上想解决之道,很快想出来一个。

你放心此时你的大脑会阻止你想另一个方法。因为已经想了一个了,没必要再想别的。

“要节省大脑资源”,这是远古的基因决定的。

即便你非要突破自己,就是硬想,又多想了三种方式。当然,这也是可能的。

但,做个对比,“倒着想”可能也只能想到三个。但是敢肯定,“倒着想”想到这三个,比你“顺着想”,省力气,大脑排斥度小的多。

这是为什么呢?

遇到问题,大脑马上想解决办法,这也是基因决定的。

所以一旦有问题了,大脑的第一反应是--咋解决。而不是解决这事的目的是什么。

倒着想,就是直接跨过解决问题这个设定,跳到终点,自然你的大脑就会思考“到达这个终点”该怎么解决。

也就是解决的对象不一样了。

我最大的错误是什么。

什么是最大的错误?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他认为的最大的错误是什么。

站在终点回望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有什么方式进行选择。

这是我反思中反复出现的几个“高亮”。

第四节,一句话。

我们反复听过一句话,“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是讽刺的话,不是好话。

但是,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而且原因讲出来,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人不是“真的懂了”那么多道理,我们自以为懂了,其实没有窥其真谛。“不知该做”,这是第一大原因。

第三,不是懂了那么多道理,恰恰是懂那么少道理。

这种事估计我们都遇到过。以为自己啥都懂,有一天遇到高人,一比之下,发现自己啥都不懂。

以为这种人不多,谁知,后来总能遇到这种高手,才发现这种人很多。

所以,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他们恰恰是不懂。不懂可能能做好,但是做好的概率不大。

第三,我们是真的懂了,不是不知该做,也不是不想去做,而是不敢,心中有恐惧。

恐惧可能来自于存量的考量。比如我做汽车这么多年,你让我现在去玩计算机,我肯定不太敢从头来过。

恐惧另外可能来自于自身心理的设限。比如我就不擅长与人交流,独处思考那些很难想通的大道理,会带给我最大的快乐。你非要逼着我与人交流,我就不想做啊。

这就是自我设限,限制太重就难以突破。外人看来就是懂了那么多依然做不好。

但是,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个旁观者,我们只是观察了那些人恰好没有突破的时候,也许人家早就突破了,后来我根本没关注罢了。

所以懂了那么多道理,技巧,还是要用。即便有什么合理的用不了的理由,也还是要突破。

还是要用!

用不了全部,用一部分就比不用好!

行动,让行动去塑造后面的行动!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