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1——抗美援朝的“人海战术”?

社会心理学笔记1——抗美援朝的“人海战术”?

首页休闲益智人海战术更新时间:2024-08-02

我和家人最近在重温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看到一位B站博主提出:其实我们这一代人都陷入在美国引导的谎言之中,一种名为“人海战术”的谎言。

提到这场战争,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前赴后继、“血肉之躯”、“惨烈胜利”。然而,这种印象是对的吗?翻开历史记录,用数据说话,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朝鲜战争,中朝军共投入兵力320万人,韩联军233万人。但是,伤亡情况却是,中朝军伤亡约100万人,韩联军伤亡将近150万人。中朝方的兵力人数是多一些没错,但是伤亡却是更少的。所以再回头看,我脑海中的印象只能是部分的正确,至少用人海换来惨胜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人海战术”的刻板印象不足以解释敌方伤亡更甚于我方的事实。我们解放军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战斗素养、战术安排、高昂士气在整场战争的胜利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

那么,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误解呢?那位博主提出,一部分原因是美国的肆意渲染。在整个战争失败后,美国一直利用各大媒体在大力宣扬,告诉他们的民众,失败非我军无能而是对手的人海战术。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美国把战争失败归结于对方的人海战术,归结于对方的不人道,却始终不肯承认自己骄傲的美国大兵在战斗力上会落于下风。这其中,就是自我服务的归因方式在作祟。

国家如是,个人也如是。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本能:一场球赛踢赢了就会说自己实力强劲,输了则会怪草皮太滑、裁判不公;这个季度业绩好了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业绩差了则说是整个市场环境太差。与别人相比,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更好。即使50%的婚姻都失败了,我们也会觉得自己是那个幸运儿。

由“自我服务偏差”衍生的,还有“虚假普遍性效应”和“虚假独特性效应”。一方面,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或是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之后,他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虚假普遍性效应)。另一方面,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当某个人耍了一个小聪明而沾沾自喜时,它总会低估别人也这么做的概率(虚假独特性效应)。因此,我们总会觉得,自己的失误是相对普遍的,而我们的优点却是非同寻常的。更要命的是,我们的偏见通常会让我们无视偏见。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站在客观的角度,而所有其他人都带有偏见。殊不知,这种自我服务的偏见总在我们意识之下工作,悄无声息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有一种解释:它其实是我们处理信息和记忆时的副产品。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比较。而将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就会要求我们去注意、评价、回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因此,这就增加了我们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出错的机会。我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自己没做过什么。我能很容易想到自己捡起衣服的画面,但我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置之不理的次数有多少。因此这种认知错误,会导致我们更容易记得自己成功做到的事情,从而产生偏差(墨菲定理也是这个原因)。还有一种解释是,进行自我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愉悦相关的脑区,因此这种偏差也是一种追求的愉悦的本能。

然而,潜藏在这种偏差背后的根源,是自尊的动机。所谓自尊,就是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证实,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希望自己的好的、优越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原始动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想方设法去捕捉那些证明自己的信息,忽略那些否定自己的信息。因此在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自我服务偏差”的习惯就逐渐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下一章:自恋和自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