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0月19日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开播以来,《中华好诗词》已走过五载,播出了八个赛季,原创了三种节目模式:全民赛季一至五季、全明星季“诗词王中王”以及两季大学季“恰同学少年”。
8月28日下午,《中华好诗词》创新研讨会在河北正定举行。众多专家代表共聚一堂,着眼“弘扬传统经典 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好诗词》的文化价值和使命任务出发,探讨媒体的公益属性和社会属性,并热议文化类节目在创新传播中应秉持的责任与态度。
以《中华好诗词》为龙头,河北卫视在近年接连推出“中华好”系列品牌集群——《中华好诗词》《中华好家风》《中华好妈妈》等。其所进行的创新实践,在塑造文化品牌和体现媒体担当方面提供了可借鉴样本。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台长武鸿儒表示:“通过这些原创文化节目的探索尝试,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河北广电人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党的媒体必须要坚定地回归公益属性、凸显文化引领,这是媒体的职责所系;必须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传统文化也能“曲高和众”
现今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遍地开花,而早在2013年《中华好诗词》就携一片诗词正气,打开了诗词类文化节目的先河。
“从《中华好诗词》诞生之后,它就引起了热烈反响,就像星星之火,它一直在坚守,不断创新。得益于越来越多人认可文化自信、文化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今当文化类节目风起云涌,回头看,我们会对这档节目的坚守燃起无比尊敬之情,这方面非常了不起。”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关玲坦言,《中华好诗词》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非常不易。那时正是各种‘综艺大片’声量最大的时期,“在那个动辄投资上亿的阶段,其他不相*节目都会被淹没,而《中华好诗词》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逆势诞生的”。
以“人文”成就头部内容,可见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正朝着有价值的方向发展,河北卫视总监冀国锋谈到:“《中华好诗词》将诗词文化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和影响力不断攀升,新浪微博话题点击量累积达到7亿多,证明了传统文化也可以‘曲高和众’。”
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巡视员娄晶看来,以《中华好诗词》为代表的一系列诗词文化类节目,自觉承担和践行了“兴文化”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创新路径,做出了示范带动作用。“节目在语言文化的传承、现代生活的对接、高等教育的结合等方面,对当前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要持续加大对《中华好诗词》等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广播电视领域创新创优的活力和动力,支持河北广电事业的创新发展。”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葛成锁说。
用创新性语态讲好诗词故事
近两年,文化类节目的火热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也为电视节目市场树立了新的风向标。如何在新一季创新,在众多文化类节目中凸显《中华好诗词》自身特色,一直是河北广播电视台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第一季到现在,《中华好诗词》一直在通过“微创新”“微调整”丰富自身的题型、赛制、舞美、角色设置等。其中,“让诗词好玩起来”是节目组由始至终所追求的节目效果,“文化为核,综艺为壳”这八个字在节目组内部也时常被提起。
为了平衡节目的娱乐性与文化性,节目始终坚持十二个字,即,“外松内紧”“深入浅出”“相辅相成”。此外,为加强节目通俗性、趣味性,节目一直注重题型的研发创新,将题型游戏化。原创出了视频题、沙画题、挑错题、表演题、拆字题等。“除了背诗外,我们更希望让观众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所有背景、典故、甚至趣味的故事。”冀国锋说。
节目中,“大学士”起到的是答疑解惑的作用,不同于严肃的课堂,节目组要求大学士“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用好玩的点来带动诗词的赏析。针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中华好诗词》节目“大学士”也表达了自己的感触和看法。主持人赵忠祥表示:“都说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慷慨悲歌为何?四个字,义无反顾,我们要振兴中华文化,因为它是像基因一样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祖宗留下来的薪火,要在我们这一代延续下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者郦波则表示,《中华好诗词》不只是一档节目,或是一个项目,“我们在做一个事业,一个延续中华文明的事业。作为一个学者,我愿意筚路蓝缕,能与中华诗词同行,是我的荣幸”。
《中华好诗词》对节目的创新不仅体现在题型上,还体现在每一季节目的舞美上,每一年都有创新,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符号。比如第一季旋转卷轴舞美造型,借用了中国古代书籍、书画的存放形式;第二季融入中国结、青铜器上的回形纹等元素;第五季融入中国传统祥云符号……
“诗达情,诗言志,所谓的情是人文精神,所谓的志是家国情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党荣建议,在下一步实践中,要进一步探索实践,聚焦情志,要对诗词有所理解,有所取舍,用诗词这个中华文化、全球华人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来寻求共鸣。同时,栏目自身要注重加大融合传播力度,让互联网最大的变量变成栏目自身最大的增量。
作家梁晓声认为,和歌曲节目比起来,诗词文化所面对的材料是不能增加的。节目如何在知识性和内容方面进行拓展?他建议把诗词进行分类,比如表达乡愁的,还有南北诗词的风格也不一样。把诗词细分成若干类,这样的分法可以使节目走得更长远。
多元传播,让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
挖掘中华文化魅力,为诗词注入时代因素,让诗词“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这是《中华好诗词》的发端,也是节目的未来。“只有充分融入当代老百姓的情态和生活语境,古诗词才能得到更纵深的发展,栏目才具有更蓬勃的生命力。“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编剧周振天说。
“文化”,是《中华好诗词》节目的立足点、关键词,也是多年来节目一脉相承的选择与坚守。在关于节目的众多评价中,“弘扬传统经典”“推广诗词文化”等都是常被提及的关键词,这些赞扬声源于真情实感,而发声的主力群体便是言辞向来尖锐的年轻观众。
从简单的背诵到音韵格律的分析,再到诗词的创作,《中华好诗词》将诗词文化从节目中发散到互联网再回归于节目。据介绍,节目播出期间,《中华好诗词》充分利用新媒体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账号以及百度贴吧与广大诗词爱好者互动。同时,与阅文集团、斗鱼直播等跨界合作,真正实现与“互联网 ”的融合。节目还推出了同名APP官方应用软件,给想参加节目的诗词达人更多的参与渠道,并与抖音视频、西瓜视频等年轻人比较关注的视频网站合作,大量释放节目短视频,赢得了更多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作为一档原创诗词文化季播节目,《中华好诗词》带领观众走进了与古诗词超越时空的思想、情感对话。同时,节目也走出去,在境内外形成一定的传播影响力。目前,节目组已经与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美国汉天卫视合作两年有余,节目在澳门、美国成功播出。
“《中华好诗词》让古老的中华诗词焕发了青春,美好的诗歌与现代化的电视手段相结合,改变了一些人对诗词的偏见,达到了诗词普及的效果。”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庆霖将诗词比喻为月亮,“虽然不像太阳那样是人类生命的必须,却能够照亮人们的灵魂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