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总有一些长剧告别,如《继承之战》《王冠》,这类仰赖演员的大抓马,充分展现了全球观众的“吃瓜之心”;
每年,总有一些冷剧突然*出,如《拾荒者统治》《微光时代》。
这类带来新鲜空气的创作,总在证明没有故事只是一些人为的事故;
每年,总有一些怪剧沉淀,如《诅咒》。吸引一些世间同样追逐怪诞的心灵;
每年,总有一些国剧带来惊喜,如《漫长的季节》。
我们的期望是再多些,再多些;
每年,总有一些大热改编带来惊喜或惊吓,如《海贼王》《最后生还者》。
幸运的是,今年的惊喜比惊吓多,每年,都有新剧诞生,佳剧被砍,神剧争锋,这是一个剧看不完的时代,这挺好的。
▼
漫长的季节
剧作 辛爽
编剧 于小千/潘依然/陈骥/班宇
主演 范伟/秦昊/陈明昊/李庚希 类型
剧情/家庭/犯罪
命运不放空枪
《漫长的季节》是2023年国产剧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单集片长60分钟,共12集,以“精品剧”的篇幅出世,带着一种可以让不同观众群体沉心观看的慢节奏文学魅力。
区别于常见的工业流水线产物,而是呈现出一种国产剧集里少有的作者风格。
01 桦林游魂
剧集采用三线并行、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通过强设计感的转场来衔接叙事断点。
通过不同时间线情节的直观对比来塑造悬念,使整部剧集呈现为一个庞大而有机的谜团。
剧集将主线故事分别铺陈在1997年、1998年和2016年的三个时间点上,在时空的跳跃之间,人们容貌变改,见面不识。
从主角到配角,《漫长的季节》在人物塑造上拿捏得精准,一桩碎尸案牵起的几头,受害者、凶手以及侦探三方的角色,都各有其龃龉困顿。
在工厂倾覆之下,他们都像是时代潮流席卷而过时彷徨失意的游魂。
侦探角色即是火车司机王响、他的兄弟龚彪以及曾经的警长马德胜。
他们代表着90年代的东北工人阶级,各有各的意气风发,却走向自我放逐。
后来的王响开上了出租车谋生,家庭支离破碎,他也变得谨小慎微。
没有了给他当家的小天地,没有了让他荣辱与共的工厂,所有神采与骄傲化作无限漫长的桌前枯坐,每个静夜里滴水的梦。
碎尸案的凶手沈墨、傅卫军则代表着社会边缘的群体。
他们在繁华逐渐褪去的90年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被社会囫囵吞咽,流离在黑夜里的录像厅。
辛爽多线的叙事结构里,通过切割剧情来制造断点,将线性的案件进展复杂化,也以此为线索铺开了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物画卷。
其中,大量的伏笔形成前后呼应,成为不同叙事线上的链接,也强化了剧情走向的宿命感。
比如王阳与沈墨的爱情,对照着[泰坦尼克号]。
他们约会看的是这部电影,也在桥头上演过经典的跳水戏码,最后面临危船般的现实,也是王阳为了救沈墨而沉入水中。
还有龚彪买的二手车,“泡过水,发动机还大修过”,也正是因为买二手车花掉存款,成了他与丽茹离婚的导火索。
二手车的过去,预示了龚彪车祸坠河的结局。
当我们剖析每个人物,几乎不忍苛责其中任何一个个体。
曾经代表投机分子,与王响对立的邢三儿,也因多年后的一个尿袋叫人觉得晚景凄凉。
当人物的命运都束缚在时代的大网里难以逃脱,最后的凶*是丝毫没有快意的绝境反抗,也是退无可退的彷徨毁灭。
这部社会派悬疑题材的剧集,凝视时代的目光更显悲伤。
02 命运悲剧
“命运才是最大的悬疑”,辛爽如是说。
《漫长的季节》因其对命运概念的准确运用而渗透出一种文学性,王阳的那首诗,成为了全剧的注脚: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剧名里的“季节”指的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的秋天,那是繁华落幕以前,90年代发生的一切凝结成琥珀,在21世纪才被敲碎。
时间从每个人身上穿过,留下不同的痕迹。
桦林碎尸案,牵连起了不同代际的命运,喜剧与日常冲淡了一些悬疑与苦涩。
若论悬疑性,案件的本身倒并不是多么猎奇,剧集更着眼于社会图景,这之间人际的牵绊与人情的流动,让故事添了时代的浮光。
在小荧屏上达到这样的呈现效果,离不开对文本精益求精的打磨。
原著小说《凛冬之刃》以其对于东北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唤起了导演辛爽的东北记忆。
主创们为了文本反复讨论,慢慢琢磨才有了后来的模样。
其中的桦林钢铁厂,奠定了工业影像风格,也契合着东北的地域气质。
故事结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改,焦点从桦钢碎尸案,扩散到了社会群像众生。
拍摄地选在昆明,为的便是去一去东北的冰雪带来的冷意,辛爽想让故事发生在一个暖调的秋天,讲述一个繁荣的工厂与它的子弟们。
所以我们在剧中看到的很多置景其实不乏浪漫之感,像大片金黄的玉米地,暖黄色调的厂区建筑,温暖柔和的室内灯光,都一改东北凛冬一般的传统视觉形象,而是用一种秋日的“丰收感”来渲染90年代东北重工业的骄傲与荣光。
辛爽以乐队的前吉他手身份,展现出对音乐的精英审美和敏锐感知,他的音乐选择上也有着极强的作者风格。
片头片尾独特多样的歌曲总与当集内容高度契合,但又有种诡妙的异质感。
他大胆的配乐丰富了剧集整体的艺术性,在许多节点形成乐景哀情的对比反差,比如在那首触动许多人的《再回首》响起时,人物的情绪已是不忍再回首。
再回首 (Single Version),姜育恒
整个桦林就像是那一艘泰坦尼克号,如同无垠海面沉默航行的命运巨轮,孩子们愤怒迷茫的青春在此沉没,成人们的年华又何尝不是在此挥霍。
巨轮不知何时会撞上冰山,最后无人幸免于难。
有人绝处反击,却换来自我毁灭或是流亡一生。
留下的人没能一朝奋起,击倒命运,而是在漫长的季节里受着钝刑,时代和命运像剧集最后的那场雪一样落在身上。
悲伤的冷意在暖调的画面里,慢慢浸透出来。
命运与人之间无法清算,往日也暗沉不可追。
整部剧里靠插科打诨也难以驱散的悲剧色彩,正是因为人物个体化的选择难以左右故事的结局。
一切或许从90年代故事开篇的时候就已注定,命运的手早已布置好了一切,多年前的子弹也会在多年后命中眉心。
但辛爽给晦暗的命运里埋下了许多希望的伏线。
譬如王响想要卧轨自*时在铁轨上捡到的儿子王北;
譬如王阳和傅卫军的牺牲为沈墨换来的生命;
譬如最后得见天光的真相和马队终于纾解的心结;
譬如龚彪得到了丽茹的笑容。
在最后,王响倒在玉米地里,又看见火车呼啸而过,二十年前的自己探出车窗,笑着对自己喊出,往前看,别回头。这或许也是导演给出的答案。
▼
扑克脸
Poker Face Season 1
剧作 莱恩·约翰逊
编剧 莱恩·约翰逊/查理·佩珀斯/爱丽丝·朱/瓦耶特·凯恩/克里斯廷·博伊兰
主演 娜塔莎·雷昂/阿德里安·布罗迪/朗·普尔曼/科洛·塞维尼
类型 悬疑/犯罪
行走测谎仪
“侦探推理”的血脉从未断绝,除了众多知名作家的改编,还有不少编剧原创故事,让这个题材时不时就火一把。
2019年的[利刃出鞘]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
它不仅将莱恩·约翰逊的职业生涯又往前推了一步,也再度让同类题材在各大流媒体平台火起来。
如《大楼里没有谋*》,加盟演员越来越大牌。
然而,莱恩的创作总是要在原有基础上搞点事情,所以它的侦探故事,推理色彩往往让位于悬疑。
客观来说,这种轻策化也是当代趋势。
这就要求创作者的添加能另增趣味,代偿原有娱乐因子的匮乏。
剧集《扑克脸》就是这种代偿成功的典范。
故事开始于一个赌场小工查莉,她在一场骗局中意外导致大老板儿子死亡,遭遇大佬的夺命追*,不得已只能亡命天涯。
按照“侦探在哪里,死亡就在哪里”的惯例,她横穿美国中西部,历经多起命案。
在叙事结构上,剧集有点像经典日剧《古畑任三郎》。
犯罪事件在开场就发生,凶手无需隐藏。
神探的工作是通过智识找到缺失的环节,揭示犯罪的关键证据。
查莉同样如此,行为、语言上的些许漏洞,最终都成为罪犯伏法的关键。
与同类侦探悬疑剧不同的是,莱恩赋予查莉一个先天超能力——她可以通过语言,就能知道说话者在说谎。
这并没有让她成为超级英雄,因为谎言太多了。
这是剧集最重要的设定,也是所有推理悬疑类小说的叙事基础:
谎言太多,问题在于,谁?何时?为什么揭示谎言?
查莉在第一集时想要过“平凡的日子”,被赌场老板揪出来帮他设局,这意味着查莉并不想使用这种能力。
在之后的逃亡中,每当命案发生,查莉的第一反应其实是逃跑。
这也让她有别于那些上杆子往犯罪现场凑的侦探们。
因此,每集的第一个转折点便是她因为某种理由,不得不卷入到案件之中。
有时是因为报答萍水相逢的司机;有时是为了认识不久的老头;有时是为了一只狗……
这些动机与朴素的正义观相连,赋予查莉火热的心,而不是冷峻的头脑,当然,后者作为侦探自有其吸引力。
演员娜塔莎·雷昂的气质与这种朴素的正义感非常搭配,两者相互增益。
普通人的正义感与流浪状态也让剧集摆脱了固定据点的传统模式。
在长期被都市罪案剧掌控空间设定的背景下,让公路电影的类型元素自然融入影片之中。
如广阔的沙漠、无尽的原野、荒凉的小镇等景观翻新了同类题材的视觉库。
同时,由于美国中部州的共和党属性,我们也能从剧集里看到更标准老美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其中并不都是“负面的”。
有趣的是,除了少数中西部镜头,剧集基于成本等考量,基本上都是在纽约拍摄的。
最后,像大电影一样,剧集的卖点之一是明星云集。
由于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出于深厚的友谊与合适的档期,莱恩·约翰逊轻松发挥了人脉优势。
在第一集出演赌场老板的阿德里安·布罗迪为剧集开了一个好头。
而像他的老朋友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根本不问故事,就愿意加盟。
反过来说,约瑟夫出演的第九集,也是整季收视和评价最好最高的一集。
在第一季的最后,查莉陷入了黑白两道的共同追缉,这让悬念延续到已经续订的第二季。
唯一影响行走测谎仪未来的,是莱恩·约翰逊过于繁忙的档期。
▼
歪小子斯科特:火力全开
Scott Pilgrim Takes Off
剧作 本大卫·格拉宾斯基
编剧 布莱恩·李·奥马利/本大卫·格拉宾斯基
主演 迈克尔·塞拉/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萨特亚·布哈巴哈/基南·卡尔金
类型 喜剧/动作/爱情/动画/奇幻
重新对抗全世界
《歪小子斯科特:火力全开》并不是当年[歪小子对抗全世界]的续集,也不是这部真人电影的动画翻拍。
它可以视为一次翻转——从浪漫关系中的另一半,雷蒙娜的视角,重塑了对抗全世界的过程。
在依旧眼花缭乱的科幻、极客外壳下,依然是一个纯粹的浪漫故事。
在剧集的一开始,我们能看到当年电影里的最初场景:
斯科特爱上了雷蒙娜,并知道了她的前男友联盟。
然而在第一次决斗中,我们的电影主角斯科特就“消失”了。
从这一刻开始,视角转向了女主角雷蒙娜。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聪明的改变,也是一个推动剧集得以立项的转换。
其实,浪漫爱情片非常适合进行视角切换,所谓同一条爱河,相近的心,不同的灵魂。
被多巴胺填满的时刻,男与女到底在想什么?
不同性别的内在动机是否一致?
选择依据有多大不同?
这些,都在精炼的动画剧集得到了部分呈现。
另一方面,作为主要编剧的本大卫·格拉宾斯基并未将叙事同时转换为所谓更偏向女性的结构,它依旧充斥着各种游戏梗、电影梗、科幻梗。
在这个意义上,它依然是埃德加·赖特(导演以埃德加·大错之名客串,是一个“对”与“错”的文字梗)世界里的故事。
同时,它也更符合浪漫的逻辑。
浪漫爱情并不关注永恒,它如果做的好,会引发一种对永恒的期许,它实际上也无法回应这个问题。
它关注的是原点。
无论爱情这玩意如何复杂,共同的趣味终究是最初吸引的力量之一。
向前一步,它揭示了那些兴趣如何弥合普遍性的孤独与难言的交流欲,并产生火花。
此处的火花也有字面意思。
因为雷蒙娜也是一个可以让自己飚出88英里/小时,实现“回到未来”(另一个经典电影梗)的酷女孩。
所以,动画依然给了她和斯科特,一个浪漫结局。
与此同时,剧集与拂照了她的朋友圈,在这个以她为圆心的社交圈,女孩们并没有都变得更好。
但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她们至少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有些是音乐,有些是翘臀(属于克里斯·埃文斯)。
▼
拾荒者统治
Scavengers Reign
剧作 约瑟夫·本奈特/查尔斯·胡特纳
编剧 约瑟夫·本奈特/查尔斯·胡特纳/肖恩·巴克卢/詹姆斯·梅里尔
主演 苏妮特·玛尼/乌米·马萨库/阿莉雅·肖卡特/鲍勃·斯蒂芬森
类型 剧情/科幻/动画/冒险
适者生存
《昆虫记》里有一句话,“我们所谓的美丑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没有意义”。
这种跳出人类中心制的思维在当代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被更多人接受。
在现实生活,这种思维依然有接受实践检验的必要,但在文艺创作领域,作为一种思路,它为一些更独特的创作打开了视野。
2023年的《拾荒者统治》,就是对这种视角的极佳演绎。
通过开场的安排,动画就明确了这种视角。
如果概括故事,最初的事件是德墨忒耳号遭遇(人为)事故,船员不得不迫降到神秘的星球。
在常规影视作品中,这个事件多半会是开端,但在《拾荒者统治》中,跳过了这个铺垫。
三个主要角色组——厄休拉&山姆、阿奇&李维(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卡门,被立马抛掷在一切都显得陌生和惊奇的世界里,艰难求生。
而缘由则在之后的闪回段落里得到说明。
通过这种安排,星球本身成了主角,而人类成了“闯入者”。
之后,如果按照类似[火星救援]式的叙事,故事的重点应该讲述人类如何通 过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找到生路,找到希望。
然而,在这颗星球上,这一点不太奏效。
角色们的确展现了自己的力量。
实际上,即便不考虑科幻,星际探索者都是超越普通人的人类,最终却不得不逐渐规训于星球生态法则。
这意味着他和她都得接受《昆虫记》那句话的意思,有时成为猎食者,有时成为食物。
在这一刻,你借助生物习性活下来,下一刻,你也因其它生物的习性面临死亡。
动画带来的,不是荒野生存题材的庆幸,而是一种面对更强大力量时的谦卑。
遇难者的母舰“德墨忒耳”在希腊-罗马神话里,是偏向(人类)文明意义的地母。
而神秘星球似乎更偏向自然神性的“盖亚”,两者的对碰,结局明显。
侧证这一点的是人工智能李维的“改变”。
它显然接受了星球神秘能量的“洗涤”,成为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催生了超越碳基、硅基形态的生命体,并在结尾处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这个伏笔如果出现在[异形]里是威胁,而在这部动画里,则更像是一种本能般的扩散,即便其表现形式可能一致(人类的惨烈死亡)。
而时代带来的改变在于,这种扩散以及人所处的位置,至少在文艺创作里,有了更高的接受度。
自然之力讲究微妙的平衡。
在剧集里平衡这种人类无力的,是如同莫比乌斯式的幻想画风和生态设计,这也是动画受到好评的一大原因。
配色的清淡素雅,如同片中生物的“催眠”,让我们对整个生态产生了更大的认同:
谁说星辰自己,不能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