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西米露,又似咸蛋黄?她将20万人带入新奇的微观世界“看菌”

像西米露,又似咸蛋黄?她将20万人带入新奇的微观世界“看菌”

首页休闲益智闪光甜甜圈更新时间:2024-04-26

宅家的那段日子,你是不是已经"云游"了不少地方?今天我们来一次特殊的“云旅游”,跟着向导去看看那个日常被忽略的新奇小世界。

形态百变还有着神奇智慧

作为一名今日头条科学领域创作者,这位90后女生的研究对象是「黏菌」

光听名字,你可能会以为黏菌是某种植物、真菌,或者蘑菇。但实际这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并且非常活跃 —— 既会像动物一样四处爬动觅食,也能像蘑菇一样长出子实体来散播孢子。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了黏菌难以想象的智慧。

没有神经和大脑的它们,不仅会走迷宫,有学习能力,还能模拟人造交通网络布局。有研究人员甚至从黏菌寻找食物的行为中得到灵感,通过模仿其觅食的算法(“最短路径”解决问题),顺利绘制出了困扰大家很久的宇宙网地图,这也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星系演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喜欢温暖潮湿、植被丰富的地方,黏菌大多生活在森林里,雨后的绿化带、树洞,也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黏菌充当着“大自然的分解者”,尤其喜欢吃蘑菇,主要负责分解蘑菇残体,吞噬各种微生物。偶尔这群小家伙还会搞点小破坏,影响植物美观,干扰嫩叶的光合作用。

但因其在微距下的百变、唯美形态,还是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研究者的驻足,@曳尾菌就是其中之一。

黏菌究竟长什么样?在@曳尾菌的镜头下,它们千姿百态:

晶莹剔透,宛如西米露的发网菌

长在腐烂木头上的“白色小花”——鹅绒菌

这种像软糖一样粉粉嫩嫩、俏皮可爱的黏菌,则是属于鳞钙皮菌的一种。

黏菌界的“吃货主播”——多头绒泡菌,可以迅速把白玉菇给吃光光。

那么,这个90后女生是怎么和这些小家伙打上交道的呢?

和黏菌的初次邂逅

说起来,@曳尾菌一直都是个自然生物迷,总爱研究动植物。5年前的一个晚上,当她在小花园里四处“探索”时,就意外发现了藏匿在草里的黏菌——鳞钙皮菌。

大小不到1毫米、状似鼻涕的鳞钙皮菌,很难引起一般人的注意,却逃不过这个小姑娘的眼睛。

在药企工作的她,一直热衷于观察大自然,经常脱下白大褂就往郊区跑,最初只是拍摄鸟类、大型真菌,慢慢地成为一名“微观菌物爱好者”。

黏菌的形态很丰富,它们会不断爬动,也会像气球一样长大,就好像跳舞一样,@曳尾菌被迷住了。那天晚上,她在院子里蹲了很久,痴痴地观察鳞钙皮菌,并把它们用镜头记录下来。

此后,为了寻找更多的黏菌,这些小家伙钟意的“湿润温暖”角落便成了她的关注重点。一场雨过后,她会兴冲冲地带着各种装备“勘查”绿化带腐叶堆、树洞、野外山间将它们带回来。除了上海周边,她甚至还会跑去别的城市,比如浙江昌化的清凉峰、云南的深山里,都留下过她的足迹。

她说从那天起,自己的眼睛就像“开过光”一样:“只要看到第一次,就能看到无数次,所以人们要么从未见过(黏菌),要么经常见到。”

有一次,@曳尾菌从郊外带回一根腐木,顺手就放入了水盆。过了段时间木头上出现了大片灰白,尽管肉眼看不清结构,但她心里却知道“它来了”。

她很快拿起相机,果然拍到了不同阶段形态各异的鹅绒菌:脑花状、米饭状、虫卵状......最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曳尾菌亲眼见证它们变成珊瑚状,“远看像一片雪”。

各种形状的鹅绒菌

最终变成了珊瑚状,远看像一片雪

一发不可收拾的@曳尾菌,还喜欢自己培养黏菌,并且记录下全部过程,最有意思的,可能是“黏菌与猎户座图案的燕麦片”那次了。

她把一大块附着黏菌的燕麦片,和其他燕麦片放在吸了水的海绵上,摆出猎户座的图案。慢慢地,黏菌开始向所有燕麦片发起“猛攻”,并和霉菌展开了一场“恶战”。

最终,几番你来我往之后,燕麦片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黏菌网络,“每个大网格之间还会慢慢形成小网格,彼此形成紧密联系。”

这些微小生物的百态变化,令@曳尾菌兴奋且着迷。她会在发现一种新的黏菌,或是拍到好看的照片后直呼“太有趣了”;也会因为养菌时长过长抱怨“等待的过程好折磨人”,但转眼又笑嘻嘻地去观察她的黏菌们。

微小世界里的新奇探索

拍到鳞钙皮菌之后,@曳尾菌很自然地把照片放上了网,没成想却意外火了。网友对黏菌的关注度,完全超出了她的意料。这位90后女生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很多人和她一样,也对这个鲜活有趣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

于是,她开始更加专注自己的爱好:一个人去深山老林采集菌种、花大价钱买试验箱和显微镜头,甚至为了一段几十秒的视频拍摄一整夜,记录下养菌的过程······

@曳尾菌的头条号,仿佛一个微观菌类博物馆,有着许多你没见过的神奇物种。

有时她会在上面分享一些千奇百怪的视频:

比如,把多头绒泡菌“困”在迷宫里面,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放置在出口的食物,顺利地走出迷宫。

培养皿也困不住它们。@曳尾菌给多头绒泡菌集体染了色,结果它们纷纷“越狱”,并且爬出了好看的网格状,难怪有人称它们为“世界上最小的道路规划师”。

团网菌可以说是黏菌中的“百变星君”,有的颜色鲜红、晶莹剔透,形状类似鱼子酱;也有的像西瓜棒冰,让人忍不住想来上一口......

有时,她会学霸附体,一本正经地给大家科普菌类小知识:

比如在讲到弹球菌时,@曳尾菌着重介绍了这种黏菌会发射孢子小包的特点,并形象地称呼它为“菌物中的豌豆射手”。

她用亲身实验告诉网友,多头绒泡菌在水琼脂培养基容易形成类似等高线一样的图案,但几分钟后就会变形。

她甚至不厌其烦地把显微镜拆了清洗,只为能把黏菌看得更清楚。

即便隔着屏幕,你也能感受到@曳尾菌的那股认真劲儿,她对这群小东西的培养耐心十足,失败了没关系,多尝试几次、几十次,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如今,@曳尾菌已经研究出了10多种菌物的培养条件,但这还不够,这位90后女生希望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并拍摄一部黏菌纪录片,她也朝着这个最终目标努力着。

正是因为她的专注和执着,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了黏菌。现在,头条上有超过20万人,在持续关注着这个微观世界。

科普、讲段子两不误

在头条看过@曳尾菌视频的人都知道,这位90后科学领域创作者,实际上还是一个“段子手”,喜欢用各种奇奇怪怪的词来形容黏菌,毫不掩饰对它们的宠爱。

比如,松发菌的生长,在她眼里是在"提裤子"。

她说弹球菌既像“流油的咸蛋黄”,又像《异形》里的抱脸虫。

她不仅把多头绒泡菌无情地“绿”了,还投喂金针菇、木耳,让它做起了“吃播”。

诙谐的语言、生动的配乐......@曳尾菌的这些神操作,常常令网友乐得直拍大腿。

她还会给黏菌们取好玩的名字,比如“甜甜圈”、“黏黏”、“菌菌”等等,但有时名字太多了也会记不住,只好用“那啥、那啥”来代替。而她自己,则是“黏黏的姐姐”。

@曳尾菌和网友之间的互动,同样是趣味十足。

当有网友把黏菌与细菌、真菌混为一谈时,@曳尾菌耐心解释,和对方你来我往回复了近400条评论。

而当有人留言说“我想看看切叶蚁怎么培养叶子生真菌”时,@曳尾菌又化身耿直girl,用一句“你想看关我啥事”和网友斗起了嘴。

不过,嘴上不饶人的@曳尾菌,也有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有位网友曾经一本正经地问她:脚趾头被真菌感染了该怎么治疗......这次,换成@曳尾菌乐得直拍大腿了。

再小的热爱也能发光

从发布第一条视频开始,@曳尾菌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黏菌爱好者,她的每一次创作、分享,都在头条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微观世界太奇妙了”、“为啥感觉有点可爱”、“加油,我们都是生物爱好者,你的视频很棒!”.....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曳尾菌的创作,进入这个奇妙的微观世界。

在@曳尾菌的头条号里,你可以单纯抱着观赏心态,看各种唯美的微观菌物;也可以带着涨知识的想法,触达自己曾经的知识盲区,看见不一样的世界;甚至于把她当作一个段子手,在互动中获得简简单单的欢乐。

但无论是哪一种,当有人再提起黏菌时,你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叫做“@曳尾菌“的90后女生。

正如她自己所说:“研究黏菌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猎奇,或陶冶情操。但对我而言,除了好玩,还有唯美和神秘感吸引着我。做这件事让我很高兴,因为能记录到很多神奇又有趣的东西,这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你看,只要够专注、肯坚持,即便是做很小众的一件事,也能在头条上找到同道中人。热爱你所热爱的,这本身就很闪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