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邪图文"碾压"艾草、雄黄,河东地区端午时节如何"驱邪捉鬼"?

除邪图文"碾压"艾草、雄黄,河东地区端午时节如何"驱邪捉鬼"?

首页休闲益智神话打地鼠更新时间:2024-06-06

粽叶飘香,端午安康。南艾草、龙舟,北铜钱、踏柳,端午辟邪在南北方民众心中向来是头等大事。相对于南方的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北方的驱邪更显得细致入微——用雄黄酒点小孩耳、口、鼻,用门画饰件装点门、窗、卧室、蚊帐和孩子们的穿戴……

其中河东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其民俗文化资源如端午除邪图文——端午节所用的门画、饰件,因其种类多样显得尤为突出。

一、河东端午除邪图文种类多样——祛虫、除病、驱邪、捉鬼,任君挑选

河东地区端午除邪图文主要有魁头门画、钟馗门画、张天师门画、老虎图文、五毒图文、鸡画。其图文含义各不相同,大多以祛虫、除病、驱邪、捉鬼为主。

(一)魁头——驱邪

魁头门画是一种头像式门画。“魁头”又叫“奎头”“馗头”。因画中人的形象由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演变而来只有一个大脑袋——由字形圆脸,头戴乌纱,竖发,络腮胡,竖眉瞪眼,嘴角下撇,一对虎牙朝上刺出,所以叫它魁头画。其形象很具狰狞威武、恐吓震慑之势,端午节贴在大门的上方,用以驱邪。

(二)钟馗——捉鬼

钟馗门画兴起于唐代。传说当时的书画名家吴道子根据唐明皇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捉鬼图,《太平广记》上记载着画中钟馗的形象:“穿着蓝布衫,赤着一只脚,眯着一只眼,腰插一笏板,怒发张须,左手抓住一个鬼,右手食指去挖鬼的眼。”

明皇看了画,觉得就和他梦中见到的一样,夸他画得好,就赏了吴道子“百金”。这件事震动了朝野,文人画师和民间画工们争先恐后地画钟馗驱邪画,并互相赠送。至北宋时,钟馗画贴到了大门上,被人们尊奉为门神,形式变为木版套色或印后染色的木版画。

到了清代以后,钟馗门画多为朱墨长袍、鸡血点睛的木版画,俗称“朱砂判”,并在画中多了一只蝙蝠——传说这只蝙蝠是由鼹鼠变化的,它知道各种鬼怪的住所,变成蝙蝠是为了给钟馗做向导。

(三)张天师——祛虫、除病

张天师门画源于清代。身为道教“五斗米道”教派的创始人的张天师张道陵自清代起,在民间画工们的画笔下成了一个凶神恶煞:身着道袍,绿脸红须,竖眉环眼,右手举着七星宝剑,左手捧着一碗符水,骑猛兽,踏艾枝,*气腾腾向前冲,完全是一副民间法师驱鬼魅的架势。中国古人大多是“见庙就烧香”,于是宗教祖师张道陵通过画工的笔被封为民间的端午门神。

(四)艾虎——吃蛊虫、驱邪祟

艾虎驱邪图文在端午节最是常见:木版彩印艾虎门画、剪艾虎窗花、小孩带的老虎帽、虎鞋、老虎肚兜、老虎枕头、老虎褥、老虎被、布制老虎玩偶等。艾虎图文中的虎是传说中少昊的一个子孙,名叫夯奇,长得像一只白色的猛虎,能听懂人话,但不办人事,它肋下长有翅膀,常从天上飞下来抓人吃,十分凶残。

鬼王方相氏知道后把他抓来命令他跳傩舞驱邪祟,专门吃那祸害人类的蛊虫。而称夯奇为艾虎则是因为艾是古人为了健康所崇拜的神草,端午驱邪图文中常有艾叶、艾枝的存在。

(五)五毒——慑病魔恶鬼,除病为要

五毒驱邪图文画的是是带毒液的五种爬虫:蛇、蟾蜍、蜈蚣、蝎子和蜘蛛(也有说壁虎)。民间认为端午节画五毒贴于门上,能辟邪驱祟,是因为它们身体里的毒液能为人治病。民间画工把它们的形象画出来的本意是震慑各种病魔恶鬼。

除了贴五毒画之外,还有在门帘或蚊帐上悬挂五毒香袋串饰的说法——即用碎布缝制成蛇、蛤蟆、蜈蚣、蝎子、蜘蛛的形象,在它们之间各夹一个香包,用线串起来,挂在门帘或蚊帐上方,既有香味又能辟邪祛虫。

(六)公鸡——以阳克阴,祛除邪祟

公鸡驱邪图也是端午节门画。因为吉、鸡同音,所以鸡做门画也被认为吉祥。道家认为雄鸡是阳,是太阳的呼唤者,一切邪祟鬼怪为阴。在门上钉一颗公鸡头或贴上公鸡画就是以阳克阴,祛除邪祟。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桃都树,树上有天鸡。日出照此树,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一唱雄鸡天下白,利用夜色掩护干坏事的妖魔鬼怪统统无处遁形。将公鸡画在五毒虫中间就是以五毒驱邪,以迎吉祥的意思。

二、河东端午除邪图文为何种类多样?源于辟邪自卫,得益于京畿繁华,胜在源远流长

(一)“恶月恶日”,图文的多样选择方能满足人们辟邪自卫的心理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又称“端阳”,五月初五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各种疾病传播,雷电、水旱、虫蛇、野兽等自然灾害频发,被人们认为是“恶月恶日”。加上不时发生的人祸如诸侯小国之间的战争等,给人们心理上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

崇拜神灵又害怕神灵作怪的古人把这些灾祸统归于妖邪作祟。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挂艾蒲、沐兰汤、佩香囊、点朱砂、抹雄黄等。

人们的辟邪活动源于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祸患无力抗拒而又渴望能够抗拒的心理。古人崇拜神灵,往往在遇到危难时就向神灵磕头烧香祈求,无不深感生存之艰辛,又时时要承受突如其来的巨大灾祸。

人们企图躲避灾祸、改变恶运、祈福获吉,因此端午驱邪图文应运而生——“鬼怕恶人,不能给鬼好脸色,要以恶降恶,以毒攻毒。”对付邪祟、疾病、疫气等害人精的办法就是要找到更凶狠、更恶毒、能降妖邪的神鬼精怪,并对他们的形象进一步夸张,使其更具恐怖性和震慑力。

因此馗首、钟馗、张天师、白虎、五毒、公鸡等恶神恶物受大众共识被选择创作出来,用以端午装饰,使人们心理感到更安全,是古人的心理需要。

(二)政治经济交流、战争征伐共促端午除邪图文等民俗文化多元发展

《史记》记载“河东殷富,为天下财源”。河东,是一个古老的代称,一开始直指永济,后随历史发展变成了运城乃至山西地区的泛指。东界莽莽太行,西界滔滔黄河,南界襟带中条,北界雄阖长城。

《日知录》中写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河东地区长期地处京畿,靠近都城,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河东地区长期地处京畿古商业、手工业、文化也相当发达,与河洛、关中同作为华夏文明之源。无论是关中政权走向中原、中原王朝收复关中、防范北方民族沿山西走廊南下,河东都机不可失,历来是天下易手的关键。

政治经济交流、战争征伐,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同时促进了河东地区民俗文化习俗不断吸取别地因素逐渐丰富。据此而形成的河东端午除邪图文也在风格色彩、图形装饰上也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三)千年河东,端午驱邪图文是历代民间画工连续不断的共同创造。

优越的自然条件、繁荣的经济条件和特殊的政治地理条件使河东文化的发展保持了连续性,辟邪文化也不例外。

河东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史前时期,河东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带,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原始文化层,在华夏文化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中,河东是华夏先民的活动中心,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

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河东是新兴的封建势力的策源地,晋与三晋文化的主要载体,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河东文化的发展构成中国封建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股清流。

河东民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河东端午驱邪图文历经无数民间画工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和创造而百花齐放,风格色彩、装饰等方面各具特色,形象看似丑恶,但丑得很美,很实用,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多样化的河东端午驱邪图文虽形制不同但其辟邪主题不变——进击、威武、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气势是永恒不变的主旨。

三、如何看待端午除邪图文等这类辟邪文化

马克思说过:“希腊神话至今仍保持着它的不可企及。”中国辟邪文化是光怪陆离的复合体,历史悠久,既有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积淀,又有无孔不入的渗透进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内含衰荣再生的顽强生命力。

如端午除邪图文等这类辟邪文化早已广泛而深刻地流传在中国大地,积淀成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

科学当道,我们通过历史现象掌握辟邪规律,科学地看待辟邪现象,魁头门画、钟馗门画、张天师门画、老虎图文、五毒图文、鸡画等无不体现着心理转换律、邀宠律、移易律的强大渗透与制衡。抛却迷信,理智对待,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殷殷期盼和历史积淀,也不失为一种对待辟邪文化的态度。

参考文献:

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钟敬文

山西民俗[M].甘肃人民出版社.张余,曹振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