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鼓楼是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是侗族文化体系的代表,侗族文明的象征。
鼓楼并不用于居住,但却是村寨最雄伟、最华丽、往往也是耗费侗族同胞经济和精力最多的建筑。无论是一马平川的大坝寨子还是青山环抱的山寨,美丽的鼓楼总是拨地而起,高耸于村寨之上。
一般而言,一栋古楼下就会聚居一个家族或宗支。鼓楼的前身叫做“卡房”,侗家人叫它“堂卡”或“堂瓦”。“堂”是场所之意,“卡”或“瓦”是众人的意思。“堂卡”、“堂瓦”直译就是“众人说话或议事的地方”。今之鼓楼,榕江车江一带,称之为“百”,《黔记》中称之为“聚堂”。
一座古楼包含有许多的功能:休息娱乐、集众议事、击鼓报信、迎宾送客、踩堂祭祖等都在这里解决。时代的更迭变迁也不断赋予古楼各种社会功能,并世代沿袭下来,逐渐丰富鼓楼的内涵,使它成为侗族村寨日常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像征物。
侗族鼓楼的意义在于激发了侗族全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一种族群精神文化的标志。
在侗族人民的心中,鼓楼是侗族的骄傲,是凝聚力,是亲和力,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标志,是侗族民族的象征。
在侗族寨子里,鼓楼被侗族人视为一座神圣的建筑,它是镇寨的灵魂。鼓楼的意义在于体现寨子里的人丁兴旺,也是寨民集体议事的场所。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人们把鼓楼已当作一种艺术了,但在侗族人民心中它的重要性依旧,它的意义依然存在,它是对侗族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
侗族鼓楼的建造在建筑学上有符合科学道理的东西,建筑结构到位,装饰性强,适用性广,它的神秘感也耐人寻味。每逢过年过节,侗寨的法师,都要带着一群健壮的小伙子敲锣打鼓祭祀祖先。或有人要出远门,也要亲自求拜,以期得到平安和福运。鼓楼是侗族人民社会情感的产物,且在心理层面上通过强烈的群体认同将这种情感维系下去。鼓楼主要是作为群体团结、人口繁荣的象征出现的,因而其认同仪式主要与群体成员之生死及群体重要社会活动有关。一方面,鼓楼作为侗族族姓的象征,每个侗族村寨都尽最大努力建造、装饰鼓楼,鼓楼在侗族人民的心里有着强烈的家族认同感,因此,侗族传统中的每件大事都是在鼓楼内进行,比如鼓楼取名。侗族传统中个人命名制是随着年龄、婚否的变化而变化的,婴儿满月去外婆家之前,主家邀请家族老人到鼓楼设宴为孩子取名,称为取奶名;等长到11或13岁时还要到鼓楼来进行第二次取名,叫鼓楼名。每次命名都必须到鼓楼进行方被认可为有效。[1]侗族历史上如果村寨中有村民死亡,必须先到鼓楼举行仪式才可埋葬,非正常死亡或在村外死亡,则不能在鼓楼举行仪式。这些对于村寨人民关系重大的仪式都需到鼓楼举行,说明寨人对鼓楼的认同。